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三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造成天下大乱、饿殍遍野;人们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大多数普通人吃饭那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根本没有什么保障。

大多数人的食物,和其它时期一样,人们是以五谷杂粮、蔬菜、鸡蛋、猪牛羊肉、鱼、鸡鸭等为主的。但是,由于战争,使得粮食经常出现紧缺的时候。所以,在特殊时期、就有特殊的人物以特殊的东西为食物,吞下了自己的肚子。

第一、人们缺乏粮食的时候,首选食物是“枣菜”。“枣菜”到底是什么呢?

《后汉书·邓禹传》

“ 赤眉 復还入 长安 , 禹 与战,败走,至 高陵 ,军士飢饿者,皆食枣菜。”

《三国志·魏志·李傕郭汜传》

“是时蝗虫起,岁早无穀,从官食枣菜。诸将不能相率,上下乱,粮食尽。”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

从这三处记录以“枣菜”为食物的描述来看,东汉末年,在粮食缺乏的时候,人们首先是以“枣菜”来代替粮食的。那么,枣菜是指大枣和蔬菜吗?大枣和蔬菜不是很好吃的吗?不是很有营养吗?大枣可比粮食贵多了。怎么越是闹饥荒,人们还越是有大枣和蔬菜吃呢?

因此,我认为:“枣菜”绝对不是大枣和蔬菜的统称。而是指枣树的叶子和野菜,即以树叶子和野菜为食物的统称。因此,“枣菜”应该是指苦涩、难以下咽的枣树等树叶子和野菜。

吃树叶子和野菜,才是饥不择食的具体体现。才显得人们生存的艰难。如果是吃大枣和蔬菜,那能说是饥寒交迫吗?那简直就是改善生活了。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枣菜”不是大枣和蔬菜,而是树叶和野菜。

第二、树皮和草根。

树叶和野菜也没得吃了,人们就开始吃树皮和草根了。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是岁又大荒。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尽去城外,剥树皮草根食之。

看到了吗?树叶和野菜吃完了,就退而求其次,开始吃树皮和草根了。这就完全符合逻辑了,毕竟树叶和野菜比树皮和草根好吃多了。所以,缺乏食物的时候,人们先吃树叶和野菜;树叶和野菜也吃光了,只好吃树皮和草根了。此吃法更进一步佐证了“枣菜”是树叶和野菜而不是大枣和蔬菜。

第三、以人肉为食物的。

1、董卓煮食俘虏。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桌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桌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

在宴会上以大锅煮人肉,那是干什么?肯定煮熟了吃了,像我们吃熟猪头肉一样。或许董卓用这些肉来做了人肉叉烧包了。

2、猎户刘安,杀了自己的老婆,以老婆的肉招待刘备。当时刘安想要别出心裁地用野味招待刘备,结果上山打猎,空手而归,就杀了老婆,冒充狼肉款待了刘备。为了哗众取宠,刘安也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第四、吃自己的眼珠。原因是:眼珠中箭,拔箭带出了眼珠。当事者认为这是父精母血,不舍得扔,干脆就一口吞下了。

这是说的夏侯惇。这个故事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第五、还有更奇葩的人,把粪汁大口喝下了。

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郭汜先生。郭汜到李傕家里喝酒,回家后肚子疼。郭汜的贤内助就说:“必中其毒也!”然后,就急忙用粪汁让郭汜大口喝下。郭汜一股脑喝了两大碗,然后吐出了在李傕那里吃下的好饭好菜。什么狗肉啊,排骨啊,鱼翅啊,熊掌啊什么的,吐了一大堆。太恶心了,不能再说了。

第六、蝗虫。

我们知道,黄巾起义就是因为闹蝗灾,很多百姓没有粮食吃,才参加的。那么,蝗虫吃粮食的时候,人们不可能干瞪眼,看着蝗虫把粮食吃光吧。揆情度理,人们多多少少地也会捉些蝗虫吃的。

战乱时期,粮食的缺乏令人难以想象。很多时候,粮食能够决定战役的胜负。围绕着粮食的争夺,也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故事:

有的令人感慨万千,有的令人唏嘘不已,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令人扼腕叹息……今天,衣食无忧的我们,更应该忆苦思甜;我们要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知道世界还有七八亿人口吃不饱饭。我们要懂得感恩!

