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冷知识应该是大家很少知道的,在育儿方面恰恰相反,有很多人常识会被家长忽略,我们就说说最容易被忽略的养育知识。
第一个常识,穿的多的孩子更容易生病。老一辈人总是觉得孩子体弱,怕着凉,所以经常能看到奶奶带的孩子衣服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孩子体弱是说抵抗力差,抵抗力不是衣服穿多了就能上来的。
看孩子冷不冷可以去摸摸孩子的后背,后背不凉证明孩子不冷。不要摸手脚,手脚只要不是冰冷都是正常情况。
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出汗,加上运动量大,一旦孩子穿多了,出汗一吹风更容易感冒。
第二个,孩子积食多和着凉有关。积食在小儿中十分常见,根本原因是孩子本身脾胃虚弱,但是外因一般多是饮食不当加上着凉。
所以3岁前的宝宝,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护好宝宝的肚脐,可以避免孩子生病。
第三个,洗手的重要性往往被父母忽视。幼儿期的孩子抵抗力比较弱,很多疾病都有被传染的可能,所以洗手对孩子来说尤其的重要。
比如说小孩子容易得的结膜炎,用不干净的手去揉眼睛,特别容易造成结膜炎;再比如冬季多发的流感和手足口,预防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一定要勤洗手,我们说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一定要洗手,洗手可以隔绝掉90%的细菌。
所以说,想要少生病,一定要多洗手。
第四个,孩子少生病的秘密就是“三分饥与寒”想要孩子少生病。一定要给孩子少吃,可以少食多餐,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去吃肉。
已经可以独立活动的宝宝,穿衣指南是和大人一样。如果孩子喜欢出汗,最好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第五个,从孩子的第一颗牙齿开始,要开始刷牙。很多父母以为孩子乳牙没有长全之前是不需要刷牙的,事实是从宝宝长出第一颗乳牙的时候就要开始刷牙,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龋齿。
很多孩子因为没有护理好牙齿,小小年纪,很多乳牙长斑,变黑。甚至会出现牙疼的状况,所以为了孩子的口腔健康,从第一颗乳牙开始让孩子坚持刷牙。
以上五点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育儿常识,为人父母一定要早知道!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我所知道的关于母亲和孩子抚养的冷知识:
1.洗脸时,顺便洗一下宝宝的鼻子,宝宝的鼻子里就不会有鼻垢了。
2.新生婴儿头上的污垢可以用母乳、茶油或保湿霜湿润几分钟,然后用温水清洗。几次之后,它可以慢慢被冲走。
3.经常挤压宝宝的手和脚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和安全感。
4.如果是让你的宝宝情绪波动很大的事情,比如让你的宝宝开心或者害怕的事情,即使在三岁之前,你的宝宝还是有记忆的。
5.给你的宝宝添加辅食 。如果你单独添加蛋黄,你的宝宝可能会便秘。因此,你可以用核桃或芝麻粉和蛋黄喂你的宝宝,你的宝宝就不会便秘。
6.婴儿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当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他用手够不到栅栏外面的东西,他会用脚把它拉过来,然后用手拿着它。
7.在宝宝的囟门关闭之前,当进出温差较大的地方时,可以从宝宝的后脑勺到下巴轻轻擦拭,再擦拭几次,这样宝宝可以更快地适应温差较大的地方,不容易感冒。
8.怀孕期间长时间坐着或站着很长时间很容易导致脚肿。睡觉时,脚垫抬起,肿胀的脚会好得多。
9.妊娠早期应注意咳嗽和牙龈出血,这可能导致流产。
10.每个婴儿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婴儿尿布和奶粉,可能不适合你自己的宝宝。
11安抚奶嘴一定被大家误解了很长时间。事实上,当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他开始练习吮吸手指游戏。吮吸不仅能缓解饥饿,还能刺激大脑的镇静神经,使婴儿进入心情放松。
12十个月内你不能给宝宝吃盐
事实上,婴儿比成人对食物更敏感,尤其是盐。如果盐的浓度高于0.25%,成年人可能根本感觉不到,但婴儿可以清楚地察觉到。当你的宝宝一岁时,你不需要加盐。如果宝宝出汗多,你可以吃一些深海鱼类,比如海藻海藻,海带和其他补充剂。
13舌头会说话
母亲们经常通过观察婴儿的粪便来了解婴儿的身体状况。事实上,婴儿的舌头也是一个警报。如果舌头不正常,可能表示有健康问题。婴儿的舌头是红色的,没有舌苔意味着婴儿可能发烧。婴儿的舌头上有一层厚厚的黄色和白色的污垢,通常是积累的食物。
14奶粉不能上下摇动
当母亲为婴儿冲奶粉时,有时是为了让奶粉溶解得更快,有时是为了降低温度。我经常拿着装满泡沫的瓶子上下摇晃。重要的是要知道,当配方奶上下摇动时,它不仅会产生大量泡沫,还会在乳头孔里会进入中产生大量气体。当婴儿在这种情况下喝牛奶时,不仅容易打嗝,而且还会吐牛奶。给宝宝做奶粉时,妈妈可以把奶瓶放在手中来回滚动,这样奶粉就可以完全溶解而不会起泡。
