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因为张辽和徐晃都是一代名将,他们都深通兵法,想用“乱而取之”的战术,打败文丑,如果能够乘乱斩杀文丑则更是大功一件。
“当年万里觅封侯”,在古代,封侯拜相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梦想。而关羽不久以前刚刚因为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被封为“汉寿亭”侯。关羽的事迹激励着曹营的众将。
关羽斩了颜良被封侯,那么谁斩了文丑当然也可以被封侯。张辽、徐晃二人是曹营之中仅次于许褚的猛将。许褚不到紧急关头,一般不会出战,所以张辽和徐晃自然就首当其冲地杀了出来。
为什么斩了文丑就会和斩了颜良一样被封侯呢?因为文丑和颜良在袁绍手下具有同等的实力和地位,两人总是相提并论齐名于疆场,因此斩杀两人的功劳也不相上下。
颜良在白马坡不到三合分别斩杀曹将宋宪、魏续,又二十合打败一流高手徐晃,令曹营众将栗然。文丑曾经独战四将,杀死一人,杀散其他三人,杀得公孙瓒丢盔卸甲、狼狈不堪。
颜良被关羽斩杀,如今文丑雄赳赳,气昂昂地前来为颜良报仇。十万大军雄壮威武,曹操实力打脸啊,只好命令众军士把所有的粮食等军用物资统统抛在地上。众军士以为要随时逃跑,个个心慌意乱。曹操带领众将士急奔一土阜上静观其变。
文丑的军队果然中计了,他们哄抢曹军丢下的马匹、兵器、粮食等等,一片大乱。曹操于是下令出击,将士们从土阜之上,居高直下,势不可挡,文丑军乱上加乱,自相践踏,死伤相藉。只有文丑一人独战,这个时候,曹操大叫曰:
“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曹操的话潜台词其实就是:文丑是河北名将,谁擒拿了文丑,必有重赏。
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张辽和徐晃本来就是壮志凌云。所以,先冲出去的自然而然就是他们两人。
张辽只是想要建功立业,而徐晃则欲一雪前耻。白马坡,徐晃二十合败给颜良,是徐晃出道以来唯一的一次大败,而且败得干净利索、败得太过迅速,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多日以来,徐晃一直在苦苦思索:“自己出道以来,已经临阵斩杀了崔勇、李乐等多名敌将了;和名震一时的‘虎痴’许褚也大战五十多合不分胜负。怎么和颜良只打了二十合,就有点心惊肉跳,仿佛是一心只想撤退。直到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自己还是如坠云雾,不明就里。难道,颜良的武功之高,就真的是深不可测了吗?还是自己当时发挥失常?这次就借文丑的到来,再次验证一下自己的武功修为是不是下滑了?”
徐晃边回顾着和颜良的那场大战,边往前冲,这样就落在了张辽的后边。张辽已经距离文丑不到六七十步了,徐晃猛一抬头,发现文丑正拈弓搭箭对准了张辽。
徐晃赶紧提醒张辽:“小心暗箭!”多亏徐晃这一声提醒,张辽急忙一低头,文丑的箭射中了张辽的盔缨。张辽奋力再追,文丑又一射来,这一箭射中了张辽的战马,马跪到在地,把张辽掀下马来。张辽意料不到的是:文丑会连珠箭。
徐晃怕文丑继续射箭,赶紧截住文丑厮杀。二十合以后,徐晃感觉到打败文丑基本没有希望了,文丑的枪法神出鬼没,自己叠遇险招,几次差点被文丑的枪尖擦上,自己虽然在千钧一发之际躲了过去,但是颇感吃力,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徐晃料自己不敌文丑,只好悻悻而退。
不过,通过这场大战,徐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跟超一流高手的差距。以后,徐晃虚心向关公请教,关公也不吝赐教,徐晃跟超一流高手的差距越来越小。
最后,还是关羽挺身而出,大战文丑。关羽也是全力以赴,想真正地正面打败文丑,以洗刷上次偷袭颜良的“耻辱”。因为大家公认:打败文丑就等于是打败颜良。
出乎意料的是,只有三个回合,文丑就掉头逃跑。关羽自然不肯放过这个撇清自己的良机。于是,关羽穷追不舍,追上文丑,脑后一刀,劈了文丑。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关羽仰天长叹:“唉!”他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证明了自己。但是,此战对于关羽来说是得是失,实难评判。因为此战,关羽变得过于自负,错误地认为自己三个回合就轻易而举打败颜良、文丑;更加错误地认为,即使是吕布重生,自己打败他也不在话下。
关羽从此以后,对自己的武功修为经常误判;对天下高手不再正视,看谁都像是在“插标卖首”。
毋容置疑,张辽和徐晃勇往直前,是曹操激励措施产生的动力的驱使,也是他们二人内心深处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遗憾的是,他们遇到的文丑比他们高出一筹,他们未能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说,战场之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来不得半点侥幸。很多名将都善于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设法求胜。
所谓的“立于不败之地”其实我觉得就是:先要做好失败的打算,把失败的可能考虑在内。这样,一旦失败,就可以避免一些“次生性”灾难的产生,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做到败而不悔、败而不灭!
