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50岁以后少运动,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应该是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运动锻炼。你要说70岁以后少运动,我倒是比较赞成你的观点。可能你所说的少运动指剧烈运动,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人到50岁以后,身体各机能确实在走“下坡路”,脏器功能开始逐渐减退,开始出现“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剧烈运动会导致人体心脏负荷过重,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也会致使血压升高发生意外。少数人除外,中老年人的缺不适合蹦极、攀岩、长跑、举重、拳击等项运动。但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适当健步走、瑜伽、游泳、慢跑、跳舞、爬山、旅游等还是比较适宜的。有的人70岁之前身体依然非常健康,可以说适度运动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我婆婆家有个邻居大爷,今年89岁了依然每天坚持游泳,冬天还每天坚持冬泳,几十年来从不间断,这在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就做到了,现在这么大年龄了身体素质还非常好。以前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游泳,现在老了还开着三轮车夫妻俩一块儿去(后老伴,冬泳认识的)。所以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相当有益。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体也需要静与动结合,运动有度,静也有度,两者结合才会相得益彰。我倒是赞成50岁以后开始慢慢减少运动量,降低运动幅度,身体衰老逐渐有个过程,要根据自身衰老的程度逐渐降低。有时候养生不是谁怎么说怎么做的,而是自己的身体状况适不适合。50岁以后少运动,怎么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怎么会获得需要的更多的免疫力。专家们只是建议开始静大于动,这里的少不是完全不运动,所以理解问题要善于变通和辩证。

50岁以后,患有糖尿病的朋友,最好的“降糖药物”运动就是其中之一,经常走路运动会逐渐平稳和平衡体内血糖;血脂高的朋友经常运动就会促使血脂水平降低,有益心脑血管健康;平时免疫力低下的朋友经常运动会不断增强体质,会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不过,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心脑血管开始老化加重、身体机能衰退较重,逐渐减低运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散散步,出门晒晒太阳,把运动改为“活动一下筋骨”。

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我今年五十九周岁,一九六零年的。我过去在银行上班,生活挺安逸,酒场不少,几乎一两天一场酒,勤的时候连续一周甚至十几天,天天不醉不算一天。烟一天半盒,每当喝完酒还要到歌厅K歌,经常半夜三更才回家,因此天天迷迷糊糊的,老是睡不醒。到人前一凑,都说我一身的烟味酒味,都躲着我走。

去年刚过完年,我在路上散步,忽然感觉前胸后背疼,这样状况持续了一周左右,家人硬逼着我去医院检查,结果肌酐一项高出标准四十多倍。医生说别犹豫了,必须立刻住院,你这是典型的心梗。

住院第三天,做造影检查,发现我的心血管一根堵了75%,一根堵了85%,还有一根最厉害的,95%——就这样,打了三个支架。

医生说我的血管已经钙化,堵塞的原因全是因为从年轻时大鱼大肉脂肪累积所致,其中一根血管因为钙化已经硬化的非常厉害,打支架时十二个压还撑不起来,如果失败,就得做搭桥手术,那样可就麻烦了。好在打到十五个压的时候撑起来了,医生说这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的确,我看到主治大夫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

通过这次支架手术,我的烟和酒一夜之间戒掉了,没有人逼我,也没有人劝我,根本没费多大周折,完全凭自觉——看来人没逼到那一步,到时候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只是,人在很多时候,想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所以,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能等到老了才去注意,要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身上的毛病不是一时一事才有,而是长年累月一些不健康习惯的积攒。

我现在每天的生活习惯就是:早上四点起床,写作一小时,干活(其实就是活动一下)一小时,然后去食堂就餐,一个鸡蛋,一碗粥;中午下班后,在食堂有什么吃什么,午休一小时;下午下班后,自己煮点燕麦粥,一个香蕉,一盒酸奶,一小时后夜跑五公里,回来到宿舍洗澡,看看书或者女排赛事、电视剧什么的,九点钟睡觉。上班时间,每伏案敲字一小时左右,就起来活动十分钟,原地踏步跑,或者做做操,举手抓空等等。

