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两个论断都错了,10年后纯电动汽车可能不是主流,但“新能源”一定是主流,从全球环境、资源来看,燃油车迟早会淘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虽然支付方式和交通工具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二者的重要性、影响力却是天差地别。支付手段更多是区域性质,扫码支付我们可用可不用,因为还有刷卡、现金支付,可以选择。

但是交通工具我们没有选择权,传统燃油车可能影响全球资源、气候环境,必要的时候可能是政策强制性淘汰,因此,扫码支付和汽车完全没有可比性。

当然了,抛开上面这些因素,我们单纯来聊聊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自己开了6年新能源汽车,感触颇深,相比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很明显,但缺点也很戳心,新能源汽车要发展,不仅要看产品本身的优势,也要看市场与政策这两个大环境。

一、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长安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通用、丰田2025年停售燃油车;

长城汽车2030年停售燃油车;

奔驰2030年停售燃油车;

大众集团计划2035年停售燃油车;

从主流车企宣布停产、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计划来看,普遍都在2025年-2030年,也就是说,10年后绝大部分车企都不再生产、销售燃油车。

停产燃油车的同时,各家车企纷纷转向新能源“电动化”。再从各个国家规划来看,普遍都提议2030年-2040年禁售燃油车,这是趋势。

二、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车与合资车、外企之间差距有多大?

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是核心,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同样也有电机、电池、电控这三电系统。

国产车在燃油车领域几乎是完败,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几年发展迅速,其中比亚迪算是国产新能源领域的“一哥”,而特斯拉则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三电系统对比后,二者之间的差距立见分晓。

电控系统PK:特斯拉胜出。

新能源汽车的电控系统就好比燃油车的变速箱,电控技术关系到车辆动力性能、充放电、续航等方面,特斯拉自主研发了BMS电控系统可以说非常出色。

特斯拉早期的电池是由7000多节18650电池串联在一起组成的动力电池,每一节电池既独立又与整组电池密不可分,每一节电池都需要一套精准的电池管理系统,根据车辆实时动态对电池进行精准评估、诊断、预警,保证电池正常工作。

7000多节电池管理系统错综复杂,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斯拉被逼着在电池管理系统上下苦功夫,电控系统的差异几句话说不清楚,最直观的就是用车感受。

以model3来说,起步、加速超车、急刹车等场景下,推背感强,但是没有那种突兀感,比如说,在红绿灯路口,刹车踩重了一些,有的纯电动汽车,出于惯性,坐在车里的人整个人都会向前倾斜,加速超车时也能明显感觉整个人一下子贴着座椅。

虽然带有动能回收的所有的车都会有这种情况,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细节,这种突兀感大与小的问题,这一点,特斯拉的表现不错,刹车线性感不错,没有明显的点头和抬头感。

另外,续航方面也有区别,比如说model3长续航版电池为三元锂电池,容量为76.8度,官方续航为668千米,同样是三元锂电池,小鹏P7官方续航670千米,而电池容量高达83.1度。

从实际续航来看,同等条件下,model3冬季续航打折率大概在6.5-7折左右,小鹏P7则在5.6-6.5折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电控技术相关。

智能辅助驾驶PK:特斯拉胜出。

在辅助驾驶技术上,特斯拉自主研发了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说一直处于同行领先水平,令很多车企望尘莫及,辅助驾驶的技术非一朝一夕可以突破,它需要精准识别、强大的分析算力,AI智能化技术等等缺一不可。

从实际驾车来说,很多场景下可以轻松看出两车在辅助驾驶技术方面的差距,比如说,开启巡航驾驶后,同一个急转弯上,比亚迪汉EV转向并不是那么精准,进入弯道前车速并没有明显降下来,导致在弯道后半段差点跑偏,这时候系统提示要求人工接管方向盘。

而Model3全程车速控制更倾向于人工,全程完美过弯,在三车道的二环路上,前方遇到三岔路路口,我们要走左侧车道出主路,model3提前汇入最左侧车道,而汉EV则先进入中间车道,最后准备汇入左侧车道时,左后方有来车,但汉EV还是强行并入,这种并线看起来太危险了。当然了,这几年比亚迪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接踵而来。

电池技术PK:比亚迪胜出。

论电池技术,比亚迪家喻户晓,可以说是它的看家本领,本身就是从电池起家,自主研发了刀片电池,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电池管理技术方面,采用了全球首创的电池包“直冷直热”技术,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根据电池实时动态,对电池进行预加热、散热,以达到电池最佳工作能效,在电池能量密度、电池续航、充放电性能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在针刺、挤压碰撞、过充等场景下,均通过了安全测试。

特斯拉自己并没有自主电池技术,电池主要从松下、LG、宁德时代这些电池厂家采购,因此,在电池技术方面,特斯拉没法和比亚迪比较。

比亚迪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技术上都是自主研发,主要优势在电池技术、配置、性价比等方面,而特斯拉主要优势在电控技术、辅助驾驶、品牌效应等方面。

论新能源,其范围很广,插电混动、油电混动、增程式本质上还是需要燃油发动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同样,纯电动汽车依靠电力,目前70%的电力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如果多年以后氢燃料电池技术或者其他技术成熟那纯电动汽车也终将被淘汰。

当前阶段,新能源汽车之所以“热”,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纯电动汽车自身优势很明显,用车成本很低,深受很多消费者喜爱,其次,国内市场大环境好,加之人们消费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有市场就有车企,最后离不开政策导向。

总之,新能源汽车是趋势,全球都如此,只是早一点与晚一点、现在换和以后换的区别。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很有可能!

