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关羽其实就是在替刘备、诸葛亮和蜀汉背黑锅。
有不少人都是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这句话虽然不能说是无稽之谈,但是也不过是断章取义,毫无实际意义。
请问:这个世界古往今来有没有一个人是长生不老的?既然所有的人最终结局都是死,那是不是无论什么性格,是不是都殊途同归了?难道有一种性格,能使人永生么?
再者,李世民是皇帝;刘备是皇帝;朱元璋是皇帝;朱厚照也是皇帝,他们的命运都是皇帝,可是他们的性格那简直就是坠茵落溷、差之千里。
我们身边熟悉的人当中,性格不一样甚至反差巨大而同样命运的人多的是。
比如:同样是老总或者同样是亿万富翁或者是同样是作家,他们性格截然不同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我认为:性格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最多只是决定人的运而已。即性格只能影响过程,而不能决定结果。
关羽的死,跟他的性格无关,而是蜀汉战略战术上的重大失误。所谓的什么“大意失荆州”不过是往关羽脸上泼脏水,为刘备、诸葛亮的错误决策开脱而已。这样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智多星的光辉形象就得以维护和保全。
所以,诸葛亮尽管有鬼神莫测的智慧,却没有被封为“智圣”;而关羽的武功修为不是最高,却被封为了“武圣”。因为关羽实实在在地为刘备、诸葛亮或者说是为了蜀汉,背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黑锅。
襄樊之战是关羽发动并指挥的一场大战役。这个不假,但是关羽发动的这场大战,却是在刘备的授意下发动的。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费诗方出王旨,令云长领兵取樊城。云长领命,即时便差傅士仁、糜芳二人为先锋,先引一军于荆州城外驻扎。一面设宴城中,款待费诗。
看到了没有?是费诗从成都到荆州,传达的汉中王的王旨,令云长领兵取樊城的。
大家都知道,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关羽开始是十分不满并颇有微词的。是费诗摇唇鼓舌,以兄弟情义打动了关羽;又以君臣大义绑架了关羽。关羽才不得不发动襄樊之战的。
从关羽不情愿发动襄樊之战,我们就可以看到关羽的杰出的军事才干。关羽深知:有孙权虎踞自己的后方,攻打曹操是难竟全功的。孙权对荆州一直都是虎视眈眈,关羽因此每隔五十里就设置一座烽火台,来提防东吴。
孙权和吕蒙也知道关羽的防范措施,因此就从麻痹关羽,打消关羽的后顾之忧开始下手。东吴派出当时年纪轻轻、资历浅薄而又默默无闻的陆逊代替吕蒙担任大都督。
陆逊上任以后又对关羽毕恭毕敬,颇像一个友好和善而又真心坦诚的盟友,使得关羽彻底放心。关羽把荆州的守军几乎全部抽调到樊城前线,孙权、吕蒙乘虚而入,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荆州。
古往今来,破坏联盟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在结盟期,直接夺取盟友地盘、杀害盟军主帅的恐怕只有孙权一个人了。
破坏联盟的人大多数是不辞而别脱离联盟;或者是对盟军见死不救;最坏的也就是借刀杀人。直接对盟友下手的还真的是想不起来还有谁是这么做的。
所以说,决定关羽“命”的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的合力,而不是关羽的性格。
如果刘备不给关羽增兵添将;曹操篡汉的野心不改;孙权对荆州觊觎之心不死,关羽最终的结局注定就是失败。
关羽由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没有见好就收而乘胜退兵,这是他的性格原因。但是,这只能影响荆州丢失的进度而已,只是影响了过程,而不是决定结果。
别再拿关羽的性格弱点说事了,曹魏主力倾巢而出;东吴精英全部参与。以两国之力,攻打关羽一隅之地,别说是关羽了,即使是刘备、诸葛亮率兵和关羽一起去联防荆州,荆州也难以保全。
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三国魏、蜀、吴,任意两国联合攻打第三国,第三国必败;如果三国互不联合,魏对吴、蜀各个击破是早晚的事。
襄樊之战,关羽最大的错误就是水淹七军后没有见好就收反而错上加错地斩了庞德;襄樊之战的最大收获在于使刘备懂得了:要进取中原必先解决东吴这个后顾之忧。遗憾的是,刘备也没有掌握好时机和分寸,夷陵之战也如同襄樊之战一样,先是势如破竹,最后却一败涂地。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刘备、关羽君子之风,不善于刷鬼使诈,因此屡次大败。
兵不厌诈,在反复使诈而且能够看破对手使诈这些方面,刘备、关羽和张飞就比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等大军师差得太远了。
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对于这个问题,豹眼认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
豹眼一直对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动机存有疑虑,不清楚关羽为何要发动这场战役。
不管关羽性格存在如何缺陷,如果关羽不发动襄樊之战,关羽就不会因此被杀。
不管关羽性格存在如何缺陷,不是非常原因,关羽绝不会冒然发动襄樊之战。
首先看一下襄樊之战发动的时间节点。
217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主动发起汉中之战,至219年五月,汉中之战结束。仅仅过了两个月,关羽就发起了襄樊之战,这个有些莫名其妙。这绝不是关羽一时心血来潮,趁着曹操汉中失利,借机攻占襄樊这么简单。
218年七月,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在这之后八九个月的时间内,特别是汉中之战最后最为胶着的两个月,是关羽发起战役的最佳时间,为何关羽没有行动呢?
