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每个妈妈都想要自己生个天使宝宝,但是孩子的脾性还真的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即使夫妻两人都是天使型宝宝,你家孩子依然有可能是个高需求宝宝,高需求宝宝爱哭、粘人、难带,但是父母要知道这是天生的,真的是天生的。

什么是高需求宝宝?

高需求宝宝的概念是美国西尔斯博士提出来的,在《西尔斯育儿百科》这本书中,西尔斯夫妇提到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海登是一个高需求宝宝,海登的表现和前三个孩子完全不同,她喜欢粘人、爱哭闹、身边一刻都不能离开人,在意识到孩子的脾性不同之后,西尔斯夫妇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养育策略。

由此西尔斯夫妇提出了高需求宝宝的概念,他们认为高需求宝宝是天生的,这类孩子更加敏感,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一个高需求宝宝

高需求宝宝是天生的,如果父母能够及时的调整对孩子的养育策略,可以帮助婴儿更加健康的成长。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的制定合适的养育策略,带起来高需求宝宝可能会苦不堪言。

所以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表现,及时发现婴儿的需求。

喜欢粘人:高需求宝宝更喜欢粘人,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更高,孩子更喜欢挂在父母的身上,除了睡觉,因为高需求宝宝更喜欢和成人互动,而不是自己玩乐。

特别敏感:高需求宝宝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陌生面孔、陌生的环境都容易让高需求宝宝感到紧张而哭泣。

频繁的吃母乳:和天使宝宝相比,高需求宝宝吃母乳更加频繁,更多的时候,吃母乳会成为高需求宝宝的安慰方式,孩子通过吃母乳来化解自己的紧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吮吸让高需求宝宝可以和妈妈更多亲密接触、身体接触,满足高需求宝宝和妈妈的互动。

易清醒:高需求宝宝睡眠浅,不像天使宝宝睡着后不易被吵醒,高需求宝宝恰好相反,睡眠浅,极易清醒。

精力旺盛:高需求宝宝好动,难以安静,他们每天有着非常旺盛的精力,充电5分钟,待机十几个小时。

喜欢哭闹:如果你家是高需求宝宝,那么肯定是个爱哭鬼,孩子会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任何需求,尤其是婴儿阶段,玩具没拿住会哭;安抚奶嘴掉了会哭,哭的频率之高,会让父母非常烦恼。

如果你家宝宝以上表现有大部分,证明这个孩子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如果父母的及时回应,她可能是一个热情、敏感的孩子;如果父母置之不管,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难带。

碰上一个高需求宝宝如何来带

想要带好一个高需求宝宝,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遵循孩子的节奏和规律

高需求宝宝总是有着更多的精力,这就需要家长也有更多的精力。只有跟着孩子的节奏,才能让自己更加轻松,比如孩子睡,妈妈就睡;孩子玩,妈妈陪玩。一旦和孩子的规律反着来,加上高需求宝宝的需求多,会让父母更累。

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

高需求宝宝吃奶时间长,要求多,爱哭闹,爱粘人。因为比普通宝宝更加难带,所以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妈妈们要知道孩子的高需求在3岁之前最明显,这些难缠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一岁之前,在孩子的人生长河中,这其实是很短的一段。

给高需求宝宝更多的关注

高需求宝宝更喜欢妈妈而不是玩具,更喜欢抚触、亲密接触带来的安全感。所以照顾高需求宝宝的时候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注,比如及时的回应孩子,经常的和孩子做亲密接触的游戏。及时的回应孩子的情绪和需求,让孩子可以随时感受到父母的爱。

千万不要和别人家比较

妈妈的心态都是比较之后容易出现心理不平。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知道高需求宝宝他们长大后的表现可能会优于天使宝宝,所以保持孩子既定的规律,千万别和其他宝宝进行比较,越比较自己会越累。

