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

看过《还珠格格》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的皇五子叫永琪,本是乾隆最喜欢的皇子之一,因为爱上了汉民间女子还珠郡主小燕子,最终与其归隐民间。

历史上的这个永琪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历史上真正的永琪

历史上真正的永琪出生于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母亲是海贵人,也就是愉贵妃珂里叶氏。字筠亭,号藤琴居士。永琪少习骑射,娴国语,所以乾隆对他十分的钟爱。

永琪自细聪慧好学,从小就学习马步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他还拥有很强的语言天赋,满语、汉语、蒙古语都十分擅长,除此之外,他还熟谙天文、地理、历史及天文算法。

除此之外,永琪还擅长书法,与弟弟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齐名。由于他博学多才,恪守孝道,让乾隆皇帝十分喜欢。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初五,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发生了火灾,火势十分严重,在危急关头,永琪冲进殿中,将乾坤背了出来。因为此事,在乾隆三十年,刚刚二十四岁的永琪就被封为和硕荣亲王。封号为“荣”,在满语中,是光荣,荣光的意思。

永琪的亲王爵位是生前所封,这种殊荣在乾隆皇帝的诸子中,也只有三个人享有,分别是皇五子永琪封为和硕荣亲王,皇十一子永瑆被封为和硕成亲王及后来的嘉庆帝,皇十五子永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而永琪是最早享受这一荣誉的。

而其他皇子的亲王之位,多是死后追封,或者是嘉庆皇帝上位之后晋封的。

乾坤对永琪十分器重,曾经说:其时朕视皇五子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

这是在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拜见乾隆皇帝,乾隆在谈到诸位皇子时提到的,在外国使节面前毫不讳言地提到要传位于荣王,还是在他死后二十多年后,足于表现乾隆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怀念。

但天妒英才,乾隆三十一年,荣亲王永琪就因为附骨疮病逝于当年三月份。

附骨疮就是附骨疽,根据《医宗金鉴》记载: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在当时并不是绝症。

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由体虚之人露卧风,冷浴后乘凉寒湿侵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邪乘虚入里,遂成斯疾。初觉寒热往来,如同感冒风邪,随后筋骨疼痛,不热不红,甚则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

由于永琪精于骑射,所以这种病极有可能是由于他经常风餐露宿骑兵射猎所导致的。

附骨疽在现代属于骨结核的一类,这种病没有遗传,但爱新觉罗家族得这个病的并不多,比如说康熙的十三子怡亲王胤祥及他的儿子弘暾就得了这个病。而光绪皇帝,据传也有这个病。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在永琪去世之后,乾隆曾写下御诗来缅怀永琪:御制诗《进宫遣怀》

进宫尤忆近临问,一恸拼休再过诸。

差矣斋将躬举藉,岂宜卜慽更怀予。

从这首诗来看,永琪并不是像《还珠格格》所说的,借病逝和小燕子隐居,而是真正逝去了。

二、永琪的妻子中,并没有人叫小燕子

由于皇五子永琪去世得比较早,所以他的妻妾并不多,有两个福晋,两个侍妾。

永琪的嫡福晋是满州镶蓝旗西林觉罗氏(汉姓为鄂),是雍乾时大学生鄂尔泰第三个儿子四川总督鄂弼的女儿。

他的侧福晋索绰罗氏,是左都御史观保的女儿,一直活到了嘉庆五年。因为有一个儿子,才被追封为侧福晋,应该是《还珠格格3》中,小燕子的情敌知画的原型。二人的共同点,都是奉子上位。

除此之外,永琪还有两个侍妾。一个是胡氏,胡存柱的女儿,另外一个姓啥就不清楚了。只知道是在永琪去世之后几个月也追随其而去。

而琼瑶所写的《还珠格格》,很可能就是以永琪的那个不知名的福晋为原型,加入自己的虚构而成。

永琪共有六儿一女,其中长子、三子、四子、五子都是由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三子四子还是一个双胞胎。

侍妾胡氏生了第二子和长女。只可惜古代人成活率太低,哪怕是皇室中人,也多有夭折。永琪这么多的孩子,只养活了五子绵亿及长女。

永琪去世时,绵亿才二岁,被乾隆接到宫中养育,后来袭爵荣郡王。

三、永琪如果不死,有可能成为继任的皇帝吗?

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乾隆皇帝对永琪是十分的喜爱,而永琪本人文武双全,也颇具治政能力。

甚至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大火,是永琪将乾隆皇帝从火中救出,这也是加分项。

只不过,乾隆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活了八十九岁。

如果永琪活着,成为太子的话,会是历史上最悲催的太子。

永琪出生于乾隆六年,而乾隆在位六十年,也就是说,他要当四五十年的太子,极有可能永琪都病死了,而乾隆活得还好好的。

这让我想起了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当了太久的太子,最后都有了谋反之心。

或者说跟现在的英国王子查尔斯王子一样,七十多岁了,白发苍苍,还是太子。

所以,在我看来,永琪在最好的年华逝去,留下一个传奇,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傍晚,正在皇宫养心殿内处理政务的乾隆帝突然接到了一个让他悲伤哀痛的消息:当日午时末刻(大约下午一点),他的爱子、“聪慧沉稳,博学多才”的皇五子和硕荣亲王永琪,因罹患附骨疽(骨结核)经久不愈,于皇宫兆祥所内不幸薨逝,年仅二十六岁。即使对儿子的薨逝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乾隆帝还是不禁老泪纵横、哀痛不已,为再一次失去了属意的继承人而枯坐于养心殿内,默默流泪。

