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谢谢悟空君邀请。为什么说一个人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我认为一个人长寿与否,确实与心态有很大关联,但是也与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遗传因素、锻炼、睡眠质量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当然心态好的人上述因素基本都不是问题所以才会长寿,心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其寿命长短。既然提到了这个话题,我也谈谈心态对健康和长寿的影响。

心态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姿态。一个对生活持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往往会影响其生理功能和变化向好的方向进展,每天微笑面对生活、心态向上人会分泌更多的“快乐激素”,机体组织细胞更加活跃,脏器功能协调运转,一些负面能量和情绪会得到充分释放并被及时消化掉。心态好的人吃嘛嘛香,睡眠非常踏实,粗茶淡饭也会成为生活佳肴。他们会经常看到人心向善的一面,会最先闻到春天的花香和看到内心向往的花开,会把生活的平淡看得非常真实而有趣味,会珍惜眼前人和爱自己的人从而得到更多的回报,所以这样的心态也成为健康的回报。

心态好的人,对一些小事情从不仅仅计较,心怀宽阔乐与施善,凡事会先替他人着想考虑,表现对生活的积极认真态度却与世无争。心态平和,一杯茶也会品出生活的滋味,心神在平淡的日子中得到安宁,脉搏呼吸均匀,脏器没有任何负担,所以多表现为更加阳气充足、健康长寿。我公公就是这样的人,他活了92岁今年三月去世。我嫁到他们家三十多年了,从来没见过他和我婆婆大声说过话,对每一个家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爱心,甚至对陌生人也是那么热心。他一辈子从来不会消费,能吃饱穿暖就是满足,他是工厂有名的“师傅”,去世时给他送行的人有好多人是徒弟的徒弟。“好心有好报”,我一直深信会在热爱生活的人身上得到体验。

对于有病的人来说,心态某种程度还决定病情进展。比如两个人同时得了癌症,如果一个人心态好会很快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的态度与疾病“和平共处”,最后也许就逐渐战胜了病魔或者带病延年。而另一个人如果整天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心惊胆战惊吓过度,负面情绪也会导致体内分泌更多的毒素堆积无法疏泄,则会引发疾病向进一步恶化。我们附近有个年轻领导,平时感觉自己身体非常健康,一次体检查出肝癌,没想到不到半月去世,他才50多岁,真的让人非常痛心。心态有时真是一剂良药,有了好的心态,生活一切如常,包括治疗、睡眠、运动、饮食都会成为生活中平淡的内容,成为心平气和的生活旋律,长寿会更加偏爱这样的人。(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谢谢你的邀请回答问题。

健康长寿是多因一果,是多种原因叠加的结果,不能说某一方面起决定的因素,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有以下各种因素:

一、遗传因素。

1、是父母最佳生育年龄出生的人,若祖辈或父辈有一个40岁以上生人的,健康长寿机率要小很多。

2、长寿基因的家族,父辈在80岁以后去世。

3、在哥兄弟排行靠前的人。

二、心态好的人健康长寿。

1、笑一笑十年少。

经常笑的人,尤其是大笑,唾液里的免疫蛋白A成倍增长,并且还可以延长45分钟,才会有大笑治肿瘤的故事。

2、知足常乐。

从两方面看,社会的发展靠很多人挣了10万想100万,赚到100万想1千万,社会在这种不知足中发展。

从健康长寿看,知足常乐,会提高自己免疫力。

3、自寻其乐。

现在中国人到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18%,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2%,退休后改变环境,应该自寻其乐,下棋、

作画、跳舞、上老年大学……去寻找适合自己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退了开始研究健康,收获满满。

4、助人为乐。

帮助别人获得健康长寿,让相信我的人获得健康长寿,这是我的愿望,当别人获得健康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分泌一种让人快乐的激素。

三、良好的生活习惯。

细节决定健康长寿。

1.、做臭氧解毒机。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是补什么营养素,而是如何排出身体的垃圾和毒素,是细胞里垃圾和毒素控制端粒缩短速度,只要坚持排出细胞里的垃圾和毒素,人才能健康长寿。我已经坚持做臭氧机10年。

2、做健康指。

做健康指可以提高自己经络里的气的运行速度≥10cm/秒,气活病自愈。

3、吃饭七八分饱,食物多样性,一般的情况下在15时晚饭结束,有15个小时间歇性断食,吃饭先喝汤一是暖胃,二是饱腹感,最后吃主食,有利于控制血糖。

4、睡眠质量好。

晚上21时准时上床睡觉,一觉睡到自然醒。

5、喝酵素。

年龄大了,身体的各种各样的酶明显减少,酵素里有500多种酶,尤胃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酵素,很快恢复正常。