酒烟已经彻底戒掉,熬夜习惯也戒掉了。每天头等大事,就是先想着吃药,运动。现在感觉身体好多了,甚至比做支架之前感觉都好。本来单位想着让我回家休长假来着,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又回到了单位上班。我是觉着,人不能累着,却也不能闲着,太闲了,更容易出毛病。凡事有个度,这个活动锻炼的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掌握,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健康方面,千万不能犯邯郸学步的错误,要问就问自己,问医生——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根据医生的叮嘱来。

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我非常赞成。虽说“生命在于运动”,但这运动很有讲究,至少,不是任务式的。生命的运动与身体的运动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只操心身体的运动,忽视了生命的运动。生命的运动是人体经脉的运动,只有协调好经脉的运动,才能延长生命。例如,我们看国庆阅兵式,既高兴又提气,这才是生命的运动。我经常看抗日神剧,遭到家人非议,但我不改初衷,我一看把鬼子打的落花流水的故事就特别开心,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忘了。我每天要运气大嘿三声,如果暴破感强,说明底气十足,生命力旺盛。如果身体的超量运动,只会提前耗尽生命能量,身体的器管也是有极限的,超过极限,就只能提前报废了。我的辆伏特小轿车,开了十年,跟新的一样,我只换了一个排气管。以前,单位的车开三五年,便像要散架一样,为什么?我的车开的爱惜呀!每天开动一下,又很少开长途。我父亲活了八十六,是一个爱运动之人,基本日程是,吃了早饭出去,绕村一大圈,回家吃中饭后就在家休息。我观察,父亲的运动是一个习惯。母亲活的更长寿,她也爱走,主要是去看热闹,哪里有热闹,她就往哪里凑。我认为,只有把运动当休闲,以休闲为主,这运动才有价值。我楼上一大妈,一天走几万步,有一天病了,伤了膝盖,走不动了,休息了小半年才下楼。

我也不大运动,一天顶多是走三千来步,而且这距离是我家到超市的路程,我总是找些鸡毛蒜皮的事去超市,散步才有点意义,有时实在想不出买点什么了,就在家里看电视剧。

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这因人而异,老人倒是不提倡大运动量,我同事体育系的老师们,年轻时健康如牛,老了以后没有几个了,也出不了校大门了,只能坐外面晒太阳! 不执意体育锻炼的我和一个同窗好友,他82、我80,都依然逛大街、逛商场,身上没有不舒服感觉,吃饭、睡觉、大小便都很正常!他是爱散步,我从小爱逛大街,每天都转转,在家期间玩乐器,有时候也给老年艺术团伴奏,总是有点事干!我在班期间从来不吃早饭,将近40年没吃过早饭,也没有专家们说的那些病,不吃早饭是为了多睡一会儿觉,我的特点是从小开始能睡觉,直到今天还要睡8小时以上才舒服!

过去,我们当地农村有个敬老习惯,父母过六十岁,就给他们铺上厚厚的褥子,让他们多数时间都躺在炕上享福,饭做好了就起来吃饭,结果能活到70的人很少! 我妈妈是农村受苦人,自从我懂事起妈妈一身病,不吃药不看医生,但他总是闲不住,60岁以前下地干活,60岁以后也总找一些小活干,冬天收拾家,夏天菜地里拔拔草,捡捡菜,结果我妈活到了84岁!

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少动不等同长寿,同样,锻炼也不能说明一定长寿。人的长寿与否主要取决于基因、生活环境、饮食搭配。但经常锻炼的人精神状态一定比不锻炼的人好,工作有干劲,气质佳,有耐力。不锻炼的人无论干什么活,耐力差,恢复慢。

有人说50岁后要少动,休息才是最好的运动,你怎么看?

不刻意追求大寿,帝王将相,大贾巨商,谁吃不起不老成仙丹?沒有啊?

我个人意见是进港后(到六十后),死活沒什么可怕,忘记年龄,正常肉食三成,多吃蔬菜,瓜果,有病早治无病应防,散步小跑,田园小种小收,写点收获,不惹旧事,减少减轻往来,少吃大餐,遵守自己习惯,过一天就一天,过过就长了,长了不就长寿了吗😄

自我看法,一笑了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