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文丑已经在乱军中被杀死,按照固有的套路,只有割下他的首级才算军功一件。文丑是个大家伙,他的脑袋也就特别值钱。
关羽斩杀颜良,就封了个汉寿亭侯。文丑与颜良是齐名的河北名将,他的的脑袋也值一个亭侯,不去抢才是傻瓜呢!
文丑(?-200年),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大将。在史料中,关于文丑的记载很少,看一下时人的评价吧。
建安五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大将,率精兵十万,战马万余欲进攻许都。许多人非常担忧,认为袁绍不好对付,许都危急。
孔融就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意是说,老曹啊,可得小心哪!
荀彧把嘴一撇,说:“颜良、文丑,匹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曹操心中没底,但为了给将士们打气,只得赞同荀彧的看法,说:“然也,然也。“
当时在场的战将,心里是“十五个竹筒打水”,七上八下,摸不着壶底,不清楚孔融与荀彧到底谁说得对。
200年,袁绍派遣颜良率领精兵数万围攻白马。曹操采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以张辽、关羽为先锋,亲率轻骑急行军,突然出现在颜良阵前。颜良惊慌失措,仓促应战。
关羽是个厚道人,由于曹操对他不错,他想离开,曹操老大的不高兴。于是,项羽心想不立个大功,还真不好意思一走了之。既然老孔说颜良厉害,那就照他下手吧。关公也不含糊,直接就冲着颜良去了。
张辽心想,江湖既然传说颜良、文丑牛逼,恐怕也不是浪得虚名,小心为上。既然关羽想立功,那就让他先上,自己给他做掩护。
结果一眨眼的功夫,关羽回来了,哐的一声,把颜良的首级仍在了曹操跟前。
张辽一看,心想:‘我靠,真像荀彧说的一样,颜良原来是个菜鸟哦。“于是,心中发狠,如果见到文丑,决不能失去立功的机会。
当时,徐晃是跟随曹操大部队在后面,没有亲眼见证关羽万人阵中杀颜良的过程,但听说一刀就结果了颜良,也意识到老孔当年在北海,被袁绍长子袁谭吓破了胆,看到骑马提刀的都害怕,看来颜良、文丑都不过如此。于是,也有了杀文丑的想法。
白马之围解除后,曹操迁徙百姓沿河西撤回许都,自己亲自押送粮草辎重断后。等到达南阪(在白马南)时,袁绍派遣刘备、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追赶上了曹操。
当时,曹操只有不足六百骑兵。众将惧怕,就建议曹操撤军回大营。
荀攸一听就火啦,说:“撤、撤、撤,撤啥子撤哦。这、这、这,这正是歼敌的好机会。。。。。。”
曹操心知肚明,心领神会,与荀攸对视一笑,知道荀攸是个磕巴,说话费劲,一着急就更说不出来了。曹操恐怕失去战机,不等荀攸把话说完,就下达了命令。让所有人解鞍下马,队伍解散,自由活动。
刘备、文丑率领的骑兵感到,一看见辎重就开始疯抢,文丑呵止不住。
曹操突然命令上马,向袁军发起进攻,大胜袁军,刘备脚底抹油溜了,文丑在乱军中被杀。
曹操一看,咋不见文丑的首级呢?于是,大喊一声:“文丑的首级何在?”
