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说实在的,即使是消息极度保密,钟会造反也不大可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就是众将士的态度。众将士,当时是二十万左右,他们归钟会领导不假,但是得看钟会领导他们去干什么?

如果,钟会领导着二十万大军去攻打蜀汉也好,攻打东吴也罢,众将士都基本上会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去。但是,钟会要领导他们去造反,这就恐怕是难上加难了。为什么?不是说“军令如山”吗?不错,一般情况下,将军军令是没有任何人敢于违抗的。但是,造反不属于一般情况,而是特殊情况中的特殊。对于钟会还说更是特殊,原因如下:

第一、钟会初次带兵打仗,因此众将士没有跟他形成生死与共的依赖关系。

无论是何人,如果跟属下没有形成生死与共的关系,那么你指挥属下只能指挥他们从事正常的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职责范围之外,属下就有权拒绝执行。

像钟会带领大军出发,人人都知道是为了伐蜀,或者是进一步取吴,可能大家也不好反对,毕竟是为了国家。但是,要指挥他们干其它的事,就属于越权行事了,那么属下的副将们就有质疑的权力了。尤其是反过头,攻打自己的国家,下属更是会疑心很重。

司马昭当时是曹魏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这个也是公认。钟会是奉司马昭的命令带兵出征的,这个人人皆知。所以,钟会突然要攻打司马昭,无论理由如何充足,众将士都会觉得是一种反叛行为,就自然而然的有抵触心理。

钟会带兵时间短,资历尚浅,他跟众将士没有形成生死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大厉害关系,他带领广大将士去冒险反叛司马昭,谁肯跟他去?钟会作为一个极端聪明的人,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么简单明了的道理,他竟然不懂。

所以,尽管钟会以太后的名义,矫诏攻打司马昭,众将依然不服,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因为大家都怀疑太后诏书的正当性。再说了,即使是太后真的下诏攻打司马昭,众将士也不一定服从太后的旨意。真的诏书都不一定好使,何况钟会传的是假诏书。

第二、钟会所带领的二十万左右大军,不是钟会的军队,钟会只有一定的指挥权,而没有任免赏罚的权力,因此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就指挥不动。

钟会虽然找借口杀了先锋许仪,夺了雍州刺史诸葛绪的兵权,但是手下其他大将依然都是司马昭任命的,他还是掌握不了这些大将的命运。另外,对于有功大将的封赏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昭手里,这些大将自然而然就倾向于司马昭。

许仪是曹魏大将许褚的儿子,钟会不顾一切,杀了许仪,就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心。因此,司马昭就不敢给他更大的权力。

试想,如果跟着钟会干,失败了就会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胜利了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封赏。投入的风险和产出的效益严重不成正比。可以说是风险无限大;效益不确定。请问,谁吃饱了撑得难受,跟着他去反叛司马昭?

凡是想要手中的军队指东打东、指西打西,要军队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地服从一切命令,那么这支军队就必须是自己一手缔造出来的才行。像曹操手下的许褚、夏侯惇等人和他们带领的军队,曹操叫他们干什么,他们都干。就算是曹操想要杀了皇帝,他们也眉头都不皱一下。像刘备手下的关羽和张飞等也是这样。

钟会领导的二十万大军,是别人的军队,他只是暂时拥有部分指挥权而已,他没有决定这支部队命运的权力和能力,因此,他想反叛司马昭,就指挥不动了。

第三、钟会手下的众将士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们已经归心似箭,没有心思再节外生枝,去参加别的尤其是师出无名的军事行动。

当时,蜀汉集团已经投降,邓艾也伏法被擒。此时,曹魏众将士的心思就是早日班师回朝,接受封赏。钟会此时却让大家担当另外的军事任务,而且是牵扯到造反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造反大家众口一词地强烈反对。钟会最后拔出宝剑,强逼着众将签字同意,并将众将软禁起来。俗话说得好:

“强扭的瓜不甜”

众将虽然签字了,但是依然同外界取得了联系,被外边的监军卫瓘和大将胡渊得知消息。结果,卫瓘和胡渊虽死也不愿意反叛司马昭。于是他们里应外合,杀了钟会和姜维。

众将士一方面不愿意跟随钟会反叛司马昭,一方面他们的家属都在曹魏,要他们就在蜀汉造反,他们岂能不顾家人的生命安全?

