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对后世的诗文有极深的影。
自曹魏、两晋、南北朝,经过隋朝,到时期初唐,凡三百余年,所谓“文起八代之衰”,“八代”即曹魏到隋共八代,“衰文”即华而不实的骈文。事实上,唐朝初期辞藻瑰丽的骈文依然是文章的主要体裁。在韩愈之前的“八代”中,也有人曾试图改变这种文风,如于远在西魏宇文泰时已同苏绰开其端,隋文帝继之,曾诏令天下文章必踏实。泗州刺史马幼之曾因为文章过于华艳而获罪。但三百多年的积习,靠近用行政手段也难以根除。到了初唐时,著名的唐初四杰仍然承袭六朝遗风,也曾风磨一时,虽有陈子昂的反对,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但终因38岁时,被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最终冤死狱中,其作品不多,影有限,无实效。及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写实诗歌出现后,风气才有所变化,特别是白居易的奏议文章,开古文之先河。
治“衰文”还得靠新的文风来治,也就是要有更著影响力的文学家和作品来持续影响和引领。
唐朝中期, 韩愈、柳宗元等人承白居易余绪,并发扬光大,在他们这一代文学家时,古文之风已是蔚然成风。 韩愈、柳宗元等人在文章体裁上反对唐朝初期的骈文,提倡恢复朴质抒情、叙事、说理的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主张文以载道,要言之有物。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倡导古文不是完全复古,而是继承和发扬古文的优秀文风,并在古人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因此,韩愈不论是诗还是文,对后世的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韩愈)
韩愈的诗,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认为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韩愈将这一理念付诸于诗的创作之中, 其诗虽不及自已的文章出名,但创作出了当时公认的好诗,共留359首优秀诗。
韩愈的文章,雄伟磅礴、曲折自如、说服力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愈之文“发言真率,无所畏避”“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韩愈的文章现存近400篇。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原道》、《原性》、《原人》、《祭十二郎文》等等。
(韩愈听颖师弹琴)
另外,这里还值得一提,也是对后世影比较深的就是韩愈的思想和儒学方面的造诣。韩愈思想道德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对儒学进行了发扬,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首先,先从韩愈生平说起:韩愈(768~824) 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画像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苏轼)
韩愈名言警句有: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成思于行而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所处的时代是唐代中期,在那个时代,韩愈的诗文理论、政治主张都影响很大。韩愈作为当时的文学大家,追随者众多。
皮日休画像
在他死后的几十年后,皮日休更是把韩愈的地位推到极高,使得他几乎要和孔子、孟子一样成为儒家圣贤。
黄庭坚画像
北宋时期,韩愈的诗文理论还影响到了欧阳修、苏轼的古文创作,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等等,至此,韩愈已经成为了影响巨大的古代文学家之一。
苏轼画像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韩愈的研究自古以来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唐到近代以来的学者对韩愈的研究文献,有几百万字之多。
韩愈及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特点是以丑为美,风格奇崛险怪,这在学术界已经有共识。新世纪以来,对于韩愈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生这样诗歌风格原因上:
其一韩愈诗歌中奇特的意象:人的器官,丑陋的动物,刺激的色彩和声音等,是来自于韩愈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担忧,比如韩愈的诗歌中的“肠”、“落齿”等,是由于他家中亲人短寿给他带来的恐惧,这种焦虑使他关注一些丑恶的动物,如蛤蟆、虱子等,并把这些意象写进诗歌中,这种焦虑也使得他喜欢在诗歌中使用带有刺激性的色彩:红色,描写一些噪声。因此,对于身体的焦虑造成了他诗歌奇诡的风格。
其二道教对韩愈诗歌奇诡风格的影响。作者认为道教中的符咒、炼丹、成仙等元素,符合中唐尚怪的风潮,也造成了韩愈的诗歌中中有众多道教的意象,而这些意象的使用,造成了韩诗的奇崛之美。
其三韩愈的诗风与他遭贬谪的经历有关,韩愈历经三次复读 ,中进士, 向宰相自荐被拦,遭遇贬谪的压抑心情,加之岭南地区的奇风异俗,影响到了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造成了诗人的奇崛诗风。也就有了那篇千古传诵《马说》名篇:
以下为书法家马明先生所书书法《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释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释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释文: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孟郊画像
其四韩愈与孟郊的唱和诗,促成了韩愈的奇崛诗风,在韩愈不认识孟郊之前,并没有形成怪奇的诗风,他独特诗风的形成,是在与孟郊大量的唱和诗,尤其是在联句唱和诗中,受孟郊的影响形成的。
另外“以文为诗”目前是学术界公认的韩愈诗歌的创作手法,但也有异义,也有学者认重新提出“文人之诗”的说法,认为“文人之诗”概括了韩愈的儒家思想和诗歌理想,也同时能够体现了韩愈诗歌的创作特色和方法。而“以文为诗”只能概括出韩愈某些七律的创作手法,是片面的。
韩愈的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宋诗整体风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研究韩愈诗歌影响的学者,探究了韩诗对宋词的影响,并且从新的角度研究韩诗对宋诗的影响。
韩诗对宋代词人尤其是辛弃疾、苏轼和刘克庄的影响最大。如辛弃疾的词句中有很多是化用韩诗的诗句。认为韩愈把文人造词发挥到极致,他的诗歌中运用到很多的自造词,并且并不显得过于生硬,这些词汇的使用,使韩愈的诗歌出现奇崛瑰丽的风格有重要作用,但也给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诗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韩愈的这些自造词虽然不再被后世文人所沿用,但是韩愈在诗歌中用自造语对宋代诗歌创作中的自造语有重要作用!
