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正所谓: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意思就是:我们要为即将进行的事情尽最大努力了,全面充分地准备好了;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到的最好也都做到了,事情的成败与否,就看天意了。
但凡是这样说的人,一般都是处于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孤注一掷时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
就是必须要行动起来,不行动的话,损失更大。比喻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或者是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不进行下去,就会被人小看了,甚至会让大家失望透顶,以至于众叛亲离了。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即使是怀疑事情的成败,也要破釜沉舟继续进行下去。往往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第二种情况:需要挺身而出,去做某件事,但是又不是成竹在胸,担心失败产生了心理障碍,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旁观者就可以以此来激励当事者,以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此时的心理障碍一般有3种:
1、意识障碍:就是本人的辨认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够,在长时间的权衡利弊中难以抉择。像自卑、厌倦、缺乏斗志等等负面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推动一把,促使他下定决心。
2、意志障碍:比喻意志脆弱、不敢担当,从而摇摆不定。
3、情感障碍:比喻要做的事情可能伤害了兄弟感情,或者是伤害到了老同事、老朋友、老同学的利益等等。
那么,这个时候,身边的军师或者是谋士一般都是以鼓励的口吻说:“干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第三种情况:是事情做完了,没有什么收获、没有达到目的,或者是损失惨重甚至是一败涂地,就可以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
就像诸葛亮在上方古火烧司马懿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死里逃生。诸葛亮就仰天长叹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这完全就是在为放走司马懿找借口。什么天意不天意的,在谷口埋伏数千精兵,看你司马懿能长了翅膀飞出去?
所以,大多数时候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诿过于天,推罪于命”而已。
但是,这样的思维导图,其实也有利于人们做事在开始的时候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结束之后,又不至于太计较得失成败,应该说积极的一面多于负面影响。
顺从天意,要么天意是什么?我认为,天意就是:
事务发展的规律和事态进展的趋势。不符合事务发展规律的,不顺应事态进展趋势的,就是在违背天意。比如:一个国家要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是某些人非要割据一方,就是逆势而为,是不符合事态进展趋势的。
诸葛亮和岳飞的作为是否符合天意呢?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
三国要统一是天意,所以诸葛亮进取中原是符合天意的。但是,三国统一的重任应该由谁来担当?显然是由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最强大的曹魏来承担。汉献帝把皇位禅让曹丕也是承认了这个现实。现实就是:
汉朝对统一天下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曹魏才有希望灭蜀吞吴,实现天下一统。而诸葛亮想要以蜀汉为轴心,先是消灭曹魏恢复汉朝,再去消灭东吴。从政治伦理上看,这是可行的;但是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这几乎都是不可能的。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啊!
说个不好听的就是:
蛇吞大象——痴心妄想啊!作为一名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诸葛亮会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
他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逆势而为呢?原因就是:
第一、相比于现实,诸葛亮更重视讲究政治伦理。
诸葛亮因为一开始就反对曹魏篡汉,所以就选择加入了刘备集团。因为刘备对恢复汉室的欲望最强烈,决心也最大。诸葛亮的战略构思是拿下荆州和益州两地,然后以这两地为基地,等到天下有变,出兵北伐曹魏,就有机会打败曹魏,恢复汉朝的正常政治秩序。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开始按照诸葛亮的构思,进展趋势也不错,等到取得了西川和汉中的时候,基本实现了诸葛亮的初步计划,就等天下有变了。然而,襄樊之战,关羽被孙权杀害,却打破了当时的格局和平衡。至此,由刘备统一天下的设想基本就化为泡影了。
但是诸葛亮为了实现最初的誓言和实行刘备的遗嘱,就不顾一切、不计成败也要北伐;而不是及时掉头,调整国策和战略。我们当然不能说诸葛亮是顽固不化、死背教条,这实在是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的。他认为:曹魏不该替代东汉,属于谋逆篡权的行为,作为忠臣义士就应该前去讨伐。
第二、诸葛亮当时也可能是以攻为守,为蜀汉赢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时间。
