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坐月子坐月子,传统的月子真的是坐出来的。但是,时代在发展,对于传统的讲究咱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记得我自己生完孩子第三天出院的时候,大夫还专门叮嘱了下,月子里可以洗头洗澡,只是要注意不要吹风。

月子里不可以洗头洗澡?

真相:坐月子期间必须可以洗头洗澡。不用洗的太早,一周后就可以洗头。洗完头后,必须要用吹风机吹干,防止感冒。月子期间如果是顺产,可以先进行擦拭来洗澡,如果伤口恢复好了,完全可以洗澡,但是必须是洗淋雨,不可洗盆浴。

坐月子期间必须躺着?

真相: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产妇适量的下地活动,有利于伤口和身体的恢复。不用做任何运动,每天在家散散步就可以。长期卧床不动,反而容易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

长期卧床还有一个风险,就是会增加便秘的概率,因为运动少,如果饮食在缺乏膳食纤维,很容易加重月子期间的便秘。

月子期间不能通风不能吹空调?

真相:记得曾经有个新闻说产妇夏天坐月子被捂死了因为家里人不让开空调。月子里可以通风,更可以开空调,通风要避免对流风,空调只要不是对着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月子期间的注意事项

第一,孩子尽量少抱。生产完,全身的骨缝都开了,孩子抱的过多容易胳膊疼。

第二,能睡则睡,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新生儿吃奶频繁,缺乏睡眠又容易导致产妇心情压抑,所以要多去休息。

第三,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出门,只是不要时间太久。

第四,产后可以通过做缩肛运动,来练习骨盆的收缩,可以促进产后骨盆的快速恢复,每日一到两次,每次30下或者5分钟。

月子怎么做,直接影响着产妇的身体和心情。想要产后有个好心情,孕妈们先学会坐月子!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如果放在古代物质匮乏的背景下,那确实是有些道理的。古时候乃至早一点的时期没有充足的供暖设备,洗完头发也没法烘干,在寒冷的季节里洗头洗澡确实容易着凉。另一方面,即使产妇没有着凉,也可能表现出类似“受寒”的症状。一般来说,妈妈在产后1天体温会略微升高,这是因为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和盆腔的变化导致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内分泌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加上生产的疲劳,神经调节也出现暂时紊乱。产后一周,血容量(通俗地理解,就是妈妈体内的血量)增加,皮肤排泄功能旺盛,身体因此排出大量汗液,尤其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为明显,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褥汗”。这种大汗淋漓的表现容易被误认为受寒,进而怪罪到洗头洗澡上。

古人提出不洗澡规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洗澡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那时候没有淋浴设备,洗澡都是坐在澡盆里洗的,就像我们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样。这种洗法看着比现代淋浴舒服,但对于刚生产完的妈妈来说可不是好事。生产后两周,阴道会不断有“恶露”流出,这时候坐澡盆里洗澡,恶露就会流到水里,弄得整盆水都是。(噫!)更重要的是,坐在澡盆里洗澡,水里的压力可能使水倒流进伤口还没完全愈合的阴道和子宫,造成感染,后果严重

因此,古人为了避免着凉和感染,让产妇关门闭户,不经风、不碰水,甚至不见人,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做出的决定。但是现在的生活远比古人便利,卫生条件也改善了,许多家庭都有空调和淋浴设备,因为洗头洗澡而着凉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就无需再把洗头洗澡视为禁忌了。

如果继续坚持这种过时的说法,长期不洗头洗澡,皮肤会得不到清洁护理,特别是在夏季,既不开窗通风又不开电扇、空调降温,还让刚刚生产后的妈妈捂得严严实实生怕着凉,结果就是,轻则长痱子,重则导致继发感染,或导致体温中枢调节失常,增大中暑的可能性。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在我们奶奶的奶奶的那一代人,坐月子是一件大事,平时每天都劳动好不容易生个孩子了,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平时天天出门,现在可以不用出门了。坐月子就是坐,不再需要做了。

而当时是烧水洗澡,当时洗澡是用盆浴,而产妇下面的伤口还没有,实在是不合适盆浴,所以坐月子不洗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而当里没有暖气,更没有吹风机。洗了头只能用毛巾擦了又擦,干了还好,要不没干,只能让头发在阴干。

而产妇生产后身体比较虚弱,不运动的话头发更不容易干,也容易让细菌进入体内,引起身体的不适。

所以以前说不可以洗澡和洗头,下地出门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但是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建议:

产后半个月可以出门:

而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平时不怎么运动,坐月子时更不能经常坐的,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我们是建议产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动一下了。

产后一周身体比较虚弱。全身大汗淋漓的,这时候不建议出门吹风。但是产后半个月左右身体恢复得不错的是可以出门走一走的了。适当不过量的运动也有助于产后身体的恢复。

产后一周左右可以洗澡

顺产如果没有撕裂或者撕裂很浅,一般三天后就可以洗澡了。

一般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大概一周后就可以洗澡了。

但是要注意淋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尽量不让伤口弄湿。

产后十天洗头

洗了头尽快吹干。

坐月子也是可以干干净净的。

本文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菁妈育儿,图片来源于网络

菁妈,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四栖生物,家有菁妞,各平台原创作者,希望给焦虑的妈妈们一点支持和帮助。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如果你是被婆婆或者妈妈照顾月子的,洗头洗澡,下地出门这种事就别想了,在她们这一辈人的思想里,月子里的女人脆弱得很,不能沾水,不能经风,最好是天天在屋子里躺着,好好把身体养好才是正经。

