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题注说的这个是公务员单位“公务员编和事业编混编”现象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常见,也是公务员车补极度不公平的问题。大家都在同一个单位,干着同一样的工作,因为编制不同,公务员可以享受车补,而事业编不能享受车补。但是文件规定就是规定,以目前形势,混编的事业编制,暂时是不可能享受车补的。
特别是在乡镇,混编问题比较突出。以前笔者所在的乡镇党政办7个人,就我一个公务员,其他都是事业编。没有车补一说之前,大家都相安无事。自从有了车补,一个办公室只有1个人享受车补,其他人都享受不了,加之公务车辆又少,下乡驻村又多,事业编的同志比较有怨气,甚至个别人以没有车补为理由,经常不配合乡镇的驻村和下乡工作。
县直单位混编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些都是以前留下的历史问题。比如县教育局、卫生局、交通局等单位,既有行政编,也有事业编,行政编可以享受车补,事业编享受不了车补。当然,县直单位公务用车多一些,一般的公务都能保障车辆,大家对车补这一块抱怨也不是很大。
好消息是,有的省份已经开始实行事业编车补改革,实行实报实销,用多少报销多少,这极大解决了用私家车辆办公事的问题。
事业编车补的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事业编也会像公务员一样,享受货币化车补。或许5年,或许10年。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了解更多事业单位招考信息及资料,可关注【重庆中公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其实就是常见的混编混岗,但是做的工作相同并不代表编制就一样。到目前为止,只要行政编才有车补,事业编没有,所以不管你是做行政工作还是事业工作,只要你不是行政编制,就没有车补。
车补可以说一直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一块心病。事业单位车补一直迟迟不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事业单位人员复杂、人数较公务员较为庞大;二是事业单位改革还未到位,很多政策问题还没有办法落实。
其实现在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也引起了国家重视,部分地区实行了报销制度,对车补进行报销,也是在尽力解决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希望之后会有更确实的政策调整事业单位的车补问题!你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我对我的这篇回答很有信心,我相信这篇回答是极少数能将车补制度讲清楚的文章,请耐心看下去!
体制内的薪酬制度一直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除了工资之外的各种补助也经常被人拿出来讨论。
作为体制内最大的两个群体: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两者的薪酬制度差别也备受关注,其中车补就是一个关注焦点。
回到我们的问题: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一,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把公车、车补、交通补贴这三个不同的名词区别区分清楚。下面我以我们镇为例子,跟大家解释一下。首先是公车:公车全称是公务用车,是指单位的车,所有权是单位,不属于任何一个领导干部职工(镇党委书记和镇长配专职司机,但开的是领导自己的车),用于单位日常工作,一般不多。我所在的镇政府,属于较大镇,除了日常行政检查、巡查的三辆皮卡车之外,也只有一辆轿车是公车。镇三套班子成员在县内的公务活动不派公车,其他干部职工在镇内的公务活动不派公车。其次是车补:车补全称是公务用车补贴,是国家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的政策里面规定,对在编在岗工作人员的交通补贴,用于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对于我们镇来说,车补保障出行范围是本镇镇域内,这个保障出行范围也不是镇里定的,是由县有关部门批准的。我们镇政府里面车补的金额根据级别,从100元-600元不等,每月发放一次。对于一些经常要下村的部门来说,车补其实是不够用的。最后是公务交通补贴:公务交通补贴是离开镇域范围,私车公用外出办公的补贴。外出办理公务原则上使用公务用车,确因公车繁忙,经批准后,可用私家车外出办理公务。公务交通补贴是根据实际情况补贴的,私车公用外出一趟才补一趟,不是每个月发放的。交通补贴并不高,比如到县城50公里,来回共补助100元,除去油费和高速路费,剩下的都不够车损。
二,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改革过程。我们国家的机关单位以前是没有车补,每个单位都养着很多公车,所有的公务出行,不管是在辖区范围内,还是外出其他地方公干,所有领导干部职工,都使用公车。一方面,外出公务越来越多,导致公车不够用,所有机关单位都在打报告申请买车;另一方面,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公家的东西往往不被爱惜,公车的保管保养花费了巨资却效果不好,甚至产生了腐败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对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给大家按月发放一笔公务用车补贴,保障辖区内的所有公务活动,都由工作人员自己负责,相当于是包干的感觉,避免了辖区内频繁外出公干频繁填单报销的问题;对于辖区外的地方,实行公务交通补贴,也就是出去一趟填一次单进行报销;单位只保留一小部分真正的公务用车。
三,当前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利弊。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那么任何一项制度肯定也有利有弊,当前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的利主要体现在节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减少了腐败问题;弊则主要体现在公平公正上,一是公务员有,事业编制人员无,初衷是因为公务员才是外出公干的主体,事业编制人员外出公干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乡镇基层,由于混编混岗情况严重,乡镇政府事业编制人员的工作内容、外出公干频次都跟公务员基本一样,只有公务员享受车补,事业编制人员无车补,不合理;二是只按身份不区分业务,只要是公务员都享受车补,但一些部门是经常需要辖区内外出公干的,一些部门一年也外出不了几次,两者拿到的车补一样多,也不合理。