第四、司马昭对钟会早有戒备之心,因此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应对钟会的军事行动。

司马昭见邓艾居功自傲而露出反迹,派钟会收邓艾之时,又令贾充引三万大军入斜谷。司马昭同魏主曹奂又御驾亲征,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邓艾六倍,方今收邓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司马昭笑曰:

“汝忘了旧日之言耶?汝曾道会后必反,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悌笑曰:“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问。今既有此意,不可泄露。”昭然其言,遂提大兵起程。

以上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争功》。从司马昭和邵悌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早有预料钟会要反,而且早就未雨绸缪。贾充也提醒过司马昭。司马昭亲领大军,并且把皇帝带在身边,这样士兵们就更不可能支持钟会了。可以说司马昭是万事俱备了,就等钟会一反,就有借口除掉钟会。

钟会要想带领全军造反,除非将士们跟他是并肩作战多年,而且被朝廷逼迫无奈而反,即逼上梁山。恰恰相反,钟会带兵时间不长,广大将士跟钟会没有生死与共的交情;另外广大将士正伐蜀大功告成,准备论功行赏,也没有被逼无奈的处境。朝廷也不是昏庸无道,百姓安居乐业,魏国国富民强,将士们实在找不到造反的理由啊。

所以钟会要造反实在是仓促之间,慌不择路的选择,完全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因此,没有人响应他是太正常不过了。

姜维之所以支持他,也不是为了曹魏,而是为了恢复蜀汉。但是,形势不允许三国继续分裂下去了。姜维、钟会逆势而为,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钟会是三国晚期魏国非常有名的谋士,出自颖川钟氏这个世家大族,是曹操时代司隶校尉钟繇的小儿子,自幼文武全才、谋略过人,钟会靠着帮助司马昭谋划了不少计谋,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最终成为司马昭的心腹。

钟会谋反建立在魏国伐蜀胜利的基础之上,没有灭亡蜀汉,就不会存在钟会谋反,但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在事前基本上没人相信这会是一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争,包括司马昭本人。

此战唯有钟会一意迎合司马昭的心意,因此钟会也得到伐蜀大军主帅一职,在司马昭的三路大军中,钟会是主帅,但司马昭并没有将兵权全部交给钟会,另外两路的统帅是邓艾和诸葛绪,虽然钟会是主帅,但三路大军也有相互牵制之意,况且军中还有卫瓘等监军率领的独自部队。

但在战争过程中,钟会首先以铺路不尽力为由斩杀了许褚的儿子许仪,接着又以畏惧不前为由夺了另一路将领诸葛绪的兵权,身在后方的司马昭眼见钟会一步步的聚权过程,虽然没有怀疑钟会有异心,以司马家的阴谋鼻祖之名,也不免怀疑钟会有独立建功之嫌,但是说到谋反,司马昭此前并没有认为钟会有谋反之心,否则也不会让钟会成为主帅。

真正让司马昭起到疑心的是钟会、卫瓘、胡烈等人诬告邓艾谋反开始的,蜀汉政权投降之后,魏国的18万大军掌握在钟会和邓艾手中,其中15万人掌握在钟会手中,3万人掌握在邓艾手中,另外投降的近10万蜀汉军队,也处于钟会和邓艾的控制之中。

现在邓艾被控谋反已经被抓,整个益州最高军政领导人就是手握28万军队的钟会,无论是谁,都会对钟会有所怀疑,古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钟会本来是无罪的,但一下子他手有这么多军队,任谁当政也会有所怀疑,也就是这个时候司马昭开始怀疑钟会。

