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看到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就想回答一下呢?以前在医院工作见的生死离别多了,不知不觉的开始学会和领悟如何坦然的面对人生。

要做到坦然自若,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对生死看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到的。记得我公公在世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想开点、看淡点,人生就这么回事”。公公一辈子善行,活到92岁离世。

我说个印象深刻的事儿。人到了快要生离死别的时候其实是有感知的。去年夏天,公公自己去菜市场买菜,顺便来我家串门。进门坐下来,我倒的水他也没喝,只是说来看看,他说孙子好长时间没来电话了。我立即拨通了孩子电话,他接了电话后直“打岔”,其实他已经听不清楚孙子说些啥了。放下电话,他说自己以后可能不会来了,嘱咐我多注意身体。临走的时候还笑一笑:人都有这一天呐。当时我没想那么多,以为是老人随便一说,今天回想一下那天其实是来“告别”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也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离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离开朝夕相处的亲朋,离开这个无奈又留恋的阳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其实无论你能走多远,最终必将要坦然接受和面对这个问题。生离死别有时看似挺远,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身边左右。也许哪一天在睡梦中不再醒来,也许哪一天出门不能回家,也许……你自己也不知道会选择以何种方式“告别”。

生命这列火车,既然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下车,就要好好的欣赏车窗外湛蓝的天空和沿途的美景。这个世界我来过,坦然面对,看淡生死。想想从古至今伟人都“泰然处之”,自己一个小平民百姓“跟着走”就是了。活好当下,活出精彩,才“不枉此行”吧。

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人生就是在矛盾中生存着。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风景。人却不同。没有一个轮回,只有生与死。我们来到世上,无论人生受过怎样的挫折,或生活的贫穷。或是生活的锦衣玉食一生达官显贵。最终都归宿于死亡。

所以我们要努力开心的过好每一天。坦然面对生死。

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死问题。一辈子,3万天了,人来到世界终归要离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其次,我们相信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人死后随着个人业力轮转,六道轮回,别人也无法改变死者如何轮回。再次,如果死者转生三善道,生者应该祝福地,如果死转生三恶道,生者只能为死者陪福超度,让死者早日脱离苦海!最后,们要摆正心态,一切随缘!

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不坦然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看破生死。

人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把生命的真相悟明白了,你就知道了生和死其实是一回事。

有生必然有死。

生命的真意是什么?活着的真义就是弄明白生命的真相。

人生为什么要活着?大家可能说为了钱活着,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赚钱得靠命,你的命里有财,你才能担得起财,没有财你担不起财。

能担多少财,老天就会给你多少财,担不起财你要那么多财干什么?

活着有质量。

没有质量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也是不可抗拒的。

所以说我们得正视痛苦。

佛说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因为有因果在左右着我们的生命。

我的天儿,我的地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跟别人没有一点的关系。左右我们命运的是因果。

种下善因结善果,种下恶因结恶果。

道理很简单,活着的时候你也别苦闷,你也别痛苦,所有的坎坷的制造者竟然都是我们自己,我们明白了活着的真义,那就是努力奋斗,利他利益社会。一个人越能付出和创造利他的事业就越有劲儿了,就越有价值。

越能吃苦,培植福报的力量就越大。

消除贪嗔痴修戒定慧。

消除烦恼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烦恼。

消除厄运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厄运的惩罚。

不抗拒,不抱怨,不指责。敢于承担责任能付出。

能付出能吃苦。能够舍得的人,能够大舍的人,敢于牺牲自我利益人群的人,这样的人做属于开悟的。开悟了就得到了大智慧了,你就成佛了。

佛的真意就是智慧。获得大智慧。

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不可能,谁也无法做到。

即使做好一切准备,穷尽一切知识,都不行。

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有情感有思想,面对生死离别,谁可以做到脑子指挥心。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让死者不留遗憾,从而减少负疚之感。尽管从古到今所有的圣者,都知道生老病死,真正能坦然的又有几个。当我们鼓足毕生的力气,对抗死亡,才发现,根本没有对手,这种无力感,是我们最大的痛苦。尽管在生前,我们已做好一切准备,但失去的强大,足以使人丧失理智。

能够坦然的是,我们完成了死者所有的遗愿,我们在生前尽到了所有的孝到与爱护。

真正坦然的话,恐怕要到七八十岁,见惯生死,见惯人间,但也要绝对的智慧。否则,恐怕至死不能放手。

谁能告诉我怎么坦然自若的面对生死离别?

哪有什么坦然,还不是没得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