唐时期韩愈在文坛的领袖地位,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加入韩孟诗派,使得韩孟诗派扩大为一个主流诗派。李贺画像
李贺诗《莫种树》原文: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
孟郊的怪奇的诗歌风格,影响到了诗鬼李贺、马异等诗人,因此形成了韩愈诗派求奇的风格。首先,诗派都会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总会有一个衰变的过程;其次,中唐时期的通俗诗派和雅正诗派,对怪奇诗派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最后,晚唐时期的贾岛,作为怪奇诗派的代表诗人,在后期转变了创作风格,由求怪到追求平淡之美。附贾岛诗《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018阳山——韩愈文化研讨会开幕图片
综上所说,韩愈对后世影响巨大,堪称“百代文宗”!“文章巨公”!
谢谢大家观看阅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库)喜欢我的回答,请点一下关注、转发、评论、收藏和点赞!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谢谢邀请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人亦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且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 开辟了唐代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复兴并丰富了儒学。同时也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和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和魅力,为后来古诗领域的拓宽奠定了基础。
韩愈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主要以诗为特色,对后人影响极大。其作品大多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如五言诗《龌龊》就是敢于揭露封建社会当时的乱象,表达自己的不满。
”龌龊当世士,所忧在饥寒。但见贱者悲,不闻贵者叹“。诗中描写百姓之苦和抒发自己报国之志。然而,“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写出了君无道,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敢想敢叹敢写。
另一首五言诗《归彭城》以同样的手法和情感,写出了天下战乱不平,民不聊生的情景。他的诗作大都写得平实顺畅,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极大的影响后世诗坛。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的影响,整体来说是积极向上!一个人的作品多寄予本人的胸怀,所以了解作者本人生平,再结合当时历史,这样理解更加客观也更加符合现实!
首先:韩愈一生的经历,综合实情,其诗文对后世是带有积极意义的。
韩退之,生于家道中落时,年少仕途也是不易,24岁四次科考才中进士,其实也并非“惊艳”;然后学业再无进步,直到34岁才入仕途,在今天的话已经快是不能考公务员的时候了,呵呵!
不甘寂寞,又自持有才的人,做事自然会高调;所以刚入仕途的退之先生一篇《师说》简直是博足了眼球,名气大了,狂态也一时无两。但,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所以那《长安道诗帖》简直有着孤注一掷的勇气,敢于直指皇帝发难,如果不是愚忠,不是傻,那么就一定是忧国忧民的死谏了,不得不点赞。虽然没有起到阻止的作用,也因此而被贬,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次:以韩愈本身所倡导的思想,设身处地地思考,其诗文对后世是激励的。
伟大的人都是随着年龄增长才形成自己鲜明的思想;退之先生也不例外,游个华山还搞个遗书,(个人更加相信是被诬陷,呵呵)。观其所作所为,敢对着皇帝老儿说短命,敢对裴度建言:“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敢在对待王庭凑,他义正辞严;对士兵,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恩威并施、慷慨陈词。
可见其对用兵之道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精通,对人性的揣摩,在今天拿个心理学博导也不为过。
所以,退之先生虽为一介书生,却铁骨铮铮;虽狂态必露,却运筹帷幄,这样的人诗文对后世影响力当然是十分有激励意义的。
再者:韩愈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得罪皇权,其狂文,对后世是值得称赞的。
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说大了是忧国忧民,说小了是持才傲物;但,作为聪明如退之先生者,能使鲁莽之辈么?从八大家之首的头衔,从白居易、苏轼、刘禹锡等等当代大家的褒奖之言,退之先生岂是浪得虚名之辈?
