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靠武将的武力值决定整个战争的胜利应该是无稽之谈。但是靠个别武将的武力值,有时的确可以决定一次战斗或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尤其是前三国时期。《三国演义》中靠大将的武力值决定的战斗或者战役有哪几场?
第一场、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董卓带领大军20万,屯兵虎牢关。盟军盟主袁绍派出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扬、陶谦、公孙瓒八路大军前往虎牢关迎敌。
吕布带领三千铁骑出关应战。吕布无五合斩杀河内名将方悦;又一合刺死上党太守张扬的部将穆顺;战不十合砍断孔融部将武安国手腕。八路联军束手无策,准备等待会齐十八路诸侯再进攻董卓。
吕布又来搦战。公孙瓒亲自出战,不十合败下阵来。这个时候,张飞出战吕布,五十合不分胜负,关羽又加入战斗,双战吕布三十合不分胜负。刘备于心不忍也加入,刘关张群殴吕布。结果是这样的:
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脚,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哪里肯舍,随后赶来。
三人直赶吕布倒关下,看见关上西风飘动青罗伞盖。张飞大叫:“此必董卓!追吕布有什么强处,不如先拿董賊,便是斩草除根!”拍马上关来擒董卓。
以上两小段见《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看刘关张三人打败了吕布,联军立即发动了总攻。结果打得董卓龟缩在关内不出。董卓见形势不利,就派李傕前来向孙坚提亲,要把女儿嫁给孙坚的儿子孙权,以瓦解联军。遭到孙权的拒绝后,董卓无计可施只好退兵。
为什么说三英战吕布,是刘关张三英的武力值对这场战役起了决定作用呢?《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中有这样的补充说明:
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
看,就是因为三英打败了吕布,董卓的军心涣散了,无心恋战就退兵了。
第二场、磐河之战,赵云初出茅庐就以武力营救公孙瓒,力挽狂澜使公孙瓒免于大败。
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看,如果不是少年将军赵云的及时出现,公孙瓒必死无疑。公孙瓒一死,袁绍就立刻可以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后来,赵云又枪挑袁绍的大将鞠义,才使得公孙瓒和袁绍相持不下。所以说,赵云的武力值是两次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进展情况。
第三场、白马坡,关羽万军之中斩颜良,白马之围遂解。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高潮。关羽借此一战,扬名立万,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神人。应该说,关羽的此战在古代战争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战例。颜良有数万大军,关羽竟然冲破了重重防线,直取颜良,斩其首还,简直就是神话啊。
换了任何一个人,想都不敢想,可是关羽做到了。就在那么一瞬间、一刹那,关羽大刀一挥,一刀定乾坤,扭转了整个战局。看似简单,其实关羽不知道为此有多么的苦思冥想,多么的舍生忘死,多么的甘冒奇险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就是当时的关羽。为了早一日立功报答曹操的收留之恩,好早一点兑现承诺离开曹营,去寻找大哥刘备。关羽要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才是关羽能够智取颜良的关键。当然也离不开关羽高超的武功。
对于这场战役,关羽的武力值发挥的作用,《三国演义》似乎有所回避。我只能用《三国志》里的原话来说明了。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
看到了吗?是因为关羽的神乎其技,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也就是说,袁绍手下诸将,无人能够抵挡,而不是所谓的刘备有言在先等等。这是正史的记载,有人如果还是不信,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曹操也因为关羽此战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表奏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三国演义》中,旁白加上了颜良在回顾刘备的提前交代。但是,即使是刘备提前对颜良有所交代,关羽又岂能得知?
