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大后方是盟友方,只要稍微留心防备点就可以,不需要重兵防守。能征善战的大将,自然而然就需要派到前线,以集中力量进攻曹魏。

曹魏是敌对方,孙吴是结盟方,换做是我,我也会把主要兵力用在攻打曹魏一方。关羽早期,大败曹仁,直取襄阳,逼得曹仁龟缩在樊城不敢出战。

曹仁的副将夏侯存和翟元坚决要求出战。结果,关羽斩杀夏侯存;关平斩杀翟元。可见副将关平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关羽大战庞德,左臂被庞德射中的时候,关平及时出手,救了关羽。关平还大战庞德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曹仁在城头上指挥士兵乱箭射中关羽,又是关平杀退曹仁,把关羽救回。

关羽水淹七军,是周仓跳下水,擒拿了庞德。

最后,吕蒙暗中夺取了荆州,消息传到樊城前线,关羽军心涣散,士兵纷纷开小差,徐晃趁机来攻。多亏关平和廖化极力阻挡徐晃的士兵,杀退了徐晃的副将徐商,关羽才有机会突围而走。

关羽被困麦城,又是廖化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去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救。大家觉得,如果关羽没有廖化、周仓和关平这几个得力的副将,襄樊之战的早期,关羽能把仗打得那么漂亮吗?

由此可见,即使一个大将用兵如神,没有好的副将来配合执行,仍然很难取得战役的胜利的。所以,大战的前线,不但需要主将的指挥有力,也需要副将的密切合作。前线更需要好的副将,可以说好的副将再多也不嫌多。

关羽的襄樊之战前期,打得顺风顺水,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带到前线的副将周仓、廖化、关平等副将也都是合格的。

襄樊之战后期,关羽开始日益衰退。主要原因,就是荆州的失守,人心涣散。那么荆州失守,是因为他把精锐都带到了前线,是关羽用人失误造成的吗?应该说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关羽对于后方的人事安排:

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潘浚总督荆州。

这三个人选,全部不合格。糜芳和傅士仁本来为关羽北伐的先锋,因为酒后失火,烧了营帐,把军器粮草烧毁了不少,被关羽责罚,一直怀恨在心。这样的人,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这就是关羽的疏忽大意。

潘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甫曰:“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前督粮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此人,万无一失。”云长曰:“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赵累现掌管粮料,亦是重事。汝勿多疑,只与我筑烽火台去。”王甫怏怏拜辞而去。

潘浚果然正如王甫是所言,吕蒙大军一到,潘浚立即不战而降。东吴得以兵不血刃取了荆州。关羽在后方重要岗位所用三人为什么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呢?

第一、面临大战,关羽也的确是缺乏人才。

前线抽调关平、周仓和廖化是正确无误的。前线战事激烈,需要骨干力量。但是后方也不应该忽视啊!最起码这三个岗位,有一个合格的大将镇守,荆州也不可能丢的那么快,关羽也不至于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了。尤其是南郡,如果保住不丢,那么关羽回师以后,进驻南郡等待西川的援兵,结局就会完全不同。尽管关羽缺乏人才,但是也不至于再也找不到一个合格的人才吧。

第二、关羽对东吴缺乏应有的警惕。

这一点是关羽最大的失误。东吴是盟友不假,但是他的什么样的盟友?关羽都口口声声称人家是鼠辈了,人家还不得做出点鼠辈的行迹来吗?

陆逊毕恭毕敬的态度,如愿以偿地让高傲自大的关羽忘乎所以了。

俗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东吴突然一反常态,陆逊又莫名其妙地给关羽送礼,这些稍微冷静一下,关羽也应该能想到是对方的麻痹之计。东吴的做法耐人寻味啊!陆逊就任大都督,也犯不着突然给盟友送礼啊,又不是过年过节的,所以东吴非奸即盗啊!

