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兴农村民俗文化,把农村民俗文化更好传承下来?

如何振兴农村民俗文化,把农村民俗文化更好传承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以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古苗寨的经验为例,分享给读者朋友。

图片为大园古苗寨

大园古苗寨民俗文化文化振兴之路始于2008年,之后,陆续申报了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多项民俗项目入选省市非遗名录。民俗文化文化不但在大园古苗寨得到了振兴,村民也更好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其做法如下:

一、一批有文化的人主动站出来承担振兴村民俗文化的责任。大园古苗寨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保存了规模10000多平方米的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亟待保护。当时,由村在外工作退体回乡居住的公务员、教师、其他退休人员及村里有识之士自发组织了“大园古苗寨文物保护小组”,成员有二十多人。他们义务开展村古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民俗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工作,并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特别注重发动年轻的村民参与。他们工作一年后,村民俗文化文化振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村里成立了苗族山歌演唱队、龙灯队、巫傩文化队、古建筑保护队、民族乐队等。村民集资恢复的寨门与鼓楼(明朝初年修建,2004年失火烧毁),2009年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争得了2009年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的主会场举办资格,为后来申报更多的国家级牌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为大园古苗寨寨门

二、激发村民对村公益事业的公益心。振兴农村民俗文化和传承农村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村民,没有村民的积极参与认可,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振兴农村民俗文化和传承农村民俗文化一定要村民的无私奉献,也就是要有公益心。过去村寨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村寨大型的民俗文化活,无不凝结了先人和前辈无私奉献,传统文化才得以延续。如寨子里正月舞龙灯,从正月初一舞到正月十五,参与的人数上百,没有无私奉献精神人就做不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村民的金钱观念重了,公益心淡了。村里一搞公益事业,村民就会漫天要价,没有钱就不出工出力。为此,大园古苗寨文物保护小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在转变村民观念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村民越来越得地加入了振兴民俗文化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队伍。

图片为大园古苗寨舞龙灯

最后讲一个关于大园古苗寨振兴民俗文化过程中的故事。

2000年冬,大园古苗寨村民集资修建寨门,竖木排的那一天有40多个劳动力参与。由于修建寨门是村民集资,既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支持,也没有各级政府的拔款,参加竖木排的人纯属义务劳动。动工的时候,有村民提出:修寨门是寨子千百年的好事,按历来的习俗,应该办酒席庆贺一下,给寨子增添彩气。但办酒席的钱从哪里来呢?当时没有一个人提议从修寨门的集资款中出钱,因为这钱是全寨子人一片心,不可动用。后来有人提议自已掏钱办酒席,结果大家都赞同。那天,寨门木架子竖好后,寨子里办了一场热热闹闹非常喜庆酒席。酒席结束后,一算账,凡是参加酒席的人得出11.5元,村民高高兴兴地掏了这笔钱。

图片为大园古苗寨古民居

欢迎读者朋友关注,您可以将您们地方如何如何振兴农村民俗文化,如何传承农村民俗文化的宝贵经验和故事讲述出来,供大家共享和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