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孩子10个月,与年纪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别人想要孩子手里的玩具,基本上我都会告诉孩子给小朋友玩一会,你玩别的,然后给她换一个,他不是特别在意,也不会哭,但是当他想要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时,他妈妈并没有谦让,而是给我们拿别的分散我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我们很犟,认准了给啥都不干,但没有哭,直到分开我们也没有玩到那个玩具,期间我一,直再告诉孩子,那是别人的,你不可以抢,虽然他还不懂,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应该继续培养孩子的谦让精神,还是像那位宝妈一样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我这样让孩子谦让她会自卑么?会胆小,觉得妈妈不爱她不帮她吗?我该怎么继续?

看了题主的描述,孩子只有10个月,究竟要不要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别人?

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前提条件是让孔融拿到梨。同样的道理,想让孩子学会分享,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分享?

孩子只有10个月,自我意识都没有交集,完全不明白分享的意思。

应该不应该让孩子分享自己手里的玩具?

要不要让孩子分享自己手里的玩具,一岁半应该是分水岭,一岁半孩子的自我意识初步建立,所以一岁半之前和一岁半之后的做法也应该完全不同。

一岁半之前,要不要分享应该看孩子的心情。

一起玩的宝宝想要和自家宝宝交换玩具,这个时候妈妈的做法应该是,把要交换的玩具拿给宝宝,看宝宝的具体反应,如果孩子很乐意去换,那么换就换。如果孩子不管怎么说都不愿意去交换,那么就不要强迫孩子。

一岁半之后要适当的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什么时候让孩子学分享呢?要在孩子开始有独立意识的时候,也就是一岁半左右。这个时候很多孩子的口头禅就是“我的”,证明孩子开始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分享?

首先,作为父母,我们要告知孩子什么是“分享”,幼儿的世界是用行动来认识世界,增长认知的。父母最好的告知方法就是做给孩子去看。

平日里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在游乐的过程中和孩子玩交换玩具的游戏。

比如,妈妈说:宝宝这个玩具真好玩,我们交换一下吧!

把玩具递到孩子手里,顺便去拿孩子手里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要么接受,要么拒绝。如果孩子拒绝可以换回来,并告知孩子,宝宝不喜欢交换吗?那换回来吧!

注意事项: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妈妈的语言与行动要一致。

最好可以用新玩具,或者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来和孩子一起玩,交换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第二步,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的时候最好妈妈亲自示范。

妈妈带着孩子拿着玩具去和小伙伴一起进行交换。比如去玩沙子,两个小伙伴带了不同的工作,需要交换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能愿意和我交换工具吗?

如果孩子答应,妈妈就可以示范给孩子看了。如果被拒绝也可以告知孩子小伙伴不同意交换,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

第三步,鼓励孩子主动分享。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可以鼓励孩子主动的进行分享。这个时候分享其实可以从零食开始,比如给孩子分享了一块香蕉或者一块苹果,因为吃的东西给孩子创造的感官感受应该会远远大于玩具。

教会孩子分享的时候,父母应该注意到这些事情。

第一,分享是以尊重孩子个体前提的,如果孩子不愿意,甚至很抗拒,就不要勉强了。

第二,分享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父母不要过于着急。

第三点,孩子不愿分享并不代表着孩子自私,只是孩子不懂分享的意义,以及不明白分享能给他带来什么。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分享玩具这个情景应该是最常见的育儿问题,也是家长们最爱讨论的问题。其实,现在的育儿观和传统的育儿观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而且不仅是年轻人,一部分老人的育儿思想也十分前卫。

说说我们楼下的真实场景吧,每天早上都会有很多老人带着孩子在广场上玩,小朋友们的年龄跨度挺大,有几个月的,也有两三岁的,几乎每天都能上演“抢玩具”的大戏,然后你就会看到这几种大人的做法:

1、第一种是大气型,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別人

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主动分享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口头禅是:你是大哥哥么,你要让着小弟弟啊,我们大方点,给他玩。如果孩子不愿意甚至开始哭,家长则开始上升到道德高度说:男子汉不能太小气,你这样以后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你玩了!

2、第二种是变通型,互换玩具吧

这类家长还算机智,会引导孩子和对方交换玩具玩,毕竟每个小朋友都觉得别人的玩具更好玩,如果孩子刚好也看上了对方的玩具,互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如果孩子并不喜欢对方的玩具,又或者对方拿了自家孩子的玩具也不愿意交出自己的玩具,两个都占为己有,那这个交换方法就失败了,这时也许有的家长会直接强行交换。

3、第三种是不主动回应型,先征求自己孩子意见

如果是两三岁的孩子,大人会先问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孩子点头了那就分享,孩子摇头了那就不分享,不会主动的帮孩子做决定。

如果是几个月大的宝宝,这种冲突很少发生。

个人比较赞同第三种大人的做法,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强迫分享。

首先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小气

两岁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时候,这个玩具我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如果大人强迫分享,会让孩子产生认知混乱:明明是我的,为什么要给别人?我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为什么大人非要我做呢?

