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感谢悟空邀请。我觉得我正在修炼之中,算是拥有吧!我觉得人到了一定岁数的人都会感悟深刻。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且不解释大家都明白,人性的最初就是看到啥东西就是啥,自然的山水、树木、人的微笑都是那么灿烂。最初自己就觉得这个世界是本源的,山即山水即水,可是走着观着就觉得有了很多人造的景色,假山假水,甚至可能还有某些“机关”。
六七十年代,老人没跌倒大家都争抢着学雷锋去扶、搀扶过马路,跌倒了能给背回家或送医院。那时候没有丢孩子的,捡到钱都会送给警察叔叔。人的微笑是那么甜美,人的心是那么单纯。有人借你一斤米,若干年后可能人家会想着还你一车米;借你10块钱,现在有钱了或许能给你一套房,因为这里面有救命之恩啊!
那时候,米就是米,面就是面。人心就是人心,美好就是美好。一切很纯粹。
现在我就不说了。心灵的感悟已经看山非山、观水非水。所以会有很多人“看破红尘”之说,会有“活着的意义在哪里?”之问。因为一些东西不仅游离于自己所在意、在乎的事物之外,还充斥着生活内容的所有。
悟出这里道理,要有一定阅历,或许还真不一定完全与年龄有关。
看多了就看开了,无所谓就看淡了。在喧闹的世界中依然保持自我本真、自我善良、一颗平常心、初心、感恩之心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一种境界。
本真、本我、本性善良!从一些认知的“沼泽地”里走出来,达到荷塘月色的宁静致远,独善其身的做好自己,你就会看山依然是山。这里面还有人生追求的梦想境界,即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看淡金钱及物质诱惑,保持初心依然有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状态,要知足常乐、懂得感恩,不是很容易的。
其实每个人都在“修炼”之中,我也一样。有的人还没开始修炼就离开了,还在“看山不是山”中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所以,达到第三重“看山依然是山”人生境界是人生阅历丰富和修炼到位的具体体现,要经过第二重境界的痛苦磨砺,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就是说这个人此时读懂了岁月。
图片来源网络。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我们看被“双规”进牢房的高官都有共同点:一,刚开始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得到领导赏识,职务步步上升,手中权力越来越大。二,开始享受,滥用职权,疯狂贪财。三,东窗事发,进了牢房,悔恨交加。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不是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其实道家也好,儒家的也好,王明阳的心学也好。这三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大道同归。道家悟得最早,儒家做的最多,心学,“用心悟,事上磨”。讲得最明白。悟自己擅长什么,然后通过做事锻炼去做到极致。
有人说,人到了40岁,还不信命。那就是他悟性太低。到五十知天命还不信命,可能穷奇一生都无法融入自己的命。
如下解释:
如果你从小掉到原始森林,被只狗养大的,那么在你没有接触过和你长一样的生物之前,你可能一生都以为自己是条狗。当有一天你遇到了人,他告诉你,你不是狗,是人,只是行为是狗,那么你就不在是狗,你有机会变人。但是当你进了城市,你的思维模式早已不能融入人的生活,即使学了再多人的行为,学不会像人那样思考。那你还是狗,只是有了人的外形,人的行为,却还是狗的思维。
狗就是你的原生家庭,那个告诉你你是人的就是社会。结合了俩者,那么你还是你,一直做着人的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是入命。
你不想入命,但你根本不知道,不做人,不做狗,你可以做什么。你以为狗不好,是骂人,但你不知道做狗的人忠诚,勇敢,你没有发现自己已有的优点并去弘扬它,却贬低自己。
有些东西是从小养成的,要能跳出来,但又会融入进过往。成吉思汗就是一条狼融入了人的世界,造就了最大的面积的帝国。这便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这是一个认识论命题。“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对人生过程的感悟与概括和总结。
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出生到踏入社会之前;二是从踏入社会到退休;三是从退休到现在。这三个阶段,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表述的人生三阶段再清晰不过了。
“看山是山”指的是人生的第一阶段。人从降生来到这个世上,应该说都是很纯洁无瑕,心灵干净,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他们很相信大人说的话,相信面前的每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自然风光美,周围的人也美,在父母的关怀养育下幸福地成长。人生就像那高高的山,抬眼望去,云彩缭绕在翠绿的山峰间,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生在这个阶段的精力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强身体,长知识,为自己将来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做准备。这个阶段,他们天真无邪,充满信心,心中一片纯净。从小,在他们的心目中,人和自然,一切都是美好的!
“看山不是山”给了他们新的感触。他们随着年龄增长,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开始了新的人生。这个阶段的人生,改变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认识。
美好一直在在敦促着他们积极主动地工作。也正因为此,他们从来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有什么意见也毫无保留地提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把工作干好。可是,这样做的结局,往往是出力不讨好,事与愿违。经常受到领导批评,同事的白眼,父母的不满,心里感到憋气而烦恼,怎么也想不通,理解不了。
如何面对人生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呢?有的人聪明灵活,见风使舵,会很快改变局面。有的人一意孤行,就会继续遭到打击,被领导弃用,他人排挤,心里会感到更加万分的苦恼,怎么也想不通。例如,一位很有发展前途,大有可为的年轻人,无论是从思想道德品质上,还是从业务素质上都是比较优秀的。可是,他就是太直了,不知道与领导和他人沟通相处,在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上是个弱项。更不知道拐弯,就知道犟,自己看准的事,无论是谁,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点儿不妥协。结果,他一直没被重用,干了一辈子非技术活,而且还是挺卖力气的活。后来,他想改变自己,年龄大了,还是被冷落了。他心灰意冷,一直到了退休。每当他回忆这段人生时,心里就特别感慨。他说,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他一定不会在这样了。这就是“看山不是山”这一人生阶段最真实的感悟。
“看山还是山”这是人生最终的感悟。这就是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学会与世无争,一切顺其自然。要像那山一样,奇石怪树,山峦葱绿,自然地美。这才是人生,人这一辈子,心里想的也许是美好的,就像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那样,洁白无瑕。人生就是这样,往往走过了,实践了,才知道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了,可是晚矣!看看这山,我们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山是岿然不动的,而它却经历过风和日丽,也遭受过风吹雨打,但它顺其自然,却巍然不动。当狂风暴雨,风沙走石过后,山仍然绿树葱郁,给人以清爽靓丽之美的感受!这才是真正的美,完美的美!
综上所述,山好比是人生,人生是美的,如何能巍然屹立?这里面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了。山,美不美?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山。站在被狂风袭击后的山去看山,你会觉得山不美,处处是伤痕,站在风柔日暖时去看山,你会觉得山很美,怎么看怎么美。如果,站在这两个角度上去看山,你就会得知,山的确美,而且还会知道山为什么会美?
总而言之,这句话是说人生三阶段,山好比是人生,人生还是美好的,但在人生路上会感觉人生并不美,当自己退休了,上了岁数了,就会觉得人生的确是美的,只是需要自己好好地去把握人生,才会觉得人生之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法本如是,是自己的分别心,执著心起的变化,即:心生法,法生心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谁有这样的体悟?
看山是山可以这样理解,年轻时容易被许多人的假象所迷惑,认为他就是表现出来的这个样子。看山不是山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他的表象发现他的本质,如果是坏人的话可以一眼看穿。看山还是山的意思就深了一层,这个时候有点怜悯那个坏人了,他这样做是有他的苦衷的,所以在我的眼里他还是"好人",至少表面上是的,但我看破不说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