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说到上市公司减持股票的行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最近发生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的减持。在上个月的9号-12号期间,小马哥合计抛售965万股腾讯股票,出售均价在433-450.27港元之间,算上今年年初小马哥所减持的股票,本年度他已经两次减持,合计抛售换得现金63亿港币。小马哥作为腾讯的大股东和创始人对公司内部的运营情况肯定是最了解的,假设公司内部运作出现了问题或者盈利能力降低,他作为创始人肯定是第一个知道的,所以本次小马哥减持股票也被一些投资者贴上了公司运作出现问题的标签,很多投资者看到小马哥减持之后害怕未来腾讯股票将会走低,所以不缺乏跟随抛售的情况,当然了,这种担心并不无道理,很多时候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创始人减持股票都是未来股价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也经常会出现大股东减持后股价随之下跌的情况。但是我们从此次小马哥减持股票之后的股价走向来看,目前腾讯股价在小马哥减持之后不降反升,所以这说明大股东减持不一定都是出于“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图:小马哥减持后股价反而上涨32%)
很多时候大股东减持股票有其他的内在含义,下面章节我们就着重介绍下何种情况下大股东会减持股票,已经大股东减持股票的意义和散投者在面临这些情况时该作出何种对策:
大股东在股价高位减持股票大股东减持股票的行为通常发生在股价在高位的时候,本质上来说大股东和散户或者机构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利,牛市行情下的整体行情都在上涨,无论平时业绩好或者不好的个股总会随整体行情出现一定程度的拉升,所以大股东在此时减持股票是最佳选择,但是在此时减持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情况是大股东纯粹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高位减持,这里所说的“高位"既有可能是个股出现利好或者趁着大盘整体的上涨行情自然上涨到的“高位”,也有可能是在大股东联合庄家、主力以及媒体将股价暂时拉升到“高位”抛售。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19年的时候,某石资源就发生过高管和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而在减持之前,某石公司就有联合主力拉升股价的迹象,等到股价被拉升到高位的时候,股东和高管趁机减持获利,等到减持完毕,某石资源的股价应声回落,甚至下跌到接近历史最低位的位置上。很明显,某石公司的股东和高管此次减持是有备而来,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第二种情况是大股东在高位减持后,后续在低位增持。特别是对于绩差股来说,绩差股的股价长期处于低位,如果此时减持肯定不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但是在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不排除此类股票随着上涨趋势而拉升的情况。大股东肯定不会错过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高位减持获利,等到股价重新下跌到启动点之后再选择买入,这样其所持有的股票数量没有改变,而且而赚取了价差,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种情况就是大股东确实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该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短期题材炒作的个股,趁着政策的东风其个股股价在短期内上涨到相对高位,但是随着热度的褪去,此类个股终将还会回到历史低位,很难走出持续上涨的行情,大股东也很明白这一点,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不看好,所以此时选择减持,这样才能落袋为安。
本章小结:总体来说,大股东在高位减持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公司重要股东或者高管在高位减持可能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看好,这种情况比较麻烦,对于散户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来说都属于重大利空;但是对于一些个别不重要大股东的减持来说,少量的减持或者出于个人减持获得利润以改善个人生活的这种减持行为来说,并不会对未来股价的涨跌产生多大的影响,属于正常减持的范畴。比如小马哥曾在腾讯创立初期就进行过一次减持,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这种减持对于股价的影响是无关痛痒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假设大股东选择在牛市减持,那么就应该提高警惕了,可能大股东或者高管都觉得当先股价估值过高,存在较大的泡沫,散户投资者在此时应该进行及时的退市或者减持。
大股东在其他情况下的减持行为及意义其实大股东并不只是会在高位选择减持,在股价处于其他位置的时候也会有大股东选择减持,虽然不在高位减持使得大股东获利较小,但是有时候实在是无奈之举,我们来分析下此时大股东减持的原因:
【1】大股东个人需要钱。股票也是个人资产的一部分,假设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己遇到了资金短缺的情况也会选择减持变现,减持是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此种减持属于大股东的个人行为,与背后上市公司的利好或者利空没有关系,简单的说就是谁都有缺钱的时候。
【2】不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即使是在个股下跌行情中,大股东也可能选择减持,这种减持与散户的“割肉”类似,即使亏损也要减持,否则后续股价再次一路下跌到更低的位置的时候损失更大。
