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吕布先后投靠依附过荆州刺史丁原、太师董卓和司徒王允。丁原、董卓都死于吕布之手。王允死于李傕、郭汜之手。可以说,吕布早期的这两位干爹和一位岳父都不是明主。
所谓明主是不是就是英明之主,也可以说就是当世之英雄。问题来了,谁是有作为的英明之主呢?
曹操和刘备曾经在后花园煮酒论英雄。刘备认为:袁绍、袁术、刘表、刘璋、韩遂孙策、张绣、张鲁等都是英雄。曹操却认为这些人最终都会碌碌无为而给予全部否定,并制定了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并进一步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而!”吓得刘备手里的筷子掉落地上。从此,为了韬光养晦,刘备被迫走上了菜农之路。
通过曹操和刘备的这一次谈话看的出来,曹操和刘备应该算是英明之主,而且历史也给予充分证明。那么,吕布有没有机会投奔曹操和刘备呢?
机会当然可以有,只是要看路线怎么走。吕布在濮阳被曹操打败,要到徐州投靠刘备。刘备感念吕布在曹操后方袭击牵制曹操之功,力排众议收留了吕布。并安排吕布驻扎小沛,供给粮草军需。
俗话说得好:“狗改不了吃屎。”吕布就是这样的小人。他唯利是图,竟然趁着刘备讨伐袁术之机,连夜偷袭酒醉的张飞,武装夺取了徐州。人家在你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收留了你,你却狼子野心要吃人。这一次,吕布如果忠心耿耿跟定刘备,做到从此一生忠贞不二、善始善终,那么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就绝对不是一个“飞将军”的绰号所能概括的。他很可能成为蜀汉的开国元勋,和诸葛亮一起入选武庙,甚至是评为“武圣”也大有可能。再得寸进尺地想一步,他甚至有可能协助刘备匡扶了汉室,实现了刘备的远大抱负。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吕布自掘坟墓,不但放弃了大好机会,而且从此以后还树立了一个不共戴天的死敌。所谓,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似乎说的就是吕布。在不久的将来,吕布就在曹操刘备这两位当世大英雄的夹击下全军覆没而且丢了性命。不可思议的是,他的高参陈宫在吕布欲夺徐州征求意见时竟然说:“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看看他的大军师,面对错误的决策,非但没有阻止,反而竭力鼓动唆使。如果人可以随时随地见利忘义;如果把政治军事简单到只算加减法而不顾人心向背,不顾形象的好坏,那么,军师这一职务也太过简单、太过儿戏了吧。
好了,追随刘备是没有任何机会了。曹操呢?曹操也向吕布伸出了橄榄枝。给了吕布两次机会。
第一次:曹操兵临城下,叫吕布出来答话。演义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写到:布上城而立。曹谓布曰:“闻奉先又欲结婚袁术,吾故领兵至此。夫术有反逆大罪,而公有讨董卓之功,今何自弃前功而从逆贼耶?倘城池一破,悔之晚矣!若早来降,共扶王室,当不失封侯之位!”布曰:”丞相且退,尚容商议。”结果陈宫在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曹操麾盖。曹操大怒,引兵攻城。看,又是陈宫。本来吕布和曹操谈得好好的。人家两个人情意绵绵,已经准备来个“君子动口不动手”兵不血刃解决问题,你陈宫就是见不得别人好,挑拨离间也就罢了,这还亲自动上手了。总之,非要把吕布拖进无底深渊。
第二次:吕布在白门楼被擒,曹操在处理吕布的时候颇有踌躇。吕布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也心有所动,于是就征求刘备的意见。结果,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彻底了结了吕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吕布的三次背叛失信于天下,是自食其果。不过身边有陈宫这样的军师总是喜欢给他来个釜底抽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加速了他的灭亡。
纵观吕布的一生,由于自己身怀绝技仪表堂堂而赏识者不乏其人。然而,吕布处世原则性不强,给人就下了卑鄙无耻、见异思迁、唯利是图、乱伦好色的恶劣形象。他个人外表形象的高大伟岸又正好同自己的品质形象的低劣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自郐以下,吕布的“三姓家奴”的光荣称号就被张飞申请了专利而万古长存。
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三国演义》中张飞称吕布为三姓家奴,只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寡廉鲜耻的品行不耻于人。先是认了荆州刺使丁原为义父,后来经不起董卓的诱惑,亲手杀了义父丁原投奔董卓。为取董卓欢心又认了一次干爹。后来王司徒巧使美人计,使得董、吕二人为争夺貂蝉美色又起内斗。吕布为得到貂蝉,又亲手杀了董卓。吕布两易其主,又亲手杀了主子,犯了人伦大道,虽董卓死有余辜,但也不该死于他手。吕布所为纯是为一己之私,目光短浅,又常怀狼子野心。后来又投袁绍,也曾立下战功,因狂傲无礼,怠慢袁绍将士被追杀。此后吕布投张邈遇陈宫才有了兵马做资本,开始与曹操角逐兖州地盘。被曹操打败后,又投奔了刘备。按说刘备是个明主,如果吕布是个正派人物,团结关、张在刘备手下也许能干出一番事业。但吕布有狼子野心,哪能屈身刘备之下,趁刘备伐袁术之机又夺了刘备的徐州为己有,使刘备无家可归。象吕布这样的人渣虽然有一身冠绝的武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寡众背,只有殒命白门楼了。假使当时曹操饶了吕布,并使其为将征讨天下,难免有一天吕布也会杀掉曹操。当吕布杀曹操时,又有谁能抵挡得了?白门楼即使刘备不提醒曹操,"岂不见丁建阳与董卓乎?"奸雄曹操怎不知养虎为患的道理?
