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投奔刘备而不是投奔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集团林立。有兵精粮足的袁术;有四世三公虎踞冀州的袁绍;有江南八俊的刘表;有已历三世、富裕无比的孙权还有张绣、张鲁、刘璋、马腾等等。
那个时候,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人才的流动性也很强,不少武将就经过跳槽以后,才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像张辽原来是吕布的手下,归顺了曹操以后开始暂露头脚,最后大放异彩;像张郃原来是袁绍的部下,归顺了曹操后成为一代名将;像甘宁原来是黄祖的手下,投奔了孙权后获得重用等等。
但是,谋士型的文职人员,流动性不强,大多数是一投定终身,只有极少数由于特殊原因才改投他人的。像徐庶是被逼无奈才从刘备的阵营到了曹操的阵营;许攸也是面临生命危险,才有袁绍阵营投奔到曹操的阵营,再其他的谋士改投他人的很少。
这可能是由于谋士都是读书人出身,讲究从一而终,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终身不事二主吧。所以,作为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在选择主公的时候是慎之又慎。诸葛亮有远大的抱负,要实现其梦想,就首先要考虑主公的人品修养。
许攸为曹操出谋划策,平定冀州而一言不慎,身首两端;荀彧为曹操平定北方居功至伟,却跟曹操分道扬镳而不得其死;陈宫宁可投奔有勇无谋的吕布而宁死不屈,也要拒绝曹操;审配面对曹操的屠刀视死如归……这些谋士在职场上碰的头破血流,不是他们的才能不行,而是遇人不淑,是他们投的主公不仁不义。
作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诸葛亮自然就不能像以上这些人一样,随意地就选择一个平台和主公,也不是一味追求投奔实力最大的军阀。当时实力最大的无疑就是曹操和孙权两人。但是曹操已经公开表明:荀彧是他的子房。也就是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已经定位。而且,曹操手下还有程昱、贾诩、荀攸等等不少优秀的谋士。
再看孙权,孙策的遗言是:“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而且还有一个“胸怀韬略,腹有良谋”的鲁肃。诸葛亮去了会置于什么位置呢?
诸葛亮需要一个缺乏人才求贤若渴而又能够充分下放权力的主公。不充分下放权力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能够做到充分下放权力,这样的主公肯定是一位宽容大度、仁义道德的厚道人。毫无疑问,刘备是当时的最佳人选。
刘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和曹操就如水和火一样,截然不同:曹操为人急躁,我待人以寬缓;曹操为人暴虐,我待人以仁爱;曹操为人奸诈,我待人以忠厚。处处与曹操相反,我才能成事。”
诸葛亮以“山人”自居,自然就会选择实行仁德的刘备。这样,无论是从刘备集团的实际情况还是刘备本人的人格魅力,他都是诸葛亮的首选。
于是,诸葛亮开始为加入刘备集团而布局。诸葛亮教会了农夫唱着发人深思的歌谣:“
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与石广元、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来往密切。通过他们,诸葛亮又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道号“水镜”的司马徽相交。这些人既能和知识阶层说得上话,又个个都是“道逢他人说项斯”的善于替朋友宣传的好人。这样“卧龙”的大名就口口相传,也理所当然地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面。
因为司马徽是江湖上鼎鼎有名的相学大师啊。所以司马徽推荐的人,刘备自然就深信不疑。这样屡战屡败,几乎流离失所又特别急须运作式管理人才的刘备自然而然地就找上门去了。
刘备可是“久旱逢甘露”啊,立即开始了三顾茅庐之行。诸葛亮以天下苍生为念,答应了刘备的邀请,并当即拿出了规划已久的形势分析理论报告《隆中对》。诸葛亮还准备好了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并系统地提出了刘备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思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番谈话,刘备像风雨交加时看到了彩虹;像深谷之中遇到平原;像等到了残冬过后即将来临的春光……从此以后,刘备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打下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并开创了蜀汉政权。
应该说,诸葛亮本领过硬,而又懂得审时度势,选择了一个好的领导,最终使自己踏上了人生的巅峰。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无论如何,他的人生都是成功的人生。
《长短经》是这样评价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的:
“刘备对诸葛亮信而不疑,人君之德,以刘备为最美。孔明是命世之奇才,伊、吕一类的人物。刘备、诸葛亮君臣同心同德,犹如鱼水相得益彰。”
诸葛亮为什么投奔刘备而不是投奔曹操?
