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毛主席是大智慧、大战略,抗美援朝的部队,虽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但
起名叫“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一种机智巧妙的变通。
1950年9月,美国联合15个国家悍然发动朝鲜战争,把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朝鲜金日成紧急向中国求援。毛泽东高瞻远瞩,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讨论以什么名义和部队的名称上,毛泽东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说到:“就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自愿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的对立。”这种机智巧妙的变通,有三点益处:
第一,避免了直接与美国及联合国军宣战。毛泽东讲的很清楚: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
第二,师出有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人民志愿者组成的,名义上是由民间组织的,不是国家政府的正式行为。这是人民志愿的。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自愿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的对立。
第三,有利于把战争行动控制在朝鲜半岛内,以免扩大战争势态。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对祖国的兄诚和血肉之躯,终于把美军及联合国军打败,把他们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实现了停战协议。美国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说:“中共政府给这些部队起了一个好名--志愿军。”
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在井冈山革命时期,跟随主席参加秋收起义的陈伯钧无意中发生枪支走火事件,不幸致战友死亡,在按律当斩的情况下,经过主席作工作和巧妙变通,最终保住了陈伯钧,也让共和国多了一位开国上将。
1928年,正是土地革命的艰难时期,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在井冈山组建了工农革命军教导队,任命黄埔军校毕业的吕赤和陈伯钧为正副队长。这两位队长是同出黄埔,交情很好,工作配合默契,也经常打打闹闹,亲如兄弟。
当时我军武器弹药匮乏,陈伯钧不知从哪弄了一只名为“曲天”的旧式手枪,很当作宝贝,经常向吕赤炫耀,但这支枪扳机有毛病,总打不响,所以吕赤就调侃他:“你那破枪打不响还不是半斤铁”!这话倒也不假,说得陈伯钧没事就琢磨怎么修好这支枪。
一天,吕赤带领部队去附近打土豪,陈伯钧在家留守,他又开始琢磨修理那只宝贝手枪,捣鼓了半天,这次还真的把枪修得大有好转,这让他十分兴奋。
傍晚时分,吕赤带人回来了,陈伯钧拿着枪兴高采烈的从房间里跑出来,向吕赤显摆:“队长,队长,手枪修好了,这回可不再是半斤铁了”。
他边说边试着扣动枪机,以前很难打响的枪,这次非常灵验,高兴异常的陈伯钧也根本没想到枪膛里是否有子弹,只听“啪”了一声,一颗诡异的弹头竟正中吕赤的头部……。教导队队长当即身亡。
陈伯钧随即被禁闭起来,按照当时的军法,打死人是要偿命的。
主席知道此事非常痛心,折损了一员大将,他对陈伯钧的鲁莽大为恼怒,但他也知道陈伯钧是队伍中最年轻有为的干部之一,如今他打死了吕赤,虽说是无意,但后果严重,如何处置陈伯钧让主席颇有些为难。
思来想去,主席把教导队的书记和士兵委员会主席找来商量,他说:“陈伯钧打死了吕赤,同志们都在议论,要他抵命,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死了一个好同志,如果再拿一个好同志去抵命,对革命有利还是无利?他既然不是有意伤人,我看还是不要他偿命为好,要让活着的同志去完成死了的同志未完成的工作,你们士兵委员会讨论一下,看看我的意见是否可行”?
