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是一个时代名,是指东汉末年三足鼎立到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的时期。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公元22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是魏,史称曹魏。曹魏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中游的江北,以及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曹魏的第一任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但是曹魏是在东汉末年魏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曹操是魏国的第一任魏王。因此,曹魏的真正缔造者应该是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二十岁举孝廉,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他参加镇压黄巾起义,192年收编青州黄巾军三十万人,扩大了自己的地盘,较大地扩充了军力。196年,挟迎汉献帝至许昌,开始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曹操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政治上加强集权,抑制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看门第;军事上他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先后平定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部的广大地区,同时还战胜了乌桓,巩固了东北边境。
206年,曹操进位为丞相,七月挥师南下,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打败。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今存诗二十二首,他的诗继承汉乐府现实主义传统,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反映当时政治动乱,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祸惨事。《龟虽寿》、《短歌行》抒发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观沧海》则景象阔大,豪情万丈。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竣整洁。原有《魏武帝集》,今佚,现存明代人辑本。
蜀国是刘备建立的。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通常称为蜀或是蜀汉。占有今四川全部,云南、贵州的北部,陕西汉中地区。
刘备(161~223),三国时代蜀国的创建者,字玄德。刘备幼年家贫,靠织席贩履为业。东汉末年,得到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资助,募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下密丞、高唐尉等地方小官。在各大军事集团的混战中,刘备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和刘表,始终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207年,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辅佐,力量逐步壮大。208年,联合孙权大破曹操,趁机占领了荆州大部,有了自己的地盘。214年,占领了益州,219年打败曹操,占领了汉中,称汉中王。221年,在蜀称帝,建立汉国,年号“章武”,史称蜀汉。222年,在夷陵被东吴大将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223年病势,被追尊为汉昭烈皇帝。
东吴的建立者是孙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都城是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或者是东吴。国土有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两广等地。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为长沙太守,兄孙策,是东吴政权的创始人。200年,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据有江东六郡。孙权并不满足于偏安一隅,曾发出了“共定大业,整齐天下,恢复有谁”的豪言壮语。208年,果断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保卫了东吴政权。211年,取得交州(今两广),势力进一步扩大。219年,袭击关羽,夺取了荆州(辖今湖南、湖北、河南西南部一带)。222年,又打败刘备,同年十月称吴王,年号“黄武”。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旋即迁都于建业,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226年,孙权下令屯田,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在山越地区设置郡县,迫使十万山越人迁居平川,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开发;230年,为了“普天一统”,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士兵万人,出海到夷洲(今台湾省),密切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245年,派兵三万进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岛),把统治区扩大到南方广大地区。孙权还曾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诸国,到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及老挝一带)。孙权在位期间,刑罚残酷,赋税繁重,造成百姓经常起义反抗。