父母们要知道,高需求宝宝是天生的。孩子们好比花骨朵,父母们好比辛勤的园丁,对于高需求宝宝需要父母更多,他们的花朵自然更加绚烂。

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高需求宝宝绝对不是惯的。

我和宝爸小时候都是扔床上自己就能睡,偶尔饿了哭两声,吃饱了就不哭不闹自己玩的“天使宝宝”。

然后我们家宝宝小时候整个一个“混世魔王”。刚出生在医院的时候就哭的格外嘹亮,整条走廊都听得清清楚楚。月子里二十四小时要人抱着,坐在床上抱着还不行,还得在地上走。我们试过不理他,看他哭累了会不会自己睡,结果人家哭的吐了一身,嗓子也哑了,眼睛周围憋出了好多血点点,像要背过气去一样,给我吓了个半死。

我家宝宝头三个月基本是挂在我身上长大的。但是到他四个月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就长大了,自己可以睡觉了,哭闹也少了。

现在,三岁半的宝宝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总是最先发现别人不开心了,然后会去把自己的小零食送过去哄一下。可能这就是高需求宝宝感情比较敏感的提现吧。

宝宝的高需求,与遗传无关,与是否娇惯也无关。我看过一篇科普说有百分之二十的宝宝是高需求的,而且他们会锲而不舍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哭闹不止。

所以,如果你家里有个天使宝宝,请珍惜这份福气。如果你家的宝宝是高需求宝宝,也不要烦恼,文艺一点想:他只是太爱你而已。现实一点想:宝宝再粘人能粘你多久,等他长大了,你想去陪伴,人家还未必稀罕呢。

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大概是彤宝1岁左右的时候吧,我领着她在小区里玩,经常会遇到一个妈妈夸他们家二宝:

“我家二宝真的是来报恩的,太好带了!”

“我家老二从来不用哄睡,自己躺那里就睡着了!”

“她很少哭闹,给个玩具就能玩好一会儿!”

……

真是无比的羡慕呀,因为那时候仅因为彤宝入睡难这一点就已经把我折磨得够呛了。

婴儿时期她的哄睡过程可谓艰难,连走带抱再加哼唱,少于一个小时睡不着。

而且是典型的“落地醒”,有时候抱在怀里熟睡一个小时才敢尝试往床上放。

再后来,尝试了放在婴儿车上来回推着睡、拍睡、让她玩得累累的睡……

但最后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吃着奶睡觉,因为我实在抱不动了。

奶睡的过程也没那么美好,有时候非但没睡着反而清醒了要起来玩耍。

断奶后,我又开始了陪睡,一直到现在。

晚上熄灯后,除了特别特别累的情况,一般入睡的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而且我不陪着她就不睡。

我特别想说的是——真不是惯的!

婴儿时期也曾尝试过看她能否哭着睡着,结果——真的不行!

直到我看到高需求宝宝一说。

具有什么特征的宝宝是高需求宝宝?

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威廉·西尔斯这个人,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儿科医生之一。

据说美国每个妈妈都有他写的一本被称为“育儿圣经”的书——《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这本书1993年首次印刷,至今仍风靡全球很多国家。

“高需求”一说,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后,在养育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不好带”而提出来的。

一般来说,婴儿期高需求宝宝的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入睡难,容易醒;

恋奶;

身体接触需求大;

反应强烈;

非常敏感;

极度活跃,充满活力;

需求不断;

难以预期;

极度粘人,放不下来或拒绝搂抱;

分离焦虑严重。

来看看网上妈妈们分享的高需求宝宝是什么样的吧!

一天24小时,20个小时长在大人身上……

吃奶得抱起来边走边吃……

哄睡必须得抱着走,坐着摇那是不允许的……(这点和我家彤宝出奇地像)

必须吃着奶睡,甚至有整晚都不睡的记录……

无时无刻在粘着你,从月子里开始就要抱着,到现在8个月了,还是要抱着……

放不下,一放就哭就闹就折腾……

整天只想着吃奶的事儿,不但吃奶勤,吸得也久……

据研究约有20%的宝宝属于高需求宝宝,他们需求无度,粘的大人受不了。

而我觉得即使不是标准的高需求宝宝,孩子也会在某些方面有高需求:

有的宝宝精力旺盛、觉少;

有的宝宝容易分离焦虑;

有的宝宝特别粘人………

高需求宝宝和养孩子太精细有关吗?

