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平淡无奇,才智平庸,但是却往往身居要职,甚至有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鲁肃似乎就是这样的人,他反应迟钝、老实厚道,又没有什么心机,被诸葛亮耍的团团乱转,成了一个活宝一样的存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洞若观火,鲁肃却心急火燎地为黄盖求情,并且埋怨诸葛亮不发一言。诸葛亮跟他点破了周瑜之计。

周瑜给诸葛亮一千士兵,派诸葛亮去聚铁山断曹军的粮道,要借刀杀人,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以“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之言去激周瑜。鲁肃老老实实地把话带到,周瑜立即中计。

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能够识破自己的计谋,鲁肃回来后对周瑜如实汇报。尽管,诸葛亮反复交代,周瑜有嫉妒之心,让鲁肃不可实话实说。我就纳闷了:诸葛亮为什么不假装不知道。难道在鲁肃面前,有所不知是很丢人的事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都重要吗?

周瑜派诸葛亮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痛痛快快地领命。周瑜派鲁肃去监视诸葛亮,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小船,并且一再要求对周瑜保密。这一次,鲁肃配合了诸葛亮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蔡中、蔡和被曹操派来当卧底。周瑜假装不知道,鲁肃又不识时务地提醒周瑜:

“蔡中、蔡和之降,多应是诈,不可收用。”

周瑜大发雷霆,把鲁肃贬得一文不值,似乎是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周瑜呵斥鲁肃曰:

“彼因曹操杀其兄,欲报仇而来降,何诈之有?你如此多疑,安能容天下之士乎?”

鲁肃默然而退,找到孔明哭诉心中的委屈。孔明却笑而不言。鲁肃就问:“孔明何故大笑啊?”孔明曰:

“吾笑子敬不识公瑾用计耳。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中、蔡和诈降,窃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鲁肃恍然大悟。

刘备来三江口会见周瑜,周瑜要趁机暗杀刘备。刘备因为关羽不离左右,周瑜不敢下手。刘备走后,鲁肃大惑不解,问周瑜为什么放弃了暗杀刘备的计划。周瑜一番解释,鲁肃才如梦方醒。而诸葛亮一看到关羽,就立即得知刘备安然无恙了。因为,有关羽在,周瑜怕自己遭到关羽的反击,只好放走了刘备。

诸葛亮立即明白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而鲁肃则是简单地认为:关羽一人而已,有何可怕的?

赤壁之战后,周瑜派鲁肃到刘备处索要荆州。鲁肃带回来的是刘备打的借条。

我们看看鲁肃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表现:

基本上就是:周瑜在支使鲁肃;诸葛亮在调侃鲁肃;刘备在糊弄鲁肃。

怎么看,鲁肃似乎都是一个调节气氛的凡人,而不是一个中流砥柱的干将。其实不然。

因为鲁肃的存在,并且穿梭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才使得诸葛亮多次化险为夷,确保了孙刘联盟的牢固不破。鲁肃也对周瑜不断地劝解和提醒,才使得周瑜的决策准确无误。另外,鲁肃要回来刘备的借条,才使得东吴合法地占有荆州。

试想,如果不是鲁肃大巧若拙般地斡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这两大盖世智者的较量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所以说,鲁肃是一个忠厚的君子,是一个慈祥的长者。诸葛亮衣冠楚楚,处处显得算无遗策而又深不可测;周瑜道貌岸然,风流儒雅必须表现的无所不能。如果没有鲁肃呆头呆脑地夹在中间,润滑和协调,诸葛亮和周瑜的心里几时能够平衡?

鲁肃的慷慨大方也是不同凡响的。鲁肃家境不错。有一次,孙策带兵经过鲁肃的家乡,士兵缺粮,嗷嗷待哺。周瑜就去向鲁肃借粮。鲁肃指着自己的粮仓,让周瑜随便搬取就是。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指囷济困。鲁肃的慷慨大方令周瑜一见倾心,从此以后视为知己。周瑜临终之际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之职。

周瑜死后,孙刘之争告一段落。和平和修复是东吴和刘备关系的主题。鲁肃是联刘抗曹的积极推动者。此时,德高望重、慷慨无私;而又和诸葛亮、刘备容易沟通的鲁肃毫无疑问是大都督的第一人选。这一点,周瑜和孙权不谋而合。

关羽单刀赴会,如果不是鲁肃的暗中配合,东吴甘宁周泰等大将岂不将关羽碎尸万段?鲁肃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

一个团队要兴旺发达,不仅仅需要有雄才大略、通天彻底的能人,也需要温良谦让、淡泊名利的老实人。

孙权作为一代开国雄主,对这个道理自然领会很深。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是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之一,平不平庸不敢说但绝对是一个能起到平衡作用的人。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说鲁肃平庸,那是因为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历史上,鲁肃不仅不平庸,反而十分优秀和卓越。

东吴的大都督顺序依次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如果鲁肃才能平庸,孙权怎么可能让他担任大都督呢?

孙权可不是个庸君!

鲁肃的勇武

鲁肃少年时期,见天下大乱,便学习击剑和骑射,招集少年,给他们衣服食物,在山野南山之中狩猎,讲授武事及训练习兵。

鲁肃是安徽定远人,见中原大乱,害怕殃及池鱼,便带领父老乡亲南下江东。袁术派骑兵追赶。鲁肃立盾牌于前,搭弓引射,箭都射穿了盾牌,吓退了追兵,众人平安抵达江东。

建安十九年(214年),鲁肃跟从孙权攻破皖城,升为横江将军。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长沙郡安成县的县长吴砀与中郎将袁龙响应关羽的号召在攸县和醴陵县发起叛乱,孙权派鲁肃和吕岱讨伐平叛。

鲁肃打败吴砀,吕岱砍杀袁龙,平定了叛乱。

鲁肃的战略眼光:堪比“隆中对”的榻上策!