但是怀疑归怀疑,司马昭暂时拿钟会是没有办法的,钟会谋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仓促起事,并且没有绝对控制军队,如果钟会的谋划能够成熟一点,做事风格能够果断一点,钟会的谋反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钟会在谋反之际,把魏军所有中层将领全部召来开会,商议反叛司马昭之事,事后又将这些将领全部囚禁,又放走了卫瓘,让卫瓘有机会逃到城外召集魏军攻入钟会大营,魏军乱兵听说自已的将领被钟会囚禁,才会听从卫瓘命令杀了钟会,再终钟会、姜维等人被杀。

钟会正确的做法就是将所有不服从于自已的魏军中层将领全部杀害,再派出自已亲信掌握各支军队,稳住魏军,同时利用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影响力,控制蜀军,先进行内部整顿,把魏军中不服从的士兵全部杀掉,再用时间消化这支军队,并赏赐所有军中士兵财物,拉拢人心,同时在蜀汉广招民心,施行恩惠,获得蜀地百姓支持,才有资格与司马昭较劲。

作好了内部整顿,同时出师要有口号,钟会以魏国郭太后名义起兵攻打司马昭,也可以打着恢复曹魏权力、为曹魏皇帝曹髦报仇的旗号讨伐司马昭,对于蜀汉,钟会可以出兵北伐司马昭之机统一中原的旗号进行安抚,毕竟姜维是一心北伐,钟会也可以利用姜维或者与姜维联盟。

司马昭的弱点在于他的权力是通过武力抢夺了曹魏的正统,如果钟会能从这个方面下手,总能唤起一些曹魏旧臣的同情,同时司马昭是弑杀了曹魏皇帝的,这事在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大逆不道,如果被钟会利用,司马昭也不好过。

钟会在军事上的谋略不亚于司马昭,当时邓艾已死,魏国方面能够制衡钟会的人并不多,即使是司马昭,当时已处于人生晚年,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应对钟会的谋反还真不一定。

再说了,蜀汉的地势险要,钟会又手握28万军队,而司马昭在长安的军队只有10万人,再包括贾充率领一万在汉中军队,在军队人数上,司马昭都是处于劣势的。

钟会谋反如果没有泄漏消息,又成功地控制了所有军队,那将是重新洗牌三国的机会,成为三国之中势力第二大的政权,钟会可以让姜维为前锋率领军队出战司马昭的前锋,自已率领大军在后方进攻,这会对司马昭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都有可能击败司马昭,夺取关中。

如果钟会心够狠,手段够毒,未尝不能击败司马昭,毕竟钟会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再加上实力足够强大,有很大的可能性击败司马昭。

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钟会造反即使消息不泄露,结果也不乐观啊。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并派钟会为主,邓艾、诸葛绪两军为辅,向蜀汉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在此之前,魏国内部其实对于这一战有信心的人不多,连邓艾都表示反对,只有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极力支持。这也是司马昭任命从来没单独领兵打过仗的钟会为主将的原因。

不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国这次军事行动非常成功,蜀汉一举覆没。而此次作战能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在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时,邓艾冒险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首先邓艾成了灭蜀之战的第一大功臣,钟会对此颇为不服。其次就是姜维统帅的蜀军主力实力尚存,4、5万蜀军野战军并未被歼灭,姜维为了找机会复兴蜀汉,率军向钟会投降,并挑唆钟会造反自立。

钟会后来构陷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把邓艾下狱,押送洛阳。这么一来钟会就独自掌握了18万魏国远征军和数万蜀军,这甚至让司马昭都有些担心。司马昭的疑心让钟会终于起了反心,他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军官开会,借郭太后的遗诏名义起兵反对司马昭。

然而钟会第一次领兵的弊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他在军中没有足够的威望,众将不服。他虽然拘禁了众将,又派自己亲信去代领各军,但是随着他要诛杀众将的消息传出,各军还是自行起兵,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死在乱军之中。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钟会最大的问题是第一次领兵,在军中根基太浅,虽然派遣亲信去掌管各军,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走漏消息,钟会杀死了众将,那么军心也会一片混乱,未必都会服从他的命令。即使勉强服从命令,一旦面对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也恐怕要反水一大片。