虽然迫于大人的强势把玩具给了别人,但是孩子心里是受压迫的,久而久之,总会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附和大人的提议。

一个完整的自我构建首先得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什么是自己的。

别小看一个强迫分享玩具的行为,今天可以强迫孩子分享这个玩具,明天就可以强迫孩子分享那个玩具,接下来能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多,孩子自己开心么?

其次,分享是人际关系交往的手段,确实重要,但实施分享的时机也有讲究

孩子需要先完成自我构建,建立独立自主、完整的人格,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试想,如果一个总被强迫分享玩具的孩子,在面对任何一个小朋友时,肯定会小心翼翼,充满敌意,总害怕别人来抢玩具,自己又搞不过家长,惹不起总躲得起吧,拿着玩具跑的远远的,自己一个人玩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合群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自己做主如何支配玩具,他是不会害怕别人来抢玩具,也有能力来处理这种场景。

大人总是先入为主的觉得,孩子不分享会形成习惯,长大以后更自私,但实际上,只有先满足了孩子对玩具的支配权和占有权,他才能有充足的安全感。

等到孩子三四岁进入合作游戏阶段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和小伙伴们分享玩具,合作玩耍。

“孔融让梨”确实是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社会环境远远复杂于古时候。当我们遇到别的小朋友前来索要自家孩子的玩具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的孩子:你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他玩一会么?

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不愿意,那我作为家长,只能给那个小孩说声对不起了。

所以,个人认为,孩子应该要有并且要学会分享玩具,在这之前,大人不能强迫孩子分享,但是,大人可以慢慢引导孩子

1、多做一些关于分享的情景游戏

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模拟一些交换玩具的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分享玩具并不是完全把玩具送给对方,还是可以拿回来的。

2、经常邀请别的小伙伴来家里玩

通过邀请其他小伙伴来家里玩,让孩子慢慢学会社交,在家里玩肯定是玩孩子自己的玩具,所以,这个时候也能接触到分享。

3、教会自己的孩子讲礼貌

礼貌往来是相互的,我们希望孩子学会拒绝的同时,也要学会征求别人的意见,因为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去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需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就像妈妈征求你的意见那样。

我是坚持科学育儿的墨仔妈妈,一名婴幼儿睡眠顾问,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婴幼儿睡眠、大运动发展、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方面的经验,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知识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孩子,他们从不主动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甚至有时候在妈妈的提醒下,他们也会是以一种很不情愿的态度去分享自己的玩具。

那些不主动分享自己玩具的孩子,就真的是自私吗?

事实上,孩子在2~3岁的时候,是形成物权意识的重要时期。更有心理学家指出,两岁孩子会逐渐拥有“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就是孩子初步的物权意识,是孩子对周围事物和别人的态度的一个初步的认知。

这时候的孩子,他们会沉寂在“自我意识”的最基本层面,也就是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自己。

这个时候,爸妈要保护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特别是保护孩子对自己物品的安全感和拥有感,当别人想玩孩子的玩具的时候,爸妈最好能先询问孩子的意见,并且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是强迫孩子把玩具分享给他人。

如果孩子年龄尚小,爸妈要求的分享可能不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可如果孩子的年龄偏大,那就会影响孩子后天的成长。

1、被迫要求分享,孩子的内心会感觉孤独

孩子在爸妈严厉的要求下,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把玩,内心就会失去安全感,甚至会偏执的认为爸妈是不爱自己的,慢慢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很孤独,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

2、被迫要求分享,孩子长大后可能不懂拒绝

爸妈一味的要求孩子去谦让,甚至认为谦让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孩子就有可能为了当一个好孩子而不懂如何去拒绝,甚至孩子还会成为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其实,爸妈在生活中,无需刻意的去要求孩子把东西分享其他小朋友,在生活中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慢慢学会分享。

①爸妈以身作则

如果爸妈在日常生活中,能孩子面前做一些乐于分享的示范动作,那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养成主动分享的习惯。

②让孩子知道“分享”的价值

在孩子们最初的认知里,他们是不知道分享的价值所在。如果爸妈能告知孩子,分享可以交很多好朋友,而且好朋友也会把东西分享给他们,那孩子会很乐意去主动分享。

③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其实,孩子不想去分享,有时候也是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孩子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在好不容易拥有之后,他们是不会主动分享出来,因为那个物品对他们来说也是很“珍贵”的。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爸妈就得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才是。

当然,要给予孩子的这个物质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更多的应该是时间上、使用权上,在孩子已经知道玩具是如何玩的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向别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发现。

