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在强大的时候为什么不主动出击,征服汉化北边游牧名族,永绝后患?

事情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征服不是决斗,打赢战争并不等于征服,游牧民族没有可守的城市,但也没有不可以放弃的土地,与他们战争几乎不可能全面获胜,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和影子战斗。他们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北方大草原,西北大戈壁,无险可守,后勤供应困难。你把他们打走了,不守,这仗就白打了;如果守,兵力牵制太大,战线太长,后勤供应跟不上,还要不断受到袭扰,往往会被拖死。最关键的是,农耕文明的中原人,并不认为这些土地值得花费巨大国力去镇守。如果以我们现在的国土意识,付出代价是值得的,但在古代人们的认识里,抢一片没用的土地不是财富而是负担,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如果外族不袭扰中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政权,根本无意主动向外扩张。战争的目的还是以保境安民为主。

秦朝时候,秦始皇派蒙恬攻打草原游牧民族,当时李斯就提出这个问题,秦始皇不听,结果陷入了无休止的边境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到了汉代,高祖刘邦也曾动过灭掉草原游牧民族的想法,但结果是自己差点被人家干掉,此后文帝、景帝改变政策,以安抚为主,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经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大增,汉武帝跃跃欲试,但一度遭到各种势力的反对,主父偃就是上书劝汉武帝不要攻打匈奴才被汉武帝发现。不过汉武帝并没有采用主父偃的建议,还是对匈奴用兵了,当得到土地后,秦朝面临的困扰同样困扰着汉武帝的决策,丞相公孙弘力主放弃,认为建朔方城空耗国力,得到的土地自己也不能耕种,还要大量军队去镇守。这次主父偃的态度则截然相反,认为既然打下来就要守住,否则就白打了,这次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建朔方城,守住河套地区,但为此,文景两朝积累下的财富被消耗殆尽,大汉彻底被拖垮,国库空虚,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们易子而食,人口锐减,人心也开始浮动。汉武帝看到这些,不得不停止对外战争,并下罪己诏,要求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否则有亡国之危。

现在我们都是以现代意识看待国土扩张,但这不是古人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更现实,对战争的目的功利思想更重,即便是在强大时期,可以打赢局部战争,但对于这种抢到土地不能利用的战争,他们认为是愚蠢的,是极力回避的。汉武帝的扩张政策在我们看来是积极地,值得推崇的,但在当时是反面教材,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就是在桑弘羊请求在轮台(新疆轮台县)住兵防匈奴的情况下写成的,汉武帝驳回了桑弘羊的请求,提出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的主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政策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轮台罪己诏后人对外用兵,都会想到汉武帝差点亡国的教训,采取隐忍的政策。对主动出击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