当然,我们也应该想到:关羽胸怀坦荡,光明正大,根本就不会想到盟友的龌龊之心。而换做是我,我肯定对东吴更加提防,东吴的做法完全是自暴其非。所以,关羽是“武圣”;而我因为喜欢尔虞我诈,因而我就不是。

第三、关羽对烽火台的作用过于自信。

烽火台五十里一个,发现敌情,放狼烟逐步向内燃火通报,这的确令吕蒙大吃一惊。但是,烽火台毕竟是死的,人是活的,吕蒙很快就想到了破解烽火台的办法。

于是,关羽自认为万里长城一般的烽火台,被吕蒙略施小计就毁于一旦了。吕蒙顺利渡江了,潘浚顺利地投降了,荆州顺利地失去了。

应该说襄樊之战后期,曹魏大半精英出动;东吴举国之力参战,关羽必败无疑。只是失败的后果不应该如此严重。关羽应该在南郡重点设防,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南郡。保住南郡,关羽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东吴全军出动,想要做到寸土不丢是不可能的,换做任何人都做不到。作为一个名将,关羽应该抓住重点,留点东山再起的资本。

《孙子兵法》云:“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意思就是:兵力配备的时候,如果兵力不足,防备好前边后边就薄弱了,防备好后边前边就薄弱了,防备好右边左边就薄弱了,防备好左边右边就薄弱了;如果处处设防,就必然处处薄弱。

所以,关羽在兵力不足的时候,荆州的设防更应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保住重点城市。关羽恰恰相反,是处处设防,处处都是用人不当而处处都是薄弱环节。

糜芳和傅士仁尤为已甚,不但不尽职尽责而且还带头投降,这更是关羽始料不及的。毕竟糜芳是蜀汉的元老级别的人,又是刘备的二舅子哥,还是蜀汉太子刘禅的亲娘舅啊!

至于潘浚,关羽明明知道其为人,还不听王甫的劝谏,带病提拔使用,真不知道关羽的脑子是让驴踢了还是怎么着了?关羽为什么不用王甫总督荆州,用潘浚去修建烽火台?

由此可见,关羽最大的失误在于:

不重视团队的建设和不重视发挥团队的力量,而过于喜欢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

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关羽早在过五关斩六将前就被曹操表奏为“汉寿亭侯”,是蜀汉阵营中第一个被封为侯爵的人。刘备入川前,委任关羽担任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进位汉中王后,加封关羽为前将军。

众所周知,刘备入川前带走了刘备集团的大部分主力,他派遣关羽镇守荆州,主要目的是守卫本土。刘备将诸葛亮、赵云、张飞、魏延、黄忠等主力带走主要是攻城略地,增强实力。刘备离开荆州前,诸葛亮已经与关羽商定好荆州的对外方针——东和孙吴,北伐曹操。只要能够与孙吴巩固联盟,关羽与东吴的兵力是足以抵挡曹魏的荆州守军。然而事实上,关羽违背刘备军令,擅自与东吴交恶,并大举进攻曹魏,致使后方兵力空虚。

刘备之所以委任关羽守卫荆州,在于关羽本身就是统帅之才,在几十年的兵马生涯中他为刘备集团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刘备信任。

实际上刘备离开荆州时给关羽配置的副手并非低手,反而属于高配,他将自己的小舅子糜芳、部曲傅士仁安排辅助关羽,同时安排荆州本土人杰白眉马良在政治上参谋,此外关羽嫡系关平、廖化、潘浚也驻扎荆州,王甫、赵累等善于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也留守荆州。荆州之外,刘备义子刘封镇守上庸,与关羽互为犄角。

可以说,只要关羽遵从刘备集团的基本方针,在这种配置的人才辅佐下一定能够长守荆州,并在适当时机为刘备集团开疆扩土。

然而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关羽专横独断,政治上不听马良、赵累等人的谏言,军事上冒进导致后方空虚,此外还在战时惹恼糜芳等人,使得局面不可收拾。

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不是刘备和诸葛亮先后入川的时候,没有给关羽留下副手,而是当时蜀汉的人才储备本身就不足,能留给关羽的就只有糜芳、傅士仁、廖立、廖化、关平这些人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就拜关羽为荡寇将军、襄阳太守,驻扎在江北,也就是和曹操对抗的第一线。