其他将领还没有反应过来,张辽、徐晃率先出马,大声喊道:“末将愿往。”也不等曹操答应,二人快马加鞭又辛苦了一趟,把文丑的首级找了回来。
毕竟张辽、徐晃都是有自尊心的人,也不好意思说是谁割下了文丑的首级,至今也不清楚,文丑究竟是谁杀死的,史家就定义为文丑是被乱军所杀。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
“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也不清楚,陆老先生到底想说啥,不过,他把颜良、文丑跟关羽、张飞一起相提并论,似乎是说,他们都很厉害,都是不错的同志。悲伤的是没有遇到个好领导,可惜了哈。这恐怕是陆游借题发挥,说南宋那点事吧。
但到了罗贯中老先生这里,斩颜良、文丑可就复杂多了。不说斩颜良,就说斩文丑吧。
文丑在演义里,几乎生擒了公孙瓒,与赵云大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
曹操见了文丑说:“文丑乃河北名将,谁可擒之?”二将飞马而去,曹操一看,原来是张辽、徐晃。
文丑也不含糊,一箭就射中了张辽的头盔,幸好徐晃提醒,要不就挂掉了。再一箭射中了坐骑面颊,张辽摔落马下。徐晃一看不好,抡起大斧就砍,砍了三十多下,也没砍下文丑一根汗毛。眼看袁军围了上来,徐晃就撤了。
关键时刻还得看关二爷的,关羽上来,咔咔两下,文丑就顶不住了,拨马绕河而走,关二爷放开千里龙驹,一眨眼就追上,一刀就斩杀了文丑。
这个桥段,就比曹操用乱军斩杀文丑,好看多了哈。所以,关羽斩文丑就广泛流传于世。
不管张辽、徐晃是否能杀得了文丑,也不管他们杀得是活的还是死的,总之,敢于叫板这个勇气,就值得后世称赞。
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要说文丑死,也是他自己作死。怎么看呢?
题主所描述的情景乃是《三国演义》中的场面,颜良让曹操很困扰,在关羽眼中,河北军队就是一群土鸡瓦犬,颜良此人就是插标卖首,随后关羽的确也是不负众望,在措手不及中杀了颜良。
(《三国演义》中的徐晃)
颜良之后有文丑,此时颜良已死,文丑建功之心,报仇之心一起涌上了天灵盖。重点来了,袁绍想派刘备同文丑同往,估计也是吸取了武夫不能独自成事的教训。文丑表示刘备是败军之将,和他同去将祸乱军心,派刘备引后军,文丑带前军主力。好嘛,就是文丑这个安排把自己安排死了。假如关羽看到刘备的话,应该就不会杀了文丑,当然了也可能没有了“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中张辽)
文丑在被关羽斩杀之前,曾遭遇曹操两员大将的挑衅,一员大将就是能把江东小儿吓笑的张辽,另一个就是给伤关羽迎头痛击的徐晃。文丑死前大军已经乱了,曹操弄了遍地辎重、马匹,文丑军旅不整,都去抢东西,乱作一团,文丑遏制不住,曹操见情势良好,问谁能擒拿文丑。张辽、徐晃应声而出,脱阵来战文丑。
文丑不愧是名将,要不是徐晃提醒,张辽就要被射中。文丑第二箭射中张辽坐骑的面门,张辽摔落在地,顿时失去了战斗力。此时徐晃来战文丑,也是为了救张辽,徐晃看到文丑军又有集结,感觉打不过,就跑了。后来由关二爷稳定局面,文丑心里害怕,跑又跑不过赤兔马,被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因此看来,张辽和徐晃打文丑应该很困难,强出头的原因是因为降将想立功。张辽大家最熟悉了,他是吕布的手下,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岂能不表现,还有张辽为何和关羽关系这么好呢,是因为关羽曾替他在曹操面前求过情,不然可能也要随吕布而去。
徐晃呢?徐晃本来是杨奉的部下,杨奉在曹操之前“奉天子”,徐晃见京师权力之争日盛,劝杨奉和曹操合作。杨奉先是同意后又反复,被曹操杀败,而徐晃就成了曹操最忠心的部下。因此徐晃也想立功。
因此二人在面对文丑时,一是尽一个武将的责任,二也是想争功。
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张辽和徐晃主要想着去捡便宜,顺便找回点面子。
张辽和徐晃抢着去和文丑打是是第二十六回里,延津之战时,曹操以粮草、车仗和战马为诱饵,引诱文丑大军哄抢,阵型大乱,曹操于是命大军冲杀过去,文丑军大败,曹操见文丑败走,问“谁可擒之?”张辽和徐晃两个人率先杀出去追文丑。
