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我认为“毛笔字、国画、三字经、千字文、对联、弟子规、四书五经、诗词、汉服、百家姓”等,都是国学。但是要有一点区别,它们来源地是不同的,并且根基是各民族外来文化,不是什么华夏文化!
先从中国的文字说起,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字起源于殷商的甲骨文,与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篆刻字都属于象形文字。到了战国时期有竹牍写字,用毛笔写在竹牍上的篆体字,它也是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改变成隶书,象形文字的形态已改变。到了北魏时期由鲜卑人改为魏书(汉字),改变了象形文字。到了唐朝,又有鲜卑人改为楷书(汉字),那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汉字繁体字,彻底改变了甲骨文以来的象形文字的形态。也就是说,鲜卑人是我们现代人使用汉字的老祖宗,尽管我们现在使用汉字是简体字,繁体字就是鲜卑人所赐。
再说一说“汉服”!现代女子穿的汉服,花花绿绿的非常漂亮。但是在汉代人穿的是麻布,上衣下裳,里面没有内裤。原因是麻布不能做内裤,否则屁股吃不消的。中国的棉花是唐朝从西域引进的(西域是从中东引进的),当时作为观赏花,还没有纺纱织布呢。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应该是南宋,并且是官吏和有钱人家。大部分中国人能穿上棉布衣服的时候是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命令每家每户都必须种棉花,中国的才有棉衣、棉布、棉被可使用。那就要问了,古代人怎样穿衣盖被的?古代有钱人和官宦冬天穿貂皮、狐狸皮、兔皮、熊皮,夏天穿丝绸;穷人冬天穿猪皮、狗皮、羊皮、鼠皮、等,夏天就随便了。所以说,汉代那么原始,现代女子的汉服根本不存在,是想象当中的事!
(唐朝画作“捣练图”,就是唐朝宫女将粗麻捣成细纱纺纱织布。)
春秋末期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也就是孔子当时是祭祀文化。到了宋朝时,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儒家大师的儒学是维持“秩序”和约束人行为的文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就是那时的产物。朱熹将汉代的“论语、尚书、诗经、春秋”等汇编而《四书五经》,尽管“易经、中庸、礼记、大学”是两晋以后的作品,与汉代的儒家经书有所不同,然而确实是朱熹一大功劳的“国学”。
百家姓来源于鲜卑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孝文帝拓跋宏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那就是北宋的“百家姓”。到了明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将168个蒙古姓改为汉姓,再加上历代历朝的匈奴人、羯、氐、羌、党项人、契丹人、沙陀人、女真人、回鹘人、突厥人、柔然人、色目人等等,都汉化了,在1644年时,中国的汉姓有1000多个。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学是一个大熔炉,是各民族北来西进的结果,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并不是华夏一家留下来的“国学”!
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一提国学,很多人认为就是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之类。
我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国学就是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行动指南,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了,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所以说毛泽东思想称之为国学是当之无愧的。至于传统文化是借鉴的,有的可学,有的可批。
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谢邀应答!
从中国文化发展沿革上说,所谓“国学”,特指中华传统文化“四书五经”等核心内容。或亦可称为“中国学”(国外谓之“汉学”)。
如果相对于古时专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为核心内容的“小学”,我们倘若称“国学”为“中学”乃至“中”学,似也无不可。
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什么才是“国学”?一国之学即“国学“。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遗产、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总称为“国学”。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民族思想和精神内核的图谱、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软实力。国学涵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可为今人认识、改进生存环境提供有益启迪,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瀚若烟海、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因国学内容庞杂浩繁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其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精髓。国学知识可分为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教育、器物、图腾、文学、艺术、戏剧、书法、绘画、科技、民俗、礼仪、医学……等诸多方面。以学科分有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等。以传统图书类别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又增加蒙学(启蒙学)。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能使中华民族和精神延续不断的学问,应总称为国学。毛选,古典。
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国学通俗的说是本国的学问,既汉字汉语文化。比如书法,国画,古文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相声,小品,说,学,逗,唱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