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勇则勇矣,却是个缺乏政治头脑的一介匹夫。先后认丁原和董卓义父,却都背信弃义杀了义父,为他人做嫁衣裳。
拥兵自雄后,得到陈宫鼎立相助,却不能言听计从,一意孤行。最后闹得众叛亲离,成为曹操刀下鬼。
吕布毕竟出生在西凉,徒有其表,腹内空乏,实是一个大草包。没有自己牢固的根据地,一度沦落到向刘备寄宿。而刘备倘是早三国最寄人篱下的角色,竟然还能成为人中吕布的大房东。可见吕布落魄之极。
吕布是个糊涂蛋,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是做个忠臣良将,那就老老实实依俯主公,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能背信弃义。假设董卓不善,可以弃暗投明,不仿投刘皇叔,为匡扶汉室建立一番惊天动地功勋。可他借宿在刘备处,竟口口声声叫"贤弟",大有反客为主,惹怒了张飞竟要暴揍吕布。
吕布不想俯首称臣,就自立门户,也当要好好听取陈宫等建议,专心致志开拓基业,像孙吴那样坐拥江东。尚且兵力、谋士、影响力等远超刘备集团。
正因为吕布刚恢自用,缺乏政治战略头脑,像游荡的孤魂野鬼一科8
才是上不着落、下不低就,一事无成。为君无德无才,为臣无忠无义。
最终,吕布死得也如此不堪,没有一点英雄气概,名不副实,实是大草包一枚!
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吕布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导致半生飘零!
汉末吕布曾据兖州与曹操争雄,夺徐州击败刘备、攻克袁术“虎步淮泗”,以诸侯身份逐鹿中原,改变豪强争霸的格局,而吕布此前曾效力丁原、董卓与王允三人,毫无疑问皆非明主。
吕布
世人多称丁原为吕布的伯乐,但伯乐是指从平庸中发掘良驹,而吕布青年时便骁勇名扬边塞,丁原慕名招募算不上伯乐,丁原官职有限亦禁止部将贪腐劫掠,而吕布期望高官厚禄及财帛美女,丁原性格豁达却偏与执政的董卓爆发矛盾,吕布即便忠心守护丁原亦难敌董卓凉州铁骑,吕布转投董卓只是不愿为丁原陪葬。
董卓
董卓应何进调令进京趁乱掌握权势,但手段残暴纵容军队烧杀劫掠,强势打击世族门阀受到讨伐,“十八路诸侯”相互掣肘仍重创董卓,退守长安的董卓已是强弩之末,董卓有诸多子女使吕布备受猜忌,而司徒王允以汉室名义及貂蝉美色拉拢,吕布与董卓本就因利益相互合作,吕布欲吞并董卓军队接受汉室封侯拜将。
王允
王允出自太原王氏,从政便是要职侍御史,继而拜太仆、尚书令、司徒等官职,王允不懂门阀争斗与西凉军隐情,王允不知巩固汉室仅存的威望,将关东诸侯的权力收回中央,在诛灭董卓没能妥善安置禁军与西凉军,导致吕布率军鏖战时城池攻破,汉室勋贵与西凉军皆容不下吕布,吕布失去王允再无汉室的政治庇护。
只能说汉末动荡,吕布若遇明主确实有可能为汉室削平诸侯建立功业,可惜丁原是莽夫,未能像汉初周勃隐忍匡扶汉室,董卓残暴无远见,背离吕布封侯拜将的初衷,王允有虚名无实才,得罪所有势力最终失败,吕布只能半生飘零。
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是他有眼不识金镶玉,陈宫就是名副其实的明主;假如吕布一心听从陈宫的教诲,按照陈宫的谋略行事;有着天下武功第一的名将,更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忠肝义胆谋士;必然成就天下大事!改变历史成四国演义。可吕布偏偏我行我素,呈匹夫之勇,最终一败涂地遗臭万年;也害得陈宫英勇就义。
你认为三国吕布飘零半生,真的没有遇到过明主吗?
力大无朋,胆大智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