后来,经过大家集体商议,采纳了主席的建议,最终给了陈伯钧降职记过和打手心100板子的处分。
当时红军在井冈山处境艰难,正是用人之际,连折大将必然对军心、士气造成影响,主席对这件事情的处理非常圆满,巧妙的变通不仅让人信服,而且还充满人情味,也为革命保留了一名勇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在这里我就再讲一个关于机智变通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据《三国志·吴书十九》记载,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有一次参加吴王孙权的宴会,在宴会期间,孙权可能是想逗大家开心,增加宴会气氛,就命人牵了一头驴进来,并且跑过去仔细的看了一下,然后命人拿来笔墨,并在驴脸上写下“诸葛子瑜”四个大字。因为诸葛瑾长着一张大长脸,而人们形容脸长,又往往说成“驴脸。”在座的人,看到以后,都轰然大笑。而这个时候,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就来到孙权身边,跪下说:“请借笔一用,加两个字,”大家都很好奇呀,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于是,孙权将笔给他。诸葛恪拿起笔就在孙权写的字下面加上“之驴”二字,连起来读就是:“诸葛子瑜之驴”,大家看到之后,举坐皆欢,都赞赏不已,孙权也连连夸赞诸葛恪聪明,于是,就将这头驴赏给了诸葛恪。
《三国志·吴书十九》原文记载:
诸葛恪字元逊,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
随手加了两个字,净赚一头驴,同时还让他老爸从窘状中解脱了出来。多么机智的变通啊!
【启示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让自己处于被动时,只要肯动脑筋,也许一个巧妙的点子,一个机智的变通,就能让自己走出困境,摆脱窘迫,迎来新生。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
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世间机智巧妙的变通可谓多矣,此处言一段慈禧之事,以飨读者!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的,不是‘衣’字旁的!”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错字去,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要说临场变通,那就得说说流氓出身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了,他的三次应变,为他奠定了大汉江山。刘邦做泗水亭长时,交结了一帮狐朋狗友,整天吃喝玩乐,四十多岁了还没取上老婆。
沛县新搬来的吕员外是县令的好友,宴请宾朋好友。刘邦身无分文,大笔一挥,在纸上写着随礼一千两。然后进去骗吃骗喝了,顺便还把人家员外的黄花闺女也骗走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无赖,居然带着沛县这邦狐朋狗友,硬是打下了一个大汉王朝。
当然刘邦能带领这帮难兄难弟,说明他自己还是有两把刷子。无赖刘邦嘛!当然小脑筋也多,头脑也专得快,要不然早被项羽掐死了。
刘邦从起兵反秦到项羽兵败,其间就有三次临场应变,也就是这三次,和项羽结下了剪不断,理还还乱的恩怨情仇!
投奔“楚王”景驹
刘邦带着家乡的狐朋狗友在沛县杀死县令,占领沛县县城作为根据地,也宣布也起义了。在沛县众多父老乡亲的下推举下,刘邦被推为“沛公”,接手原沛县三千人马。然而这点势力还是太菜,听说章邯领着秦军要打到沛县了,刘邦着人马弃城而逃,打算投奔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当大队人马快走到钟城时,探马回报,说景驹被灭了。
刘帮大吃一惊,随后问:“被谁灭的”。
探马回复:“被项梁的人马灭的”。
此时部下包括张良都大感失望,纷纷议论如何是好。
刘邦立马下令:“队伍继续前进,攻打景驹”。
众人不解,但也只得随着队伍继续前进,队伍到达钟城城门下。
刘邦对着城楼上人大喊:“景驹,你既敢冒充楚王,你下来和我一战”。
此时站在城楼上的人是项羽的手下大将龙且。
刘邦问:“景驹呢!叫他下来”。
龙且答:“早被我们灭了,我是项羽将军部下龙且”。
刘邦假装惊讶的喊道:“我们是来打景驹的,怎么就被你们灭了”。
龙且:“你们也是来打景驹的啊!自己人,打开城门,放他们进来”。
刘邦临场应变,本去投奔景驹变成了打景驹,立场转变,一下就和项家军拉近了关系,加入到项梁军中,还和项羽结成了异姓兄弟。
鸿沟对骂 刘邦中箭
楚汉相争相持多年,项羽想早点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于是约刘邦出来单挑。对手可是力拔千斤的霸王项羽,一出手就能把刘邦掐死,就别说对决了。刘邦当然也不会这么犯傻,乖乖答应和项羽单挑,于是隔着鸿沟,站在广武山上,指着项羽开骂,把项羽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接着又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
项羽神勇无敌,然而这种下三赖的口技,就不如刘邦了。项羽被骂得火冒三丈,忍无可忍,悄悄的转过身去,挽弓搭箭,猛的一个转身,霸王箭射出。突如其来,刘邦来不及躲闪。
只见对面的突然刘邦弯下身去,捂着脚趾头大喊:“贼子射中我脚趾头了”!