从武艺角度来说,张辽和徐晃都不是文丑的对手。在白马之战时,徐晃曾经和文丑齐名的颜良交过手,结果只有二十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张辽虽然没直接交手,但是在徐晃之后曹军诸将没人敢出战,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张辽,显然张辽也明白自己不是颜良的对手。
而文丑和颜良齐名,而且有信心给颜良报仇,那武艺肯定不比颜良低,张辽和徐晃明知对方比自己强,两个人却还是急着冲上去,一是此时文丑手下大军已乱,文丑也不得不拨马回走,张辽和徐晃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在武将时单挑很看状态,比如像泠苞曾经和魏延大战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但是在中伏的情况下心慌意乱,再次遇到魏延两个人交马不数合就被活捉。张辽和徐晃也是久经战阵之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文丑此时兵败,状态显然不比平时,这样两个人联手上去还是有机会将他击败。
二是因为在白马之战中颜良大杀四方,曹军诸将不敢出战,大大的丢了面子,而关羽一刀斩了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张辽和徐晃心里肯定也有些羡慕,更想找机会找回点颜面,要是运气好再捞个封侯,那就更好了。此时文丑状态不佳,自然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所以两个人按捺不住就冲了上去。
当然张辽和徐晃没想到文丑还是艺高人胆大,此时虽然不得不随乱军败走,但是并不慌乱,先用箭射倒张辽,再回头厮杀,徐晃上去拦截,不出所料的再次被击败,匆忙而退。不过文丑运气更不好,追击徐晃的时候一头撞上了关羽,只三个回合就被杀的大败,逃跑时被关羽一刀砍死,张辽和徐晃白忙活一场,最终还是被关羽摘了人头。
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文丑之死,其实就是自己作死。
首先要说的是,这一幕乃是《三国演义》中的场景。
官渡之战,颜良让曹操很头疼,但是在关羽眼中,河北军队就是一群不入流的草芥,颜良此人就是插标卖首,随后关羽的确也是不负众望,在措手不及中杀了颜良。
颜良之后有文丑,此时颜良已死,文丑建功之心,报仇之心一起涌上了天灵盖。
那么说到这,重点来了,袁绍想派刘备同文丑同往,估计也是吸取了武夫不能独自成事的教训。
文丑表示刘备是败军之将,和他同去将祸乱军心,派刘备引后军,文丑带前军主力。
说到这,不得不感叹,文丑这个安排直接把自己安排死了。
假如关羽看到刘备的话,应该就不会杀了文丑,当然了也可能没有了“千里走单骑”。
文丑在被关羽斩杀之前,曾遭遇曹操两员大将的挑衅。
一员大将就是能把江东小儿吓笑的张辽张文远。
另一个就是给伤关羽迎头痛击的徐晃。
就在文丑死前,其大军已经乱了,曹操弄了遍地辎重、马匹,文丑军旅不整,都去抢东西,乱作一团,文丑遏制不住,曹操见情势良好,问谁能擒拿文丑。
张辽、徐晃应声而出,脱阵来战文丑。
文丑不愧是名将,要不是徐晃提醒,张辽就要被射中。
文丑第二箭射中张辽坐骑的面门,张辽摔落在地,顿时失去了战斗力。
此时徐晃来战文丑,也是为了救张辽,徐晃看到文丑军又有集结,感觉打不过,就跑了。
后来由关二爷稳定局面,文丑心里害怕,跑又跑不过赤兔马,被杀。
因此看来,张辽和徐晃打文丑应该很困难,强出头的原因是因为降将想立功。张辽大家最熟悉了,他是吕布的手下,此时正是用人之际,岂能不表现,还有张辽为何和关羽关系这么好呢,是因为关羽曾替他在曹操面前求过情,不然可能也要随吕布而去。
至于徐晃,本来是杨奉的部下,杨奉在曹操之前“奉天子”,徐晃见京师权力之争日盛,劝杨奉和曹操合作。
杨奉先是同意后又反复,被曹操杀败,而徐晃就成了曹操最忠心的部下。
因此徐晃也想立功。
之后,二人在面对文丑时,一是尽一个武将的责任,二也是想争功。
河北名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号称河北四庭柱,是袁绍部下最勇猛的四员大将。
四员大将有多勇猛,其实只是江湖传闻,并没有多少人见识过。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就吹嘘过:如果颜良、文丑有一人在,就不怕华雄。
众人肯定都听见了,加深了对颜良、文丑的印象。
后来白马坡一战,颜良立斩吕布旧将宋宪、魏续,让众人认识了颜良的名不虚传。
宋宪和魏续曾与张辽,同为天下第一飞将吕布的部下,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其武艺能差得了哪去?