通过对曹操、刘备和孙权系统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曹魏是曹操建立的;孙吴是孙权建立的;蜀汉是刘备建立的。曹魏、孙吴都是由它们的建立者的姓氏结合国号来称呼的。
而蜀汉的建立者姓刘,如果称呼为刘汉的话,就容易造成和汉朝的混淆。因为,整个汉朝的皇帝都姓刘。一说到刘汉,人们就容易想到了汉朝。为了区分开来,刘备建立的汉国,就不方便再叫做刘汉了,因此史称蜀汉或者是西蜀。这样的称呼,还是十分科学的,无可非议。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曹操雕像)
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第一,曹魏是由他的创立者的姓氏为名的,其实就是说明这个政权的建立者的名字。
吴国就是孙权父子创的,所以叫孙吴。这就是以创始人来指代国家。
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他以正统汉朝的遗留自称~蜀汉。他不可能和曹操,孙权一样称~刘汉吧。其实他就算叫了刘汉也没有用,因为本身汉朝就是姓刘,他是汉朝皇室的远亲,当时打这个牌子的目的就是招揽汉朝的遗老遗少,如果他标新立异,会失去汉朝遗老遗少的支持,这是刘备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刘备只有在汉朝的大旗子底下,而不能另出。
当然,尊汉不代表就是汉,刘备只是一个割据政权而已。[爱慕][爱慕][爱慕][爱慕]
(孙权雕像)
一个是读音不通,二个是于理不通。
蜀国被称作蜀汉,一则地名就是蜀,后面一个代表刘备的传承来自汉朝皇族后代。
另外我补充下~孙吴,书面称东吴,一则三国时期,南京那边被称江东,孙策一统江东九郡。可能是地处东边的缘故,所以称东吴。为甚叫东吴,可能是因为处于长江以东,还有所占据的地方多为古代吴国所在的地界,为了显示不同,所以称东吴。以上为我的看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
刘备一直以大汉皇族后裔自称,认为自己的政权合法化,他是去扫平中原,恢复汉室。不过,当时东汉末年群雄纷起,确实是乱世。
而且,如果称刘汉或者刘蜀,多别扭啊,也不方便称呼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爱慕][爱慕]
(图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其实这是个误会,我们常说三国是魏蜀吴,四川简称蜀是因为是三国时期有个蜀国,其实这是错觉,四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古蜀国的存在,那个时候有巴国,蜀国,所以四川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蜀地。魏国和吴国一直被称为曹魏和孙吴,那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有吴国,在战国时期有魏国,为了区别古代的这些国家,所以这样称呼。姓氏本来就可以加在国号前面来,比如赵宋、朱明、李唐,这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而刘备建立的可不是蜀,刘备建立的是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而由于其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以其地称其国,后人逐渐习惯了这个称呼,而又为了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室政权,故称其为蜀汉。其实也曾经被称为“刘蜀”、“季汉”。所以蜀国是曾经被人称为刘蜀的,只是不需要与古蜀国进行区分,所以只用蜀或者蜀汉来称呼刘备建立的这个朝代,其实都是后人为了方便区分而叫的。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刘备也是汉昭烈帝,而不是蜀昭烈帝。所以,主要是基于习惯,称呼蜀不会产生歧义,还有就是刘备建立的是汉,而不是蜀,为了能够更好认识已经交蜀汉了,还要叫刘蜀,那简直是太不仗义了。所以即使有这个称呼,也很少有人叫。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因为当时三国的官方名称分别是魏、汉、吴。
魏国是曹家篡汉自立,因为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老曹家自立为皇帝后,朝代顺理成章就叫魏国。东吴也是老孙家自己建立的政权,所以另起了个国号叫吴。
而刘备则不同,他建立政权名义上是继承汉朝法统。刘备即位时,蜀汉官方文章是这么说的:
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曹操父子篡夺汉家社稷,我刘备恐怕祖宗功业即将消亡,汉朝帝位后继无人,因此忝居皇帝之位,继承汉统。所以刘家政权的国号是“汉”。
但魏、汉、吴三个国号在之前都有人用过了。为了把它们和春秋时的“吴”、战国时的“魏”和之前的“汉”区分开来,后人就在国号前面加一个字。
这个加字区分法,有时候是用前后。比方说东汉也被称为后汉,比方说五代的梁唐晋汉周,因为都是重名,所以分别被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有时候是用方位。比方说东汉西汉,南宋北宋。