魏军军心不稳,而蜀军实际上在姜维统帅之下,姜维虽然劝钟会造反,但是他的目的可不是扶持钟会上位,而是想恢复蜀汉。这样钟会手下的两大武力实际上都并不可靠,想造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钟会造反是姜维鼓动的,姜维的目的是重新复辟蜀汉政权,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即使消息不泄露,魏营的那些将领不会跟钟会同流合污。那些将士家乡都在中原,妻子父母亦在中原,恋乡之情不可忽视,这一点钟、姜考虑不周。钟会所统之军不是嫡系,他本人也不是戎马生涯出身,亲信并不多,手下将领仅是听他统帅调遣,若要倒反魏国,恐怕难以行通。此时曹魏天下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大权在握,人心归属。凭借中原实力,钟会、姜维终不是司马昭的对手。再说即使兵变成功,钟会也会被姜维杀掉,迎后主或太子复位,不会有钟会什么事。说不尽的三国,好象冥冥中自有安排,任你神算奇谋,到头来依然是出乎人的意料和安排。

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钟会举兵造反,如果策划周密, 加上姜维率数万投降蜀军襄助,是有一定成功概率的 ,前提是必须获得16万伐蜀魏军将士的拥戴与支持,否则毫无胜算。

蜀汉灭亡(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后,征西将军邓艾在成都擅自处理军政大事,引起司马昭疑忌,钟会嫉妒邓艾所建灭蜀功勋,乘机和监军卫瓘密告邓艾图谋不轨,意欲谋反,司马昭命将邓抓捕槛送京师洛阳,途中被卫瓘杀害。

邓艾死后,镇西将军钟会独统大军 ,权欲膨胀,与蜀汉降将姜维密谋反叛。司马昭察觉到钟会野心,亲率十万大军驻屯长安,钟会明白司马昭对他已有防备,于是关押不愿随他举兵反叛的魏军将领,准备铤而走险,当第二个刘备,先占蜀中,再反攻中原 。魏军将士久战疲惫,又挂念留在中原的妻儿父母,于是纷纷反对,结伙进攻钟会,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中,邓艾、钟会的结局应证了司马昭出兵灭蜀前刘蹇的预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 。

钟会和蜀汉降将姜维关系非常好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说他俩“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邓艾被逮捕后,钟会抵达成都,所有的伐蜀大军(包括数万蜀汉降军),都归他一人统辖。按《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里的记载:彼时钟会手握近二十万能征善战的精锐,渐渐萌生了谋反之心。他与姜维密谋,由姜维先率其旧部( 降附蜀军)出斜谷,而自己率魏军主力紧随其后。这时的关中,防守空虚,没有可以阻抗的力量,长安唾手可得。只要攻取长安,从渭水、黄河顺流而下,只要数日便可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以北),和分路而进的骑兵会师于洛阳,则中原可定,大功可成。

正在计议时,忽然接到司马昭派人送来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说:“怕邓艾不肯就范,已派贾充率军万人进驻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移驻长安。距离不远,相见容易,就不再多说了” 。

钟会见信大惊失色。他对左右亲信说:“ 擒邓艾区区小事,司马昭知道我能轻易办到。现在他亲率大军前来,一定是对我起了疑心。这事不能迟缓,必须立刻当机立断”。恰好此时郭太后(魏明帝曹睿皇后)死了,钟会就诈传太后遗诏,(矫诏)说郭后命他起兵剿灭篡逆的司马昭。他召集魏军将领议事,人到齐后就把他们都关押到府衙里,并下令将城门、宫门锁闭起来,想将众将通通杀掉,却有些狠不下心来,犹豫不决。钟会麾下都督邱建,本是护军胡烈举荐的。他见胡烈被拘禁后没吃没喝,随时还有性命之虞,心里很是同情,就替他请求钟会,允许他放进去一个亲随,送些饮食给胡烈。钟会答应了。其余被关押的将领,也允许各放一个亲兵进来。胡烈对亲兵说,钟会要杀尽伐蜀魏军,再联手姜维反攻中原,还偷偷写了封信让亲兵带出去交给其子。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越穿越邪乎,曹魏西征将士都知道了,为自保就自发组织起来攻城。被拘押的诸将乘乱掀开屋顶爬了出去,回到各自的队伍中去,协力攻城。钟会和姜维势单力孤,人数远远少于进攻魏军,如何抵挡得住?均被乱兵所杀。