孩子的成长是一步步来的,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力的支持。所以,爸妈也不用太纠结该不该让孩子分享,只要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那孩子一定也会是优秀的,品德好的孩子。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是前一段时间比较困扰我的问题。我家宝宝16个月,一开始我也会和这位宝妈一样,别的小孩想要她手里的玩具,我会直接分享给其他孩子,但多次以后我觉得对自己的宝宝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她物权意识的建立。

1-3岁是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10个月的宝宝物权意识模糊,还没有"你的""我的"的概念,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直接就会直接去拿,但家长不能以此为借口放任孩子不管,这个过程正是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很好的机会。

如果别的孩子抢玩具:我可以借给你,但决定权在我!家长先问问自己家宝宝"这个小朋友想要玩一会这个玩具,咱们给她玩一会好吗,玩一会她还会还给你的"。如果孩子没有反对的意思,那么同时告诉抢玩具的小朋友:"这是弟弟(妹妹)的, 让你玩一会,一会你还给弟弟(妹妹) ,好吗?"。让自己家孩子逐渐知道,这个玩具是自己的,有支配权,借出去还能还回来,这样孩子以后就会乐于分享。如果自家孩子不同意,也不强求。千万不要强求抢走孩子手里的玩具,让他哇哇大哭,然后还要说他"真小气!"。

如果是自己家孩子抢玩具:告诉自己的孩子玩具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拿,如果你特别想玩,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和对方交换,看人家同意不同意。如果对方不同意交换,也要尊重对方孩子,告诉自家孩子"这是别人的,不是你的,他现在不想跟你换,我们可以先玩自己的玩具"。如果孩子哭闹不止非要玩,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建议说要给孩子买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和孩子说这些话她开始不一定能听懂,但经历多次以后,她的物权意识会逐渐清晰。

另外,平时父母在家中可以用“宝宝的”、“爸爸的”、“妈妈的”这样一些词让孩子明白物品的归属概念。培养物权意识,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接纳,增强安全感,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1周岁半开始孩子就会出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物品,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想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心理学家称这种行为叫“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占有欲”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必经历的阶段,同样也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成为慷慨、大方的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自私,爱占小便宜,甚至丧失自我。

1、解除孩子对玩具归属的不安:

2岁左右时在孩子应该“占有”的时候,别急着让孩子“分享”。在3岁时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对大人话语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不愿意分享,强制拿走孩子的玩具,有的父母开玩笑拿走孩子手里的玩具,再让孩子索要,而因为这些的玩笑或者强制的拿走反而会造成孩子不安心理。

如何解除不安情绪呢?例如: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或者食物,让孩子自己分发给家人,这是提高孩子的主动性、自主性。当然家长也可以反过来做,家长来分发食物,让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是言传身教。

2、让孩子体会分享后的快乐。

例如:将孩子的玩具枪与家长分享,家长与孩子互动,来一场激烈对战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分享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当孩子要主动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一定要认真地接受。例如:孩子会主动给你吃他的零食,家长应该心怀感谢的接受,而不只是逗一逗孩子,他会感到失望,以后就没有分享的欲望了。

3、给孩子提供更多和同伴交往的机会。

孩子在玩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教他们轮着玩。在各自玩自己玩具的时候,家长教他们交换着玩。在和小朋友玩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温和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和小朋友交流。

该不该让孩子把手里的玩具,分享给其他想玩的小朋友?

我说点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仅供参考。

在我儿子这么大的时候,孩子也常常和年龄相近的小朋友玩,也会出现你说的情况出现,那时候我并没有去干预什么,主要是观察他自己自身行为是什么个状态,我觉得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他连话都听不懂,生物生命本性和本能远远大于成人的社会认知,我没有去干预他,只是想去观察他在这么小的自我本能意识中会怎么做,但只有两种可能性我去干预,他和别的小朋友“争抢”中,孩子之间都不能控制了,这个控制是说“争抢”过程中可能孩子没有什么意识反应,未哭未闹等等,他们要闹了,苗头不对了,我会去干预,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对“玩具”关注度不高,比如孩子玩某个东西,逐一挑,但并不“热衷”于某一个,这时候我会干预,并对某一个玩具自己“配音配表情包”,吸引他去玩,更长时间去玩这一个,然后再换下一个。

说实话,10个月的孩子不能懂,有时候家长这样谦让的时候我只理解“这个家长素质还行…”有时候就连别的孩子抢我孩子手里玩具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是不制止的,苗头不对才去,我这么做主要是想了解孩子本能意识中是什么情况,大概他自身的性格趋向是个什么状态,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培养才在生活点滴中,不光是玩具,在之前成长中“角色”扮演比语言重要,而到2岁半开始,才对孩子一点一点去用语言解释,相应的行为是什么,单一逻辑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绕圈子,不乌拉乌拉的讲一堆。

我总认为,“吃亏”是孩子生命成长中该去承受和面对的,巴巴需要制造孩子的“吃亏”,更要引导孩子如何“站立”,当然还包括什么谦让、分享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