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的尧舜禹篡夺说,能推翻《史记》禅让的记载吗?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谁在《竹书记年》里看到了尧舜禹篡夺说,谁又在《史记》中看到了“禅让说”。真正读过两部古典文献的人,大概都不会这样说。置疑历史,随意曲解历史,或是更改历史,成为这些年来一些人哗众取宠的手段。当然,哗众取宠的背后,都有是有目的的。不仅现在,历史上也是这样。
当曹操的儿子曹丕从汉献帝的手中接过刘家江山的时候,他们说,这是“禅让”,是中国历史上就有的政治传统。尧舜当初就是这样干的,所以,他们成为历史上的圣人。现在,汉献帝也这样干了,所以,也是圣人。当司马炎从曹操的后代手中接过政权的时候,经历的程序与曹丕当初是一致的。其它的无论是王莽篡了西汉,还是杨坚篡了北周,所用的历史都是一样的。因此,禅让的理论,对尧舜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对王莽、曹丕、司马炎、杨坚们来说,才有意义。因为禅让的说法,成就了他们的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让”其实是权利的明争暗斗,背后是鲜血人头,这是一点没有错的。
但有一点不得不说,“禅让”确实是古代政治权利交接之中,血腥的味道最少的一种。儒家推崇禅让,倒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是希望政治权力交接的过程中,能少些血腥之气。
李世民从李渊手中接过权力,李隆基从李旦的手中接过权力,本质上也是“禅让”。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交出权利。只不过,中国历史上对“禅让”的定义是与家天下相联系的。传给儿子,就算不得禅让了。但是,在史书也是写做“禅位”的。
因为权力能给人带来极大现实好处和心理满足感,所以,历史上手握权力的人,总是不想放的。因此,权力的交接,自然和血腥紧密相联。是不是我们因此就可以置疑历史上尧舜的禅让是假的呢?历史是骗人的呢?我看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尧舜时代,下距汉献帝禅让曹丕,已经两千多年了。那个时候还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与两千多年后的汉魏相比,社会政治情况也必然不一样。以后代的政治经验倒推历史,恐怕未必准确。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从黄帝到夏朝建立的这一段时间,所谓的天子,以及部落首领们不是后代君子那样,只是坐着享受老百姓供养的。他们更多的是带领百姓一起谋生存的首领。所以,那时的天子是很累的。比如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自己跟着一起干,腿上的毛都磨没了,脚趾头都变形了,这些记载,恐怕不会是假的。所以,儒家有句话说“内圣外王”,这不是儒家的创造,而是对历史的真实总结。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所谓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正妃有二子,一为青阳,二为昌意。五帝中的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之后的帝喾,是青阳的孙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孙。尧是帝喾的二儿子。舜是颛顼的七世孙。而禹是颛顼的孙子。我们把这个谱系简单的捋一下,会大体上明白“禅让”的意义。
黄帝去世之后,接班的既不是大儿子玄嚣(青阳),也不是二儿子昌意,而是二儿子所生的孙子高阳(颛顼),颛顼之后接位的是帝喾,他是黄帝大儿子的孙子。帝喾死了之后,传给大儿子挚,因为能力不行,被小儿子放勋取代。放勋就是尧帝。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当时领导人的选择是以能力这最重要标准的。能力不行,是立不住的。
尧年纪大了,处理国事的能力下降,于是就要找人帮他处理国事,假如他的儿子行的话,自然不成问题,可是他的儿子丹朱能力不行。舜是凭能力上去的。
尧死之后,有三年之丧。三年之丧结束。舜自觉避让丹朱。但是,诸候和大臣们都只认舜,不认丹朱,最后,舜继天子位。到禹的时候,也一样,舜的儿子商均,也是能力一般的人。禹最后继天子位。到禹的时候,他的儿子儿子启就比较厉害了,于是,在禹死之后,启继天子位,之后便成了家天下。
丹朱和商均没有接到天子之位,但他们依然是诸候。他们虽然不是天下之主,不经营天下之事,但依然可以经营自己的国家。而天子不以他们为臣。这是当时的政治情况。这些,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很明白。以上材料均来息《史记五帝本纪》。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书。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把各国的书籍全部烧掉。于是许多历史资料因此损毁。因此,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因为上古史资料的不全,他的《五帝本纪》只是述其大概,没有记年。而《竹书记纪》因为是秦之前的书,所以,里边有三皇五帝时期帝王年限记载。司马迁写史是从黄帝开始,起手是《五帝本纪》。而《竹书纪年》是从伏羲氏写起,之后有炎帝,之后才是黄帝。比起《史纪》来,他的资料更全更详细。
《竹书记年》能保留下来,也是偶然。在司马迁之后大约三四百年的西晋太康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坟墓被人发掘,从中挖出大量战国竹简。有一些字迹已经不清了。《竹书记年》就是当时的专家学者们整理之后的结果。
《竹书记年》的出现,为后来的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当然,其中也会出现一些与后来史学不同的材料,这是正常的。这本书现在可以读到。我自己手上就有《四库全书》版影印本。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翻了一下,没有发现关于尧舜时期的历史,其中有与《史记》完全矛盾的材料。
作为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历史书。他可以提供了许多史记中没有的细节。但这不能证明它比史记更可信。我们都知道,商朝时,商王太甲因为无道被宰相伊尹放逐。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可是,据《竹书记年》载,太甲被放逐之后,曾潜回杀掉了伊尹。后世的学者,普遍认为,这个历史是假的。至于为什么写史者要做假。学者们认为,这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关系。当时,齐国田氏夺了姜氏的权,田和把齐康公流放到海岛上;而晋国的三家公卿也把晋桓公放逐。最后田氏篡了齐,三家分了晋。当他们把国君放逐的时候,都拿伊尹放太甲说事。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与曹丕司马炎拿禅让说事是一样的。于是,写史的人便编了这段太甲杀伊尹的故事,告戒那些不忠于君主的臣子们小心点。但编造的历史骗不了太久的。
总之。禅让做为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名词,他的根本点在于,权力交接中,不以血缘关系为重点,而是以能力为重点。儒家推崇禅让,推崇的是不把天下当成私家财产,而王者要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天下人民谋福利的精神。这一点,只要认真读点历史,是不难明白的。
《竹书纪年》的尧舜禹篡夺说,能推翻《史记》禅让的记载吗?
那个年代的事都己成为一个传说了,完全的真相是不可能还原的了,因为那时的文字目前还没有发现,后世的记载都是凭着代代相传的口说而成的,这样形成的版本就会有很大不同了!实际上最关键的事你认可哪一个更美更有意义?
《竹书纪年》的尧舜禹篡夺说,能推翻《史记》禅让的记载吗?
按照传统的说法,帝尧放弃了自己不肖的儿子丹朱,将天下共主之位让给贤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弃了自己无能的儿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让给功盖天地的大禹。这种传位以德不以亲的做法,称作“禅让”。然而这种说法有多少真实性呢?主张禅让说法的,主要是后世的儒家学者,最早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尚书》。然而,儒学家终究不是史学家,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因此极力推崇所谓的“大同”社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