要知道张辽是与关羽、张飞水平差不多的。
宋宪与魏续牺牲后,大将徐晃出马迎战颜良,徐晃是与关羽水平差不多的大将,结果与颜良交战,二十个回合就败走了。
颜良的本事徐晃可以见证。
但是,这么厉害的一位将军,竟然被关羽秒杀了,而且是在千军万马之中。
这让张辽与徐晃心里很不舒服,很没面子。
其实论武艺,张辽、徐晃与关羽,是伯仲之间,差不太多的。
关羽秒斩颜良,事出有因。
估计张辽与徐晃都憋着口气,看什么时侯找回这个面子。
恰好与颜良齐名的文丑来了,所以他们俩认为找面子的机会来了,争先恐后地想去立功。
而且此时,文丑中了曹操的计谋,正是杀他的时候。
没有想到的是,文丑不只武艺高强,箭术更好,张辽与徐晃又一次丢人,张辽还差一点丢了性命。
斩文丑的光荣使命,又落到了关羽的身上,而且,又是一次漂亮的秒杀。
曹操问谁能擒文丑,为何张辽和徐晃都抢着去?
白马之战的时候,正是关羽武功达到巅峰时候。袁绍的手下大将颜良攻打曹操的时候,杀得曹军将领无人敢当。直到关羽出马,才在千军万马中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但是当与颜良齐名的文丑出马的时候,曹操问谁能擒文丑的时候,张辽和徐晃却一起杀出,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武艺水平吗?
一、死得委屈的文丑。文丑是袁绍手下与颜良齐名的良将。在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内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专门提到过这两个人。从此可见,这两人的军事能力,对曹操阵营的震慑。因此,在官渡之战的序战白马之战时,袁绍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派上战场,企图给曹军以沉重打击。
可是,出乎袁绍意料之外的是,这两员大将遭遇了曹操亲自指挥的战斗。在曹操机动灵活的打击下,颜良和文丑先后遭到惨败,自己也战死沙场。在《三国演义》中,将斩杀颜良、文丑的功劳,都记在了关羽的身上。
颜良是在和曹军将领进行交手后,被关羽袭杀的。颜良连续斩杀宋宪、魏续,又以二十合战败徐晃。曹军将士尽皆心下慄然,不敢出战。曹操在无奈之下,只得请关羽出马。结果关羽到来之后,单枪匹马直闯袁军阵营,在众目睽睽之下斩杀了颜良,袁军因此大败。
袁绍在得知颜良的败亡后,再次派出了以文丑为主将的军队,企图向曹操寻求报复。可是,有勇无谋的文丑却中了曹操的诱兵之计,遭到了曹军的袭击。不过文丑终究是袁绍手下的名将,在大军溃败的时候,文丑却挺身独战,企图挽回败局。
在这个时候,曹操指着文丑问道,“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去出战文丑。结果这两人自不量力,张辽被文丑用弓箭射中头盔和战马的面颊,翻身落马。徐晃则是和文丑厮杀,看到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拨马而回。
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带了十几名骑兵赶到了。文丑和关羽战不三合,就心怯绕河而走。谁知道关羽的赤兔马快,追上后在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曹操见关羽斩了文丑,指挥曹军趁势掩杀,再次打败了袁军。
其实,文丑的死有几分委屈,因为他的死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如果在袁军溃败的时候,他随军而走,不是挺身独战,曹军自然找不到他的身影,更不要说杀他。如果文丑在迎战曹军的时候,不是位置过于突出,就不会出现他一人独战张辽、徐晃,以及关羽和他手下的十几名骑兵,当然不会胆怯了。
如果文丑和关羽能够拼力多打几合,他的部下赶上来助战,形势当然会有所不同。可是,在关羽来战文丑的时候,文丑恰恰处在独自一人的状态。以他一人之力对战关羽和他的十几个部下,当然力有未逮。再加上文丑不知道关羽的赤兔马快,在撤退途中被关羽追上斩杀,真是死得太过于委屈了。
二、张辽与徐晃出战文丑的原因。在这场战斗中,张辽和徐晃的行动让大家侧目。这两人在与颜良的交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颜良的差距。张辽和宋宪、魏续都是吕布的手下,他对两人的武艺水平心知肚明。这两人和颜良战不三合就斩于马下,张辽自问不是颜良的对手。而徐晃和颜良交手二十合就败归本阵,更是亲自体验了颜良的武艺。