彤宝出生后,她姥姥心疼我,说:“孩子不能老抱,要不就惯坏了。”

后来的事实就是,她比谁都抱得多。

彤宝不按常理出牌,一哭就停不下来,哭得厉害了就会背过气去。

常听老一辈唠叨:“现在的孩子就是养得太精细了,以前家家有7、8个娃,也没见这么难带的。”

彤宝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兄弟姐妹众多, 听他们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也总会有那么几个爱哭、爱闹、精力旺盛、粘人的。

孩子多,生活艰苦,没知识,更谈不上科学育儿,再加上有大娃带小娃的传统,根本讲究不起来。

所以说,不是那时候没有高需求宝宝,只是相对来说,现在社会不同了,对孩子的关注度比以前高,更讲究科学育儿。

如何养育高需求宝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

刚出生,气质就能显现出来,有的孩子就是表现得很安静,而有的孩子却总是哭闹不停。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孩子日后人格形成的原始基础之一。

就像爱哭爱闹、敏感、离不开人的高需求宝宝,家长完全没必要担心宝宝长大后不独立、不热情。

事实上普遍认为,高需求宝宝成年后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优点:聪明、坚持不懈、有创新力、待人热情……

只是在养育的过程中,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家长需要付出很多。

一、拒绝“哭声免疫法”。

很多研究都表明,1岁前的婴儿不会被惯坏。

李玫瑾老师说,3岁前哭就是孩子表达身体不适的方法。

孩子“哇哇”地哭着,希望妈妈抱抱他,而妈妈却站在一旁看着他哭,甚至转身离去。

哭声免疫法就是要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不哭闹。

想想多残忍,最后的不哭闹是孩子的心凉了啊!

而对于高需求宝宝,不妨试试西尔斯提出来的方法:把宝宝“穿”在身上,可以用腰凳、背带等绑在身上。

他们需要更多的和照顾人之间的身体接触。

二、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孩子是自己的,别人传授如何“治”孩子的经验,你听听就好。

高需求宝宝就是比别的孩子费心、费神,同样的育儿方法对其他孩子管用,对他们则行不通。

像我家彤宝小时候,哭得厉害了立马背过气去,怎么可能放任她哭而不管?

别人说来可以风淡云轻,自己的孩子哭病了还不是自己心疼?

孩子小时候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会影响他一生,你不给谁给?

三、接受事实。

因为彤宝睡觉难、总哭,我曾经崩溃地对着几个月的她吼过,看着她吓得一激灵很后悔。

既然无法改变,就接受事实吧。

当你放下执着,因材施教,用适合高需求宝宝的方法来对待他们时,内心也就不那么煎熬了。

四、未来可期。

下图是《西尔斯橙色亲子课》中所讲的高需求宝宝的成长变化,可以看到他们婴儿期和儿童期的确是比较“难带”的。

但如果家长能因势利导,这种宝宝长大了定然很优秀。

1、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陪着宝宝适应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谨慎对待他们的分离焦虑。

2、给他们足够的感情回应。

无论是哭还是笑,家长尽量积极回应宝宝的情感表达。

3、给他们足够的依恋。

这个需要家长做好心理准备,高需求宝宝的粘人常常会使主要照顾他的人面临崩溃边缘。

4、给他们足够的活动量。

在安全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总结养育高需求宝宝方法,就是——熬!

静待花期到来!