公元200年,孙权与鲁肃相见,将榻床合起来二人对饮,孙权密议说道:“如今汉室已经快要倾倒,四方群雄并起,我继承父兄的留下来的基业,请问你如何辅佐我呢?”

鲁肃对孙权说道:“以我的私见,汉室是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将军(孙权)应当鼎足江东,坐看中原的的局势变化。趁北方战乱之时,出兵击败黄祖,然后讨伐刘表,将长江以南所有地方占为己有,然后建立国号称帝图取天下!”

孙权则回答:“如今我是尽力的一方,冀望可以匡扶汉室,你所说的我可能不及。

鲁肃的这番见解堪比隆中对,主要思想是鼎足江东,然后消灭刘表,占有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在北伐中原,夺取天下。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在207年-208年间所提出。

赤壁之战前,孙吴许多大臣慑于曹操的兵力,纷纷主张投降,但鲁肃坚决反对,并晓以利害,坚定了孙权抵抗的决心。

随即鲁肃亲自去见刘备,促成了两家的联军,最终在赤壁打败了曹操。

赤壁之战后,刘备要借南郡,众人反对,但唯独鲁肃同意。因为南郡与曹操接壤,借给刘备,可以让刘备与曹操征战,为孙吴分担军事压力。

曹操听说孙吴同意借南郡给刘备之后,正在写字,吓得笔都掉到地上。

《三国志·鲁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鲁肃的胆略:单刀赴会舌战关羽。

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还派关羽争夺三郡。

鲁肃率军与关羽交涉,提出大家在各驻兵马百步骑上前交涉,但请将军单刀到会。

众人害怕有什么变故,但鲁肃为了孙吴,毅然决然的急行去赴会关羽。

在谈判时,鲁肃怒斥刘备和关羽忘恩负义,说当年他们被曹操击败,如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是孙权把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借给刘备,才让他有了立足之地。现在他打下益州,竟然不归还三郡。刘备自私自利且矫饰矫情,损害道义及破坏友好关系。

听得关羽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后来孙刘达成湘水之盟,两军停战。

鲁肃是东吴第一流的战略家,他的战绩虽然并不出众,但对东吴的建立和孙刘联合战线对抗曹操的战略结盟,对东吴乃至三国历史都影响巨大,绝非《三国演义》中的庸才和受诸葛亮愚弄的蠢人。

《三国演义》毁人不倦!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鲁肃平庸吗?还是只是你感觉,对比起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吕蒙、陆逊这一类的军事家,鲁肃一生没有自己主持过哪次重大战役,没有过什么重大功绩,因此,就感觉鲁肃的才华太平庸,不配做东吴的三军统帅?

实际,我想说,阅读小说,您得把思想的背景放到小说的背景当中,才能够更深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在东汉末年,由于黄巾军作乱,以及各路诸侯纷争,在一般老百姓的群体中,能做到识文断字、饱读诗书,这已经就不是一般人,而是稀有人才了。

如果还能够懂得六韬三略,可以领兵打仗,那就已经是人中龙凤,是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了。如果还能有治国安邦的战略眼光,那就是当时的顶级人才了。

鲁肃,论文才,知书达理;论武略,熟知兵法韬略;对治国,拥有战略性眼光;再加上为人敦厚诚实,那就是当时一等一的顶级人才了。甚至,在整体治国战略的层面,鲁肃比周瑜的战略眼光更长远,孙权作为君主,也需要参考鲁肃的国家治理思路。

诸葛亮说,东吴打仗,陆战有鲁肃,水战靠周瑜,足见鲁肃的军事战略能力并不弱,至少,对比刘备的智囊团,除了诸葛亮,剩下什么糜竺、简雍、孙乾等人,鲁肃至少是一个人兼顾了他们这些人的所有长处优点。

糜竺简雍在刘备手下都是一等一的文官,那鲁肃在东吴拜帅,一点都不奇怪。乃至于后来,吕蒙拜帅的时候,有孙权劝学的典故,就证明,鲁肃之前的才能,是远远胜过于吕蒙的,吕蒙是在发奋学习之后,才让鲁肃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都是被三国演义骗啦!冤啊!

鲁肃其实是文武双全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唯唯诺诺的形象!

单刀赴会的故事,其实是鲁肃义正言辞说得关羽哑口无言!

为鲁肃正名!

鲁肃这个人似乎挺平庸的,为何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

鲁肃是东吴的主要谋臣之一,说他平庸,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我举三个例子来讲:

一,当初周瑜起事,兵稀粮缺,鲁肃慷慨打开粮倉,让周瑜度过了艰难时刻,二人从此成为密友。

二,曹操大兵压境,孙权周围谋士都惊慌失措,连托孤老臣张昭也建议孙权降曹。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力排众议,劝说孙权不能降曹,他说,其他人降曹无关紧要,最多弄个什么官职做做,而你孙权是一国之主,一旦降曹,你这个一国之主的尊位就没有了,孙权恍然大悟,立下决心抗曹。

三,诸葛亮在东吴帮助周瑜抗曹,周瑜发现诸葛亮处处比自已高明,认为必须要除掉诸葛亮,为东吴除去后患。鲁肃得知后,非常焦急,认为如果除去诸葛亮,必然要坏抗曹之大计,于东吴刘备结盟不利。另外,如果周瑜弄巧成拙,反而被诸葛亮所害,鲁肃也是很担心的。

于是鲁肃千方百计,一面劝说周瑜不要去那么做,一面又竭力帮诸葛亮解决困难,免得让周瑜找到动手的借口。正是由于鲁肃的机智和识大局,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之胜利,鲁肃功不可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