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家里有老人都会让孩子穿上袜子,老人给出的建议是脚底容易进寒气。但是父母会发现小宝宝都不喜欢船袜子,朋友家的宝宝一坐下来就开始自己伸手拉袜子,直到把袜子拉下来,有一次朋友一会功夫给穿了3次,当孩子第四次拉袜子的时候,朋友粗暴的在孩子脚上打了几下,直到把孩子打哭,据他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脱袜子的习惯。
为什么家长总喜欢给孩子穿袜子,这其中的原因多是家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需要袜子。
为什么家长觉得孩子一定要穿袜子?- 原因一,孩子手脚冰冷需要保暖。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宝宝,孩子的血液循环和大人相比要差很多,尤其是手脚部位,处于神经末端,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们去摸孩子的手都是凉的,在老人思想观念中,凉的就意味着冷,所以孩子的脚需要保暖。
- 原因二,孩子不穿袜子容易感冒。感冒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所致,但是感冒通常是有诱因的,比如着凉,吹风或者积食了,脚凉和感冒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孩子体质差,脚凉可能会成为着凉的诱因。
- 原因三,不穿袜子血液循环更差。中医上认为刚出生的宝宝血液循环差,通过手脚的保暖可以提高手脚血液的循环,所以如果不穿袜子,孩子血液循环差,更容易导致孩子体弱。
上面的原因都非常在理,很多医生也都会建议冬天穿厚袜子,夏天穿薄袜子,但是现代的科学研究,孩子不穿袜子对身体的发育有更多的好处。
尤其是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推崇孩子光脚。
在欧美,权威儿科学术杂志《儿科(Pediatrics)》在1991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儿童鞋子的文章,也论证了这一观点:
●裸足是对儿童脚发育最好的状态;
●鞋子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脚不受伤害;
●坚硬和挤压的鞋会导致儿童脚部无力、畸形等。
在日本,“赤脚”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在东京、大阪等城市,有不少保育院、幼儿园都在实施“赤脚练习”,比如著名的爱知大学附属幼儿园,把园内的水泥地面撬开,换成沙土,让孩子们在沙地里尽情玩耍。不穿袜子对孩子有哪些好处呢?促进触觉和大脑发育
孩子的脚底板上有着丰富的神经触觉,如果给予这些神经触觉的刺激,可以促进感官和大脑发育。因为在大脑发育的初始阶段,外界环境给的刺激越多,大脑神经的连接也会越多,孩子的脚部踩在不同的材质上,感官体验也会越多。
光脚更有助于孩子保持平衡
尤其是学步期的宝宝,光脚也可以走路,可以增加脚底和地板的摩擦力,这样孩子更容易用脚部抓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宝宝掌握脚部发力。所以光脚走路的宝宝从小平衡能力会更好。孩子的身体协调性也会更好,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性其实代表了孩子大脑发育要比同龄人更好!
光脚预防扁平足
孩子脚底走路的过程中,脚部一遍一遍的抓地促进了前脚掌和足弓的发育,孩子走路的过程中,脚底板和地面亲密接触,可以增强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提高踝关节的韧性促进足弓发育。
如果是穿着鞋子去走路,有鞋底的支撑,会使足底肌肉力量发育受阻,反倒容易形成扁平足。
对比一下,孩子不穿袜子的优势貌似更大而且很多国外的小朋友从小不穿袜子,习惯了反而能增强抵抗力。著名的儿科医生张思莱和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曾发微博说过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光脚长大的。
那么孩子究竟要不要穿袜子?看温度,如果房间温度在22度以上,可以不给小宝宝穿袜子。
看情况,3个月前的宝宝大部分时间在睡觉,脚丫子本来就在襁褓中,不用穿袜子。
看时间,孩子大运动开始发育,比如开始爬行,扶站,走路,房间温度可以,可以尽量光脚。
脚底血液循环差,是因为婴儿大部分都是躺着的等到宝宝开始学走路或者满屋爬的时候穿袜子反倒多此一举!