总之,关于育儿方式的知识很少,平时妈妈们可能不会多加注意,但陪伴宝宝成长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母亲不应该太焦虑,她们可以多听多看。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我们希望一路向前。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开心爸爸之前和各位爸爸妈妈们都一样,对于宝宝对于育儿是一窍不通,自己也是在开心的不断成长,不断的学习以及不断地探索。下面开心爸爸要说的冷知识,就是当初困扰开心爸爸自己的一些冷知识。
宝宝流口水是馋了吗
很多爸爸妈妈们在看到宝宝流口水的时候觉得很奇怪,难道宝宝这么小就开始嘴馋了吗?是不是他们有什么想吃的东西了,所以口水就止不住的往下流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宝宝们流口水并不是嘴馋了,更多的是为了促进消化。宝宝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在消化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口水来协助消化,这就造成了他们口腔会分泌出比成年人更多的口水。一旦这些口水分泌得过多,消化吸收用不了的话,多余的口水就随着张开的嘴巴流到了外面,宝宝又不像成年人,可以极大限度的控制自己的口水,多余的可以吐出来或者咽下去,对于宝宝来说,只能是任由口水流出了。
宝宝出生时的哭是不想见到爸爸妈妈吗
很多爸爸妈妈们对于宝宝出生就会啼哭这件事觉得很迷惑,难道他们很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与爸爸妈妈相见了吗?难道他们就喜欢在暗无天日的子宫里面生活吗?难道他们乐意在活动空间很小的子宫内部一直躺着吗?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真的是错怪我们宝宝了。
实际上宝宝出生的啼哭是无意识的发声,更多的是气流通过声带,引起声带共振然后发出的声音。众所周知,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肺是不用工作的,他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氧气以及营养是通过脐带传送过来的。但是当他们出生以后脐带被切断,这一切就需要自己来完成了,包括呼吸。
所以宝宝一出生,外部的气流就通过他们的喉咙进入到肺,然后通过肺的转换作用在将废气排出,通过声带的时候震动发出了声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宝宝出生要伴随着啼哭的原因。
为什么男孩的出生率要比女孩的高
虽然说我们不想承认这一点,但事实确实是这样。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出生率来看,男孩的几率确实要比女孩几率高一点,平均下来可能是125:100。虽然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更多的人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更喜欢女孩一些,但这个比例还是维持在105:100,男孩还是要比女孩要多一些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回答,有的科学家觉得,从古至今男性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比女性多一些,所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攻击,也更容易夭折,为了弥补人类进化过程中,因为男性夭折带来的性别比例不足,大自然在冥冥之中控制了男女孩的出生几率,用来保证有足够多的男宝宝出生,维持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
其实在育儿这条路上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有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更多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或者与我们平时的认识相反的,这就需要爸爸妈妈们学习更多更科学的方法,在科学的指导下更好的护理宝宝。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我所知道的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1、洗脸的时候,顺便给宝宝洗下鼻子,宝宝的鼻子里就不会有鼻垢了。
2、初生宝宝头上的头垢,可以用母乳或者茶油或者润肤油滋润几分钟,再用温水的洗,几次之后,就可以慢慢洗掉了。
3、经常捏捏宝宝的手脚,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和安全感。
4、如果是让宝宝情绪波动较大的事情,比如让宝宝很高兴或者很害怕的事情,即使是三岁之前,宝宝也是有记忆的。
5、给宝宝添加辅食,如果单独添加蛋黄,宝宝有可能会便秘。因此,可以用核桃或者芝麻粉和蛋黄搅拌一起喂宝宝吃,宝宝就不会便秘了。
6、宝宝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我的宝宝几个月的时候,用手够不到围栏外的东西,会用脚把东西先划拉过来,再用手拿。
7、宝宝囟门未闭合之前,出入温差较大的地方,可以从宝宝的后脑勺轻轻抹至宝宝的下巴,多抹几次,可以让宝宝更快适应较大的温差,不易感冒。
8、孕期久坐或久站容易脚肿,睡觉的时候,把脚垫高,脚肿会好很多。
