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石船是哪个皇帝造的?
说到颐和园的大石船,估计每一个来园中游玩的人,都有会在这里拍一组照片,发至朋友圈。而关于它的来历与故事,怕是好多人都不清楚。
大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万寿山南麓颐和园长廊西边尽头处。此处原为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为其乳母罗氏所建园静寺的放生台。到了乾隆十五年,为了孝敬其生母崇庆皇太后,乾隆下令修建了清漪园,将此处的放生台改为石舫。
这个石舫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清宴舫。取海清河晏之意,当年完工之后,十全老人乾隆还心血来潮,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雪棹烟蓬何碍冻?
春风秋月不惊澜,
载舟昔喻存深慎,
盘石因思奠永安。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建造这个石舫的寓意,“载舟昔喻”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经典。而乾隆皇帝借用这个典故,是告诉文武百官,让他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坐天下,一定要体恤百姓。
不过乾隆也有小心机,它将这个舟做成石舫,下面还用石柱托底,就是寓言,我大清的江山万年不朽,永远不会被水倾覆。你百姓怎么闹腾,我大清的江山也稳得一匹。
但机关算尽,乾隆也没料到,到了咸丰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除了将万园之园——圆明园焚之一炬,劫掠一空之外,“清宴舫”也和其他的皇家园林一样,遭遇了劫掠,原来在石船甲板上的木制舱棚建筑被焚毁,石舫一度荒废。直到光绪年间,修建三海工程,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之后,未来养老的所在而大兴土木,“清晏舫”也得以重修。
不过这次重修,并没有复原原来的样子,而是与时俱进,“清晏舫”被改造成了一艘蒸汽轮船。在石制的船体两舷,新修除了石制的明轮轮罩,而甲板上的上层建筑也改成了洋式的二层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