【3】减持获取资金,用来支持上市公司发展。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扩张期的上市公司或者资金链即将断裂、现金流较少的上市公司,减持的大股东也一般是公司创始人,一旦公司面临资金短缺的压力,大股东会不惜靠减持换取资金,然后将资金投入到支持公司发展上来。一方面减持获取的资金是没有利息压力的,可以放心使用;另一方面,只有上市公司走出低谷重新拿出好看的业绩才能反推个股上涨,这也符合大股东的利益。
【4】大股东减持配合主力建仓吸筹或者换庄。很多上市公司会做市值管理和股价维护,目的就是为了使得股价在健康的价格区间内运行,而推动股价上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此时上市公司会找主力合作,合力将股价推行到一个较高或者合理的位置上来,但是主力为了拉低建仓吸筹的成本会要求上市公司将股价暂时压制下来,上市公司或者通过发布利空消息,或者通过大股东减持的方法使得股价暂时下跌,下跌后主力才选择入场低吸。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换庄,上市公司在主力换庄的时候都会事先与新庄家洽谈接货价格区间,此时老庄家和上市公司为了实现换庄会尽可能的将股价打压到协议区间里,老庄家会通过控盘能力打压股价,上市公司会通过发布利空配合大股东减持打压股价,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是随着近年来A股市场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的加强,此种暗箱操作的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也很少有上市公司敢这么做了。
本章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非高位下的大股东减持其可能是主动减持也可能是被动减持,对这一点的判断还需要综合考量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一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那就是重要股东,特别是公司创始人在股价低位的减持行为,此时他们减持的数量越多、比例越大,说明其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越不看好。总之,股价处于低位时大股东却发布减持公告,我们就要注意未来可能不会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者应该将这只个股从投资范围内剔除掉,原因很简单,既然大股东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都持有怀疑态度,那么该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又在哪里呢?大股东如果是对公司、对投资者认真负责的就不应该低位减持离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与投资者站在一起,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带领公司、带领投资者赚取利益。
(图:2018年巴菲特减持苹果、索罗斯清仓,引发苹果股价大跌)
结语、归纳以上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股东减持有时候仅仅是一个获利的渠道和工具,有时候是行情将发生重大变动的信号。在分析大股东减持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应该结合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财务数据的等各方面分析,切勿掉进主力或者上市公司设下的陷井中。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未尽事宜,欢迎补充;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上市公司的股东减持行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不是单纯上不看好公司的未来,可能会有多重的意义存在。
第一种,配合主力机构的洗盘和坐庄。要知道上市公司和主力机构在坐庄前都是会进行洽谈,并且签订协议的,所以说,上市公司会配合主力进行坐庄。那么主力是一定会比普通机构,所有的散户更先一步的知道消息,从而进行洗盘,拉升。
因此,股市里有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不要相信顶部的利好,也不要相信底部的利空。如果上市公司发布了大股东的减持,但是这种减持的数量不多,并且是预期减持,而不是实际频繁减持,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
底部区域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震荡,洗盘,割韭菜的策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空。如果基本面没有出现问题,个股的估值又是超跌较低的,那反而应该加大买入。
第二种,大股东提前知道公司的问题,跑路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就比较可怕了,如果你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频繁减持,并且还是一个基本面暂时没有发生问题,股价估值也不高的情况下,那就要留意他们的减持数量,频率以及其他细节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发现,减持的不止一个大股东,而且还有公司内部频繁离职的现象,那八九不离十就是公司内部已经出现了问题,走漏了风声,大股东在减持套现,而高管在走人另谋他就。
这个时候,不要怀疑,不要留恋,立刻止损换股,避免“杯具”发生。
第三种,就是大股东的高位减持。有人说,为什么大股东会在高位减持呢?不想让股价继续上涨吗?其实不然,如果是在一轮牛市的中后期,大部分散户是贪婪的,所以就算大股东大摇大摆的减持套现,获利,散户也不以为然。
因为在牛市周期里,利好会被放大,利空会被缩小,你大股东减持消息出现,1-2天股价下跌,3-5天散户就会忘记的干干净净,股价甚至还会出现更大的涨幅,那自然不会被在意。
不过这个时候,你就要看了,个股的估值是不是高了,牛市是不是进入尾声了,如果是的话,也应该和大股东一样,逢高分批的卖出,已锁定盈利!