于是调转马头,立即回了广武城,在进大营前,刘邦为稳住军心,还特意回了个身,和将士们打了声招呼,当进营无人后,刘邦再支撑不住,立马倒下。原来刘邦正被射中心口,喊射中脚趾头只是为了欺骗项羽。之后几天,刘邦伤势严重,命在旦夕,还差点一命呜呼了!
韩信讨封 假真齐王
刘备的56万诸侯联军于彭城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还被一路追杀,刘邦丢儿弃女,最后逃到了荥阳城。
此时的刘邦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心盼着手下部将前来救援。刘邦等啊等!等了一个星期,不见人来救,却等来了一封“讨封信”。
信是韩信写来的,内容是:“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刘邦看信后破口大骂韩信无情无义,此时不领兵前来救援,还要讨封王。
旁边的张良暗中踩下刘邦的脚,刘邦经提醒。
立马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于是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就这三次随机应变,为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借机和项羽拉上关系,又骗过项羽,稳住韩信,,最终打下大汉江山。
历史上有哪些机智巧妙的变通?
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
北方草原上的北魏政权,遭遇了一场十分突然的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即饥荒之灾。
最先出现饥荒的,是北魏当时的京师,平城。(山西大同)
平城连年干旱,粮食产量锐减,由此爆发了一场十分严重的饥荒,京师之内一时间涌现出了大量难民,天天嚷嚷着饿死了。
发生这种事儿,朝廷当然是要管的。
就算不愿意给他们饭吃,也还是要预防着他们造反。
再者说,不是朝廷不想管,而是灾荒来得实在突然,京师之中的存粮也不多,一时之间根本供给不了这么多的难民。
面对这种情况,朝廷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把这帮聚集在京师里等待朝廷周济的百姓全都撵走。
(古代饥荒)
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儿,用一句十分经典的电影台词来解释的话,那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朝廷拿不出粮食来周济难民,所以这些难民如果硬是赖在京师不走,只能等死。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帮难民全部遣散,让他们从难民变成流民,自寻生路,各奔生机。
京师没有余粮,但到附近的州府去看一看,搞不好能混口吃的。
按作者来理解,事情如果这样就能解决的话,那可太好办了,直接把京师大门一开,把这帮难民放出去不就得了。
但这事儿在实际执行上,却出一个问题。
此时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尚且年幼,朝廷大权由冯太后主理,底下的官员们把这个办法报上来之后,冯太后立刻指出了问题所在。
什么问题呢?
流程问题。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要给读者朋友介绍一下中国汉唐时期的出入境制度。
在汉唐时,普通百姓想要出门,必须先到有关单位去申请一张通行证,通行证上会写明你是谁,叫什么,多大年纪,哪里人士,祖籍何处,由何地来,到何地去,何时动身,何时往返,反正密密麻麻一大堆,事无巨细,都得写上才行。
只有拿到这张从官方申请的通行证,才能顺畅地通行各州府的关隘,且,每过一关,一城,一镇,当地官员们都会仔细查验你的这张通行证,并且扣上公章,才予以放行。
由于这张通行证在一开始申请时就已经注明了你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所以你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行走,途经的每一处地点,你都必须扣上官府的大印,才能前往下一站,如果走错,就很有可能就会被当成乱贼流寇给抓起来。
所以,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想要出门,是十分不容易的。
