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朝廷下放了兵权给各地的刺史、州牧和太守,于是形成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军阀。
这些军阀割据一方,自己招兵买马,纷纷征战杀伐,搞得东汉江山摇摇欲坠,朝廷也是动荡不安、朝不保夕了,所以自然就无法给孙权、刘备这样的军阀发放俸禄了。
朝廷不但不能给地方官发放俸禄了,而且自顾不暇,皇帝经常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了。应该说,自李傕、郭汜之乱开始,朝廷也需要军阀来供养了。曹操因此就把皇帝迎接到了许都,来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为什么能挟持天子,不就是一方面能保证天子的人身安全,一方面又能保证天子顿顿能吃饱饭吗?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要问了:“曹操平白无故地去养活朝廷一大帮闲人,不是浪费军粮吗?曹操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袁绍就是这样想的,所以袁绍就没有去迎接汉献帝。袁绍在权衡利弊、犹犹豫豫中,曹操捷足先登了,把皇帝接走了。
于是,曹操让刘备攻打袁术,刘备不得不出兵前去,从而丢了徐州;曹操让刘备杀掉吕布,搞得吕布和刘备反目成仇;曹操让孙策提供粮草,孙策不敢违背,也提供了十万担粮食……
总而言之,曹操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有了合情合理又合法的理论根据,再也不用忐忑不安地矫诏行事了。曹操攻打任何一个军阀,都可以居高临下,是为了统一天下,匡扶汉室;而其他军阀之间的军事行动,就变成了要么是对抗朝廷,要么就是争权夺利……
官渡之战,袁绍说是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曹操则立即把汉献帝拉到阵前,让在场的所有人看看:谁才是奉诏讨贼的?谁才是师出有名的?
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税收不上缴朝廷,皇帝自然没有钱给地方大员发放俸禄了。各地军阀基本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他们靠自己统治区内的税收来供养官僚和军队,再不够就掠夺别人的,这样就内战不休了。
皇帝不能给地方大员发放俸禄,不代表皇帝一点用都没有了。皇帝这一称号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有皇帝在,就证明有朝廷在。地方州牧和太守经过朝廷的任命,就更加显得名正言顺。像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刘备虽然掌握了徐州的牌印,但是还不是正式的徐州牧。经过朝廷的圣旨命令刘备为徐州牧,刘备就正式上任了。有了朝廷的任命,做事就更加名正言顺,更加理直气壮。
这其实就是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再者,汉朝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官员出息士族大家。而士族大家大多是西汉建国时期的贵族,大多都是拥护汉朝的。即使某些士族大家趁天下大乱,趁机捞取各种利益,壮大自己的势力,但是他们还是不会反对皇帝的。
极个别人野心勃勃、实力膨胀,自己想要当皇帝,立即招致灾祸,被其他军阀讨伐。袁术就是这样,他蠢蠢欲动,准备称帝的时候,曹操就计划讨伐他。
袁术称帝以后,即便是反复无常如吕布这样的人,也立即同他划清了界限。曹操组织讨伐袁术,吕布、孙策、刘备都立即响应和支持;袁绍作为袁术的兄弟,也不敢帮助袁术。曹操轻轻松松地就打败了袁术。
这些军阀无论怎么打得头破血流,杀得尸积如山,但是还是要积极标榜自己是忠臣。为什么呢?就是一个“忠”字。
忠,是一个大臣的最高节操,最宝贵的品质。军阀表现的对皇帝忠,才可以树立榜样,让自己的下属也对自己忠。否则,如果自己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却要让属下忠于他们的主公,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所以,各大军阀一方面占领汉朝的土地,一方面高喊自己是汉朝的忠臣。因为,他们打得还是汉朝的旗帜啊?我还是汉朝的忠臣,只不过是替皇帝看守这块土地而已。所以,各大军阀欲盖弥彰,在自己的统治区里事实上行使着最高权力。皇帝对军阀只有任命权和奖赏权(当然,皇帝已经拿不出什么东西奖赏了,只能奖赏空头爵位了),彻底丧失了罢免权和处罚权。
没有罢免权和处罚权,就等于说是没有了威严。没有了威严,就无法保证政令畅通,就逐步失去了领导天下的权力和地位。试想,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能处罚他,那么你怎么去命令他?即使命令他了,他服从或者不服从完全取决于自己,那么你还能领导他吗?所以《管子》云:
“让人赴汤蹈火而奋不顾身,是因为刑罚严明的缘故。”东汉末年,皇帝已经失去了领导天下的权威,沦落成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一个工具。所以,皇帝已经没有必要给各地军阀发放俸禄了。各地军阀财政已经完全独立,也根本不在乎那点俸禄;军阀们已经不再是给皇帝打工了,而是给自己或者是更大的军阀打工。
像刘备给刘璋打工,帮助守葭萌关防张鲁。刘备向刘璋讨要兵源和粮饷,结果刘璋给了他五千老弱病残。刘备大怒,以此为由,开始发动攻取四川的战争。
对于这样军阀之间的战争,皇帝是没有任何权威调解的;汉献帝自己其实也不过是在括囊守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至于各地军阀们的俸禄从何而来,汉献帝也无权干涉了,自然也懒得去理会了……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呵呵,这是个好问题,给你刘家打工,你得发工资哦。
你不纳税、朝贡,哪来的钱给你发工资呢?