刘备入川的时候,只带了庞统、魏延、刘封等人,都是刘备集团的年轻将领,创业元老级别的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当时刘备最信任的下属诸葛亮,都受命留守荆州。其中,驻守公安的就是诸葛亮等人,而关羽仍然在江北,也就是江陵,还是防御曹操势力的第一线。

刘备入川进军不利,派人到荆州,要求后方荆州继续抽调主力大举进攻益州,于是诸葛亮和张飞分别率军走水路和陆路金军益州,关羽受命留守荆州。但这时候,关羽仍然主要驻扎在江北的将领,而江南的公安则是刘备占领的荆州的军政中心。

在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入川之后,先攻占益州,接着就是进取汉中,然后又是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汉中之战。这个时期,刘备的军事重心都在汉中方向,手下的主要将领中,除了关羽留守荆州,诸葛亮奉命留守成都,张飞、马超、魏延、法正、刘封等人都在汉中参加汉中之战,自然腾不出人手去荆州。

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就在汉中称汉中王,并进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也就是有专征伐和诛杀荆州地区文武官员的权力。同时,刘备调整了手下文武官员的配置,张飞驻守阆中,让魏延镇守汉中,让刘封沿汉水道进攻上庸,同时荆州方向也派出孟达配合刘封,一举攻占了上庸。马超、赵云等人也都分别有其它任务,刘备仍然腾不出更多的人手去协助关羽镇守荆州。

再来看留给关羽的下属们。

糜芳是糜竺的弟弟。糜竺是徐州地方豪强,在陶谦死后,奉陶谦遗命到当时刘备驻扎的小沛,迎接刘备入主徐州,这就说明,他是很看好刘备的前途的。后来刘备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趁虚袭占了徐州,刘备被迫逃往广陵海西,这也是刘备当时比较困难的时期。就在这个时候,糜竺不仅没有背叛刘备,反而向刘备献上了自己的妹妹,也就是刘禅的母亲糜夫人。

刘备后来没有办法,投靠曹操,曹操也很器重糜竺,曾经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同时推荐糜竺的弟弟糜芳为彭城相,这显然是希望能够拉拢和分化刘备集团。但糜竺和糜芳不为所动,而是选择了放弃曹操送上的官位,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四处奔走。刘备平定益州后,拜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而当时的军师将军就是诸葛亮。也就是说,他在刘备集团的地位甚至比诸葛亮还高。

也就是说,糜竺和糜芳不仅是刘备的大舅子,是刘禅的舅舅,而且和刘备算是患难之交,在刘备最为困难的时期都毅然选择了抛家舍业的追随刘备,刘备对他们的信任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而关羽董督荆州军事的时候,糜芳的官职恰恰是南郡太守,驻扎在公安,负责为关羽的北伐提供后勤补给。

廖立的名气就更大了。刘备领荆州牧的时候,廖立就被辟为从事,不久后又擢升为长沙太守,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而这时候刘备的荆州牧实际上只有五个郡,也就是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和南郡。刘备入川后,诸葛亮在写给孙权的信中对廖立也是高度表扬,把他和庞统并称,称赞廖立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吕蒙偷袭南三郡的时候,廖立逃走,进入益州,刘备不但没有追究责任,而且任命为巴郡太守,继续委以重任。到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廖立就被刘备征为侍中,成为刘备的近臣,可见廖立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廖立甚至自认为以他的才干,应该给诸葛亮当副手才合适,到处发牢骚,诸葛亮才将他废黜为平民,徙居汶山郡。

这就是说,从刘备的角度看,他当时留给关羽的基本班底并不算差,尤其是担当重任的糜芳,更是他特别信任的人。如果在吕蒙偷袭荆州时,糜芳、傅士仁没有投降,而是选择据城自守,或者是一边抵抗,一边撤退,寻找据点,和关羽汇合,也仍然不是全败之局。但刘备没想到的是,糜芳在傅士仁的劝说下,直接投降了孙权,关羽也失去了归路,从而被俘杀。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古往今来,凡有战事,军队的后方作为前线的支柱,其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想关羽绝非有勇无谋之人,当年也必然不可能贸然进军北伐,至少后方大本营得有个值得信赖的人镇守,关羽才敢发动“襄樊之战”。那么这个镇守后方的人是谁呢?正是时任南郡太守,后来投降孙吴的糜芳!当年糜芳,傅士仁因降吴,也留下了千年的骂名。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糜芳真有我们所想的那么不堪吗?其实不然,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曾做出过一个很公正的评价:

“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诛。若糜芳,迹虽与士仁同,其实情有可原。勿以形迹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

关羽北伐没有合格副将留守后方这个说法显然太过于片面,这在战略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说糜芳确实是值得关羽信赖的一位留守后方的人选,为什么呢?

因为在关羽眼里,糜芳对蜀汉绝对忠诚,且糜芳有谋略,那么为何后来糜芳会不战而降呢?下面我一一和大家进行解答。

关羽不会质疑糜芳的忠诚

像留守后方这种大任,考虑的第一因素便是留守将领的忠诚度,像曹操出征时,往往留守后方的大任便是交付给了荀彧与夏侯惇,因为他们足够忠诚啊!

时糜芳也是一样,首先糜芳与其兄糜竺早在刘备入徐州时就放弃曹操的征召而投奔刘备,当时兄弟二人可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啊,据记载是“仆役上万,财产极为丰厚。”,而当时刘备并没有什么实力,可以说刘备最初起家,就是得益于糜竺,糜芳兄弟。后来刘备多次落难,这兄弟二人也是舍家跟随,不离不弃。其次,糜芳和刘备有亲,糜芳的妹妹是刘备的夫人,糜芳是刘备的舅哥。试问还有什么能让关羽怀疑糜芳的忠诚?

糜芳有才能

糜芳这人确实有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建安元年(196年),刘备兵败投靠曹操时,糜芳曾被曹操上表荐为彭城相。为何曹操独独看中了糜芳呢?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兄糜竺怎么就没被看中呢!

其二:刘备将南郡太守之职给予了糜芳,这个位置重要吗?时周瑜,吕蒙等人皆担任过南郡太守!

所以说糜芳确实有才能。

糜芳投降的原因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道“情有可原”,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

其一,糜芳与关羽有嫌隙,关羽虽相信糜芳的忠诚,但他的内心是瞧不起糜芳这种人的。我们知道关羽是“亲士卒而骄于士大夫”,这点和张飞截然相反。而糜芳出身富贵,故关羽和他一直处的不怎么和谐,在北伐时,曾因糜芳督办粮草不利,还发过一句狠话:

“还当治之”

就是“回来后再收拾你”的意思。其实以糜芳的身份,倒也不惧关羽,刘备最多将两人分开罢了!当然,这也是促成糜芳投降的原因,但不是关键。

其二,傅士仁率先投降。这一点很重要了,糜芳一开始是坚守的,但在傅士仁投降后,城内军心不稳,加之吕蒙兵临城下,糜芳最终选择了投降。

其三,后方守军不多。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据《三国志》记载:

“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 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当年吕蒙袭取荆州前,曾装病,使得关羽对东吴掉以轻心,将原本布置在后方防备东吴的大量兵力调到前线攻打樊城了,所以使得后方空虚,给了吕蒙可乘之机。

所以糜芳之降,也在情理之中,关羽之败,实其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关羽粗心因此没有派合格的副将镇守后方?我想都不是。答案应该是,关羽没有这个权力留下自己心仪的副将镇守后方。下面,星火辰与朋友们分析分析。

一、关于刘备和关羽的关系,曾有学者有一种激进看法,认为刘备怕自己死后关羽骄横难制,自己的儿子刘禅不能应付,因此借着东吴的手除去关羽。这种看法,星火辰很不赞同

这种看法虽然别出心裁,但是星火辰不敢苟同。当时的刘备不过占据益州的一部分和荆州的一部分,益州内部尚且不稳,荆州就极为重要,此时的刘备正该是招揽英雄的用人之际,救亡图存尚且日不暇给,哪有那个必要、那个精力去清除手下大将。何况,为了清除关羽而丢了荆州,刘备失去一员大将、自毁长城不说,更是丧权失地,让亲者痛、仇者快,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二、那刘备与关羽的关系,是否就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亲密无间、全无猜忌?我看这也不尽然

