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司马徽所说的得明主是指刘备是一位明主;不得其时,说的是,刘备追求的事业很难成功,当时的时势就是:东汉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大厦将倾,刘备独木难支。下面,我就详细分析一下司马徽的判断是否正确。

首先,什么是明主。顾名思义,明主就是贤明的、明智的、英明的君主。那么刘备是不是一位传说中的明主?我认为是,原因如下:

第一、刘备求贤若渴,而且礼贤下士。

刘备对人才是广收而且重用。像刘备在半途遇到徐庶,立即以礼相待,真诚邀请。徐庶参加以后,刘备彻底放权,让他调度军事,丝毫没有半分的怀疑。刘备遇到赵云,也是一见如故,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慨。刘备对诸葛亮更是诚心诚意,竟然不顾天气恶劣和旅途劳顿,三顾茅庐,终于以至高无上的诚意撼动了诸葛亮的内心,使得诸葛亮做到了“士为知已者死”。

像糜竺、简雍、孙乾等稍微有些名气的学者,他都尊重有加,并且给以适当的安排。可以说,只要是人才,到了刘备手下绝对百分之百地能够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曹操的傲慢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张松、法正、孟达等一批西川名士愿意投奔他,为他效力。应该说,没有西川一些名士的内应,刘备很难攻取西川的。

第二、刘备讲究以仁义诚信待人,所到之处深得民心。

刘备从县尉干起,到县令,到郡相,到太守,到州牧再到左将军,他所治理的地方,百姓大多都是安居乐业。刘备每到一地,百姓夹道欢迎;每每离任要走的时候,百姓都恋恋不舍,极力挽留。对于大多数地方的百姓来说,刘备是一位仁义的君主。

第三、刘备知人善任,对手下大将能够推心置腹。

刘备跟孔明本来素不相识,就是冲着孔明的贤名,就愿意把军政大权完全下放。这是何等的胸怀?不需要考察,不需要试用,不需要过渡,这就是刘备对孔明的相知。这也是古代人们对自己名声在外的努力追求。“人的名,树的影”有口皆碑就是通行证,就是品牌竞争力。

这方面现代就不如古代。现代人和物的品牌也掺水了。比如某某快递公司,名声远扬,但是我去发货几次后,就发现不尽人意之处颇多:不是单据打错,就是随意涨价,再不就是营业员哼哼哈哈地,好像我是去求他办事一样。

还有,某某大型超市,似乎无人不知。但是我常去买东西就屡受伤害。有时价格欺诈,有时态度恶劣,有时以次充好。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就不把自己做得完美一些?一些错误明知故犯,把顾客当冤大头,值得吗?一年几百亿的销售,还要去耍小聪明,真的令人无语了。

所以,古代人们讲究名实相副;而现代的人有很多的名声似乎有点言过其实,甚至有时候名声扫地,也不怎么在乎。很多人不重视名声,继而不相信名声,最后就是不在乎名声;于是人们就心里感到越来越累,效率越来越低,牢骚就越来越多。

刘备对关、张、赵等老资格的大将推心置腹;对黄忠、魏延等后加入的大将以诚相待,使得大家都愿意跟他生死相随。曹操以高官厚禄也留不住关羽;诸葛瑾以兄弟之情也打动不了孔明;孙权以暴力也胁迫不了廖化等等,都充分证明刘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四、刘备善解人意,懂得换位思考,给人留下了宽仁和众的美好印象。

夷陵之战,黄权带兵防长江北岸的曹魏。后来,刘备兵败,黄权的归路被吴军截断,只好投降了曹丕。有人说刘备将黄权全家尽皆诛杀。黄权却说:

“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刘备也果然没有追究黄权家属的责任。刘备认为夷陵大败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迁怒于任何人。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北岸,欲归无路,乃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

刘备的宽厚仁义达到了如此的境界,还能说他不是一位明主吗?

刘备是明主确凿无疑了,诸葛亮也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不得其时,因此北伐大业不可能完成。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得其时呢?

第一、东汉经过桓、灵二帝的腐朽统治,加上黄巾起义的折腾,已经是千疮百孔,任何人要恢复汉室的强大和辉煌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桓、灵二帝宠信宦官,禁锢善类,排挤忠臣,造成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十常侍又朋比为奸,他们残害忠良,营私舞弊,搞得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当时,灵帝驾崩后,继位的少帝刘辨年幼无知,被十常侍架空;后来被董卓所立的献帝刘协也是年幼无知,大权旁落。整个汉室已经到了随时被废的境地。汉室皇帝随时都可以被废,而皇室衰微,毫无反制权臣的能力,又没有像霍光一样忠于汉室的权臣出现。而皇室内部更没有像朱虚侯一样的成员能够站出来振兴刘氏江山。东汉末年的皇室就象一个奄奄一息的病夫,无人能够拯救,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各地掌握实权的实力派军阀也没有人真心忠于汉室。他们一个个都虎视眈眈,拼命扩充自己的实力,甚至是在等待着称帝的时机。

像袁术终于忍耐不住,率先称帝了。袁绍、张绣、吕布等则扩充军力,藏器待时。

张鲁也野心勃勃,择机称王。这些异姓大军阀,都一心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人去关心汉朝的存亡与否。

第三、汉朝宗室的地方实力军阀也有,但是却都养尊处优,过着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日子,也压根没有恢复汉室的宏伟大志。

像益州刘璋,就贪图安逸而无视皇帝的死活;荆州刘表则不思进取,有名无实。宗室成员,尚且没有恢复汉室的决心,那么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刘备虽然也是宗室成员,有恢复汉室的远大抱负,但是却因为起步太晚、起点太低、实力太弱,而无法战胜强大的曹魏集团和孙吴集团,想统一天下基本就是痴人说梦。