刘备其实就是刘邦的子孙,当时来说就是正宗的皇统血脉,再加上刘备使用的儒家思想这一套,以德治国,有远见和大谋,才有三顾茅庐,才实现了三分定天下。这或许是IL只要原因吧。
没有诸葛亮是不会有三分天下的抗衡的局面。或许有另外一种模式呈现。有些事就是有因才有果。
诸葛亮为什么投奔刘备而不是投奔曹操?
我很奇怪很多人,看历史总把自己当做历史人物,觉得如果自己是他就怎么着怎么着。这是非常错误的方法,历史人物就是历史人物,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局限和理想,不是我们这种两千年后速食主义者能随便揣测的。如果要去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要用历史方法才行。对于诸葛亮,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真得了解他。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何许人?很多人都觉得只是将相之才。这种看法非常肤浅,将相之才从古到汉末多不胜数,为什么不自比吕望伊尹或者是张良韩信?却要比管仲乐毅?看过史记管晏列传会记得太史公有这样一句话:“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这句话是说管仲的,意思很明白,善于讲祸乱转化为祥和,将失败的萌芽转化为成功的因素。如果有其他更好的解释,欢迎题主指正。而乐毅呢?刘向说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这句也容易,能辅助弱小的燕国击败强大的齐国。
综合上面两个古人的行止,可见诸葛亮自比他们两位,不是没有用心的。
汉末豪强并起民不聊生,君主暗弱,权臣狼顾。这个时候的天下大势,并不是统一那么简单,礼崩乐坏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是“正统”!是重兴汉室!从后来西晋一统不过十年(280年才一统,别算错)就告分裂,可以知道正统不兴,民心不向,才会让胡人乘势而起。
诸葛亮27岁才出隆中(27岁前隐居出世以完善自我,27岁后入世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54岁死于军中,虽然可惜,但是死得其所。),但是在隆中对时候可以看出,他早就对天下大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那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诸葛亮(让题主可以爽一下做个选择)你觉得是曹操有可能,还是刘备有可能?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已经说曹操得的是天时和人谋,可是他后面一句特别重要:“挟天子以令天下”。可见诸葛亮早就看清楚了曹操的居心,而且曹操此人是以能力取人,也就是用智计得天下,并没有创建有利的政治制度,这种方式如果继承人厉害,则还可以统御各方势力,如果继承人不济,那么要么分崩离析,要么大权旁落。三百年后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我觉得非常到位叫“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何况曹阿瞒早就有不臣之心,望之不似明君,荀彧后来的死就是证明。(你见过明君会问此间有妓女乎?)那么曹操不足取,孙权恐怕更不入诸葛亮的法眼,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呢?就是眼前这位——刘备!隆中对中说刘备有两句:“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说明了刘备有两点最符合诸葛亮的心意,第一“正统”,刘备虽然家道没落,但是却是正经的汉室子弟,汉室子弟有抱负者如刘备肯定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刘表,刘璋这种守家之人自然没这种抱负。)。第二,信义著于四海。很多人说刘备虚伪,说刘备四处找工作脸皮真厚。为什么从未想过刘备为什么去哪都有人要,都有人夹道欢迎?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袁绍知道刘备来投,离城两百里来迎。难道孟德和本初都是瞎了狗眼?为什么刘备四处流浪,跟着他的人却没有越来越少?关羽不要曹操的富贵美女,也要跟刘备走,如果刘备真是虚伪小人,那么关羽就是缺心眼么?
写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一句话,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只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很简单,就两个字,叫做“理想”。当然如果题主你不信,或者没有,或者曾经有过没有坚持,可以不用多言,别讨论什么诸葛亮的功过得失了,并不是因为你没权力来讨论,而是别因此误导了后人对一个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最光辉的理想主义者的了解和敬仰。
诸葛亮为什么投奔刘备而不是投奔曹操?
我们从《出师表》里,了解到历史上诸葛亮没有投奔曹操,也没有投奔刘备,是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打江山,才有后来三分天下的格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