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有什么名人?
介绍几位河南修武籍将军,他们中有开国将军,也有1988年以后授衔的将军,他们是:
△李雪三,河南省修武县周流村人,开国中将。1910年10月14日生,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康星火,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虎路峪村人。1927年出生,1943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01月入伍参加八路军,同年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原武汉钢铁公司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正兵团职离休。
△王文,河南修武人,少将军衔。1960年1月生,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驻香港部队副参谋长、茂名军分区司令员、惠州军分区司令员、珠海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2015年7月晋升少将。
△马建国,河南省修武县人,解放军少将。1956年11月出生,历任总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政治委员,200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修武有什么名人?
在修武的名人中介绍几位,他们是修武人的骄傲和自豪。
李雪三(1910—1992日),河南焦作市修武周流村人,开国中将。
1928年春,考入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第26路军任排长。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加入红军,1932年1月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5军团第38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15军团警卫团政委等职。
参加过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和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参加过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警卫营教导员,第687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政委,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2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副政委、政委。
参加过平型关、町店、张店、讨伐顽军石友三部等战役战斗;参与开辟豫北、鲁西南根据地的斗争;参加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斗争,参加盐阜区反“扫荡”及合德镇、陈家港、阜宁、两淮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8旅政委,第2纵队第4师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四野第39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参加过攻打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志愿军第39军副政委、政委,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勤学院副政委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2年12月22日在京病逝。
陈子植(1912—2020),河南省修武县人,四川省军区原副司令员。1937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入党。
在革命生涯中,曾任大队长、连长兼副营长、县地方武装指挥部指挥长、股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旅长兼参谋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军随营干部学校校长、处长、先遣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西藏军区日喀则警备区司令员、西藏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家栋(1917—2012),河南修武人,中纪委原委员、研究室原主任。1936年6月入党。
在革命生涯中,曾任富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延属地委政务秘书,延安赴东北干部队党支部副书记,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一区区委书记,西满分局秘书室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重庆北碚钢铁厂厂长、水轮机厂厂长,重庆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四川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局局长、中纪委委员、研究室主任等职。2012年11月2日在京病逝。
刘道生(1923—2012),河南省修武县人。1938年6月入伍,1939年6月入党。
在革命生涯中,曾任训练队队长、医务主任、科长、处长、师后勤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委、陆军第14军后勤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为抗美援朝战争和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2012年7月5日在贵阳病逝。
与之同名的另一位刘道生是湖南茶陵人,是开国中将,曾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海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修武有什么名人?
卫飒(约公元前10年一公元60年),字子产,河内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西汉末年,少贫而好学,随师就读,常无粮举炊,乃作佣工自给。青年时即闻名予时,曾任过王莽新朝的历州郡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入大司徒府任职。后授侍御史,并任过襄城县令,因政有名迹,迁升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省彬县)太守。
东汉初,桂阳郡地处边陲,开化较晚,民"不知礼则"。卫飒莅任后,广建各级乡学,以振兴教育;设制婚姻之礼,以淳化风俗。数年之间,"邦俗从化",中原文明开始在祖国边远地区生根开花。
卫飒通经史,善文章。据《隋书<经籍志>》载:汉桂阳太守卫飒撰《史要》十卷,其内容为摘辑"《史记》要言,以类相从"。《新唐书<艺文志>》载有卫飒所著《史记要传》十卷,与《史要》当为一书。至《宋史<艺文志>》即不复载录,其书当亡佚于宋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