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颁布周礼。孔子从小受周礼的影响深刻,所以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尊尊亲亲,其实就是办了一所丧葬学校。孔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告诫弟子们:一边学习繁文缛节的丧礼,一边赚大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所以墨子骂他,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

殷商后期有甲骨文,西周早期也有甲骨文,甲骨文用牛骨和龟壳刻符,作为卜辞,祭司用火烤看裂痕,是用来“祭祀和占卜”的就是用来祭拜死去的祖先的。殷商有青铜器“鼎”,西周也有青铜器,但是西周的青铜器分各种器冥和祭鼎,主要也是用来“祭祀和巫史”的。西周的“遂公盨”,就记载着“禹”,那就是记载着西周死去的祖先“禹”的名字。青铜器上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这些篆刻字惜字如金,没有办法记录详细的内容。

这些篆刻字在西周灭亡,东周开始,周平王东迁至洛邑。春秋时期,由祭司和巫史将这些篆刻字传播开来,各诸侯国的王和侯才认识这些篆刻字。由于孔子在春秋时期是庶民,不是王和侯,他根本不认识这些篆刻字。所以,孔子有“述而不作,言必好古”之说。这些篆刻字在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三家分晋,魏国用竹简写字,最早能看到的就是《竹书纪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量的竹简出土,都是战国时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篆刻字,变成了战国时期竹简上篆体字。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那就是李斯的“秦小篆”,这些秦小篆与六国的篆体文字差不多,说明这些篆体字流传的时间并不长。

有人说,孔子有“韦编三绝”吗?就是孔子阅读《周易》,将《周易》竹简的绳子或皮条都翻烂了几次。但是,孔子当时没有可以书写的文字。周文王的《周易》有三百八十四卦六十四爻,是口口相传的,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的。孔子的儒家与《周易》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孔子儒家的内容比《周易》详细,他为何要将《周易》翻烂呢?实际上孔子拜《周易》作为儒家的圣典,作为祭祀的一部分。

又有人说,孔子将《周易》编辑为《彖》《系》《象》《说卦》《序卦》《杂卦》《文言》等十篇,统称为《易传》后又变成了《易经》。应该说《易经》最早的来历是魏晋时期的玄学,玄学将儒家的《周易》与道家的《八卦图》弄到一起,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缥缈”。在南宋朱熹时,《易经》有周易、八卦图、连山经、归藏经,据说连山经和归藏经丢了,只留下周易和八卦图算是《易经》了。其实,兜了半天,就是魏晋时期留下来的玄学,算是《易经》了。所以,根本就没有孔子的《易传》,也没有什么《易经》,都是后世儒生们的假冒伪劣产品。

在春秋时期“祭祀”作为一种礼义是相当时髦的,孔子有周礼的祭祀,老子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物,他也有祭祀的故事“刍狗”。老子说:有人将刍狗作为祭拜神崇,对它顶礼膜拜,祭拜结束一把火烧了,从刍狗的灰堆上踏过去,实际上是对刍狗最大的不敬。说明春秋末期,老百姓还是相当原始和蒙味的,并没有我们现代人想象的那样见多识广和睿智的。

《周礼.地官.媒氏》称:“中春三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个“奔”字,就是在户外做爱生子。没有特殊原因不参加,就会受到责罚。中春三月,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春秋时称为“春社”。公历现在是四月五日,南宋以后改为“清明节”。所以说,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都是野合而生,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儒家说:老子他母亲吃了一颗李子生下了他;鬼谷子他母亲吃了一颗毂(谷)子,生下了他;孟母三迁,也没有看到他的父亲。尽管这些有点乱七八糟,但是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庶民都是乱性生殖,远远没有达到明清时期一家一户一脉相承父系传承关系了。

孔子的《论语》由他的弟子口口相传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有儒生们集思广益汇编而成的,由于时间相隔三百年,有多少是孔子的原话只有儒生们自己知道。所以,现在最早我们能看到的《论语》,是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墓中的《论语》,它与南宋朱熹编辑“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大相径庭。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儒家与孔子的儒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子的儒家是延续了西周的周礼,就是祭祀死去的祖先。