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最近,电视剧《虎啸龙吟》的热播,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回那个英雄辈出、铁马金戈的三国时代。慷慨激昂之余不免想到,大英雄也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来看看三国时期的饮食。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三国时期的有关饮食文献与考古发现都不是特别充足,我们需要参考不少汉代的资料。好在,从汉代到三国,饮食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

先来看主食,两汉三国时期,主食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米和大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粟与稻。常见的使用方法为蒸煮。一般来说,北方以小米为主粮,南方则多食水稻。

主粮的种植因地制宜,《三国志》记载,时大旱,蝗虫起,(夏侯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种稻,民赖其利。

说的是曹魏的大将夏侯惇,在灾荒之年亲自带领将士们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同时养兵养民的事儿。看来这位夏侯将军,可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而已。

除此之外,小麦、大豆也都是重要的粮食组成部分。

不过,当时小麦的食用,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做成细长、柔软的面条。史书记载,汉代人直接把麦制成麦饼,叫做qiǔ,这是一种干粮,出远门或者行军打仗时,可以很方便地携带。再或者,把小麦磨成粉,然后做成汤饼,类似于今天的片儿汤

古人很看重粮食,在汉代墓葬中,经常发现用陶做的粮仓模型,有的上面还写着里面储存粮食的名称,比如上图中能看到的大麦与大豆

在央视《三国演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士兵食用玉米的场景,这就一处典型的穿帮了,因为我们知道,玉米原产美洲,明末方才传入。

接下来我们看

两汉三国时期,日常生活能吃到的肉,以鸡、鸭、狗、猪、羊为主,江南地区还有鱼、鳖、虾等水产。在汉墓当中,也经常出现陶质的动物模型,是现实当中六畜兴旺的写照。

普通人家,杀猪宰羊不易,日常生活中,吃鸡应该是最容易的。而且不光活人吃,给死人上坟也往往会贡献一只鸡。

比如,曹操曾经跟桥玄约定:路有经由, 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 车过三步, 腹痛勿怪。

意思就是,咱们说好了啊,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我的坟墓前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跟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肚子疼不要怨我。

还挺幽默的是不是?

至于牛肉,能不能吃到呢?应该讲,大多数时候吃不到,因为三国时,牛耕已经非常普遍,牛是重要是生产工具,一头牛干的活儿顶好几个人,所以不能妄杀。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在合肥之战时,张辽为了对抗孙权,专门招募了八百勇士,杀牛犒赏他们。

《三国志》记载: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椎牛也作锤牛,就是杀牛,当时杀牛以大锤或大斧击打牛头。在汉代的画像石里,就有椎牛的场景。

顺便一提,三国时期吃饭,主要还是分餐制,每个人用一个餐盘,上面罗列着碗、盘。不过当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吃饭家伙——分格盘,或者叫多子盒。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里,就有这么一件漆器。没错,就是擒关羽的那个朱然。

最后,再说说喝的,除了水,三国时期最常见的饮料,就是酒了。

两汉三国之时,饮酒之风盛行,不管帝王将相,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爱喝酒。这方面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考古证据。

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樊发掘了一座三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有研究者考证墓主人为著名的荆州刺史刘表

在这座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酒具。比如:

上面的陶壶、铜壶,都是盛酒的器具。

再比如:

这些漆器耳杯,是用来喝酒的器具。

两汉三国之时,还没有特别可靠的酿造白酒的技术,所以日常饮用的酒,度数并不高,就像今天的米酒。

不过,酿酒需要用到很多粮食,在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人都往往吃不饱,所以当政者也时不时搞个禁酒,刘备就这么干过。

《三国志》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段子: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

”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刘备禁酒,看到别人家有酿酒的器具,就觉得这等同于私自酿酒,必须处罚。简雍是个老好人,他看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走,就故意跟刘备说:老大啊,我看这俩人要通奸!刘备一脸懵逼:老简啊,你咋知道啊?简雍说:他俩都有作案工具啊,这不跟那个酿酒的一样嘛?!

这话,大家听了服不服?刘备也服了,于是宽恕了酿酒嫌疑犯。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汉末三国,战乱不休,那是个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普通人能保全性命已属不易。袁绍的军队曾以桑葚为食,曹操军队中甚至有吃人肉干的。

用考古解读历史,用心回答问题,欢迎关注与点赞~

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拜繁荣的古典小说所赐,三国这段历史,在现代人中间知名度奇高。但比起家喻户晓的人物事件来,常被现代人弄错的,却是三国年代的饮食。比如当年某部万人空巷的三国古装历史大剧,就闹出来“三国小兵吃玉米”的笑话,瞬间雷倒多少追剧铁粉。

而放在三国的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典型的食品。比如下面这几类。

一:麦饭

三国时期的主食,南方多以稻米为主,北方则以小米为主。但无论南北,麦饭却是百姓家庭的常见主食。这种以麦子蒸成的饭食,味道比起大米饭小米饭来,自然更粗劣难咽,但填饱肚子没问题。所以不但穷人家常吃,许多以简朴清廉著称的官员,也以吃麦饭而出名。比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光禄卿孟宗,在孙权的宴会上喝高了呕吐,吐出的饭里就有在家吃的麦饭。这一吐不单轰动朝野,也从此流芳后世:这么大官职还吃麦饭,太廉洁了。