6、喝迷迭香茶。

不要被8杯水迷惑,根据环境温度高低去喝水,温度高了,出汗多的时候8杯水不够,天气凉了,温度低了,身体不出汗,水就少喝,喝多了严重的水中毒,轻者加重心脏和肾负担。

迷迭香茶里有世界公认的纯天然抗氧化剂。

7、晒太阳。

晒出健康,晒出长寿。

晒太阳的时间根据地域不同,季节不同自己选择,有的说按时间夏天早上9-10时,那么新疆的人可能还没有起床。有人说按人影长2倍时去晒太阳,那么南北极和赤道没有2倍影长。根据地域和季节自己去选择晒太阳的时间。

晒太阳=皮肤+胆固醇+紫外线=VD,有利于钙的吸收,调理骨质疏松症外,补足钙就是补经络里的气,经络里的气就是钙离子,先天之气可以后天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8、锻炼身体。

晒太阳和锻炼身体相统一。

9、大小便通畅。

小便→不等尿、不分叉、不潴留、不憋尿;

大便→香蕉状、呈黄色、不便秘,有的时候会漂在水面→没有湿气。

四、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

1、用银杏系列产品调理好自己的脑动脉硬化,预防脑中风。!

2、喝迷迭香茶,抗氧化、抗衰老。

3、补钙。

对保健品即不排斥又不久服。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黄大夫的一个朋友的奶奶,今年刚过百岁生日,去年有幸见到这位百岁老人。在交谈中得知,这位老人经历了中年丧偶、晚年丧女等苦难,但始终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变故,也许这就是她的长寿秘诀吧。

这位老人身子骨非常硬朗,平时感冒次数都很少,还可以独自进行洗衣服、做饭等简单家务。在天气暖和的季节,自己养几只鸡,种点蔬菜瓜果,秋忙时去儿子家帮忙干些活,空闲时步行去赶赶集。老人爱吃南瓜、红薯,对于其他主食、水果、蔬菜、鸡蛋、肉类都来者不拒,她饭量不大,不多吃,但每种食物都会尝尝。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从生理角度来看,对于老人而言,乐观才能带来身心平衡。有些老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得病”,平时稍微有些头疼脑热,就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比如,听说胆固醇对身体不好,就完全封杀“鸡蛋”等无辜食物。但很多百岁老人从不忌口,想吃就吃,不惧疾病,看淡生死,活的自在。这种乐观的心态是对抗疾病的基础。

从心理角度来看,乐观心态能够帮助你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的良机,而不至于将目光聚焦在各种不好的事情上,免得自己钻牛角尖,乐观的心态还会让你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直面现实,才能给自己一定的调整时间,东山再起。

曾经有研究人员针对7万多人进行了长达30年的追踪访问。结果显示,对比“最不乐观”的人群,最乐观的女性平均寿命高了15%,活到85岁的概率高了1.5倍;而最乐观的男性平均寿命高了11%,活到85岁的概率高了1.7倍。

研究表明,更乐观的人患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较低。而乐观心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乐观心态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是独立于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抑郁、社会关系以及健康行为等之外,也就是说,仅仅做个乐观的人就能让老年人寿命延长。而乐观心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心理社会资源。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心态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这个问题要看谁说了,如果你的体质差,心态再好,还是会得病的。还不是坚持锻炼改变人的寿命,心态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长寿与啥都没关系,而与婚姻的找对象,及生儿女,以及交朋友完全一样一致。

归,碰到啥样人的碰,长寿也是碰到长寿才长寿的。半点不由人。

婚姻上碰到关护自己的人,就婚姻美满,否则混乱,甚至是恶梦.地狱了。

儿女虽亲生,且自幼养育大,碰上来报恩的则笑,碰上讨债的就悲,碰上纠缠的就闹。

朋友遇上互好的越来越厚,碰上誓死的就生死与共的兄弟,碰上损的就吃亏,碰上恶的麻烦不断,碰上坏的违法犯罪。

有人说基因,英名一世者其子女未必有能力,长寿老人的子女短命的不少,傻忽忽的人心不乱思,更不长寿。

真长寿的熬的孙辈都死了,而同重孙辈一起生活。

我们社区,有个一百多岁的人,没见过她壮年时出屋门,70岁后才由孙辈放学领下楼,晒晒太阳两小时,几乎终生在屋里转,买菜都不会。且家里人口多,仅其丈夫一人40多元工资,将六个子女养成人,1995年后子女都工作后,家庭才宽裕起来。现2019年其人102岁,还行走,眼不花,耳不聋的。

他们家是第一代工人,工资还须给乡下各父母每月寄2元。1983年时人均6元一个月是平均数,低于6元可审请工会救助的。

最利害的老红军基本都超过70岁的寿数。当时中国人均寿命才50多岁。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为什么说一个人能够长寿,不是饮食不是锻炼,而是心态?

饮食、锻炼、环境对寿命都影响不小,但主要是个人心态!咱们博大精深的中医就有说明,人的各种情绪不加以控制、渲泻的话,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好多疾病的源头就是七情六欲!所以,心态能左右情绪,情绪会引发疾病,疾病又与长寿有关,这就说明心态是关乎长寿的重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