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同事讨论汉服,汉服的界定要从哪个朝代开始?

最近听到同事讨论汉服,汉服的界定要从哪个朝代开始,我们知道清朝肯定不是,那是满族的,那么那个朝代的汉服最具代表?

汉服的界定应该从明朝开始的,不管从物质条件还是从人们思想意识的认同感来看,都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的!

一、明朝建立,朱元璋命令每家每户在种庄稼的前提下,必须种棉花。有了棉花就可以织布做衣服、面被、面衣裤、等等。棉花在唐朝从西域引进,作为观赏花,没有纺纱织布,到了南宋才有少数官宦和富商纺纱织布。到了明朝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中国人开始有棉服装产生,那就是汉人的汉服,也就明朝的服装。

(明朝衍圣公画像)

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信仰的是摩尼教,明初改信仰儒家。他将蒙元的忽必烈塑像搬进祖庙,将秦始皇的塑像移出祖庙。原因是忽必烈延续了宋仁宗开始的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说明忽必烈拜孔子的炎黄子孙论为圣祖。由于秦始皇是西戎,他摒弃孔子儒家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的学说,不能算是正统的中原王朝,所以会被朱元璋移出祖庙。

三、从人口结构来看:朱元璋和朱棣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化了50年的时间,将山西以太原为主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辽州、沁州”等地百万百姓经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18个省移民,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比例迁移,这种情况在河北地区也同时发生,这些移民的后代到现在为5-6亿人口。这些人口本是元初时汉化的党项、契丹、女真、沙陀、回鹘、柔然、突厥、等等。明朝建立,朱元璋命令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必须改汉姓,色目人一部为汉人,另一半为回回(蒙古人有160个蒙古姓改为汉姓)。朱元璋和朱棣移民政策和改汉姓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胡人融入汉人中来,而是害怕他们聚集起来造反,因为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离明初不远。这种无心的胡人汉化的融入,使中华民族的汉族产生!

四、人们习惯的说:汉服是汉朝的服装。但是事实上在汉朝不管在经济条件,还是在思想和文化意识上都不具备汉服的产生。汉初汉高祖(皇帝)刘邦穿的上衣下裳是用麻布所做,里面没有内裤,刘邦二次羞儒,其中一次叉开双腿露下,吓得儒生跋腿就跑。汉朝一般老百姓生活是相当艰难的,王莽篡权要释放奴隶,奴隶因为没有主子要饿死,生活都依赖主子的恩赐。所以一起起来造反,将王莽政权推翻,说明当时生活和生产条件是相当原始和落后的,更不会产生富华美丽的汉服了。

(唐朝的捣练图)

五、中国的丝绸和绢丝在春秋时就产生了,这些丝绢织成布,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穿着,他们春夏穿丝绢,冬天穿貂皮、狐皮、裘皮等服装;老百姓春夏穿麻布或赤膊,冬天穿狗皮、猪皮、羊皮、等服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在唐朝时有一幅画叫“捣练图”,就是宫廷里的宫女用麻绳捣碎,纺麻织布的图画,说明唐朝时大部分人还是在穿麻布衣服。粗糙的麻布是不能做内裤的,否则屁股吃不消,说明内裤在唐朝还不普遍,麻布衣服还是相当原始的,更谈不上汉朝华美艳丽的汉服了。

应该说从明朝开始,确立了我们中华民族汉民族的思想、服装、意识、文化、姓氏、祖籍、等等,其他时期是我们汉民族融入和形成时期。也应该说,汉服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服装的概念,说现时的话题,那就是模特儿的服装,并不是汉朝本身就拥有的!

最近听到同事讨论汉服,汉服的界定要从哪个朝代开始?

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缩写。分类并不按照朝代分,具体说是衫裙袍裤之类,只是在衫裙袍裤的小类中,每个朝代因为气候温度等不一样会特别侧重于某一类固定搭配,喜爱的裁剪方式有所出入。

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购买者对裙子的形制出处及裁剪方式有个大概印象,会标明它风格偏重哪一时期。就比如说首饰,钗簪环佩,仿古文物的都会表明它是仿照什么时期的文物。但是它本质还是汉族首饰的簪类。比如扁方,属于满族使用的特色文物类。

最近听到同事讨论汉服,汉服的界定要从哪个朝代开始?

汉服是汉族人的服装,与朝代无关,周朝已有服饰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