董仲舒的儒家“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孝悌经道”主要都变成了活人。君权神授是皇帝权利无限大;三纲五常针对君臣父子、妇孺子牛;孝悌为了做官和尊敬自己活人父母的。董仲舒在县以下大办太子院,将隶书(文字)、儒学、祭祀文化大力推广到民间,产生了大批儒生。为了使儒学发扬光大,推出上古时代就有祖先,培养出来的儒生将根本没有文字年代的历史,用假冒伪劣产品产出大量的古书,其中《尚书》《左传》就是代表作。又在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时推出一个谶纬,就是神话故事,将“山海经、诗经、伏羲和女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等,作为上古时代的历史故事延续到今天。

总的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言必好古”是春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可以书写的文字,只有青铜器的篆刻字,人们处于蒙味时代,而不是现代人想象有可以用竹简写字的年代,竹简写史在战国后才开始!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原因有二。

其一:孔子虽开宗立派了“儒”。但他并非一名简简单单,教书相礼为生的儒。而是一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班授课,并没想过后来会有桃李满园的徒子徒孙们敬他为“祖师爷”。自然也不是为了留芳万年,而像现在的一些二三流的所谓学者,还没触及所写文化内容的筋骨,仅为了捞钱和出名,就写一些给外行看的书。当然孔子不仅多识多闻,而且还孜孜不倦,痴迷学习的:《论语》中孔夫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教育家,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自己的弟子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死记硬背《五经》的书呆子; 而作为思想家,他并非机械性地翻译古时的礼法,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例如解释“三年之丧,守孝三年”的古礼时,他认为,婴儿至少头三年需要父母照顾,把屎把尿,才能茁壮健康长大。所以作为有道德的人,守孝三年是很基本的道德规范。用“仁”说“礼”。让“礼”有了人情味。后来历代的儒者,都贯彻学习孔夫子的这种“以述代作”的精神,《十三经注疏》就是在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完成的。 其二: 孔子的时代,整个周朝,都没有私人写书著书的风气。只有官方著书。孔子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到了他过世后的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流行著书。例如《论语》就是战国初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弟子的弟子)和战国中期,更后来的儒者所写。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大道只能阐释,不能创造。真理同样如此。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来创作之说呢?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人间之事,说不完,道不尽,无须写,自为体会便好了?写出来,便被定为一格,故而不作,说说而已……然,这世间,万事万物岂止于已之一见耶?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大家好,我是清唱书生,我认为述而不作的原因就是天心未泯、私心未起。

一、“述而不作”的出处

“述而不作”一语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是该篇的第一句: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是指阐释和叙述;作,创作。“述而不作”指通过阐释和叙述的方法,传承和传播古人的智慧,但是并不创作不加入自己的个人思想。就好像佛经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如是我闻”,表明自己终于道的真实性,是在替古人传道,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二、“述而不作”是当时的共同现象

我认为孔子述而不作,是孔子这一个时代的共同现象。

《诗》《书》《礼》《易》,都是没有确切的作者的,都是因为述而不作的原因。

老子也述而不作,甚至出关也不曾想留下任何文字。如果不是尹喜请老子留下文字,老子也不想留下《道德经》。

所以,这个时代的圣人们,都是述而不作的。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述而不作,原因在于这些圣人们天心未泯、私心未起。

三、“述而不作”是因为天心未泯、私心未起

1.天心未泯

归功于天地和先人的天心,没有泯灭。古人还认为,天道是恒常的、有规则的、稳定的、可信赖的,人事之礼本于天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古人以天地比德,以天地之属性比喻君子胸怀品性,君子修身,以天地为范则,其意亦在胸怀、品格、行止、形象之博大恒久。由天行有常出发,古人强调君子之行事应有条不紊,持之有恒,不因人易、不违常道,有礼有法有度有节。

2.私心未起

首先是这时的圣人们,都认为一切都是天地的功劳,一切都是先人的功劳,不应该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没有占据的私信。利人和共享的思想在这些圣人心理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这是没有知识产权的时代,也没人有这个知识产权的意识。至于说:立功、立德、立言,也是在孔子和老子之后的人的想法,私心起来了。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谦词。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下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