其实永琪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患病,但当时的乾隆帝并不觉得这有多严重,只是吩咐太医院用心诊治,以待儿子康复。随后,内心已经将永琪当做潜在的继承人看待的乾隆帝还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正式晋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坚定了密立永琪为嗣君的决心(乾隆帝诸子中,永琪是第一个在生前封亲王的,并且比其余几个乾隆帝在世时即封亲王的弟弟要早二十多年。)

可是永琪的病并没有因为封王而得以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至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居然发展到患处“痛如锥刺筋骨,不能屈伸、连日不溃,乃变于紫黯色”的危重地步了。乾隆帝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明发谕旨给太医院:

“荣亲王之病症医治数月尚未痊愈,据太医院初诊回奏称系虚损所致。若病将起时便据实奏闻,则可早为防范调治,而五月间张如璠、宋国瑞等并不详诊具奏、因循朦混。著将张如璠、宋国瑞交内务府大臣治罪,另选能员会诊荣亲王之症。”

乾隆帝大发雷霆,把之前给永琪治病时隐瞒病情,造成药不对症、耽误治疗的太医交内务府发落,同时要求额外选派良医继续给永琪诊治。内务府及太医院不敢怠慢,另选名医,为永琪进行了精心地诊治。但由于病情严重,当初又被耽误了许久,所以永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勉强捱过了新年后,就再也无法坚持,只能凭借着各种名贵药材苦苦支撑,数日子而已。

乾隆帝关心爱子的病情,隔几天就要向太医院询问,而有了之前因为瞒报病情导致被治罪的张如璠、宋国瑞两位太医的教训,太医院其他名医不敢隐瞒,只能如实相告。乾隆帝先是大怒,责骂太医院不尽职责,后来又黯然伤神,知道太医们确实也是用尽了心思,永琪的病情,怕是不会好了,不由得潸然泪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二月初三,心里明白永琪即将不治的乾隆帝忍住悲伤,前往皇子在皇宫内的居处——兆祥所,探视在此养病的永琪。在见到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只能躺在病榻上迎驾的永琪后,乾隆帝心情沉重,握着儿子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一些安抚宽慰的话。反倒是永琪强颜欢笑,安慰皇父不必担心,自己的病情经过太医诊治后有了起色,也许过一阵子时间就好了。

在和永琪交谈时,乾隆帝发现儿子的头发似乎很久没有剃了,于是询问他这一阵患病不能起身时,是如何剃头的。永琪据实回答:“神武门外有一百姓剃头甚好,儿子便唤人请他半月间一次进来剃发修面。”(兆祥所在紫禁城景福宫以北,皇城西北角楼下,正在神武门内不远)。乾隆帝闻听后很是生气:一来皇子剃头,都是由宫内太监负责,现在永琪患病,太监们居然懈怠不上心,叫宫外百姓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违制。二来宫内重地,随随便便就让外人进来,并接触到皇子,这属于犯禁。于是乾隆帝当场将敬事房应管理此事的总管太监、以及下属的剃头太监,并永琪的谙达、哈哈珠子(都是满语翻译,相当于汉家的老师兼保镖及随从小厮)统统收押,然后交内务府按律治罪。

连这么一件剃头小事乾隆帝都如此上心并严查,可以得知乾隆帝对于永琪有多么看重,永琪在乾隆帝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乾隆帝是以此来警告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不要以为永琪病重,并很大可能即将薨逝,就可以懈怠疏忽。不用心侍奉皇子,一旦再有此类情况发生, 必将严惩不殆。

乾隆帝的关爱和看重并没有能够挽回永琪的生命,就在他亲自探视儿子病情之后一个月,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八,被附骨疽折磨了一年之久的皇五子、和硕荣亲王永琪,终因病重不治而薨逝于兆祥所,永远离开了他的皇父。早有心理准备的乾隆帝接到告哀后屏退所有侍卫及太监宫女,独自枯坐于养心殿内良久,等到终于有其他宫眷闻讯赶来进入殿内劝慰皇帝节哀保重时,外人才看见乾隆帝双目通红、脸有泪痕,神情哀伤,老皇帝实在是因为永琪的过早离世而伤透了心。

永琪不过是乾隆帝的庶子(永琪生母愉妃珂里叶特氏,只是乾隆帝的潜邸格格,也就是侍妾,位份不高),排行也不居长(永琪排行第五,即使乾隆帝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这时候已经去世,但皇四子永珹依旧在世,排行位居永琪之上),但他为什么能够让乾隆帝另眼相看,第一个给他生封亲王(乾隆帝长子永璜的定亲王爵位是身后追封,其余诸子没有人在永琪之前生封亲王)、又毫不掩饰地钟爱器重,几乎将他密立为“嗣君”、成为社稷的继承人呢?这一切,就要从二十六年前开始说起了。

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初七,三十二岁的乾隆帝得到了他的第五个儿子,当年在潜邸时就侍奉自己的格格,即位后又受封海贵人的珂里叶特氏在这一天诞育了一位皇子。乾隆帝对于这个儿子的出生很是高兴,在六天后就晋封海贵人为愉嫔,半年后,愉嫔正式行册封礼。而皇五子也在百日后依照皇家行辈谱系,被赐名为“永琪”。