当初,献帝回到了洛阳,给吕布下诏令他迎驾。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吕布无法出兵。于是,吕布派遣使者上书谢罪。献帝体谅吕布的难处,没有怪罪,还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献帝回到洛阳,连粮食都没有,饥肠辘辘。河东太守张扬派遣数千人背着粮袋子,等候献帝车驾,为其解决吃饭的问题。
吕布因为没有粮食,不能勤王,就凭一个态度,就封了将军封了侯,还指望朝廷给你发俸禄吗?
再看一下,当时孙策是咋办的吧?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朝廷认为孙策远在江南,却能按照职责,遵行古礼,向朝廷进献贡品,于是派遣使臣刘琬向孙策颁赐爵服等。
从孙策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孙策在196年,初步平定会稽郡之后,就开始向朝廷贡献礼物。
曹操派遣议郎王浦携带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攻占了丹阳后,又向朝廷贡献礼物,规模是建安元年的两倍。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由此看出,孙策年年给朝廷进攻,不仅仅是个态度问题,朝廷的确也需要这些贡物过日子啊。汉家朝廷给你盖个章发个照护就不错,就别指望还再给你发俸禄。
此时的朝廷,连卖官鬻爵的资格都没有啦,尊重朝廷的,事后上个表,举荐某人出任某职,不尊重朝廷的自己任命了官员,连个表奏都没有。
总在说汉室如何,自从董卓之后,汉家皇帝唯一剩下的就是盖个章,给个封号。最悲催的是连那个盖章的石头疙瘩也搞丢了,害得袁术得到这个东西以为好使,就干起了皇帝的勾当。没想到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折腾得玩不下去了。
看一下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行情吧。
汉桓帝时就开始卖官鬻爵,到了光和元年(178年),灵帝在其母董太后及常侍们的唆使下,又开始卖官。
朝廷公开宣布,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都可以花钱买到。
具体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
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以中标上任。
除了固定价格以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这个制度看起来还很人性化,有钱的让他们多出点也是合理的,油水大的地方,就该定的指标高一点。考虑的很全面、很周到哦。
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来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是四百万钱。这个也很合理,官大油水大,就该多花钱买,合情合理。
像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还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三公位置的。
之后,官吏调升、晋升、新官上任都必须先交纳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官价,才能上任。
不要看到许多人弃官走人,似乎多么高尚,其实,很多是交不起这个费用,不得不弃官。
交足了钱上任后,就靠自己的本事弄钱了,朝廷是不会给你发工资的。
朝廷自己还需要这个法子弄钱,哪有闲钱给你发俸禄。
说到这里,实在是无趣了,再说也没啥意思啦。汉朝这个样子,还有必要存在吗?
也就不必去说朝廷是不是给刘备、孙权发工资的事。
曹操、刘备、孙权属于不同的公司,而且还是竞争对手,献帝是曹魏集团名誉董事长,他哪来的钱去给刘备、孙权发工资哦。
即便献帝从自己的零花钱里面省一点出来,也不敢给他们花哦。
现在都习惯说,你花的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不交钱,献帝用啥发工资呢?