实际上,这种坐月子的方法并不可取。

首先,卫生问题会带来健康问题。

产妇体热,产后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时冲洗干净容易导致湿疹等皮肤问题;产妇产后一般要经过7-15天的恶露排出期,排恶露的时候最好不要盆浴,以免盆腔或阴道感染。

其次,完全躺着对产妇身体恢复不利。

老的坐月子方法要求孕妇最好是躺在床上,不要下地,实际上,孕妈妈怀孕期间,因为子宫膨大,五脏移位,生产完以后,要想肠胃功能恢复正常,应该多下地走动,能有效预防产后便秘或者痔疮。尤其是剖腹产的产妇,如果总是躺着,反而容易导致肠粘连,对产妇身体不利。

第三,不出门对产妇的身心都造成影响。

产妇产后是需要休息,但也需要适当的运动,老方法坐月子,门窗紧闭,不让进风,其实是不好的,产妇和新生儿都需要新鲜的空气,房间内也需要适当通风,只要不对这孕妇直吹就行。产后半月左右就可以适当出门,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能够对产妇的心情起到舒缓的作用。

现在的条件已经比过去要好太多了,冷热有空调,洗澡有淋浴,洗头有吹风机,其实不用太过担心产妇会经风着凉落下月子病的,我一个朋友,她是顺产,第三天就洗头洗澡了,感觉不要太好。

所以新妈妈坐月子,以舒适为第一原则,那些陈规陋习一边去吧!

你好,我是希妈,多平台自媒体人,致力于孕期知识分享、育儿知识分享,育儿路上,与你同行!喜欢我的问答,就点个关注呗,谢谢!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可以的!

传统上都讲究捂月子,这是因为以前的物质条件非常贫乏。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器,也没有风干设备,产后洗澡洗头不能及时擦干就容易受风着凉。

但是现在条件好了,医疗技术也提高了,产后3天就可以回家坐月子。生完孩子一身臭汗一身泥,不及时洗澡全身都痒痒,你说是不?

产后洗澡洗头的问题:

💟顺产妇:产后3天就可以洗澡洗头了;

💟剖腹产:产后7天,刀口的表皮细胞就已经完全闭合,此时只要没有明显的刀口红肿现象就可以洗澡啦!如果伤口恢复不良,建议推迟到半个月以后。

💟产后洗澡的注意事项:

1,洗澡前提前将空调打开,保持室内合理而舒适的温度。

2,洗澡时间建议15分钟为宜,水温不宜太高,以38~40℃水温即可。

3,洗完澡要及时擦干身上的水分,必要时需要用吹风机将头发及时吹干,时间不超过3分钟为宜,并要保持剖腹产刀口的干爽透气。

4,产后洗澡要选择淋浴,不要坐浴或者泡澡,以避免造成生殖道感染。

产后下地出门的问题:

1,产后3天回到家之后,无论剖宫产还是顺产,都需要及时下地活动。这样能够及时的预防产后肠胀气、盆腔黏连以及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一开始下地活动,可以先10分钟,15分钟这样慢慢地增加活动时间,不要一次用力过猛或时间太长,要循序渐进。

2,产后42天为产褥期,因此这6周之内不建议出门的。因为产后骨盆的各关节包括韧带以及盆底组织,都没完全修好。产妇身体的各骨关节还处于松驰状态。

如果出门时间较长超过3个小时就非常不利于身体恢复。大量的产后风湿或产后风,都与产褥期出门过早有很大关系。因此最好建议孕妇过了产后6周再考虑出门的问题。

祝你早日康复!终于缷完货了,就好好休息!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澡洗头、下地出门?

坐月子到底能不能洗头、下地、出门?

十月怀胎的孕妈妈经历各种呕吐、肿胀最后迎来小宝贝。那么,月子期间的悉心调养就成了很多宝妈的重中之重。很多新手妈妈都会有疑问,老一辈人都说坐月子一定要小心,不然以后落下月子病就会很麻烦。所以妈妈们忍受着半个多月不洗的头发,都不可以下地走动甚至出门。每天除了喝大量的下奶汤就是吃很多营养品,然后就是躺在床上。这样的坐月子,让很多宝妈都避之不及。

那么,坐月子到底可以洗头发吗?

科学角度来说,月子期间是可以洗头的。分娩较为顺利的产妇,分娩后2-5天就可以洗头,如果分娩不顺利,出血过多或有创口,以及平时体质较差的人,不建议短时间内洗头发,实在忍受不了,可以让家人帮忙,给产妇早晚进行温水擦浴。但要注意洗头发的水要用自来水烧开冷却到38.5°左右,可以不断添加温水。也可以用姜皮或香茅煮的水,能驱除产妇体内的寒气。

坐月子可以下地、出门吗?

适当下地活动还是可以。如果是剖宫产,太久不活动的话容易肠粘结。婴儿一周之后,也可以适当外出走走,尽量避免蹦蹦跳跳,毕竟刚生产完,身体还没有彻底恢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