乾隆帝诸子的母族,大都出身汉人、汉军旗、或者内务府包衣籍、或者朝鲜归附旗籍,只有原配皇后富察氏(生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皆早夭)、继后那拉氏(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永璟早夭)、舒妃钮钴禄氏(生皇十子,早夭),以及永琪的生母愉妃珂里叶特氏是满洲八旗出身,因此,永琪在诸兄弟中的地位,仅次于二哥永琏、七弟永琮、十二弟永璂、十三弟永璟,和十弟相当,而高于其他兄弟。不过幼年的永琪虽然因为生母出身的缘故被乾隆帝青睐有加,钟爱无比,但乾隆帝这个时候没有对他有“立嗣”的心思,乾隆帝心心念念的,还是想遵循汉家传承制度中的“立嫡立长”原则。

虽然在永琪出生前,承载乾隆帝“宗器有继”期盼的嫡长子、皇次子永琏已经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突然患病、不幸夭折,但乾隆帝对于“立嫡立长”的盼望无比强烈,所以并没有急着在几个庶子中“,密立储君”,而是期盼着皇后富察氏能再诞育嫡子。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虽然乾隆帝先后获得了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三个庶子,再加上之前就诞育的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但乾隆帝不为所动,一直坚持着等待皇后再诞育嫡子。所以逐渐长大的永琪也这段时间内安宁而平和地生活在皇宫之内,虽然有时候会被皇父所特别喜爱乃至于接受额外的赏赐,但归根到底和其他兄弟们的待遇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只是一个比较受宠的庶子罢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经过八年漫长的等待,乾隆帝终于等来了他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富察氏皇后不负所望,在这一天诞育了皇七子,这也是乾隆帝的嫡次子。大喜过望的乾隆帝又是作诗庆贺,又是大宴群臣,庆贺宗庙有继,并在嫡次子满百日后赐名为“永琮”,期待这个幼儿传承社稷宗庙的意思显露无疑。

可天不遂人愿,就在乾隆帝兴冲冲地预备着“密建储君”的时候,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两岁的永琮不幸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于除夕之夜不幸夭折,步了其兄永琏的后尘,乾隆帝立嫡的梦想再一次破灭。

连续失去两个嫡子后,乾隆帝悲痛万分,甚至对自己一贯以来信心百倍的“立储以嫡长”愿望产生了怀疑,乃至于公开对臣工们说:“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对自己一心立嫡的非分之想进行了深刻反思。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富察氏皇后因接连痛失爱子导致忧虑成疾,在强撑着病体随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突然发病,薨逝于山东德州。乾隆帝在悲痛莫名之下,彻底断绝了再获元嫡的念想。

发妻和嫡子们的先后离世,让一心立储以嫡长的乾隆帝接遭重创,他的情绪也从极度痛苦失落转化为暴躁乖戾,而无处发泄的悲伤最终转化成惊天怒火,释放到了到了诸大臣及其他皇子们的身上。在给皇后办理葬礼典仪过程中,因为失察或办事不利而触怒了狂躁暴怒状态下的皇帝、乃至丢官、送命的各级倒霉官员们数不胜数。

在送富察氏皇后灵柩返京时,乾隆帝依旧处于情绪极其不稳定中,因此对于前来迎驾的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怎么看都不顺眼,对他们在迎接仪式中所展现的“表情不够悲伤、致哀行礼不够痛悸”的态度怒火万丈,当场大发雷霆,厉声责骂,情绪激动之下甚至要夺侍卫的刀斩杀永璜和永璋。在被群臣拼死劝阻、同时吓傻了的永璜和永璋连连叩首求饶后,乾隆帝还是余怒未消,恨恨地公开发誓“此二人断不可承袭大统!”永璜、永璋的继承权就此被剥夺。

皇长子永璜因此事而惊吓成疾,从此一蹶不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郁郁而终。皇三子永璋也浑浑噩噩、心结郁积难消,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十五岁时便黯然去世了。而当时迎接皇后灵柩时也在场的皇五子永琪还是一个八岁的懵懂幼儿,乾隆帝就是再情绪不稳定也不会因为他的礼仪孝道不周全而迁怒于他,永琪幸运地躲过了皇父这一次莫名其妙地雷霆震怒,在风波之后依旧安稳地生活在皇宫中,有如平常。

两个嫡子早夭,自己的极端情绪又导致两个年长的庶子或早逝、或颓废,面对这种结局的乾隆帝着实悔恨不已,自己一心想立嫡子为嗣君、希望破灭后又转悲为怒,心态扭曲后导致失去了两个本来就没有大错的庶子,确实是咎由自取。

痛定思痛后,乾隆帝发布谕旨,明令臣子们不许上疏向他建议立储,并严厉申明,如有一意孤行上奏请密立储君者立行正法。因此,乾隆帝“立储”之事被暂时搁置,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又先后获得了多位皇子,除去早夭的,也还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等七人。其中皇十二子永璂的生母是乾隆帝继后那拉氏,以子从母,永璂可以说是乾隆帝第三个嫡子,如果这个时候要立储,按照乾隆帝“立储以嫡长”的原则,永璂的优势最大。

但乾隆帝之前两立嫡子不成,且后遗症太大,导致他内心对立嫡子为皇储实在没有多少信心,生怕一旦立了永璂为储君后,也如同他两个兄长一般“天命不在其身”,早早夭亡,那样就太揪心了。同时永璂过于年幼(当时不过十岁而已),一切都是未知数,是否能够最终承继社稷,还真不好说(永璂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就是立他为储君,也不能承继大统。)