结论:综上,大股东减持这个东西,有的时候是工具,有的时候是信号,有的时候,只是一个正常化的资金需求程序而已。所以,还是要根据前期的个股走势,相对的环境位置,以及个股的一个估值高低来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千万不可以仅凭一个消息,而做出盲目的买卖操作,这往往容易掉入主力机构的陷阱之中。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背后的真正逻辑。
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我以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自己手中的股票,就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才抛了筹码。在减持的时候,股东会找出很多理由解脱。但只要归结到一个利字,所有的理由都不攻自破。
第一种情况,有人说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是为了高势低吸,做自家的股票。当前市场中,这种情况也个别存在。解禁期到后,在高点减持手中的股票,在低点再接回来。做股票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不确定性,很少有人能确定未来的走势。同时,股东减持股票,不是说抛就抛,要办理一定的手续,这需要时间。如果这家上市公司较好,其股票被主力资金重仓了,万一抛出的时候是低价,想接回来的时候需要付出更多的钱,股东会这样干。我以为,这些上市公司股东不是傻子,不会低抛高接。唯一的解释是认为公司未来发展不太好,股价有可能走低,才趁股价在高位卖个好价钱。
第二种情况,有人说了,有些风投公司在帮助企业上市的时候,认购了部分股票,限售到期后,卖出手中的股票。风投公司都是财经方面的高手,对上市公司非常了解,对大盘和股价的走势也非常清楚。假如风投公司认为手中持有的股票每股能涨到100元,股价到50元的时候卖出,亏大了,风投公司会这么傻?我以为,不会,只能解释为,风投公司因为对上市公司很了解,限售到期后,认为股价远远高于公司实际价值,才抛售手中的股票。
第三种情况,有人说了,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东要另成立公司,手中的资金不够,才抛出手中股票。这种说法,看起来合理,实际上漏洞很大。股东成立新公司的时候,如果需要资金,融资渠道有很多,向银行贷款、抵押股票等等都行。假如股东认为,上市公司股票未来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拿在手里赚取的利润比向银行贷款的利息多,换作是我也不会卖股票,而是会通过别的渠道融资。所以说,只有上市公司股东感觉手中的股票不会带来更高收益的时候,才会把股票兑现成现金。
第四种情况,有人说,股东减持股票是为了改善生活、孩子出国。这些理由更不可信。这些上市公司股东,一般都在企业里担任一定职务,年薪肯定要比普通工人高,维持生活应该没问题。如果眼看着手中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资产在增长,他们不会傻到卖股票。只能说,为了卖出股票也拚了,找到如此不让人可信的理由。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只要上市公司股东发现,上市公司经营很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自己手中的股票未来就有上涨空间,他们不会好心到把股价上涨空间让给别人,也就不会减持手中的股票。在利益面前,所有的困难都会解决,不需要卖出手中的股票。凡是减持股票的行为,都是认为股价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才把股票换作现金。
以上是小不点的感悟,希望能对朋友们有帮助,喜欢的请点赞支持,谢谢!
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股东减持有很多原因,不看好未来发展前景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有的股东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没信心,赶紧变现,落袋为安;2、股东资金紧张,急需资金,即使看好未来,但为了应对眼前的困难得减持股份换成现金;3、有的股东属于财务性投资,在达到了预期的收益目标后,出售股权,属于理性退出;4、有些个人股东,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比如购买高档住宅,减持股份换成现金用来消费;5、股东还有收益率更好的项目可以投资,减持这个公司股份后,去投资别的项目或者公司。总之,对于股东减持减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应该特别注意大股东的大规模、连续减持,的确是判断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
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当然。
如果公司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大股东会牢牢的将它控制在手里。只会增持。哪有可能减持。
减持就是捞一把就走的赌徒行为。大股东不想控股的企业都没有前途。都不适合价值投资。
有些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有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减持,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来?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这个要看是不是十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减持量,密集度。
目前在a股市场,大股东要想财富变现,减持是最快速,最容易实现的渠道了。这也是我大a股投机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融资,轻回报。
话说回来,大股东减持也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这些公司的董事长不为了赚钱难道是为了做善事来的吗?
在大股东减持的这件事上,国企通过市场减持比较少,不是他们不想减持,而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因为这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股市经常出现减持的通告,大部分都是民企,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证券法对股东减持法律法规比较宽松,第二还是因为整个证券市场未形成以投资,长期回报的为主的气氛。
以投机方面来讲,对主力,对散户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主力正在按计划操纵股价,你这时发个通告,说要大量减持,数量还达到了千万股级别的,这不是添乱吗,还能不能讲点江湖道义了?
再来讲下投资方面,如果一支股票经常性的减持,而且数量还挺大,这支股票千万千万不能长期持有的。
原因很简单,作为公司的老板都不看好自己的公司,投资者还去买,这不是傻是什么。无论其宣传的光环有多耀眼,什么独角兽啊,生态化反啊,都是忽悠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