灭蜀后钟会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何要举兵造反呢?他是世家子(太傅、定陵侯钟繇之子),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信,才能出众,人称“小张良(子房)”。司马师剿灭毋丘俭,司马昭大破诸葛诞,钟会皆出谋划策,屡建战功。司马昭出军灭蜀时,命亲信将领钟会统辖大军,邓艾、诸葛绪皆在其下,所以魏军精锐皆被他掌控。这时候的司马氏根基已稳,很难被推翻,钟会心里应该明白,况且他本是一介文人 ,为何在灭蜀后忽然生出野心,居然想要推翻树大根深的司马昭呢?其实他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苦中。

原来他和老爹钟繇都是心向曹魏的忠臣。曹操很看中钟繇,命他镇守关中,得以封侯赐爵 。钟家深受曹魏的恩典,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并非见利忘义的军阀,他内心是感恩并忠于曹魏的,他反叛司马昭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更不想取而代之,而是想匡扶曹魏。所以钟会和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一样,都是曹魏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何野心。论智谋,钟会远在王、毋、诸葛之上,亦且手握重兵,又有能征善战的姜维辅佐,假如没有魏军反叛他,他完全可以攻取长安,再从长安东进,直扑洛阳,一举剿除司马氏、光复魏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而蜀汉降将姜维,则另有一番谋算。《华阳国志》记载,说姜维劝钟会将魏军诸将统统杀光,目的是等魏军自相残杀后,他再反过来除掉钟会, 将十余万伐蜀魏军悉数剿灭,然后恢复蜀汉。 他曾经写了一封密信给蜀后主刘禅,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有许多传说、夸张的成分。譬如姜维降魏后钟会与他形影不离,很明显对他有所防范,他能否有机会写密信给亡国之君刘禅?况且刘禅昏聩懦弱,写信给他又有何用?而且很可能就此泄露机密。因此,这则传闻很令人怀疑。尽管与信史记载不符,但姜维有这番策划,是大约可信的。而在当时,假设钟会不会被自己的兵所攻杀,而能够屠尽魏军诸将,再把一部分兵力拨给姜维指挥,姜维极有可能会率军反攻钟会的。

姜维本是魏军降将,原籍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冀县属凉州,本是陇西军阀割据地,很晚才被曹操平定,因此当地人并不认同曹魏。姜维本是曹魏天水参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 因与上级天水太守有隙,被迫降附了诸葛亮。姜维投蜀后,诸葛亮曾对参军蒋琬说他心系汉室,可见姜维本来就是效忠于汉而反对曹魏的,太守疑心他反叛,看来没有冤枉他。

钟会忠于曹魏,姜维心向汉室,虽然目的不同,但也算殊途同归了。

【插图源自网络】

钟会造反,如果消息不泄露,有姜维参加,能击败司马昭吗?

肯定也无胜算:一天命难违,正所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二众怒难犯。在司马氏代魏不到最后地步的情况下,一大群与司马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魏将,不可能仅凭钟会一句“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就“从逆”造反!何况有敌国降将参与其内?仅以职场资序先后心理惯例揣之,估计众将对钟会倚重姜维早已不满。而且钟会只是司马昭任命的伐蜀统帅,大军不是他的私人袍泽武力,这是基本事实,也是他在魏将中的合法性之所在,一旦悖离于此,必然相当孤立,“大事”难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