诸葛亮的北伐加上东吴时不时地骚扰,也的确使得曹魏疲于应付,这样使得蜀汉赢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我们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占领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这可是了不起的战绩啊!另外,上庸的孟达也准备回归蜀汉,应该说形势大好。诸葛亮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的地盘,以争取达到彼消此长,循序渐进地扩充蜀汉的实力,削弱曹魏的实力,为统一争取物质条件。应该说,诸葛亮的思路也是蜀汉当时最优的选择了。
第三、诸葛亮不是想一蹴而就地统一天下,而是做好了长期的准备,甚至准备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来实现统一。
这一点,我们从诸葛亮对儿子和孙子的教育培养上就能看出来。从他在朝廷的人事安排上也能看出来:由蒋琬、费祎先接班,目的就是休养生息以后,再由姜维接班,择机北伐。
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又联合东吴北伐,目的就是为蜀汉赢得战略空间和发展时间;如果能够侥幸取胜,统一天下那更是意外收获。所以,诸葛亮为此努力奋斗,虽然没有恢复中原,但是也不是完全彻底的失败,他的确为蜀汉赢得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我们再看岳飞。
岳飞当时取得了朱仙镇大捷以后,挟犁庭扫闾之势,准备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最后,岳飞不但惨遭失败,而且被皇帝和奸臣联手谋害。
岳飞的情况和诸葛亮有些相反。诸葛亮当时是在进行一项几乎没有希望的事业,而岳飞当时是败于几成,功亏一篑;诸葛亮是在先说服了皇帝,又软硬兼施说服了大臣们,在满朝文武都鼎力支持的情况下开始北伐的;岳飞则是在皇帝要求他坚决退兵的,皇帝要和北方金国议和的背景下想要北伐的;诸葛亮的北伐是屡败屡战的,岳飞的北伐则是高奏凯歌的;诸葛亮的口号是“恢复中原、复兴汉室”,岳飞的口号是“还我河山、迎回二圣”……综上所述,在军事上诸葛亮似乎输岳飞半筹;但是,在政治上,诸葛亮能甩出岳飞两条街。
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
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顾一切、不计得失;把个人荣辱和生死都置之度外,纵使历尽千难万险,仍然不忘执着地负重前进,只为了找到一片信仰的绿洲……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诸葛亮和岳飞之所以名留史册,就是因为这两位先贤,终其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奋斗。
倘若诸葛亮和岳飞不选择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那么诸葛亮只是一个不为后人所知的山野村夫,而岳飞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他们有生之年不会活得精彩,去世后也不会得到后人敬仰,更不会得到上千年的香火供奉!
也许正因为诸葛亮、岳飞是千古人杰,所以他们凄惨的结局,才令世人唏嘘不已。相较之下,乱世之中,无数的山野村夫和无名小卒,那凄凉的人生,那凄惨的结局,却被世人所漠视。由此看来,生逢乱世的宋朝才女李清照的名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确实是有感而发!
由此可见,如果遇上可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机会,就一定不能错过,也一定不要去瞻前顾后的想太多。因为不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人生也就没意义了。没意义的人生,活的时间长短,其实都差不多。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物,不会被人重视,也不会真的受到他人尊重,其生死存亡在世人眼中与草芥无异。
至于说,什么是天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天意就是人心!诸葛亮归天,三国为之默哀,千古英雄为之长叹!岳飞冤死,得来万民敬仰,百世流芳!换句话说,诸葛亮、岳飞的身后名望,是很多帝王都没有的,也是不少帝王梦寐以求的!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没有什么“天意”,只有“人为”。所谓“天意”只不过是为“失败”而找的借口或无可奈何的“合理解释”。
中国人的所谓“天时丶地利丶人和”,其中“天时”就是“汉室衰微,群雄并起”之时。这在当时给了“董卓”丶“马腾”丶“曹操”丶“袁昭”丶“刘备”丶“孙策”等诸英雄均等的“天时”;其中地利,董卓有西凉丶袁召有河北丶公孙赞有辽东丶孙策据江东丶刘表居荆州丶刘章据益洲等地利。
而此时的“曹操”只是居于人下(何进军中一员)。而“刘备”啥也不是,除了“天时”,地利丶人和都不占。
“曹操”至有了“青洲兵”等家族势力才开始单干,逐渐有了“人和”和“地利”;“刘备”至“桃源三结义”,历经磨难才逐渐有了“人和”和“地利”,最终三分天下有了“蜀汉”。这一切都是“人为”的结果,而非天意。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一切都是天意!自古以来就是人算不如天算!顺其自然!做好自已!这才是人生美好的意义![赞][赞][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福][福][福]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答非所问
你的意思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一生是有意义的,那杀害岳飞的秦桧的死不叫下场叫"逝世"
那秦桧的努力是顺从天意的攀登吗,那三国归晋也是顺天顺地顺人的喽
反三观的问题有意义吗[what]
诸葛亮和岳飞终其一生为理想奋斗但最终却落得了凄惨的下场,他们这种没有顺从天意的努力有意义吗?
天妒英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为了信仰而战,如史可法,就是要给天地间留一点正气,如文天祥,陆秀夫,这些悲情英雄,不值得后世景仰吗,诸葛丞相,岳武穆王,更为翘楚,佼佼者也,正是这些英雄人物,发扬光大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