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可以看到诸葛亮之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目的,应该是以战养战,以战练兵,以攻为守。事实证明,诸葛亮北伐虽不成功,但的确是守住了国家。在诸葛亮的频繁进攻下,曹魏一直处在防守状态,使蜀国得以生存。

在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战争中,魏国大都督司马懿败多胜少,甚至上方谷一战,司马懿差点被诸葛亮烧死。这样魏国虽然强大,但处于守势,再加上东吴的骚扰,魏国就无暇出台灭掉吴蜀的战略,从而延续了吴蜀两国的政治生命。后来,姜维一停止北伐,司马昭立即开始筹划取蜀灭吴,证明了诸葛亮决策的正确。

再者,刘备生前的理想就是要消灭曹魏,兴复汉室。诸葛亮北伐也是对刘备政策的继承和延续。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思想,诸葛亮做为一代大儒,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所做之事,是应做之事,而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他北伐的出发点。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遗志,继续北伐。但由于后主的昏庸和奸臣的破坏,北伐功败垂成。姜维汉中屯田避祸,后主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成了亡国之君,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

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乃至理。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刘备的去世,代表着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之间彻底的绝裂了,因为诸葛亮平衡不了这二个集团的矛盾,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是有抱负的才跟随刘备的,而以李严,谯周,费祎等为首的益州集团是自守其土,不想为所谓的大汉而四处奔忙,以李严迟运粮草,费祎限制姜维的兵力,以及谯周劝刘禅投魏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知道,不思安危,养成夜郎自大,蜀国必然的亡,但是出兵北伐如果成功了,这些矛盾就不存在了,如果成功不了,矛盾也是如此,所以诸葛亮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北伐,就是为了转移矛盾,平衡二者的关系!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我认为 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 蜀汉是三国时实力最弱 如果只是困守 恐坚持不久 將会被灭国的 仍势在必行 坚持北伐的原因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以前曾回答过此类问题,现在重新作答:诸葛亮北伐曹魏,心里门儿清,他知道双方实力上的差距。知己知彼的道理诸葛亮当然明白,他六出祁山是有现实的无奈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进攻是最有效的防御

蜀国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武装力量,人才储备,是不足以支持蜀国吞掉魏国的,蜀国自保有余,进攻其实是不足的。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自保的国家为什么要主动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以攻代守”。

第二,把战场置于敌域,使汉蜀免于兵灾之害。

让战争发生在对方的领土上,消耗掠夺对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战养战,对敌人零敲碎打,让他不断失血,敌方疲于应付进攻,就会忘了反攻,反而坐等己方来攻,从而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后方环境,使己方国力可以发展,至少,让己方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才是北伐真正的目的。 蜀军北伐可谓是真正的"以战养战",蜀军除了在街亭略损兵马外,其他情况并没有损伤,而且还将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诸葛亮有意把战场转移到魏国,使蜀国免受战争的蹂躏。

第三,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争夺天下,暗中还要小心孙吴在背后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们自己内部也有很深的矛盾。 而这个矛盾几乎葬送了蜀汉政权,让这个政权毁为一旦。而这个矛盾也促使了诸葛亮必须得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输,自己打不赢,也要咬着牙北伐。这个矛盾就是荆州与益州的矛盾。他需要一个目标来强化危机合力破敌,减免内斗。

第四,迷惑曹魏,使之不敢冒然灭蜀。

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 。

第五,为蜀汉延年益寿储备资本

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由于蜀汉的益州远离中原地区,其人才是相对匮乏的,这从蜀汉后期“廖化作先锋”可见一斑。 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蜀汉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

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

诸葛亮是无可奈何,诸葛亮有难言之隐,诸葛亮他心里有苦,诸葛亮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谁让他在刘备托孤时,赌咒发誓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关注、交流。

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为,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以弱对强,若不主动,则更没有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