文丑与颜良齐名,张辽和徐晃根本不是颜良的对手,那么如果他们面对文丑,估计也凶多吉少。但是,当面对文丑时,这两人怎么就如此勇猛,敢于奋勇争先了呢?其实,他们敢于去挑战文丑,有着他们心中的盘算。
首先,是两人发现了击败文丑的良机。张辽和徐晃都是大将之才,他们身为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战场上的眼光十分敏锐。在出击之前,他们就发现了这个良机,可以比较轻易地斩杀文丑。文丑作为袁军的主将,在千军万马之中是很难击杀他的。在关羽击杀颜良之后,文丑不可能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让敌人轻易得手。
正是因为在袁军遭到袭击的混乱之中,把文丑暴露了出来。文丑挺身独战,企图以一己之力挽回败局。可以说,这个瞬间是文丑最虚弱的时候。他的部下都在仓皇逃命,只有他一人奋勇向前。张辽和徐晃两人马上意识到,这是击杀文丑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两人为了抓住这个良机,才奋勇杀出。
其次,是两人企图以多欺少。张辽和徐晃两人一起杀出,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战术眼光独到,也体现出两人的互助精神。关羽在曹营中,独与张辽、徐晃两人交好。张辽和徐晃的关系自然也不错。因此,在这次出击中,两人一起出马,心存着以多欺少的心思。
因为,经过与颜良的较量,他们两人都知道如果单打独斗,两人都不会是文丑的对手。因此两人其上,也许可以和文丑较量一番。因此在文丑箭射张辽的时候,徐晃才会赶快大声对张辽提醒,救了张辽一命。但是随着张辽的落马,徐晃也知道自己无法独自击败文丑,所以在救出张辽后就拨马而回了。
第三,是两人争功的表现。在曹营之中,并不是仅仅只有张辽和徐晃两人的战术眼光敏锐。但是,当两人出马的时候,曹军中并没有人跟随他们出击。这是因为,曹军将领都知道自己的武艺,面对颜良尚且心下慄然,更不要说去冒险攻打文丑了。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击败文丑,那么文丑的部下缓过神来,就会跟随文丑发动反击。等到了那个时候,出击文丑的行动就从冒险变成了送死。因此,曹军的将领们认清了这个形势,自然不会去轻易挑战文丑了。
而张辽和徐晃与其他曹军将领则不同,他们的出击固然有冒险的成分在内,而更多的成分则是他们渴望立功的心情。因为张辽和徐晃都是降将出身,他们都因为能力得到曹操的赏识,因而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不过在曹营之中,曹操对于自己的部下采取的是唯才是举的方针,一个人的前途要靠自己的战功来铺平道路。
因此,张辽和徐晃急于想依靠战功来证明自己的心情就可以理解了。面对击杀袁军主将文丑的巨大诱惑,他们抛弃了自己对双方武艺水平的判断,企图依靠有利的良机,两人协作以图一逞。但是两人的武艺实在比文丑相差太多,最终只能铩羽而归。不过,是金子终究还是会发光的。他们两人在日后的战争中,终于凭借自己出色的战绩,登上了五子良将的排行榜。
结语:在与文丑的战斗中,随着曹操的指令,张辽和徐晃一起出马,去对战文丑。在与颜良的照面中,他们都知道自己不是颜良的对手。一个不出战,一个二十合就败归本阵。但是面对和颜良齐名的文丑,他们却敢于挑战,最终铩羽而归。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这是击杀文丑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建立不世之功,证明自己的能力,两人才一起出马,其他以多欺少打败文丑。因为他们都是降将,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虽然两人抓住了机会,可是武艺比起文丑来太差。最终,这个功劳还是落在了关羽身上。这说明,虽然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个人能力太低,有机会也难抓得住。因此,让自己拥有真实的能力,才是成功条件中的重中之重。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