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关于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这个事情,又要挑战传统育儿观了。
老人们都说“寒从脚底生”,“光脚容易感冒”,于是,给小婴儿的脚穿着厚厚的袜子,无论春夏秋冬,总怕凉着宝宝的脚丫子。还有,就是,通过判断宝宝的手和脚的温度来确定孩子的冷热,那这种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呢?年轻父母们该如何操作呢?
小婴儿为什么会手脚冰凉婴儿的心脏功能还不够强大,心脏每次收缩所泵出去的血量比较少,到达手脚末端的血液就更少了,所以,手脚会偏凉,脚丫子离心脏最远,会更凉一些。
判断宝宝冷热的科学方法是:用手触摸宝宝后颈部脊椎处,如果温热,说明宝宝的身体温度是合适的,不冷不热。
了解到宝宝手脚冰凉的客观生理原因以后,我们就能理性看待宝宝冷热这个问题了。因为,有的老人真的很固执啊,总是用自己对温度的感觉来替宝宝觉得冷还是热,把宝宝捂得厚厚的。
我遇到过一次这样的家长,虽然是冬天,但是商场里有暖气,已经很热了,完全可以脱掉羽绒服,单穿体恤,我家宝宝就只穿了一个背心➕体恤,在商场地面来回爬,但是有个宝宝,却穿着很厚的棉衣棉裤,圆滚滚的,脸都热的发红,家人依旧觉得不能脱衣服。
但是,穿袜子这个观念远比穿衣服更执着,所以,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不穿袜子的好处有哪些,再去做决定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
宝宝光脚的好处1. 感知脚部意识
脚部意识是指:如果不低头看脚,依然能够感知到自己的脚在哪里。
我们人体的身体意识是需要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这和大脑发育是密切相关的。
脚部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出生后的两年,宝宝对自己脚丫子的认识也是逐步建立起来,从开始啃脚丫子的时候,再到用脚翻身、爬行、站立、走路,脚丫子可以说是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给宝宝总是套上厚厚的袜子,那么,他的脚丫子与外部的接触刺激就会被削弱甚至阻隔,而感官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感受更多的刺激,刺激感官就等于刺激大脑发育,神经连接。
其实这个感觉,我们自己也是可以体验的,不穿袜子和穿袜子的区别:
- 没有束缚和包裹的感觉,更自在
- 能直接的感受到地面,体会到不同地面的质感。
- 反过来,这些踩在不同地面上的感觉又让我们接收到来自脚部的细微变化。
脚部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宝宝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 走路总摔跤
- 走路必须看着脚底下
- 重心不稳
2. 光脚走路更稳当
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工具,走路是要走在地面上的,对于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来说,需要准确的感知地面,才能知道脚该落哪,如果感知不到地面,就犹如踩在半空中一样惊慌失措。
所以,光脚是感知地面的最好的方式,让脚底板直接与地面接触。
另外,走路需要有“抓地感”才能走的稳,这也是为什么倡导婴儿学走路初期最好光脚,以及后期给宝宝选择学步鞋的时候不能选择鞋底太厚的鞋子,这是因为厚鞋底让宝宝感觉不到地面了,不会走路了。
这两点就是让宝宝光脚丫的好处,其实能够看出,对于宝宝生长发育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灵活处理:
- 如果是夏天,其实大部分家庭都能做到让宝宝光脚丫,因为确实很凉快,且地面不会很冰。
- 如果是秋冬,北方没有供暖的时候,瓷砖地面确实很冰,那可以给宝宝穿一层薄袜子,来暖气以后,其实可以考虑不穿袜子,如果是地暖,不穿袜子也是暖暖的。
- 如果在爬行垫上、床上可以考虑不穿袜子。
1. 抚触按摩