二:蒸饼

三国餐饮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成熟的发酵技术,比起两汉各种粗硬的饼食来,三国时代有了可口的“蒸饼”。以《食经》形容,三国时代的厨师们,可以把两升面用发面技术做成四升,然后制成蒸饼,其中能把上部蒸成十字形的蒸饼,更是最金贵一类。尤其是曹魏的贵族们,常炫耀自己吃“十字形蒸饼”。这种今天餐桌上类似“发面馒头”的主食,那年头可以用来炫富。

三:韭菜

两汉时代,韭菜就在中国南北广为种植,但放在严冬时节,北方能吃口韭菜,却也是相当困难。比如魏晋年间的两大富豪石崇与王恺,俩人当年斗富,居然就是斗韭菜。特别是家里富的拥有数十件珊瑚宝物的石崇,每年严冬腊月,全家照样乐呵呵吃韭菜,把同为富豪的王恺气的牙痒。当然后来事情穿了帮:石崇吃的韭菜,其实只是混在麦苗里的韭菜根而以,就为斗富唬人。

如果啃着韭菜饼,穿越到三国时代的冬天,恐怕一亮相,就得让人当做王侯富豪来膜拜。

四:武昌鱼

三国时代,荆襄地区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荆襄的水产也闻名天下,典型武昌鳊鱼。清蒸出来的武昌鳊鱼,以肉质鲜美著称,自三国年间起,就是驰名天下的名菜。三国至南北朝的各家文人们,都曾大书特书,极力赞扬其美味。

五:跳丸炙

而比起地方特色的武昌鱼来,更代表三国烹饪水平的,却是跳丸炙,这道菜十斤猪肉和十斤羊肉为原材料,加上生姜桔皮,肉切碎后做成丸子状,煮熟后就成了丸子。是为中国最早的肉汤丸子。因其形状如球,也被称为“跳丸炙”,不过这个新鲜菜品,当时还只是王公贵族专享。

参考资料:《食经》《齐民要术》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所谓民以食为天。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传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名言,发展到汉末三国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是蔚然大观。在河南新密出土的著名的打虎亭汉墓壁画群里面,就有一幅《庖厨图》,详细展示了东汉时期中国的豪门饮食加工场景,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无论是食材还是加工工具,烹饪手法,都已经非常的成熟。先说三国时期的主食。主食仍然是黍稷稻粱和小麦,豆类。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东汉之前,小麦的做法和大米一样,都是煮成麦饭食用的,东汉时期水磨出现,中国人才开始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制作食物。这对于国人饮食来讲,堪称一次革命。有了面粉,才孕育了后来变化万千的面食文化。与此同时,原先作为主食的豆类,慢慢的开始向蔬菜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似乎一直在缓慢的发生,就像今天的土豆,正在慢慢的向主食转化一样,至少政府在做相关的推动。

在烹饪手法上,汉末已经出现了蒸煮烤炙等做法,甚至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炒字的一个异体字“煼”。

这说明,中国最独特的烹饪术当时已经发明,直到今天,中国人独有的油烹术仍然是一绝,换句话说,只有中国人会炒菜,其他国家人,只掌握三门烹饪技术:火烹,水烹和汽烹。也及时烧烤,煮制和蒸制。

在饮料酒水方面,汉朝还是以酒浆为主。

中国的酿酒一直以五谷为主,酒浆的等级由浓度决定,但是不是酒精的浓度,而是兑水的比例。东汉时期还没有蒸馏酒技术,只有过滤器去除酒糟。除了粮食发酵酒之外,西域已经开始出现了葡萄酒。茶作为饮料在汉末已经出现,在王褒的《僮约》里面已经提到了四川武阳的茶叶,已经成为成熟的商品。

另外多说一句,东汉末年的时候,豆腐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美食了。传说是淮南王刘安创制,知道今天豆腐仍然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在《功夫熊猫》里面你会听见阿宝的鸭子爸爸用英语絮絮叨叨说了好几遍豆腐。而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增,居然通过在法国开豆腐店,给国内革命者捐赠了大把大把的钞票。

结论: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经很发达,从已有的治疗判断,当时的烹饪技法已经和今天差不多,三国的贵族们,已经享受到了高度发达的饮食文明。

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战乱年间的三国,军阀混乱,天下大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连刘备逃生时候在朋友家吃过人肉,老百姓只能饥寒交困

三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

三国时期的主食,南方多以稻米为主,北方则以小米为主。但无论南北,麦饭却是百姓家庭的常见主食。这种以麦子蒸成的饭食,味道比起大米饭小米饭来,自然更粗劣难咽,但填饱肚子没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