9、孕早期的咳嗽不止、牙龈出血,都要引起重视,有可能导致流产。
10、每个宝宝都不太一样,适合别人的宝宝的尿不湿、奶粉,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宝宝。
差不多就这些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育儿冷知识指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家长育儿时常常忽略的问题或技巧,或者那些长辈们一直延续下来的做法是错误,有些家长还盲目的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对的,也就一直延续的做着。也许你了解了这些冷知识,宝宝发生的意外的可能性就少了,或者正是因为你知道了这些小小的冷知识,你培育出了一个优秀的宝宝,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育儿常见的冷知识。
1、关于孩子喝奶:有的家长在给孩子充奶粉时为了奶粉加快溶解,喜欢摇晃瓶子,这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带入大量的空气),宝宝喝了容易打嗝。正确的法是双手搓滚瓶身。还有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可能会增加孩子龋齿的风险,要在他睡觉前将奶瓶移走。
2、过早的给孩子使用学步车:大部分孩子学会走路都要经过爬行的过程,如果过早的给孩子使用学步车可能会使他跳过爬的过程,可能会造成以后全身肌肉协调和身体平衡能力变差,感觉系统失调(表现为笨手笨脚、性格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过早的让孩子学走和用学步车可能会造成孩子骨髓发育异常,形成O型腿,学步车也很容易让孩子从楼上摔下来。
3、嬉戏时摇晃和高抛宝宝:宝宝的颈部对头部的支撑比较弱,宝宝的头部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重又比较重,剧烈的摇晃和高抛会引起宝宝脑震荡,也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
4、 一些家长希望自家的孩子长的漂亮一些,所以总会做出一些让人觉得好笑的动作:为了让孩子鼻子变挺经常给孩子捏鼻子,其实孩子五官多与遗传有关,并没有科学表明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的鼻子变挺反而会损害孩子娇嫩的鼻粘膜。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的睫毛变得长并且浓密而给孩子剪睫毛,其实睫毛的长短、浓密主要和遗传和营养有关,这样做会让孩子的眼睛失去天然的保护伞(睫毛起到遮挡灰尘和光的作用),容易受伤。
还有的家长怕孩子的耳朵长成招风儿,把孩子的耳朵往后压,其实这样并不管用。孩子以后耳朵长得怎样还是和遗传有关。婴儿时期由于耳朵没张开看起来很难看,其实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耳朵会越来越有型,如果孩子的耳朵真有畸形要及时就医。
5、 给孩子睡硬枕头或防侧睡枕家长让孩子使用硬枕头是认为这样能让孩子的头型更圆,其实真正影响孩子头型的是睡姿和遗传,长期使用质地较硬的枕头容易让新生儿头颅变形。有的家长买防侧睡枕是为了让孩子保持特定的睡姿,防止侧翻后俯卧而窒息,但是事与愿违,有些孩子无意中趴下造成意外事件也出现过不少。孩子还是去枕仰卧,越简单越好。
6、为了不让宝宝洗澡时着凉给孩子开浴霸浴浴霸所发出的是高能量的光线,孩子的晶状体还没有能力有效滤过浴霸发出的有害光线,过量的光线照射会灼伤孩子的视网膜,视力受到伤害。在给孩子洗澡前可以先将浴霸预热,等浴室里的温度差不多了,就可以把浴霸关掉了。
7、三手烟很多家长知道二手烟对宝宝的危害,在吸烟时避开宝宝。但是却没有留意到三手烟危害。其实无论在何处吸烟,烟雾中的有害颗粒物都会吸附在衣服、头发、沙发等物品上。这些残留三手烟当中的致癌物仍然还会侵害孩子。
8、母乳抹脸能使孩子的皮肤变白。其实这种方法无益处,反而乳汁腐坏后细菌容易侵入皮肤,导致宝宝皮肤感染。还有其实宝宝并不需要使用任何的润肤液、爽生粉、婴儿油等润肤产品。如果孩子皮肤干燥可以在干燥部位涂一点点不含香精的婴儿润肤乳或润肤霜,同时配合按摩会使宝宝感到很舒服。
9、 给一岁宝宝喝蜂蜜水、辅食加盐。蜂蜜当中可能含有肉毒梭菌芽孢,一岁以下的宝宝肠道菌群还不成熟,肉毒梭菌在宝宝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的可能性很大,可能导致宝宝神经痉挛或麻痹等中毒症状。一岁以内的宝宝并不需要盐,过早的加盐会加重孩子的肾脏功能负担,可能还会让孩子口味变重。
关于育儿的知识还有很多,这需要宝爸宝妈多总结和多看一些育儿的书。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省中医郭医生”或者公众号“小人计”。愿父母都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快乐”又“优秀”!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赞+关注广东省中医院郭医生头条,喜欢记得转发哦!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
不摆到孩子的物理姿势,看不懂孩子的世界。
当不明白孩子在想什么的时候,哪怕只蹲一下,来感受孩子一米的世界。”
❶与孩子统一视角
案例一:我带3岁女儿去拥挤的商场,这家伙老是在人群中要求抱,明明没走多远,不应该累呀!怎么老要求抱呢?