两地之间走过去可能只需要十天,但光是办这张通行证,可能就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之所以出个门这么艰难,无非是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希望百姓们可以老老实实在当地安居乐业,没事不要乱窜。
出门办通行证倒也无可厚非,但想要把这张通行证办下来的难度,却是十分巨大的。
想要办通行证,去官府是办不下来的,必须要到州府一级的部门,乃至尚书省,都督府才能办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办个出国的护照,你要么去市政府,要么去当地军分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提交的材料十分繁杂,前文已经提过,但这些材料提交上去,还经常被驳回,一旦驳回,就得重新填写,重新提交,实在是费时费力。
作者年轻时常阅读一些武侠小说,里边的大侠往往行侠仗义,浪迹天涯,漂泊四海,踪迹不定,但其实如果按照历史知识来考究的话,这些大侠由于没有办通行证,恐怕刚出了村就被捕快给捉了。
(北魏王朝)
北魏是在唐之前的朝代,但对普通百姓的出行限制却更为严格,朝廷讲究一人一证,有证通行,无证免谈。
介绍完这个背景之后,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冯太后为什么觉得这事儿实在太难办了。
因为放这帮难民出去容易,但想要给他们人手都办一本通行证,却是十分巨大的工作量。
一来,北魏朝廷负责办通行证的部门里就那么两个官员,他们平均办一个证,写材料,填证明,层层审核,大概需要十多天。
京城里的难民们数以万计,等官员们办好了通行证,难民们早就饿死了。
那有读者可能会说了,既然走流程十分麻烦,干脆就不走,事急从权,人命关天,先把这帮难民们放出去再说。
这个想法很激进,但却无可厚非,皇亲贵胄的命是命,难道百姓们的命就不是命了么?
但这个想法很快也被冯太后给否决了。
因为如果不给这帮难民们详查身份,办理通行证,那么他们自京师而出,就会成为没有身份信息的流民,这帮流民们去往何处,途径何地,又干了什么,将不被朝廷所掌握。
也就是说,北魏王朝会出现一大批身份信息没有登记在册,且个人行踪不受朝廷监督和掌握的百姓。
这帮百姓们如果消消停停,本本分分地活着也就罢了,万一他们作奸犯科,或者是聚众闹事,再严重一点,这帮人跑出去造反怎么办?
不妥,实在是不妥。
并且,这并非是冯太后的臆想。
(冯太后 雕像)
两年以前,冀州曾经也爆发过一场饥荒,大量难民涌入城内,当地官府捉襟见肘,难以维稳,最后临时决定直接把这帮难民给撵出去。
结果这帮没有办理通行证的难民们出了冀州,肆意游荡,四处打砸抢烧,给各地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有如此前车之鉴,冯太后实在是不能重蹈覆辙。
现在问题变得越发难以解决了。
又要照章办事,又要稳定治安,又要快速解决难民的生活问题,如何是好?
最后,一个叫做拓跋丕的人站了出来。
拓跋丕,代郡平城人,北魏宗室大臣。
这位大臣提出了一个十分超越时代的解决办法,即,让全体官员全部上阵,临时兼职办理通行证的工作,加班加点的为这帮难民打开一条生命之路。
于是乎,一场中国古代喜闻乐见的加班开始了。
京师内的所有官员,下到看门小吏,上到公卿大臣,全都跑了制证处临时办公。
这帮平时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如今一人蹲守在一个临时增设的窗口,奋笔疾书的为难民们办理通行证,场景可谓是十分之壮观。
这盛况空前的场面一直持续了四天,四天时间里,这帮官员们不眠不休,办完这个办那个,有的连手都磨出了血。
最终,难民们终于人手一证,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京师。
这件事在浩瀚的历史中极为普通,但却不失为历史上一件机智巧妙地变通。
官员现场搞办公,硬生生地演绎了一场古代版的民政大厅一条龙式办理逃荒人员通行证的戏码。
文章最后,我再列出这则故事的原文,以供大家参考:
高祖、文明太后引见公卿于皇信堂,太后曰:“今京师旱俭,欲听饥贫之人出关逐食。如欲给过所,恐稽延时日,不救灾窘;若任其外出,复虑奸良难辨。
卿等可议其所宜。”丕议:“诸曹下大夫以上,人各将二吏,别掌给过所,州郡亦然,不过三日,给之便讫,有何难也?”高祖从之,四日而讫。——《魏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