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占领了东汉的半壁江山;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而刘备手里只有一个新野县城。刘备跟曹操和孙权的差距之大,简直就是天上人间。

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即司马微所说的“时也”。在这种形势下,即使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能够按部就班地实施下去,刘备能够三分天下,跟曹魏和孙吴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结局了。最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建立了蜀汉政权,这已经是运作得最好的了。

“人力有时而穷”。

诸葛亮当时应该也知道这种结局,因此才推三阻四地不愿意出山。但是被刘备的一片丹心所感化,他就决定试一试,看看自己能不能“胜天半子”,即便志向难遂,那么感受一下这个轰轰烈烈的过程不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吗?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谢谢邀请!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荆州名士司马徽叹到,“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说明诸葛亮跟随刘备的结局已经被司马徽看得很清楚了。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是名正言顺的刘汉家族的皇家后代,夺取天下,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诸葛亮跟随刘备,这是卧龙得到了明主。然而,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当时天下的形势,司马徽是非常清楚的。诸葛亮的老师是荆州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是好友,诸葛亮也曾求教于司马徽的门下,深知诸葛亮的才华。如果把诸葛亮和曹操属下的荀彧、许攸、程煜等人比起来,诸葛亮也不一定比他们强多少,就是东吴的鲁肃、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也是诸葛亮争斗的强手,诸葛亮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助刘备统一天下。再将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比起来,刘备做人是可以的,可谓是占据人和。孙权占据富饶的江东,并有长江之天然屏障,可谓是占据地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的是汉献帝的旗号,争夺天下名正言顺,当时的黄河流域,也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且曹操号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这可谓是既占天时又占地利,而当时的刘备连个像样的地盘也没有,在年龄上,即将到了天命之年,还没有什么成就,恐怕愿望没有实现就离开人世了。曹操这时已经统一了北方,江东的孙权,地盘已经基本稳固,这些强手并不是刘备能斗得过的,对于司马徽来说,他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司马徽叹诸葛亮虽得明主,未得其时。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先说得其主:刘备当时已经是屡战屡败了,败得他的开始怀疑人生了。而卧龙的出现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可以看出刘备对孔明的渴求和态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装的), 所以刘备必然能够信任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信任后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实际后来确实也是得到很好的发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曹操的专利, 诸葛亮在的时候, 刘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汉献帝刘协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比曹操还狠, 但是曹操给骂的不行, 而诸葛亮名声却很好!).

不得其时:刘备见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 而在三国时期和三国以前, 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东晋以后,江南才开始成为经济中心), 曹操占据北方后, 必然会统一全中国(南方统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统一大势,已经基本形成.没有什么变化了.而刘备和曹操是死敌; 且刘备的能力比之曹操(刘备打战不如曹操, 文学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强的只有一点就是做人),还是差了一点点; 诸葛亮跟随刘备干革命; 必然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 所以说不得其时。

假设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刘备, 说不定刘备还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岁年, 仅能够偏安一隅已经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刘备和诸葛亮的志向又不仅仅至于此! 所以不得其时候(有欲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最后事实证明司马徽是对的,他眼光独特,算的奇准,知道于当时天时地利不在刘备,而他亦深知刘备非明君霸主,只是不敢言明罢了,最终三国全归司马懿,这点他早了然于胸,因此暗示诸葛跟错主,枉费一生心血,真乃高人啊。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隐士司马德操洞察天下大势,一语道破诸葛亮不得天时之利,注定了前途曲折坎坷的命运。诚然,司马徽的预言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所见略同。当时曹操占据中原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势已定,实是难与争锋。江东孙氏已历三世,国丰民阜,上下齐心,且有长江之险一时难图。刘备多年闯荡却无立身之地,兵不满五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实力堪忧。以此现状和资本欲匡扶汉室,振兴汉室天下这个大目标实是形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另外,汉祚已历四百年,气数已尽,内部纲纪崩坏,外部民心思乱,又经黄巾祸乱,要想再树炎刘大旗,安抚天下,收拾民心谈何容易?

后来形势发展验证了司马徽的预言成真,诸葛亮虽然完成了一时的霸业,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格局,但却以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付出,导致了英年早逝的结局。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题主问得好!司马徽说的“卧龙虽得名主"好理解!“然不得其时”这一句应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所谓的“不得其时”!就是预算到,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智虽扶佐刘备成三足鼎力之势,但很难恢复汉室一统天下!

一,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倒退。汉朝虽曾强盛几百年,但到了三国初期,已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壁之间禽兽食禄!碌碌无为者纷纷当朝秉政!这样的朝代能改变吗?应该恢复吗?也就是说已到了应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刘备要恢复汉室的本身就是一种倒退行为!

二,刘备在46岁时才得到孔明出山扶佐!(63岁就托孤白帝城才征战17年)。确实有些晚!而这时曹操已占据中原,且挟天孑以令诸侯,兵多将广,兵精粮足。

东吴孙权继兄长基业占据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也是兵强马壮。物阜民丰。

而孔明出山时刘备几乎是贫无立锥之地!在新野小县,兵不满千,将止关张孑龙。所以,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简直就是帮刘备白手起家!由此可知,诸葛亮出山,既不得天时,又不得地利!也只能以人和得西川成鼎足之势,想一统天下很难,→因为没有抢占统一天下的先机,想恢复汉室早已晚了三春!难免落个“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的结局…

三,由此可理解,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名主,但不得其时”的时,指的是失去夺取天下的先机!一统天下终成梦,是非留给后人评。

用老百姓的话就是,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才算遇到了名主,但终因不得天时,白白忙活一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