四,公务用车制度(车补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近几年社会上对车补制度改革的呼声很大,主要集中在事业编制人员该不该享受车补这个问题上,一些省份已经率先做出改革,让部分事业编制人员享受了车补。我认为车补制度需要改革,但要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公平公正,又要兼顾行政效率。如果将公务用车制度做细,不管辖区内还是辖区外,每一次私车公用的公务外出,都实报实销,那么的确完美地体现了公平公正,资金都补给了准确合适的人,但行政效率太低,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来监督落实这个制度,否则就形同虚设了;如果不分彼此,所有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单位人员都统一享受车补,那么行政效率极高了,每个月发钱就是了,但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不合理情况。
因此,我认为,这个车补制度不能一概而论,不支持所有的公务员、所有的事业编制人员都享受车补,应该有的放矢,进一步细化,兼顾公平公正和行政效率。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虽说自己是事业编,但是干的行政岗位的工作,为啥享受不上车补?这是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希望尽快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公务员公车改革已经完成并按月发放了车补。
然而,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施,只有等待改革完成之后才能享受到车补。
公车改革是一个比较庞大、范围比较广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来完成。
公务员公车改革也是经过几年才完成的。
虽然,您现在干的行政工作,但是,您是事业编,所以,暂时无法享受车补。
这是事业编制人员比较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希望尽快得到解决的问题。
见于这样的情况,只有等待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尽快落实,也希望能早日实施事业单位公车改革。
(图片来自网络)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国家规定,能不能享受车补,不是看你干的什么工作,而是看你的编制,只有行政编制和参公编制才能享受车补,有些地市甚至延伸到行政单位的工勤人员,但是事业单位只有副厅级及以上人员(取消配备公车)才享有车补,其他事业单位人员一律没有车补。
事业单位副厅级及以上人员什么概念呢?一般高校大学的校长都是厅级干部,有些地市有职业技术学院、卫校之类的学校,校长是副厅级干部,当然了省直属的事业单位和中央直属的事业单位可能副厅级及以上干部可能较多些,但是我们最广大的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包括高中的正县级、副县级校长都没有车补。
至于为什么我们最广大的基层事业单位人员不能享受车补。个人揣测主要是下面这个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公务员700余万人,这个包括参公单位和警察队伍。而事业编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加上教师和医务人员,大概在4000万人以上,也就是公务员人数的6倍左右,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车改的目标是:公务交通成本节约、费用降低,一个单位养一辆车,每年的油费、保养费、保险费,还要养一个司机,实际上每年的开销非常大的,现在不让养车了,会节省一大笔开销。但是如果还给4000万的事业编人员也发车补的话,会给各级财政增加很大压力的,估计比没车改前费用还高,那么车改就没有意义了。
事业单位干行政的工作,为何不能享受车补?
很多地区事业单位管理八级以上岗位是有车补的,其他事业人员多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
机关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告一段落,根据政策规定,行政机关内所有人员都是有车补的,包括公务员和机关工勤,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人员也是全部有车补的。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比机关公车改革稍晚,但根据目前大部分地区出台的政策,事业单位主要还是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进行,部分地区事业单位管理八级以上岗位可以享受车补,但离开管理岗位后就不再享受。
关于事业单位车补问题,很多事业人员都有反映,我们可以看下有关官方给出的答复:
有网友提问:今年事业单位的车补发下来了,但只发到副科级,副科级以下人员没有车补,不知是否符合当前事业人员的车补政策。
官方答复:只有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方式,管理人员的界定为:在核定的限额内实际聘任为单位领导或内设机构领导的在编在岗人员。所聘人员离开管理岗位后,不再享受交通补贴。
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并不是全部都没有车补,而是聘任到管理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有车补的,当然了,发放车补以实际聘任为准,离开实际的管理岗位后,虽然仍然享受原来岗位的工资待遇,但是车补就不再享受了。
欢迎关注“中省直遴选”,有问题欢迎私信交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