乾隆帝当年虽然有过“不允许臣子建议立储”的谕旨,但他暗地里没少对皇子们进行观察和考验。而诸皇子中,以皇五子永琪的表现最为优异,他平安长大后品性仁厚、恪守孝道,聪慧沉稳,博学多才,文武兼修,尤其精于天文历算,年纪轻轻就写出了精密的《八线法》算书,还在编写《蕉桐賸稿》书稿(之后成书)。另外,永琪的弓马骑射技艺也很出色,乾隆帝多次给予他嘉奖——“少习骑射,娴国语,上钟爱之。”这远远超过其他皇子的表现,让乾隆帝很是满意,在对立永璂为储君没有十二分信心的情况下,乾隆帝越来越觉得永琪才是合适的储君人选,基本上已经决定把永琪当做下一位秘密建储的嗣君人选来对待了。

当时,皇子中排行在永琪之上的还有皇四子永珹,但永珹母家地位低下,属于外族归附(永珹生母金氏,其家族是清初时归附的朝鲜人),所以乾隆帝除非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会把皇位传给这个并不十分出众的庶子(乾隆帝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已经去世,永珹在行辈上居长)。现在永琪如此优秀,那么乾隆帝自然不会考虑永珹了。

但为了达成“立嫡立长”的心愿,同时兼顾到“团结宗室、安抚皇族”的目的,乾隆帝还是耍了手段,以便永琪能够以(在世的)皇长子的身份承继大统,从而满足自己“建储以嫡长”的虚荣心和夙愿。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了给已经选中的储君人选永琪让路,同时“安抚宗室”,乾隆帝为永琪的储君之路铺下第一块基石:把永琪最大的弟弟、皇六子永瑢过继出去,成为慎郡王允禧(乾隆帝的二十一叔,在前一年去世,没有子嗣)为嗣孙,袭爵为贝勒(以后晋封为质亲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四,是永琪的生母愉妃珂里叶特氏五十岁生日,永琪在这一天奉皇父乾隆帝之命,到圆明园内的生母居所为其祝寿,然后留居在圆明园别院中。第二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居住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的乾隆帝准备举行大宴,召集皇子及宗室王公大臣们前来共度端午。

就在宴会准备途中,圆明园内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到了九州清晏殿附近,乾隆帝措手不及,没离开殿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离得最近的皇五子永琪闻讯后飞速赶到,不顾火势凶险,以身体和手臂击破殿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了险地,救皇父于危难之中。

经过此事后,惊魂未定的乾隆帝除了对危险以极度震撼外,也更加赞叹永琪的忠君孝父之心和果决毅勇品行,密立永琪为皇储的意愿更加坚定不移。

九州清晏殿火灾半年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一月,乾隆帝为永琪的储君之路铺下了第二块基石:他把在世的长子、也是永琪唯一在世的兄长、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在这一年七月去世、且没有子嗣的的履亲王允裪(乾隆帝十二叔)为嗣孙,使永珹在承袭履郡王的同时也从宗法上不再具备实际上的皇长子身份。而永珹过继后,皇五子永琪就成为了乾隆帝在世诸子中行辈最居长之人,他以“在世皇子最长”的资格,被立为皇储的合法性也大大增强。这时候,能够和永琪竞争“储君”位置的(在世)兄弟,就只剩下乾隆帝继后那拉氏的亲子、乾隆帝第三个嫡子、皇十二子永璂了(那拉氏次子、皇十三子永璟已早夭)。

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在永琪凭借着忠孝果决的品行和博学多才的素质越来越让乾隆帝青睐器重的同时,他最后一个“立储”对手、十二弟永璂的生母继后那拉氏却在随乾隆帝南巡江南的途中,不知何故突然同乾隆帝产生了激烈地冲突,那拉氏还莫名其妙地自行断发以示和乾隆帝决裂(满族习俗,妇女只有在丈夫去世时,才断发以示永别,那拉氏此举,简直是诅咒乾隆帝早点死)。乾隆帝得知皇后断发后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皇后即刻遣送回京,并软禁于皇宫内,削减待遇,形同废黜。

之后,乾隆帝在气恼之下,收回了当年那拉氏被册立为皇后时印册,一度还真的想废黜其皇后之位。在皇太后的劝说下,以及考虑到“朝野观瞻”的影响,乾隆帝思虑再三后勉强没有废后,但和那拉氏已经恩断义绝,形同陌路。

父母决裂之后,皇十二子永璂因为生母的牵连,再也不被皇父视为嫡子,乾隆帝不过念在父子血缘关系不能隔断的情分上,勉强让永璂留在宫内生活。而之前因为永璂“第三嫡子”身份所考虑的“密立储君”、“立储以嫡”之事,那是想都不要想,能够小心翼翼、无声无息地平安活下去,就是永璂的福气了(此后永璂在宫中孤独落寞地生活了十一年,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年仅二十五岁,生前没有封爵,也没有子嗣,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一生)。

永璂因为母亲的牵连,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失宠并退出立储人选之事,是永琪储君之路所铺下的第三块、也是最重最大的基石,经过此事后的乾隆帝下定决心,待到今年冬至大祭、自己到天坛祭天之时,就向昊天上帝祈愿,密立永琪为储君,将他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安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作为江山社稷的继承人。

前文曾经叙述过:永琪自幼除了文才斐然之外,弓马骑射技艺也是出类拔萃,深得乾隆帝青睐。为了磨炼意志、增强骑射技能,让皇父更加满意,永琪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坚持野外骑射锻炼,并经常效法祖先当年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卧冰饮雪的艰苦生活,在野外长时间骑马、宿营、围猎。他这样的做法虽然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骑射技艺,但同时也伤害了身体,尤其是大腿方面,因为长期卧冰露宿,导致外部风寒侵入,久而久之造成了腿部筋骨和气血凝结、产生了脓症,逐渐恶化为“附骨疽”(骨结核、化脓性骨骼炎)。

