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有哪些人物的死与诸葛亮有关呢?

诸葛亮是一代名相,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尤其在后《三国演义》中,堪称领衔主演。所以,许多名人的死与诸葛亮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首先是马谡:这是家喻户晓的,是直接死于诸葛亮之手。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是毛遂自荐去守街亭要道的。街亭当时扼住了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街亭丢失,粮草就难以及时供应,北伐的蜀军就会大乱,诸葛亮就必须退兵。所以司马懿当时对街亭也是势在必得。

诸葛亮对此也是认识清醒,就对镇守街亭的人选反复斟酌,马谡言辞慷慨激昂,又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好打击手下众位将军的士气和积极性,又怀着侥幸心理,启用马谡担任主将,防守街亭。

结果,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谏,坚决地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按照兵书的教条,居高临下地把士兵屯于山上。最后,司马懿切断蜀军的水源,蜀军大乱而惨遭失败。马谡只身一人逃回,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斩了马谡。

第二、直接死于诸葛亮的唇枪舌剑的是王朗。

当时是诸葛亮大败夏侯楙,夺取了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主曹睿就派曹真担任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担任军师,出战诸葛亮。王朗时年七十六岁,已经是白发苍苍。王朗的主要任务是想说服诸葛亮投降。

结果,王朗弄巧成拙,反被诸葛亮大骂羞辱了一番。诸葛亮说:

“吾以为汉朝大佬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谗佞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反正诸葛亮就是骂王朗是汉朝的大逆不道之臣,是忘恩负义之辈,是苟且偷安之徒,是无耻谗佞之人等等。王朗狼心狗肺、助纣为虐、禽兽不如,是朽木、是奸贼,总之被诸葛亮骂的狗血淋头。王朗自以为学识渊博,满口锦绣,却没有想到诸葛亮的骂技更是天下无敌。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当场死于马下。由此可见,诸葛亮对王朗的骂词有些言过其实。王朗如果真像诸葛亮所骂的那样毫无廉耻之心,又何必生气呢?即使是王朗理屈词穷,也不至于被气死。所以王朗的荣誉感还是很强烈的,才受不了诸葛亮对他的负面评价。一个真正的“厚黑”大师,是不可能被骂死的。

第三、推波助澜,气死曹魏大将曹真。

曹真担任大都督,司马懿担任副都督期间,曹真和司马懿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诸葛亮也趁机对曹真进行人身攻击。

诸葛亮在军事上打败曹真以后,曹真被司马懿讥讽羞辱,一气之下就大病不起。诸葛亮听说以后,修书一封给曹真,说曹真不学无术、鼠目寸光、不懂军事,担任大都督是滥竽充数,将来会遗臭万年等等。曹真看毕,恨气添胸,当晚死于军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赴洛阳安葬。

表面上看是诸葛亮气死了曹真,其实是司马懿已经把曹真气的死去活来了。诸葛亮起到了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曹真当时认识到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最大威胁;诸葛亮是曹魏的最大外患。但是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内忧外患使得曹魏一代良将呜呼哀哉了。后来,曹真的儿子曹爽也因此拼命打压司马懿,一度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不得已,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和军权。

第四、以实际行动,三气周瑜,终于大功告成,把周瑜气死。

三气周瑜是:

1、诸葛亮出使东吴协助周瑜部署赤壁大战期间,他反复猜中周瑜的心事,而且还大肆宣扬,树立了周瑜被他玩于掌中的形象,周瑜气的仰天长叹:

“既生瑜,何生亮!”