219年七月,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两个月,可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休整时间,这时关羽才发起战役,这不符合常理。
其次,关羽也是身经百战,有勇有谋的战将,不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213年,刘备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进入西川,关羽独自坐镇荆州,已经六年之久。与孙吴、曹魏多有攻伐,关羽稳如泰山,足见关羽的沉稳和谋略。
其三,发动襄樊这么大的战役,必须是刘备、诸葛亮核心领导层一致的决策,不能是关羽一个人的行为。
荆州关系整个刘备集团的命运,能够守得住不出现差错,就是最大的功绩。如果在荆州方向有所作为,也应该是整个刘备集团共同的行动。
最最简单的考虑,也是在刘备从汉中撤军之后,做适当的休整。然后关羽军团作为前锋部队顶上去出击,刘备从成都派遣大将和精锐部队抵达荆州,作为关羽的强力后援。
因此,襄樊之战,整个过程就是一场赌博,毫无胜算的赌博。
如果关羽仅仅带领三万人马,就能够占领襄樊,进而攻下许都,匡扶了汉室的话,曹操也就不是曹操,跟个菜鸟差不多。刘备也不必东跑西颠,被曹操追得像个兔子一样东躲西藏。
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刘备自立汉中王,一直隐藏的狐狸尾巴终于暴露出来,匡扶汉室是假,图谋霸业是真。刘备已经同曹操、孙权没有任何区别,在关羽看来就是汉贼无疑。
一心匡扶汉室、忠君无二的关羽,与刘备彻底决裂。
从汉中之战结束到襄樊之战发起,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备以马超、诸葛亮、关羽等一百二十人的名义上表献帝,表达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愿。
试想一下,关羽在荆州、诸葛亮在成都,刘备不太可能派人四处让这一百二十人签名画押,也就是一个名义而已。
在群臣给献帝上的表中,最后专门注明:臣等封刘备为汉中王,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郡建国,这是假造圣旨。等到大事确定,愿意接受假造圣旨的罪名,表示死而无憾。
在刘备给献帝的上表中,最后说明:由驿站送还原来朝廷授予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章和绶带。
意思很明确,就是跟你汉朝廷拜拜啦。
陈寿写作《三国志》,惜字如金,但却全篇抄录了诸葛亮等群臣及刘备给献帝的上表,这很值得品味。
陈寿没有作任何的评论,但从这两份上表来看,就是直接跟朝廷宣布,我们不跟你们玩啦,我们要另起炉灶啦。
自立为王,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刘邦白马为誓,“非刘姓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不必说刘备这个刘与刘邦所说的刘差的太远,就是刘姓封王也是朝廷所封,不是你姓刘,就可以自己想立就立的。
在豹眼看来,这是关羽所不能容忍的。在忠君面前,情义微不足道。这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根本原因。刘备不跟献帝玩啦,关羽也就不想再跟着刘备玩啦。
这就是关羽在最不合适的时机发动襄樊之战,而刘备、诸葛亮没有任何援助行动的根本原因。
一定要说关羽之死是其性格导致的话,那就是关羽骨子里忠心汉室、忠心献帝的性格,导致了他最后与刘备分道扬镳,孤立无援,孤注一掷,以不成功便成仁的行为,为汉室最后尽忠。
关羽之死,死得其所。
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其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其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第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其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关羽之死原因虽然很多、很杂,但通过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内外因同时作用的必然,非某一方面的因素导致,更非某一人的人力所为。
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关系很大。这与关羽平时眼中无人,骄傲自大性格有多大的关系。如和刘孟搞好关系,刘孟出手支援,一定不会被捉杀。他不大骂孙权,虎女怎可配太子,这句话太伤了,总之,关羽之死于性格有很大关系,但不是全部!