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年初(也就是那拉氏皇后和乾隆帝决裂、永璂失宠、永琪通往储君之路彻底打开的同时),永琪的附骨疽之症已经很严重了,不要说骑马,就连行走都很困难,这个时候他才暂时放弃了骑射锻炼,向皇父乾隆帝奏报自己的病情,请求派太医前来诊治。

乾隆帝得知永琪患了腿疾之后并没有太过于担忧,还以为是永琪平日里骑马过度、同时野外宿营过多引起的劳损,所以勉励了儿子几句,然后命太医院对症治疗。但恰恰是张如璠、宋国瑞两位太医在给永琪诊治时过于疏忽、并误诊为外部风寒侵袭导致腿部淤血滞积,因此耽误了永琪的病情,等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下半年时,永琪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并且有恶化的趋向。乾隆帝这才慌了手脚,急忙命内务府会同太医院加派人手详细问诊,又把渎职的太医交内务府问罪,并且在这一年十一月晋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以此来给病重的爱子“冲喜”,期盼他能消除病患、恢复健康。

祈祝在人,考命在天,即使乾隆帝已经严旨责成太医院为永琪细心治疗,同时又急匆匆地晋封爱子为亲王以“冲喜”,但永琪的病情已入膏肓,十分沉重,无法痊愈了。虽经太医们多方医治,终究未能奏效,在用无数名贵珍稀药材尽可能地延长了永琪的寿命、使得他好歹度过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新年后,当年三月初八午时,“忠孝纯厚、沉稳博学”的皇五子和硕荣亲王永琪病重不治,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

此时的乾隆帝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额,对于步入老年的他来说,费尽心思挑选和培养的储君人选却没能如愿以偿地顺利承继宗庙社稷,“立储以嫡长”的愿望再一次落空,国本虚置,这不啻为对自己最沉重的打击,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在得到永琪去世的噩耗后,枯坐于养心殿内,潸然泪下,几乎精神崩溃。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初九,永琪去世的第二天,依旧处在悲伤之中的乾隆帝强打精神,到吉安所永琪停灵处亲自给儿子奠酒致祭,并追赐永琪谥号为“纯”,称“荣纯亲王”,然后把永琪安葬于京郊密云县杨各庄的永琪大哥永璜、三哥永璋的陵墓内,四时常祭。

二十多年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早就确立了储君人选,社稷有托。但他在想起早逝的爱子永琪时,还唏嘘感慨,痛惜不已: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永琪生前诞育过六个儿子,但只有第五子绵亿得以存活,其他的都早早夭折了。永琪去世时,绵亿只有两岁,乾隆帝怜悯孙子幼而失怙,孤苦无依,所以将其与嫡母西林觉罗氏、生母索绰罗氏均安置在皇宫兆祥所居处奉养,日常多有关照,倍加疼惜。绵亿也因此得以健康平安成长,一如其父永琪少年时一样。

绵亿在六岁时,便被皇祖乾隆帝安排进上书房读书,和诸皇叔、皇兄弟一起学习,比他只大四岁的十五叔永琰和他关系尤佳,年纪相仿的叔侄俩朝夕相处十多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虚岁二十的绵亿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贝勒,并赐婚,迎娶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阿桂的孙女为嫡福晋,奉嫡母和生母搬出皇宫,迁到了京师内城太平湖畔的太平街、鲍家街西面的贝勒府居住。

嘉庆四年(1799年),绵亿的皇祖、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办理完太上皇的葬礼之后,当年的十五叔、如今的皇帝嘉庆帝晋封皇侄绵亿为荣郡王,对这个既是晚辈、又是同学的侄子很是照顾。此后绵亿的生活波澜不惊,恬静如常,延续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三月,五十一岁的绵亿去世,谥号“恪”。绵亿的后代:儿子贝勒奕绘、孙子贝子载钧按制度降袭爵位,依旧住在太平湖畔的府邸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继位后加封诸弟爵位,其中七弟奕譞被封为醇郡王。咸丰帝为奕譞在城内挑选王府,看中了堂侄镇国公载钧的府邸,于是降旨收回了载钧府(按照制度,清代宗室住宅都有规制,载钧的府邸是其祖父绵亿的郡王规制,所以只是贝子的他已经没有资格继续住下去了),作为奕譞的醇郡王府。载钧则被另外安排到东城大佛寺北岔的小府内居住。而绵亿的旧居、醇郡王奕譞的太平湖府邸,二十多年后,成为了清朝第一次“潜龙”的“潜邸”,奕譞的次子载湉出生于此,然后在四岁时被接进宫,成为新一代皇帝——光绪帝。

永琪、绵亿所遗下的荣亲王、荣郡王爵位,经过三降之后,以奉恩镇国公世袭,载钧的承继子溥楣、溥楣的弟弟溥芸、溥芸的儿子毓敏、毓敏的承继子恒煦先后承袭奉恩镇国公。辛亥后,最后一代镇国公恒煦成为平民,改名金光平,潜心于钻研文史,成为契丹、女真文字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的儿孙金启孮、金适,也是语言学、历史学方面的学者,多有著作。永琪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北京城内,过着平平淡淡的普通人生活。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因为永琪早死了,所以没当上皇帝,如果永琪不死,必然是大清下一任皇帝,这个没跑的。

永琪是乾隆第五个儿子,母亲是珂里叶特氏,乾隆六年永琪出生,乾隆三十一年病卒,年仅26岁。

永琪的爹乾隆是世上最克太子的皇帝,想立谁为太子,谁就死,在永琪之前已经阵亡了两个嫡子永琏、永琮,一个庶长子永璜,可以说,在乾隆的一生中,立嫡、立长、立贤,他都尝试过,想立嫡子,两个嫡子都夭折,想立长子,长子也挂了,立贤吧,也···