三国演义对刘关张关系的亲密,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应该说,刘关张早年,当他们初起兵之时,那种关系肯定是很铁的。但当刘备已经打下一些地盘,更当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在诸侯眼中几乎与刘备平起平坐之时,这种关系是一定会起变化的。当时,关羽率军攻打曹仁,水淹于禁的七军,威震华夏,曹操的后方也骚动,许多人响应关羽。要知道,此时威震华夏的,不是刘备,而是关羽,大家响应的也不是刘备,而是关羽。由此可见,关羽已有震主之势,刘备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对关羽以兄弟之情来对待。历代君王,皆有权术,刘备也不会例外。

三、因此,关羽虽独自镇守荆州,掌握荆州军政大权,但其用人,绝非关羽一人说了能算,特别是在关键位置的用人上,关羽不可能不听刘备的

其实在古代,君王为了制衡将帅,长期有一项制度,那就是人质制度。将帅把自己的亲属送到都城住下来,相当于成了君王的人质。不但对将帅,对强迫出征的士兵们同样如此。

曾经,关平在刘备身边,但到关羽独自镇守荆州时,关平被派回了关羽身边,这其实是刘备安抚关羽的一种权术,意思是我对你的信任不需要人质来维系。然而,后来关羽丟了荆州,关羽手下大军一时间溃散,导致关羽被擒,其实早证明了刘备政权对荆州士兵、将帅们是实行了人质制度的,只是这些人质不在益州的成都,而是在荆州的江陵、公安等地。这两个地方一丢,人质们都落入东吴之手,因此关羽大军不战而溃。

而在江陵、公安这两个重要地带,负责镇守的大将都是刘备的人,而不是关羽的亲信。

四、镇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这两个后来投降东吴的人,怎么看出来都是刘备的人,而不是关羽的亲信?

糜芳是糜竺的弟弟,糜竺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这点众人皆知,不是刘备的人又是谁的人?刘备的糜竺的信任和倚重超出常态,后来虽然因为糜芳的背叛丢了荆州,刘备也没有怪罪糜竺。

公安守将傅士仁,也有可能叫士仁,这家伙是广阳郡的人,正与刘备家乡涿郡相邻,都在今天北京、河北北部,傅士仁当然是刘备的人,而且应该很早就跟随刘备了,资历甚至和关羽、张飞等人相当。要知道,刘备在荆州时,屯驻在公安,这个地方,刘备怎么可能交给他不信任的人呢?

由此可见,虽然关羽独镇荆州,但在荆州关键位置的用人上,刘备对关羽是有制衡的,这也十分正常。

历史上的糜芳、傅士仁,他们的资历、地位并不比关羽低多少,绝非游戏中什么统率20对统率97的差别,正因为如此,关羽大概出于对刘备制衡的不满,故意给二人气受,甚至要治二人的罪,这才激起了二人的反叛。

由此可知,所谓大意失荆州,并非是大意而已,而是刘备集团人性倾轧所造成的。其实,每个集团里都有矛盾,赤壁大战前后,周瑜也曾与副都督程普有巨大矛盾,但周瑜容忍了下来。而关羽,性格骄傲,又好凌辱人,终于导致了荆州的丢失。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为什么关羽手下没有合格的副将留守后方?

荆州是战略要地,东吴多次想要要回,无奈各种原因时机不到,东吴的几任嘟嘟都是想要回荆州的。关羽是为数不多的统帅级别的将领,出兵北伐之前他就是有预感要背偷袭的,之前东吴就偷袭了长沙三郡,刘备当时在益州战斗吃紧,曹操又起大军攻打孙权才讲和的。关羽有预感,抽走了荆州主力,沿江修了烽火台,等东吴来偷袭,然后回军就可以杀回。他没有想到就是人家一偷袭自己的人没有任何抵抗直接就偷袭了,自己受到了两面夹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