吃曹操的、喝曹操的,还给曹操下绊子,有失公允不?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刘备孙权虽然割据一方,至少未称帝时,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为朝廷工作,按理说朝廷应该支付俸禄,实际上别说这俩人,就是其他人也难以从朝廷拿到俸禄。
东汉灵帝时期爆发了黄巾起义,为镇压叛乱,朝廷下放权利,允许各地自行募兵平叛,一时间,各地官员以及英雄豪杰借机崛起并拥兵自重。
紧接着就是,汉灵帝不幸病故,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失败,董卓受邀入京并快速控制朝廷实权。
朝廷威望一泻千里,根本号令不动地方,这个时候别说发放俸禄,连朝廷都自身难保。
当汉献帝从董卓余部手里逃出时,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呢?
皇叔刘备不知道躲在哪里,刘表等汉室宗亲更无一人响应,实力最强的袁绍,更是充耳不闻,唯有不被看好的曹操勤王救驾。
各地诸侯不去勤王救驾,正说明了朝廷仅仅是个名义上的存在,各地诸侯都是自己想办法有兵有粮有钱,朝廷的那点俸禄根本看不上。
刘备孙权自始自终也都是自己想办法搞粮饷,朝廷就算想发俸禄,又从哪里来的收入?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廷都已名存实亡,自顾不暇,哪还有财权定期发放俸禄呢?
曹操统一北方,就想南下一统天下,借口可是镇压各地方势力。曹橾就是威逼利诱,各个地方尽早投降,向他代表的汉廷上贡交货。
刘备和孙权等,拥兵自重,反对曹操一手遮天,把控朝政。如此,剑拔弩张,兵戎相见,形成水火不容之态。
待到曹丕称帝,刘备和孙权也毫无犹豫地称王称帝,誓同魏国势不两立,三国也就鼎足而立了。
天下太平,朝廷一呼百应,各地上贡。天下大乱,朝廷已形同虚设。东汉末年汉廷任人宰割。各地方豪雄割据。诸侯混战,一片狼藉。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悲惨世界,长达80多年,当时全国人口下降过半,真的是"白骨遍野,血流成河"啊!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东汉末年,何进专权,诸侯进京,董卓进京之后,皇上帝后就已经形同虚设了,吕布刺杀董卓后,李傕,郭汜之乱后,献帝被迫东迁洛阳,各地的政府各自为政,已经进入军阀时代了,朝廷征不上来,那有什么俸禄呢?
孙权,刘备,割据一方的时候,已经是三大势力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室,实則是曹大权在握,可以给孙权,刘备一个封号,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割据一方,朝廷还会定时给他们发放俸禄吗?
其实东汉政府自从汉灵帝去世之后,地方官就没有再发过俸禄了,因为汉灵帝去世后,朝廷就开始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斗争,直到打得两败俱伤,朝廷沦为傀儡为止,朝廷是既没有能力发,也没有实力发俸禄。
就是汉灵帝在位时期,由于黄巾起义和羌人叛乱,已经耗尽了东汉政府的所有收入,再加上汉灵帝又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在位期间只知道卖官鬻爵,把整个天下的官职明码标价,还可以讨价还价,以这个方式来聚集钱财,而且还不管天下百姓和官吏的死活,怎么可能指望他还继续发俸禄呢?
东汉末年形势图
汉灵帝去世之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开始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何进仗着自己有兵权,想把宦官一网打尽,一个不留,何进代表了外戚集团,双方发生了激烈的火拼,何进杀了宦官蹇硕,而何进本人又被其他宦官所杀,袁绍、袁术以及何进的部下又杀死了所有宦官,直到董卓进京控制了朝政。
但董卓是个地方军阀,是东汉的地方官,同时董卓这个人又太过残暴,废立皇帝,毒杀太后与废帝,残杀百姓与官吏,算是两汉几百年历史上最残暴的掌权者,立马就引发了整个天下对他的反对,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组织起来一起讨伐董卓,但雷声大,雨点小,关东联军大多都是隐藏自己的实力。
何进