在颜良打得曹操诸将栗然,人人保持沉默的时候,敢于出战,这就是关羽对自己武功超凡入圣的自信。就算是关羽偷袭的颜良,那么其他的人为什么不敢去偷袭颜良?毫无疑问,其他的人都心中明了,就是:即使是偷袭颜良成功,恐怕也是万死一生,回不来了。
曹操诸将,没有任何人愿意为了战役的胜利去跟颜良同归于尽,而关羽愿意,所以关羽得以生还。这就是关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狭路相逢勇者胜”而且还能“生”的完美诠释。这其实也是曹操对关羽倍加敬重的主要原因。
表面上看,是因为关羽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才对关羽敬若上宾。其实曹操更敬重的是,关羽舍身取义的精神力量。
第四场、甘宁亲冒矢石,冲上城头,打倒守将朱光,是孙权取得宛城的关键。
当时,孙权攻打宛城,宛城太守朱光令手下万箭齐发,一度射中孙权的麾盖。攻城战役陷入胶着状态。甘宁挺身而出,登上云梯,亲冒矢石,用手中的铁链拨开箭雨,冲上了城头。
古代打仗就是这样,架起云梯往上冲,守军用弓箭或者是石头等打击云梯上的士兵,一般人很难冲上去。但是一旦冲上去一个,把守军打开一个缺口,那么其他士兵就会源源不断地顺着云梯爬上去,城一般就守不住了。而最先攻上去的这个人必须有不可思议的武功和过人的胆识才可以做的到。而魏吴的宛城之战,甘宁以绝世身手,冲上城头是战役取胜的关键因素。战役结束后,孙权专门为甘宁举办了庆功宴也由此可见一斑。庆功宴会上,甘宁竟然被孙权安排做了首席,也可以说明东吴众将对甘宁发挥武力攻取宛城的集体认可。
到了后三国时期,随着超一流高手和一流高手的相继离开人世,靠武将的武力值影响战局的战例很少,基本没有了。
后三国时代,战役的胜负决定于顶级谋士的谋略和外交等等因素。
前三国时代,吕布、典韦、许褚加上五虎上将等等的比武较量精彩纷呈;后三国时代,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大顶级谋士的斗智令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这是明显不可能的事情,虽然说将领很难得,但是一个人也不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势。
毕竟,冷兵器时代要靠肉搏的,你一个将军厉害,可能多杀一点人。但是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势。当然,你如果杀了对方主要将领可能就赢了,因为对方可能会落败而逃。
是有这种战争的例子的。我们不能离开例子来谈。当然,主将没有死,而战斗失败也有的,比如长平之战,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种情况不多。在水浒里,往往是消灭了对方主将,然后对方队伍落荒而逃,所向披靡。也反映了可能主要将领被杀士气衰弱的因素。
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绝不可能,从古至今的战争或者是局部战斗,都没有哪一次是依靠将领的武力值决定胜负的,即使是项羽这样力能拔山扛鼎,武力冠绝一时的猛将,能够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斩将夺旗,也改变不了战败自杀的下场。
自战国时期开始,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所有的战争都不是依靠某个将领高超的武艺来决定胜负的,而是依靠将领的指挥艺术,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的不断革新来取得胜利的,比如说,攻打城池这样的战斗,就必须依靠云梯,冲车,或者是堆土填平城墙或者是挖地道,野战则依靠战车,弓弩,安营扎寨则需要挖壕沟,立寨栅,设拒马,驻碉楼。战国末期铁制兵器的出现,赵武灵王革新骑兵,使军事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水战,重甲骑兵,神臂弓,床弩等等,火药的出现,使得军事技术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明代戚继光在军事技术方面又进行了一次革新,虽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但是在兵器,阵法,协作方面有了一个飞跃。
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不可能的,只有在实力相当的时候才会选择武将单挑!而且武将单挑跟战争无关,只是为了鼓舞士气。所以说武将对决只能影响到一场战役,但绝对影响不到一场战争的走向!
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有的时候确实可以,古代战争,影响因素有很多
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力值高的武将真的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吗?
小说着多了可以的,但别把小说当成历史。
双方各一员大将,对打,兵不功,胜一方兵胜?
闹笑话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