2、周瑜和曹仁浴血奋战期间,诸葛亮却渔翁得利占领了南郡。周瑜在攻打南郡时被曹仁射伤,周瑜因此对诸葛亮恨之入骨。

3、周瑜和孙权以孙尚香为诱饵,使用美人计,诱骗刘备到东吴招亲,想扣押刘备夺取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并粉碎了阴谋。诸葛亮还指派士兵大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以此来刺激讽刺周瑜。周瑜终于颜面尽失而被气死了。

王朗、曹真、周瑜都是三公级别的大人物,却被诸葛亮一一气死。由此可见,“气”对一个人的杀伤力。

有句俗话说得好:

“人往往都是被气死的;鱼常常都是被喂死的。”

第四、军法从事,斩杀大将陈式。

陈式带五千兵马千里迢迢奔赴前线,支援诸葛亮北伐。陈式就牢骚满腹啊,说什么诸葛亮不会用兵等等。旁边的魏延也立即随声附和,说自己建议从子午谷小道出奇兵,可速胜曹魏等等。反正是陈式不知好歹,魏延就添油加醋。

陈式就冲动之下,为了显示自己会用兵,就违抗军令,独自出兵,结果被曹魏包围,杀得几乎全军覆没。魏延冒死把陈式救回。

陈式知道自己犯了死罪,就拼命攀扯魏延。但是,人家魏延的武功高强,经验丰富,还有大用啊。诸葛亮就斩了陈式,以正军法。

陈式也是有点缺心眼吧,你是来援助诸葛亮的,是后主派来的。你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你参与人家的策略之争干什么?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其实陈式就是死于四个字:“太过自我”!

第五、和司马懿不谋而合,射死曹魏大将张郃。

张郃是五虎之后无敌的存在,经常在野战之时,往来冲突,无人能敌,诸葛亮深以为患。刘备在生前也多次表示对张郃的忌惮。因此,诸葛亮念念不忘要设法除掉张郃。张郃的武功高强,想正面斩杀几无可能,诸葛亮只好设计埋伏。但是,诸葛亮每次退兵,曹军都适可而止,不来追赶,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这一次,诸葛亮撤退,用增灶之法诱惑曹军追赶。张郃开始有些犹豫,禁不住司马懿和魏平的刺激和撺掇,豪气冲天,表示哪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也要义无反顾地追杀蜀兵。于是,张郃在剑阁被诸葛亮的伏兵乱箭射成了“大刺猬”。

司马懿开始说孔明诡计多端,不可轻动,不允许追赶。直到诸葛亮安全撤离,并部署完毕,又开始鼓动张郃追赶。

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郃似乎是做了司马懿的替死鬼。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曰:“吴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汝等安心而去,上覆仲达,早晚必被欲所擒矣。”

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初衷就是要射杀张郃。原著中几次暗示,诸葛亮对张郃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不杀不足以安心。诸葛亮的这一番话,似乎更是对司马懿心照不宣把张郃送上门来的领会和谢意的表示。

第六、诸葛亮算无遗策,遗计杀魏延。

诸葛亮对魏延是一见就起杀心,原因是老掉牙的理由:有反心。有反心就必杀无疑,这是过去斩杀己方大将的不二借口和法门。当时因为刘备求情,加上是用人之际,魏延活了下来。

几十年后,诸葛亮还是以魏延谋反的有罪推定,安排马岱杀了魏延。魏延到底有没有反心,已经不得而知。反正魏延死于诸葛亮之手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还有不计其数的人死于诸葛亮的计谋之下,这在战争年代是正常现象。像三万藤甲兵被诸葛亮火烧而死;像博望坡几万曹兵被诸葛亮用计烧死等等。

在那个物欲横流、群魔乱舞的战争年代,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不杀死敌兵,又怎能排除障碍,大步向前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当然,这些集体被诸葛亮杀死的敌兵跟上述的这些名将是不可等量齐观的。我们只能去记住、研究一下死于诸葛亮之手的大将名臣才有利于以史为鉴嘛!

诸葛亮射杀张郃却放走普通的曹兵,充分证明诸葛亮也不是奢杀成性的屠夫。诸葛亮在南中以馒头祭奠死去的亡灵证明:诸葛亮也希望尽量做到少杀、不杀。但是以不杀而屈人之兵,是极难做到的境界。诸葛亮所杀之人,大多数不得已而杀之。正所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