这个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了,朝廷的俸禄发放是来自地方各界的税收与进贡,现在天下都乱成一团,各自为政了,地方的税收全部被地方官截断为自己所用,而地方向朝廷的进贡也被取消了,所谓的朝廷在当时只不过是董卓控制下的傀儡王,所以根本不可能还向地方官发放俸禄。
东汉末年的乱世,与秦朝末年的乱世,和西汉末年的乱世是完全不一样,秦末是反秦农民大起义,一呼百应,西汉末年是反王莽的农民大起义,主要领导者是刘氏皇族,而东汉末年的乱年,是朝廷失去权威,被军阀控制,然后各个地方上的官吏各自为政,俨然成为独立王国,东汉末年的战争其实就是东汉地方政府之间的战争,这是秦末和西汉末是反政府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曹操
东汉在乱世之前,地方政府上的人事任命、经济权、军事权都是归东汉中央朝廷掌控的,在家天下的前提下,都是皇帝的财产,也是国家的财产,但乱世一开始,地方官就成为地方上的最高统治者,把国家的官职变成自己的官职,把国家的地盘、人口、军队、经济、钱财全部据为自己所有。
比如刘表和刘璋,刘璋的父亲刘焉是第一任益州牧,刘焉去世后,把益州牧官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璋,这要在和平时期,是不可能的,益州牧人选是由朝廷任命的,并不是刘焉私自可以传给儿子的,另外,刘焉还在益州私自建造了皇帝的车驾,这在和平时期就是谋反的罪名,刘表也是,刘表被董卓任命为荆州刺史,董卓只给了刘表一张任命书,一个兵也没有 ,刘表依靠襄阳当地的豪强势力,铲除了地方上的反叛力量,控制了荆州,然后刘表去世后,也把荆州牧的官职传给自己的儿子,他们都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了,朝廷当然也不可能给他们再发什么俸禄了。
刘表
况且,当时的朝廷自身都难保,自从董卓立刘协为汉献帝后,汉献帝就一直是傀儡,董卓被杀后,汉献帝被王允控制,王允被杀后,汉献帝又被李傕和郭汜控制,当时由于战乱,再加上自然灾害,连皇帝都吃不饱,哪里还有什么俸禄发给地方官。
汉献帝在当皇帝时,曾经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并让侍御史侯汶取米豆煮粥救济百姓,还被侯汶给贪污了,汉献帝最后责打侯汶五十廷杖处理此事,后来汉献帝为了逃离李傕与郭汜的掌控,带着一帮大臣逃到洛阳,当时可是非常艰苦的环境,整个朝廷文武百官全部没有吃的,都要自己负责找吃的,很多大臣都跑到野外挖野菜,饿死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可能还有俸禄呢?
后来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护驾,并将汉献帝和整个朝廷迎立到许都,给他们提供住的地方,给他们吃的,好不容易才勉强建立一个像样的朝廷,给了汉献帝皇帝了尊严,从这个时候开始,东汉傀儡皇帝汉献帝以及朝廷班子才像个朝廷的样子,不过仍然得依靠曹操而活着,朝廷需要的一切费用都是曹操提供的。
曹操与汉献帝
皇帝虽然在,但在当时,地方上的官吏都是阴奉阳违,有的会给朝廷进贡,有的不给朝廷进贡,比如刘表和孙策,就分别给朝廷进贡,即使他们给朝廷进贡,朝廷也不会给他们发放俸禄,根本原因就是刘表和孙策这样割据一方的军阀,需要拿地方上的税收自己养军队,如果没有这些,孙策和刘表他们也不可能在乱世中立足,而孙权的政策则与孙策一样,同样是给朝廷进贡的,但不会把赋税上交朝廷,也没有得到朝廷的俸禄。
再说了,他们也明白,向朝廷进贡的东西,还不是曹操拿去了,曹操负责整个朝廷的费用,进贡的东西自然由曹操支配,他们当然不会傻到要把自己地方的税收和粮食提供给曹操,同样的道理,曹操也不会给他们发放什么俸禄,简单地说,就是各顾各的。
刘备与孙权
而刘备的情况则跟更为特殊,刘备首次有地盘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在这之前,刘备没有一寸土地,自然也不可能给朝廷进贡,这都需要钱和粮食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前还是刘表的雇佣军呢,刘备还需要刘表提供粮食呢,怎么可能进贡,刘备应该是一辈子没有给以汉献帝为首的东汉朝廷有过进贡,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开始着手夺取益州,前后用了四年时间才拿下益州,打仗是需要花钱的。
后来刘备又打了两年多的汉中之战,几乎是在汉中之战结束的时候,又发动了上庸之战和襄樊之战,后来又有夷陵之战,所以刘备政权是三国中最晚建立的政权,也是打仗最多的政权,花钱的地方太多,不可能给毫无意义的朝廷进贡,而朝廷就更加不会给他们发放俸禄了,都是自己顾自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