一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成为多少当代人的办公室座右铭,如此文笔你说对后世之人有什么影响?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多少离愁,道尽多少对未知的担忧,如此流传千古的佳句;无论是从文化功底还是从主人的决心,后世之人理当效尤!
最后:韩愈被神化,证明韩愈其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其诗文对后世应该敬仰的。
从退之先生敢于对佛教的排斥,从退之先生对潮州鳄鱼的“命令”,从当代大家对他的推崇,从退之先生有一个成为仙人的侄儿......无不说明其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是退之先生能狂且有资格狂的原因,试想,这样的人的诗文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及其深远的!
综合看待,客观评价; 韩愈虽然算是唐朝第一大“喷青”,但其本身不失为“文豪”大丈夫,所以,个人认为韩愈其人虽有胆大放荡,但其诗文无论立意和功底均为里程碑式的存在,现代人虽不习古文对仗,但偶有借鉴不失为神来之笔,犹如画龙点睛!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谢邀。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韩愈所处的时期是中唐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的中兴,而且不仅仅是国力中兴,在魏晋南北朝被摧残得几乎被忽略的儒学在隋朝大儒王通以及他的众多弟子的努力下开始渐渐复兴。他的弟子众多,薛收、李靖、魏徵、陈叔达、杜淹、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这些都是初唐的重臣。这为儒学在佛道大昌的唐朝,在政界一直把握着文人士子的思想方向打下了根基。不过在思维开放的初唐、盛唐,一直是道、佛两种意识占据着表面风流。到了杜甫,儒学表现才开始有所冒头。
轮到柳宗元、韩愈出头,才真正鼓吹儒学,兴起了文学界的古文运动。
文韩愈一生崇尚儒学,排斥佛老。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文以载道”的道就是儒家理论。同时对散文进行文风改革,反对“骈四俪六”,提倡简约单句的先秦散文句式,讲究“文从句顺”、“词必己出”,是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傲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柳的古文运动的本质,是以儒学思想为主脑,对文学的经国济世价值的主张。
而我们知道,诗、文一旦被提拔到经国济世的层面,就一定会有不同于空虚乏味的小情调作品的成就。
所以,到了韩愈这里,历经安史之乱、大历十才子的衰弱诗风之后,中唐诗歌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诗韩愈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以文入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达和内容。
唐诗在盛唐之后,各种体裁、意境、修辞都被李白杜甫这些人用到了天花板上,后来者无法超越,所以大历年间出来的那些诗都是顺着曾经的盛唐风格在走,没有突破。
而没有突破,就是诗人、文人最大的悲哀。
韩愈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散文写得好,那就直接用散文笔法写诗。我们看他的《寄卢仝》开篇就是: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己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
“而已矣”这种虚词出现在诗中,完全就是散文语言,在惜字如金的大诗人眼中,这种方法简直不可理喻。不过这种创新用得好,反而灵活了诗风,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韩愈在诗的内容上也散文化,打破了固有的“起承转合”的文法,为后者这开创出一条写诗的不同路子。如他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格律来讲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平起平收的七言律诗,从内容上讲好像也大致符合“起承转合”,可是我们仔细分辨,就可以看出内在的却是散文的叙事逻辑。
首联写被贬,然后补写被贬的原因,再就写被贬途中的想象或回忆,最后结到有人来看望。
这是典型的散文笔法。
另外韩愈写诗还喜欢故意用一些生冷孤僻的字词,显示与众不同,表现到极端,就乖戾、冷僻,甚至凶险。而意境也因此张牙舞爪,鬼气森森。如他著名的《山石》,还有长诗《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湜时为陆浑尉)》,我们选几句体会一下:
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
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
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
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
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
看看,这都写的啥呢?这种诗风,虽然备受指责,不过还是影响了李贺、李商隐这些晚唐诗人,形成了一种另类的风格,并流传于世。
总而言之,韩愈对诗文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于散文合上了儒家思想的“正道”,于诗歌上则开创了以文入诗的先河,对后来以诗入词的苏轼影响非常大,导致了诗、文、词的合流。
虽然最终还是分野,不过分分合合,韩愈是为先驱。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的诗以险怪著称,这是为了矫正大历以来平弱诗风的一种反思和变革。他以赋为诗,肆意铺陈描写;他以文为诗,追求散文化,甚至用若干相类的名词,堆垒成句;他以议论为诗,在诗章中注重长段的议论,凡此等等,毁誉兼加。从艺术的角度看问题,以文为诗,以赋为诗,固然有损于诗歌的音韵美,但议论和哲理也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韩愈以文为诗,以赋为诗,是一种求变,一种探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