有时候是用姓氏。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石勒创立的政权“赵”,就可以被称作石赵。
这种区分法的命名,很大程度上是遵循约定俗成的习惯。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方四个政权宋齐梁陈,可以叫做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其中南朝齐有时候也简称为南齐,而梁和陈就很少见到这种称呼。至于宋,那就更别想了——南宋这个名号,已经被老赵家占了。
而且一个政权可以有不止一种称呼法,还是那句话,这里没有什么硬性规则,更多地由习惯决定。就好比南朝宋同时也可以称为刘宋,石赵也可以称作后赵。
把视线拉回三国,在这里,人们用的是“姓氏区分法”,所以魏变成了曹魏,吴变成了孙吴。但汉就不能叫刘汉了——因为两汉的皇帝也姓刘,叫刘汉没有任何区分度。于是就用“蜀汉”代替。
至于蜀这个字的由来,因为四川是蜀地,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人就在用“蜀”这一称呼。比如曹真曾经说过:“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后来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把三国的历史各自独立成一本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吴书》。后代人于是就用蜀来指代刘备政权了。蜀汉自己有时候自称为“季汉”。季者,末端也,这还是表示他们是汉朝的延续。
其实除了姓氏区分法,有时候我们在三国也用方位区分法,比如“西蜀”和“东吴”。但“北魏”是不能用的,因为被人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就叫北魏。(严格来说是“魏”,后人称之为“北魏”。)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蜀国在三国时期从来不称自己为蜀地,最次也要称个益州,正常的官方说法都是汉。
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应该算是比较官方的文章,在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中,诸葛亮虽然身处蜀地,但是却一个蜀字都没有提。
在开篇写道“益州疲弊”,是第一次提地名,并没有称蜀地,虽然后世总是简单粗暴的认为益州就是蜀地,实际上在东汉时期还是有差别的。
汉武帝时期在天下设置十三州,本来是设置刺史监察地方的,刺史虽然位卑但是权重,有直接上报中央的权力,等到东汉时期,各地军阀化,十三州中有威望的刺史都升级为州牧。
比如我们熟知的徐州陶谦,最开始是在幽州担任刺史,188年为了讨伐黄巾被调到徐州担任刺史,等到193年时被汉献帝升为徐州牧。
其实权力应该差不多,但是官方叫法应该是升级了,益州之前也是刺史,后来刘焉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刘璋听说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为非作歹,原本想要到交州的刘焉就请求改为益州牧。
可见,官还是原来的那个官,但是分谁去当,刘焉是汉室宗亲,自然起步就是州牧级别。
可见,益州才是四川当时的官方说法,而“蜀”不过是当时益州下面的一个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曾经设置巴郡、蜀郡和汉中郡三个郡。
到汉朝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些,到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十多个郡,蜀郡不过其中之一,蜀汉政权不可能把蜀挂在嘴边。
当然,益州只是地名,蜀汉政权的真正官方说法是“汉”。
公元220年,在四川的刘备听说汉献帝刘协被杀了,汉朝的国祚就要就此终结,刘备因此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
大概在刘备看来,他的这个汉,就跟当初王莽把西汉的皇位给篡了后,刘秀又另起炉灶建立了东汉。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有汉的表述,比如诸葛亮写道“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应该就算是蜀汉政权的最高政治愿景了。
其中对曹魏政权的一概官方说法都是“贼”,比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当然“蜀汉”的称法只是史称,也就是历史学家给起的名,在一些其他的情境中,也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蜀汉的另一个叫“季汉”的称法也很有意思,这个称法是在刘禅诏书中存在的,是一个官方的不能再官方的说法。
这种称法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根据“季”的意思,有认为是“第三汉”的意思,有认为是“末汉”的意思,反正说法很多,我也没有深入研究,但是我认为应该是对自身继承自“东汉”的说法。
当然,不管称啥,蜀汉政权的人都不会称跟“蜀”有关系的名字,一旦称蜀就自认为是割据政权,丧失北伐的法理性。
所以,坚持称蜀的应该就是曹魏的那帮人了,文明一点称蜀,急眼的时候也称是贼。
比如在伐蜀之前,司马昭因为姜维屡屡扰乱边疆,直接将蜀汉称为贼了,等到真正伐蜀的时候,钟会曾经发了一篇檄文叫《移蜀将吏士民檄》,从心理上对蜀汉政权进行攻击。
也可以看出,魏晋政权都是直接称其为蜀的。
等到三国的历史结束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三国作史书的时候,就以《魏》《蜀》《吴》作为书名,到宋代的时候被人合在了一起,成了《三国志》。
当然魏国和吴国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不可能没被人叫做刘蜀?