分析:商场里为什么孩子会走总是要求抱,是不是他根本看不到货架,看到的只是大人的皮鞋?除了皮鞋的世界里,我也想看看热闹的上方世界。
案例二:冬天,我和2岁女儿一起洗热水澡,虽然我觉得淋头喷出水温刚好,可她老吵非说水凉。我不耐烦回答“我试过了,根本不凉,快点洗吧!”
分析:冬天淋浴的时候站在脚边的孩子不是因为比我矮那么1米,温度会发生变化?蹲下来那一刹,我发现水在女儿的不到一米那高度,确实凉了!
“扮演孩子1分钟,胜过于100本育儿书。
如果有机会,扮演孩子,哪怕就一分钟。放下大人脑海中的“应该”,走入小孩内心的“事实”,惩罚的理直气壮瓦解在角色扮演中。”
❷与孩子互换角色
案例:4岁的菲利普斯妈妈在米来未来家长课属于难得笃定家长。若干次她提到对菲利普斯的惩罚,纵使有其他家长唏嘘,她始终没觉得有啥大问题。
直到我们进入角色扮演环节,她扮演了菲利普斯调皮向桌子上吐口水后,在被妈妈打手板、罚站墙角的难堪中,招架不住,泣不成声。之后再也没理直气壮说过惩罚孩子的好处。
分析:当大人时间太久了,像是喝过孟婆汤,都记不清了当孩子的感受。
如果体验孩子的感受,更容易理解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和孩子互动。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
一周哪怕只选一天
选择用慢一拍的速度
去观察孩子的节奏”
❸放慢自己的节奏
案例:在公园里,选择在孩子的后面慢慢跟随,而不是孩子的前面急急暴走和生硬地拉扯,他蹲袭来看蚂蚁的时候,我们不是着急引导或制止,就像坐在电影院看一场文艺范的电影,只欣赏,不快进任何电影情节。
分析:镜头放慢,才能看到孩子看到食物克制咽下去的口水。
体验孩子的节奏,才有心中对孩子感知的了解。
“在家里,选择在孩子玩的时候,撤到墙角的椅子上,拿出一记录本,像福尔摩斯侦探一样,记录下孩子的行动轨迹,不搭救,不干涉,只是静静观察,做一个安静的观察员。”
❹静音陪伴孩子
案例:大多数大人陪孩子的时候,就像开了一台声音很大的电视机。
“快点”
“小心”
“小声”
“别动”
不停的声音,听的人头大。
如果我们的老板,每天在耳边不停对我们发号各种指令,我们是什么感觉?
一开始,还能注意到说的是什么,慢慢就自动过滤所有的指令了。
分析:我们有时候不了解孩子,就是说了太多的内容,恰恰是没有倾听和观察。
拿起遥控器,按下mute键,开启静音陪伴孩子模式,哪怕每天一刻钟。
“问不出的心里话,但却拼命问吃喝拉撒。
有时候,我很头疼,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基本回家问不出任何东西。我们想了解孩子更多的信息,也无从下手。
但同时,我们却拼命问孩子的吃喝拉撒。”
❺转变对话方式
案例:女儿分享喜羊羊的烦恼
中秋节的月圆夜,和3岁半女儿分别躺在大小床上闲聊。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喜羊羊。
我问“喜羊羊是谁呀?”
“我的好朋友是喜羊羊”女儿说。
我问“那喜羊羊今天开始开心吗?”
“开心”女儿回答。
我顺口问“喜羊羊有什么烦恼的事吗?”
“喜羊羊的爸爸老在喜羊羊在床上蹦的时候批评她”我一愣,明明是刚才女儿蹦,老公批评她了。
我又试探性了问“那喜羊羊还有什么烦恼的事吗?”
“喜羊羊的姥姥总收喜羊羊的玩具,喜羊羊找不到!”
我问女儿怎么办。
“喜羊羊可以跟喜羊羊爸爸说,请用友善的语言和喜羊羊说话”
“喜羊羊可以跟喜羊羊姥姥说,喜羊羊一会自己收拾玩具”
原来,小家伙自己可以知道答案。
分析:大人经常为了感觉安全,去咨询专家的时候,说“我帮我的朋友问”,其实是自己羞于启齿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