五阿哥永琪就是那个立贤中的贤子,他天性聪明,从小就开始苦练骑射,精通满语汉语蒙语以及算法,可谓文武双全,很得乾隆的爱重。但是很尴尬的是,乾隆想立哪个儿子做储君,哪个儿子就命不久矣。

五阿哥永琪也不例外,身患骨疮而死,在病重之际,乾隆封永琪为荣亲王,封王后的永琪又绵延了四个月,就病卒了,年仅二十六岁,谥号纯,和他爹的谥号一样。

永琪远没有电视里演得那么风光潇洒,他一生中只有三个妻妾,嫡妻西林觉罗氏,侧福晋索绰罗氏,小妾胡氏。小燕子只是电视剧虚构的人物,身为皇子怎么可能娶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做正妻呢?

这三个妻妾一共给永琪生育了六儿一女,其中侧福晋索绰罗氏最受永琪宠爱,因为永琪的第一子、三子、四子、五子都是她生的,其中老三老四还是双胞胎,老五就是绵亿。嫡福晋西林觉罗氏生了第六子,胡氏生了第二子和长女。

这六子一女,只养活了第五子绵亿和长女,其他五个儿子都夭折了。永琪死的时候,绵亿才二岁,被乾隆接到宫中养育,并让绵亿降袭荣郡王。

乾隆还经常想起这个早亡的贤子永琪,曾经说过永琪是诸子中最贵重的,本来属意永琪为储君的,但是还没有确立就因病而死,真是让他无可奈何啊!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乾隆晚年,英吉利公使马戞尔尼访华。他在谒见乾隆时,老迈的乾隆皇帝在两人的谈话中无意的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其中对五阿哥永琪的评价非常的高,对五阿哥的早年去世也非常的惋惜。言外之意,如果五阿哥不死,皇位十有八九会传给他。

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清实录》

乾隆学雍正帝秘密建储,立十五阿哥嘉庆时也是秘密册立,从来都不会在外人面前提及继承人的归属。结果他在晚年,而且还是在外国使节面前,毫不讳言地指出当年曾经想要传位于永琪,并且又是在永琪逝世二十多年后提及此事。这也足以能证明乾隆帝对永琪的喜爱和怀念。

抱歉,实在是找不到永琪的画像。网络上流传的五阿哥画像都是假的,真正的永琪画像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掉了。

(永琪的书法,筠亭是他的字号。)

五阿哥永琪,生于乾隆六年。他的母亲出身不太高,是珂里叶特氏(蒙古人),并且一直到死也只是个妃,死后才追封为贵妃。因此永琪的受宠,完全是乾隆对他本人的宠爱,跟他的生母其实没什么关系。

永琪在幼年时非常勤勉好学,骑术和骑射功夫了得,武技颇精;并且还博学多才,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文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阿哥。除此之外,他还对天文、地理、历算等方面多有研究,尤其精于天文算法。他自己亲手所书的八线法手卷,据史料记载,至为精密。除此之外,永琪的书法和绘画水平也非常的高,与成亲王永瑆齐名。

十一阿哥永瑆,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痴迷于汉学文化的阿哥。乾隆就是因为他不喜欢骑射,只专注于了汉学,所以才不喜欢他。并且乾隆还骂他,说他浑身酸腐气,配不上皇位。但是乾隆本人对永琪却非常满意,还多次褒奖他的努力,估计就是因为永琪除了汉学水平高,满学和骑射也非常好。乾隆认为永琪不偏科,并且他是“大阿哥”。

(乾隆大寿时,永琪的祝寿诗)

在当时,大阿哥永璜、二阿哥永琏、三阿哥永璋都已经去世了。排在永琪上面的只有一个四阿哥永珹,但是永珹被乾隆过继给了自己的十五叔允裪为继孙,从皇族大宗变成了小宗,失去了继承权。所以五阿哥永琪是事实上的皇长子,继承皇位的第一顺位人。

除了博学多才,工书善画,恪尽孝道,皇长子的身份等这些优势外。永琪还曾经救过乾隆的命,这也是乾隆对他格外喜爱的原因之一。永琪救乾隆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九州清晏殿火灾案,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当时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殿着火,乾隆本人也被困在了大火之中。永琪不顾火势,亲自冲入殿中将乾隆从火中背出,他的拼命行为对乾隆造成了不小的震撼。

也因此,乾隆册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值得注意的是,永琪被册封为亲王,是在他生前,而不是死后追封的。当时的乾隆儿子中,只有永琪一个人是亲王,后来十一阿哥永瑆和隆庆封亲王时,永琪早就病死了。而乾隆其它儿子封亲王,要么是死后追封的,要么是嘉庆继位后册封的。

并且永琪的荣亲王也是十分尊贵的封号。在他之前还有一个荣亲王,是顺治帝宠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这位皇子早年夭折,顺治帝本想追封其为皇太子,但因孝庄皇太后阻拦,只得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由此也可见,乾隆封永琪为“荣亲王”,本身就已说明了对他寄寓的厚爱的期望,是把他当做继位人对待的。