史上上,“刘蜀”的称法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以姓氏冠名政权,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很流行的事情,曹魏和孙吴政权的称法都是这样来的,此后,李唐、赵宋都是很常见的叫法。
因为古代一个国号都是一个字,后来的政权沿用之前的国号,也是常有的事,又或者为了照顾后面的政权,不得不把前面政权的称法给改了,后世史学家为了分辨,自然会进行一些区分。
比如说两汉,在古代的时候并非现在“东汉”和“西汉”的叫法,而是“前汉” (或者干脆就叫汉)和“后汉”。
比如二十四史这样的官方修史,前四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自然讲的就是东汉。
《出师表》中名句大家应该也是背过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可能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叫的,但是现在却称为东西汉,我想跟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有关。
五代的五个朝代分别是“梁、唐、晋、汉和周”,无一例外全是之前存在过的国号,因此通常都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整齐划一,便于理解。
这里面这个后汉是五代时期的刘知远建立的,那完全是和东汉的后汉撞车了,所以,没得办法,最后反而是将刘秀的汉朝称为“东汉”。
另一方面,叫各种汉的政权实在是一抓一大把,比如成汉、赵汉、北汉等等,如果叫东汉是后汉,后面的“汉”就有点没处放了,五代时期的汉,那确确实实是最后面的汉了。
所以,蜀汉自然是权衡利弊之下,最折中的叫法,当然,按照前面的主基调,加蜀就有一半的蔑视,如果不带汉,光叫“刘蜀”,那更是蜀汉粉无法接受的。
东吴政权定国号为“吴”,明显是跟春秋时期的吴国挨边的,为了区分吴国,孙权的这个吴被称为孙吴,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偏东,也常称为东吴,用法用量差不多。
至于曹魏,应该是目前最主流的说法,但是曹魏也并不是唯一的说法,也有说“前魏”的,也有说“先魏”的,但是各种“魏”实在是一裤衩子,什么“北魏”“东魏”“西魏”等等,再加上战国时期也有魏国。
硬说曹魏政权是先魏,也容易混淆,所以,曹魏是最容易让人分得清的一个叫法了。
喜欢历史,更喜欢你,我是史论纵横,没事喜欢瞎咧咧几句,欢迎关注、评论,我们一起探讨历史!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为什么不叫刘蜀?
因为人家刘备建立的国号不是蜀,怎么能叫刘蜀?
大耳叔叔的国号是汉,人家是汉朝的延续,是正统旗号。
那为什么不叫刘汉呢?
刘汉是黑社会——不好意思跑题了。
怎么能叫刘汉呢。
汉朝打刘邦那就姓刘啊。
叫刘汉的话,是刘邦的汉朝还是刘秀的汉朝还是刘备的汉朝呢?
其实魏蜀吴这样的提法是历史学家们提出来的。
历史学家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最烦的就是国号重名,不得不加以区分。
像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了区分刘邦建立的汉朝,就称为东汉,刘邦建立的就叫西汉。
这是根据他们的国都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
曹魏也是这样啊。
历史上叫魏的国家大名鼎鼎的至少有三个,战国七雄之一有魏国,曹操这儿建立的魏国,后来拓跋氏又在北朝建立了魏国。
为了区分战国七雄那个叫魏国,曹操这个叫曹魏,拓跋家族建立的那个叫北魏。
吴国也是如此。
刘备建立的这个叫刘汉起不到区分作用,所以就用地名称呼吧,反正一提魏蜀吴,就知道这个蜀是刘备建立的地方政权。
历史没那么神奇。
其实就跟你们班上如果有好几个刘伟,好几个张杰,你总要区分一下,对别人提起的时候就说胖刘伟瘦刘伟,高张杰,矮张杰一样。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