文|彤宝妈 原创

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不用想,肯定不是惯的!我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10岁的时候,有了小女儿。两个孩子对比一下,大儿子就是所谓的高需求宝宝!没生闺女以前,我以为所有的宝宝都是这样闹大的!真的除了哭就是闹,脾气大得不得了,在身上挂大的!生了闺女才知道,真的有天使宝宝的存在,吃饱睡,睡饱吃,不哭不闹,月子里就能睡整晚,不理她自己玩手能玩一两个小时!但是大儿子是真的聪明,有人说高需求宝宝都很聪明,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学习不用我太操心。女儿聪不聪明还不晓得,才5个月大……如果遇到高需求宝宝,我知道你会很累,但请珍惜他还依赖你的时光,因为真的很短暂!很快他就会没那么爱你的怀抱,更喜欢独处了……

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绝对不是,因为我家就有一个高需求宝宝。

很多人都知道:高需求宝宝难带。

但是,有多难带呢?

这么说吧:他不需要睁眼就能准确地分辨出抱他那个是不是他妈,如果不是,你可以尽情享受魔音穿脑了!

有人说:“哪有这么娇气的娃娃,让他哭个够,让他知道哭没用不就好了?”

想法不错,那是你没见过可以连哭一两天的娃,他可以哭到沙哑,哭到狂吐,哭到发高烧。

那么小的孩子,相信没有人能忍下心来。

很荣幸,我家孩子就是这样一个高需求宝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孩子在6个月以内是在我的身上长大的,跟怀孕比起来,唯一的区别就是:怀孕时他在我肚子里,出生后,他在我怀里。

至于抱着上厕所,抱着睡觉那都不是事儿,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我就拿个背带把他挎在胸前,背在背上都不行,因为他看不到我的脸。最辛苦的是:我也要睡觉啊,清醒时,我可以抱着他,搂着他,可是我不能保证自己睡着了还搂着他。

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我只能在睡觉时留一只手搭在孩子头顶上,这样,他一醒就知道他妈妈我在。大冬天的,我硬生生给弄出风湿来了。

高需求宝宝是惯不出来的,而是天生的,与其纠结原因,不如想想解决办法:满足,想方设法满足宝宝的需求。

其实想想,孩子在我们怀里就呆那么3-5年,等他长大了,想抱抱他说不定还会被嫌弃呢!

所谓“高需求宝宝“是不是惯出来的?

虽说每个宝宝都是各有特点的,但有那么一群宝宝,似乎在不同中又有着那么多的相似:

“挑剔、敏感、黏人、容易哼哼唧唧、情绪变化明显、好动、总是要人抱、要人陪、贪奶等等等等”此时若有同款娃的妈妈,可能已经频频点头,内心暗喜自己并不孤单。

你们家孩子是否中枪了呢?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小宝宝都是高需求的,只是有些宝宝高需求的方面比别人多,并且决不放弃表达他们的意见。

为什么会有高需求宝宝呢?

孕妈妈在孕期经历过比较大的情绪波折,常常和家人发生争吵、熬夜等原因,都会影响出生婴儿的脾气。如果宝宝患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出生后常常生病,也更加容易变成高需求宝宝。

育儿权威:约有1/5的宝宝是高需求宝宝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育儿权威西尔斯博士在《西尔斯亲密育儿》中提出,大概有1/5的宝宝是高需求宝宝。所谓高需求的宝宝就是难养型的宝宝,跟大部分天使宝宝相比,高需求宝宝需求多,耗量大,常让父母感到头疼。

宝宝属于“易带型”还是“难带型”,和性别无关,和出生顺序无关,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无直接关系,他们天生就是“高需求宝宝”或者“低需求宝宝”。

这既不是父母一味宠溺的结果,也不是父母通过严苛的教育可以“纠正”的错误,而是需要父母认清孩子的现状,来引导娃发挥高需求宝宝的优势,培养潜力满满的孩子。

你们家的是高需求宝宝还是天使宝宝呢?如果是天使宝宝的话,那么亲爱的孕妈你实在太幸运了。如果你的是高需求宝宝的话,虽然这是一个考验与幸运并存的事情啊,因为高需求的宝宝可能会更加聪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