只是可惜,永琪的命不好,在他二十五岁时得了附骨疮,始终医不好,最后病死了。

附骨疮也叫附骨疽,在医学上被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如果调理的好,是可以治愈的。即使是在当时,也并非绝症。但是永琪所患的附骨疽偏偏就是那么奇怪,一连十个月都不见任何好转,最后也就死于此病了。对于永琪的死,史学家认为,可能是永琪精于骑射,经常会风餐露宿、骑马射猎,因而导致了骨髓炎。又没有合理的调理,便英年早逝了。永琪死后,荣亲王爵位由永琪唯一的儿子绵亿继承。

永琪有三个妻妾(福晋、侧福晋、侍妾)为他生了六子一女。但是其中有五个都夭折了,只有第五子绵亿和女儿存活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永琪对他的福晋没什么感情,对侧福晋倒是非常的好。(绵亿就是侧福晋所生)

荣郡王绵亿死后,他的子嗣按例降爵,传到同治时期,降为了镇国公。由于镇国公不得享用王府规制,因此荣亲王府被内务府收回,转而赐给了皇族新贵醇亲王奕譞(光绪生父)做为府邸。后来又因为光绪继位,他是在这个王府出身的,老醇王府被称为“潜龙邸”,也就不在住人了。

现在的中央音乐学院的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老醇王府、荣亲王府、永琪的府邸。只可惜他在这里没有住过多久就去世了。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五阿哥永琪,文武双全,曾将乾隆背出火海,是最早获封亲王的乾隆皇子,却在25岁死于骨髓炎。而即便永琪长寿,他也不一定能当皇帝,原因很无奈。

承包了80、90后童年回忆的《还珠格格》,讲述的是乾隆王朝的故事。故事中男主角五阿哥永琪和女主小燕子的爱情故事为大众所熟知,在与小燕子成婚后,两人离开了皇宫做了平凡夫妇,过上质朴而不平凡的生活。而五阿哥文韬武略、痴情专一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历史上,确实有永琪这个人物,他也正如电视剧中所说的,是乾隆皇帝的五皇子。只不过,历史上的五阿哥永琪,并非认识什么民间汉人女子并娶其为正福晋,他一生有妻妾三人,正福晋是名副其实的满洲女子。

至于永琪的文韬武略,却是真实存在的。

乾隆六年(1741年),五阿哥永琪出生,他的生母珂里叶特氏,是员外郎额尔吉图的女儿,出身并不显贵。早年被送进宝亲王府服侍,后来乾隆登基,也仅被封为贵人,生下五阿哥永琪后,才晋为愉嫔。

乾隆后宫佳丽众多,每隔三年就是一批新秀入宫,加上富察皇后这种情深意浓的“旧人”,愉妃实在太不显眼了。所以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她以79岁高龄去世时,也还只是个妃子。

愉妃不被乾隆重视,但她的儿子永琪却很争气。他打小就具有极其旺盛的求知欲,对任何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并且一一去付出努力。

永琪画像

清朝自诩武功起家,所以整个满洲贵族都非常尚武。而永琪少年便精通骑射,在众皇子中尤为亮眼。

有人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永琪却打破了这个“魔咒”,他才华横溢,博学多闻,尤其极具语言天赋,汉、满、蒙多种语言自如切换如行云流水。

他写的诗,至今仍在流传,且评价不低。

他还深通天文历算,甚至连几何学都涉猎极深,人们发现在他所作的《八线法》手卷中,所计算的几何学方法与现代非常相似。这在那个时代简直凤毛麟角。

虽然后来的皇子永璇、永瑆也在书画诗文上才气非凡,但这俩人的性情都相对怪诞,被乾隆一度嫌弃,相比之下,行为举止文雅大方的永琪,实在太让人喜爱了。

乾隆的两个嫡子都夭折后,永琪几乎被乾隆认定为皇位继承人,晚年时他就说过:

“其时朕观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乃复因病旋逝。”

在立储这件事上,乾隆对立嫡子有着深深的执念。乾隆元年,登基不久的乾隆便将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琏秘密立储,谁知两年后九岁的永琏夭折,令乾隆备受打击。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生下皇子永琮,乾隆有意再立嫡子为储君,谁知这位走得更早,才活不到两岁。富察皇后也因此一蹶不振,很快病逝。彻底断了乾隆立嫡的念头。

所以,五阿哥永琪能脱颖而出,成了乾隆心中的储君人选,靠的是自身绝对的实力。因为就算不论嫡庶之分,清朝皇帝对储君生母的出身也是非常在意的。这一点在康熙朝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八皇子胤禩明明有群臣支持,可康熙就是对他不感冒,其中就有他的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原因。

而让乾隆更坚定将永琪立储的念头,恐怕还有一件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圆明园中发生火灾,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径直将乾隆从火海中背出,让乾隆大为感动。

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乾隆没有迟迟将永琪的名字写进储君册立诏书并藏于“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我想或许因为前年的立储失败让乾隆感到后怕,为了不让永琪成为第二个永琏,他才将这秘密藏在心中。

只是,乾隆的苦心再次被现实捉弄。

乾隆三十年(1965年),五阿哥永琪身患重病,所有御医束手无策,这种病在当时叫“附骨疮”,现代叫骨髓炎,放在现在仍很难治,而且这种病所带来的痛感几乎让人生不如死,可怜的五阿哥永琪就在这样的病痛中熬了一年多。

永琪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966年)三月,在四个月前,乾隆为了安慰他,或许也有给他“冲喜”的意思,下诏加封他为“和硕荣亲王”,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只有三个封为亲王,其中一个是后来的嘉庆帝,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是五阿哥永琪。可知永琪在乾隆心中的分量。