经常给宝宝做脚部得抚触按摩,不仅可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还能放松脚部肌肉紧张,大多数宝宝的踝关节都非常容易紧张,以后爬行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爬姿。
2. 爬梯子
宝宝会爬行以后,可以多让宝宝光脚爬梯子,促进足弓的发育,有利于脚部韧带、软骨、肌肉的发育。足弓发育好了,以后走路姿势、站姿都会很标准。
3. 多感受不同质地的外部刺激
踩沙子、踩水、踩圆圆的鹅卵石,只要是安全的,家长都可以让宝宝用脚丫子感受一下,丰富感官刺激。
总之,如果宝宝喜欢光脚,就让他光脚吧,这不是什么坏事,至于脚心受凉是否能造成感冒拉肚子,仁者见仁吧。
特殊情况:比如有的宝宝已经有足外翻等问题,需要矫正,可能就不适合光脚了。
我是坚持科学育儿的墨仔妈妈,一名纽诺婴幼儿睡眠指导师,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婴幼儿睡眠、大运动发展、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方面的经验,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知识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小宝宝要不要穿袜子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讲,脚是容易受寒的部位,婴儿的脚更是如此。一直给婴儿穿袜子是上上之选。
新生儿穿袜子建议妈妈们在婴儿刚出生不久就穿袜子,因为婴儿抵抗力差,容易生病,穿袜子可以起到保温作用,维持体温恒定,且保护皮肤免受细菌等物质的侵害。
但需要选择松口的袜子,万不可勒着脚脖子,损伤婴儿细嫩的皮肤。
如果觉得袜子勒,就用针把袜子口处的松紧皮筋挑断几根。
袜子可以选择薄一点的,最好夏天也穿着。随着天气的变冷,再加厚袜子的厚度。不过孩子代谢快,热了容易生痱子,故妈妈们要把握好分寸,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婴儿很小时,睡觉可以穿袜子,或用被子盖着,只要能保温婴儿的脚就行。晚上睡觉的袜子需要选择松口的,不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
当然,如果房子里足够暖和,可以不穿。随着年龄的长大,可以不穿袜子睡觉 ,因为穿袜子会影响宝宝的血循环,不利于良好的睡眠。
但是要注意给宝宝保暖。
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宝宝一定要穿袜子吗?不一定吧。
女儿几个月的时候,我看了一篇文章,说室温超过十几度,小宝宝就可以不穿袜子。我是个懒人,看到这个毅然决然的给女儿撤掉了袜子。
一直到深秋,找出袜子想给女儿穿上,结果她习惯了光脚,除非是穿了袜子鞋子就出门,否则,她一定要把袜子揪下来。
晚上,穿连体式睡衣,不带袜子。她睡着了我悄悄地给她穿上袜子,她半夜起来,一定是第一时间坐起来把袜子脱了。我有重新购买了带袜子的睡衣,还故意买大了一号,就是为了既能护着胶,又能不让她感受到。结果还是不行,就好像她的脚也要互相一样,被捂着就不行。她还是半夜扯袜子,扯不掉就哭。没办法,又换回原来的露脚睡衣了。
女儿只有出门玩的时候穿袜子,回家就脱鞋脱袜子,也不穿拖鞋,一年四季在家都光脚,冬天有地暖的。
女儿的身体还是很少的,很少生病。
穿不穿袜子,应该是习惯问题,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多说一句,在玄幻小说里,这叫随时吸收天地灵气。
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我家有个每天研究中医的老年“宝宝”,给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要保暖啊,不能寒凉啊。有了娃之后,更是天天追着屁股给孩子穿袜子。但是,穿上一分钟不到基本孩子就踢掉了哈,到孩子手好使了之后,你穿上他就给你抓下来,再到现在会走会跑了,在家你想给她穿袜子根本不可能。
其实给不给孩子穿袜子这个问题,就看各家习惯了,没有什么可不可以的。
老人可能都会觉得孩子不穿袜子脚凉会冷,就习惯给孩子穿袜子。记得有个朋友说她妈妈让给孩子穿袜子,要不然会感冒,她就没听,不给穿,结果孩子真的感冒发烧了,她这内疚,还被她妈妈一顿骂,从此之后严格穿袜子。但是,孩子该感冒还是感冒。