当初欧美以为他们在新能源方面有技术优势,想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在新能源车继续碾压中国车企。没有想到在新能源方面我们实现弯道超车。他们攒不到便宜就会不玩的。什么环保这些词语在欧美人面前就是想利用技术优势赚钱的噱头。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现在这个问题还不好下结论。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所谓的新能源车要加个双引号,也就是说叫做“新能源”。

这里的新能源,目前来说99.9999%是电池供电的电力车,电池中的电力基本都是来源于充电桩,而充电桩的电,目前来说是这么个占比:火电占72.4%、水电占24.5%、核电占2.4%、新能源占0.7%,其中火电基本都是烧煤。

那么,通过烧煤产生电能,再把电能转化为蓄电池中的电能,然后供车辆使用,至少我觉得这不能叫新能源,毕竟电动车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这还是国内,国外的话,几百年前就有有轨电车了,只不过现在换了,换成蓄电池供电了,美其名曰,不再烧汽油或者柴油了,不需要排放污染气体了。可能火力发电的大气污染难道不算吗?废旧电池的污染难道不算吗?只怕比直接烧油有更大的污染吧。

所以,我觉得这个新能源要加一个引号,如果是这种新能源车,那么淘汰也是迟早的,一个人玩也是迟早的。

最后说一句,我所理解的,或者觉得可以算新能源的,比如氢能源,哪怕直接收集太阳能转化电能存储都好点,但是直接烧煤,然后转化为电能存储,真的,这种方式不见得长久,毕竟相比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难道煤炭就不是不可再生吗?还是说烧柴。。。。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好问题,很有可能,就像氢能源一样。

氢能源所有人都觉得才是未来,日本投入了巨额资金,精力,时间,他想一家独大,结果全世界不买账。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希望别人一家独大。

中国的新能源现在不是一家独大,美国也很强,另外就是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所有车企想在中国赚钱必须按照中国设想的路线走。世界车企跟随中国的脚步以后,以后很久都会被动走下去。他们花的研发费用需要全世界买单的。

所以短时间不会中国自己玩。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你这口气怎么感觉不太对。

只要东西好,自己玩就自己玩。

这也不是丢人的事儿。

新能源电车有没有前途,得先看看它出现的逻辑。

人类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道路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氢能汽车是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但是氢能汽车的氢能太贵,研究这么多年技术得不到突破,大众消费不起。

寻找其他洁净能源还是在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条路上。

电能可以说是洁净能源,这是其一。

智能车载装置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需要的电能也越来越多,需要加大蓄电池。干脆把燃料也改成电能是不是会好点,这个设想是其二。

蓄电池材料的改进让这一切成了可能,这是其三。

我国费这么大力气搞电能车,在汽车产业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其四。

解释一下电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意义。

国外汽车发展比我国早近三百年,燃料发动机一直是我们的软肋。

包括氢能汽车,用的都是燃料气缸那一套,这个尖端技术我们是不行的。

但是改成电能后,就得使用电机,全世界几乎都是从起跑线开始搞,这个差距基本上就没有了。

所以如果电车搞好,能把燃料车的老牌企业拍在沙滩上。

如果电能车真的攻克了它的电池和充电问题,世界汽车市场都会迎来一波换新潮,市场潜力是无穷大的。

综上所述,研发电动汽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也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

不过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续航问题,比如恶劣环境下的稳定问题,比如充电时间问题等等。

另外,全世界都在研发,不只是我们在搞。

无人驾驶是未来的方向,这个还得消耗电能;以及很多高科技也会装到汽车上,这些很大可能都是得借助电能工作。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燃油车的电力不足,为了车载智能装置工作,再研究电能供给……

与其这样,电动汽车不是更适合未来?

新能源车最后会不会像扫码支付一样,全世界只有中国自己玩?

不会,因为欧盟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人均拥有量还是高于我国的,

特别是北欧多国,比如挪威,今年新车销售95%都是电动汽车,

我国人口是14.13亿,欧盟人口是4.45亿,我国是欧盟人口的3.17倍

虽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全球第一,

但保有量只有欧盟的2倍多,不到3倍,

所以人均新能源汽车,还是不如欧盟的,

欧盟的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是汽车制造大国,

他们早就布局了电动汽车,只是成本降不下来,

电动汽车的价格偏贵,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销量

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之所以这么高,

核心的一个因素是,15万以下的新能源车占主体,

比如五菱宏光mini,奇瑞QQ冰激凌电动车,长安奔奔电动车,都很便宜。

目前我国国内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

但这个局面会在明年改变,明年我国的产量就会大于需求量

到时候,多出来的汽车,我国会出口去欧盟

对于欧盟的居民来说,我国品牌的电动汽车确实便宜,而且品质不差,

肯定会在欧盟掀起购买潮

除了欧盟民众的直接购买,我国车企,还与欧盟租车公司展开了合作

让那些没有开过中国汽车的欧盟居民,先租过去开几天,

体验满意后,再改租为买。

所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欧盟肯定会普及开来,

而扫码支付,之所以没有在欧盟流行开来

主要是影响到了欧美原先银行体系的利益,靠我国企业肯定是推不动的。

只能靠欧美内部企业产生变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