可惜,这时的永琪已经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需要说的是,很多人认为如果永琪能长寿,他一定就是乾隆的接班人,这还真说不准。要知道,乾隆最终以88岁的高龄辞世,他死的那一年(1799年),永琪也有58岁了,这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古代,58岁算是很老的了,这是随时要去世的年纪,就算他再能耐,乾隆也是不敢将江山交到他的手里了。

这个道理用在永琏、永琮的身上也一样道理,所以有人说乾隆八字太硬,克妻克子,似乎有那么点道理,乾隆的长寿,熬走了大部分皇子,以致最后只能选一个平庸的十五阿哥颙琰继位,这也是清朝即将败落的一个信号吧。

永琪的后人

永琪一生妻妾三人,总共有儿子六人,可惜最后只有侧福晋生下的第五子绵忆长大成人。绵忆继承了他的家业,后来封荣郡王。

绵忆颇有乃父遗风,也是精通诗画、弓马娴熟,尤其书法方面有王维风骨,清朝著名书法家包世臣所著的《艺舟双楫》里,就有关于绵忆书法上成就的记载;

绵忆51岁去世,他的儿子奕绘承袭贝勒。书香门第中成长的奕绘,也成了清朝著名的词人。不过,他的小妾顾太清似乎比他成就更高,没错,就是和龚自珍闹出绯闻的“大清第一才女顾太清”。

顾太清原本姓西林觉罗,她的亲姑祖母西林觉罗氏就是永琪的正福晋,后来因祖父牵涉“胡中藻诗案”整个家族沦为罪人,她成为了罪人之后。后来逃到荣王府做格格们的家庭教师,显然这不过荣王府庇护她的借口。

本身才华横溢又具有神秘落寞气质的西林觉罗·太清,很快引起奕绘的关注,两人就相爱了。为了保护她,奕绘还假托她为王府包衣顾文星的女儿,为其改名顾太清。只是天意弄人,奕绘早逝,顾太清及她的子女被正室扫地出门,一直勉强度日到了此残生。

此后,到了永琪的第六世、第七世孙,仍在历史文化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像专门研究满族文化的金启孮先生就是永琪的第七世孙。

据金启孮回忆,因为亲王无功,所以后代每隔一代就降一级袭爵,道光年间时他们家就已经被迫搬出王府了。他出生时,他家还住在西美术馆后面的府第,辛亥革命后不久因为贫穷家里又只好把房子卖了,在众多宗室中,他们是最早穷掉的。不过庆幸的是他们家对历史文学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兴趣,才有后来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历史传统文化研究成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金尊玉贵的皇族后裔,如今也成了新社会的一名普通公民,只是不知道金启孮先生当年看的《还珠格格》里对五阿哥的刻画时,会有怎样的想法?

《还珠格格》中的永琪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小时和家人一起看琼瑶剧《还珠格格》,在乾隆皇帝的诸多皇子中,我们总会觉得似乎乾隆皇帝好像特别宠爱五皇子,爱新觉罗·永琪,但是为什么乾隆皇帝最后却传位给了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呢,历史上真实的五阿哥永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乾隆皇帝本人的确是很钟爱五阿哥永琪的,永琪的母亲是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也就是说在身份上五阿哥是庶出,并不是嫡出,但是五阿哥永琪在乾隆皇帝众多的皇子中,却是十分争气的一个,从小时候,永琪就十分好学,并且天资聪颖,所以对数理历算也颇有一番研究,据说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天文算法,并且永琪还精通满语,汉语和蒙古语,尤其是蒙古语,虽然蒙古叛乱后来被乾隆平了,但是蒙古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以后的皇帝能直接用蒙古语和蒙古各旗首领交流会盟,这对巩固对蒙古的统治是非常帮助的。

另外我们知道清朝满人,在他们入关之前,善于骑射,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定期组织王公大臣参与射猎活动,永琪在乾隆皇帝的众多皇子中,也是非常善于骑射的,并且武艺也是出类拔萃的,除此之外,五阿哥永琪也非常博学多才,能书善画。要作为一个君王在品行道德上也要端正,当然一个人私底下是怎么样的,能慧眼识人的人不多,绝大多情况人们主要还是通过看得见的事情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乾隆皇帝执政后,朝政开始逐渐稳定,于是常到圆明园的九州清晏殿休息,有一次他居住在九州清晏殿时,夜里寝殿突然着火了,乾隆皇帝一时也不知道所措,救援的人也迟迟没来,这时五阿哥永琪赶到了,亲自把乾隆皇帝从大火里背了出来,由此可见永琪他是一个遵从孝道的人,请容许我由此判断,一个讲孝道的人,人品必定不会太差。加之五阿哥永琪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乾隆也曾直言过有意传位给永琪。

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下乾隆皇帝对永琪的加封,在清朝阿哥们的爵位等级从上到下,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级,要每隔五年才能举行一次对亲王的加封,永琪在年仅二十四岁时就被乾隆皇帝加封为和硕荣亲王,乾隆皇帝的儿子活着被封亲王的只有爱新觉罗·永琪,爱新觉罗·永瑆和爱新觉罗·颙琰(嘉庆),而永琪的封号是荣亲王,上一个被封荣亲王的皇子,还是顺治皇帝的儿子,并且顺治皇帝是想把他立为太子的,可见赐永琪“荣”这个封号,乾隆皇帝是别有深意的。

然而可能让乾隆皇帝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喜欢,并给予重望的儿子,年仅24便早早病逝了,这时离册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过去还不到四个月。据说永琪是因为好骑射,而患上附骨疮去世的,类似于骨结核的病。乾隆得知永琪去世,十分悲痛,赐谥号为“纯”。因为早逝,爱新觉罗·永琪也由此错过了帝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