所以,不穿袜子感冒这个事儿可能就是碰巧,感冒通常都是病毒引起的,跟穿不穿袜子甚至冻没冻着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寒冷的天气会容易感冒?因为病毒在低温的环境下生存的时间更久。
另外孩子冷热不是通过手脚的温度来判断的。
宝宝小时候血液循环不好,对体温的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末梢供血不足,才会引起的手脚凉。摸摸孩子的后颈,如果是温的,就说明不冷。
切记别因为你觉得宝宝冷就使劲儿给孩子穿,捂多了孩子难受不说,还极易引发湿疹。
孩子不喜欢穿袜子的原因宝宝更喜欢体验
大家都知道宝宝五感发育至关重要,宝宝通过自己的五感(看、听、摸、闻、尝)接受外界信息,然后输入到大脑,促进大脑发育,让宝宝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现在很多早教也会更多的提供这些方面的刺激。
宝宝光脚更能刺激触觉的发展,因为脚上分布着非常多的末梢神经,光脚能体验到冷热、接触到不同材质、不同软硬的物体,更能刺激触觉的发展。
所以,宝宝更喜欢小脚丫自由探索的感觉呢。
光脚更有利于学会走路
记得我家娃刚要走路的时候,开始扶着沙发站,后来慢慢的尝试自己站起来,一遍又一遍,最后终于迈开脚步了,但是有天给她穿上鞋袜突然就不会走了,但脱了又可以走几步了。
实际上就是因为光脚是能最直接的接触地面,抓地更牢靠,宝宝也最能感知到是否站稳,他才敢继续迈开步伐,而穿上鞋袜无形中就会有不确定性,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而导致不会走了。
学步期的宝宝建议在家光脚练习走路,随着他走得越来越稳,慢慢的引导他穿鞋子就好了。
我家娃基本上在家很少穿袜子,我没太纠结这个事儿,因为我自己也不爱穿袜子,除非特别冷,冬天没来暖气前和停暖后的几天,一般这时候才可能穿几天袜子在家,孩子们的穿衣原则现在也基本随我,我穿啥就给他们穿啥,但如果不配合就自动默认她们不冷,随她们去。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想给穿,娃愿意穿,那就穿着。你自己都不想穿就别强迫孩子了,不穿袜子真的没那么多影响,反而可能还有上面的一些好处呢。
如果特别纠结不防把家里做一些改变买房子的时候尽量挑有地暖的,南方不熟悉,北方很多。
地上铺满防滑垫或者爬行垫
地砖换地板,相对没那么凉
你要说上面这些都不如穿袜子更省事儿,那你就坚持不厌其烦的给穿,最后没准也能养成习惯,就看谁更有耐心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是一个混迹育儿圈10年终于得以自己施展拳脚的双胞胎宝妈,是朋友圈中的辅食达人,育儿小百科,爱生活爱分享,正能量爆棚的我期待与您一起同行,在育儿育己的路上共同学习成长哈。记得帮我点赞关注哦哈,谢谢!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有人说宝宝小时候一定要穿袜子,如果温度适宜,白天在家是不是可以不穿袜子呢?
宝宝白天要不要穿袜子,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不穿袜子,也可以穿袜子。
新生儿要穿袜子新生儿的血液循环主要集中在躯干,四肢温度较低,而且脚离心脏最远,所以脚会很凉。新生儿脂肪层比较薄,控温能力比较差,最好穿袜子保暖。
宝宝生病时要穿袜子中医上说“寒从脚起”,宝宝生病的时候,如果对脚部进行保暖,宝宝的病情容易好转。我家的经验是,每次感冒发烧都是因为受寒引起的,就用熬好的姜水给宝宝泡脚,宝宝流鼻涕等症状就会好转得很快。
正常情况下可以不穿袜子如果宝宝已经有了很好的控温能力,可以允许宝宝不穿袜子,让宝宝光着脚踩在地板上,还可以锻炼脚部的触觉能力,对大脑发育也是有好处的。当然,如果家里的地板特别凉,还是不建议光脚,在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穿袜子也是一个习惯问题,有的宝宝不穿袜子什么事没有,有的宝宝则反之。所以,还是要根据自家宝宝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温度来决定是否穿袜子。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