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关羽的忠肝义胆、武功盖世让后人千古称颂,但再伟大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缺陷,而关羽的缺陷却很致命,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某种意义上讲,关羽过于狂妄的性格缺陷,正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
关羽的性格过于狂妄
关羽有着辉煌的战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也正是因为这些战绩,才使得他狂妄起来,虽然他有着狂傲的资本,但长此以往,让很多人都不爽。比如,他不但视曹仁、陆逊为鼠辈,甚至还对同一阵营的黄忠等人,也非常瞧不上,按理说,你瞧不起别人也没什么,但别表现出来啊!可关羽不但表现出来,还会直接说出来。最关键的是,他瞧不起东吴之主孙权,要知道孙权可是和关羽大哥刘备平分天下的君主,孙权有意跟他联姻,他不但不同意,还出口伤人,说“虎女焉能嫁犬子”。狂傲之气可见一般,这也为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埋下了祸根。
关羽有着辉煌的战绩
关羽鲜有瞧得上的人,性格太过狂傲,在他驻守荆州之时,可谓担负着巨大的使命,应该收敛一些,可他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把众人放在眼里,这也导致了,关羽在兵败求援时,孟达和刘封拒不出兵,如果之前上下和气,应该会好很多,也不会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勇武过人
我认为,关羽的身死,与他的性格有绝对关系,同时,他也缺乏政治智慧,联吴抗曹的大计,也因为他的狂傲宣告破产。当然了,关羽的智勇双全,忠肝义胆,还是让后人交口称赞,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敬仰的。
关羽之死,和其性格有什么关系吗?
首先呢,纵观荆州是吴蜀关系的,一个关键点,国家利益不可能是低下身来,委曲求全,就可以令对方臣服的了!所以说荆州之战吴国必定要参一脚进来的。但是呢,如果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不得不说,关羽最后丧身失地,的的确确和其性格极大的关系!
首先呢,关羽性格孤傲,从不会礼贤下士,关羽自统领荆州十余年来,一直没有注重过荆州各地人才的搜集,最后发动襄樊之战,用的基本就是刘备诸葛当年留下的旧部。甚至于面对曹魏的挑战,六十高龄的关羽,作为三军主帅,依然要亲自下场。冰神殿,作为刘备的前大舅子糜芳,平时也不见得关羽礼让,否则也不会在押运军粮上,要杀糜芳傅士仁等,而糜芳傅士仁也不会不通消息的暗自投降,搞得关羽不知不觉中丢了自己的根据地!
然后呢,一意孤行的自大,不仅仅是贤士,就连东吴吴主孙权,派人去求亲,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不应该“虎女犬子”的狠狠打人家一国之主的耳光!“单刀赴会”千古流传,虽然在气势上死死压住了东吴的士气!但是和诸葛亮哭周瑜没什么区别,可人家诸葛亮来的是软的,咱玩的太过刚硬了,人诸葛亮是去前东吴将领想杀,咱是回来之后,东吴更想杀了!而这两件事也是被东吴擒获之后,被害身亡的一主要原因吧!
三,进退无度,当时在水淹七军之后,关羽若能撤回,不仅仅能够威震华夏,更是能在武力之下,令东吴不敢正视荆州。可是单单曹仁一人守护之时,都拿不下来的襄樊之地,现在你二哥都要逼得曹操搬家啦,而人家曹操实力不弱啊,于禁你打败了是不假,可人家立马派出了徐晃,我认为即使徐晃败了,曹操还是会立马派出别人的。当时曹操是不想发动大的战役,可局部战争人家还是完全有能力应付的!见好就收才是完美的结局!这是其一,其二,在得知,南郡各地纷纷被东吴偷袭之后,要么悄不声的偷袭东吴,抢回各地,实力不济就应该退回西蜀。可关羽却是派使者前去质问,其实这还质问什么呀?人家摆明了就是撕毁吴蜀联盟,来偷你荆州的。结果被吕蒙来了个将计就计,使荆州兵士全无战意,最后败走麦城!
当然了,败走麦城,算是关羽人生最大的污点了,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关公。观其一生,自桃园结义以来,纵横沙场数十年,一生都忠于君臣之义,兄弟之情,生死不弃!这才是为我们后人所景仰的忠义!也正是数十年来,胜多败少,无人能敌,才使得关羽有点自傲!想当年赵云对战曹军,也曾放下过狠话:当年长坂坡,一人一骑尚不惧曹军,今有兵有将,何惧之有!所以说,是人都会有,也都要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只是关羽有点过了!不过呢,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败走麦城也始终没有改变关羽在民间的忠义影响。民间供奉关公的不在少数,就连看电影里,入黑社会还要拜关公呢!可见忠义的关公在我们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了!
还有一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烧瓦岗一炉香!其实都是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