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目前就自主汽车品牌而言,龙头企业肯定是吉利。

这是毫无疑问的。苏里安在技术积累上比奇瑞更胜一筹。

但除了技术储备,龙头企业更大的因素是体量、销量、营收。在这几点上,吉利和奇瑞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上了!

以2017年为例,吉利汽车共销售汽车124.7万辆,总收入927.6亿。

2017年,奇瑞品牌共销售43.6万辆,几乎只有吉利的三分之一,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六,低于SAIC乘用车和广汽乘用车。

汽车行业的领袖就像篮球赛的MVP,通常会颁给在胜利一方表现突出的球员。

所以,在奇瑞销量和吉利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即使奇瑞在技术储备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估计连奇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做自主品牌的老大。

当然,奇瑞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毕竟,奇瑞是自主品牌平台化造车的先行者。

只要奇瑞的营销和品牌力能够逆转,新的奇瑞车型就会层出不穷。这就是平台化造车的优势。一旦时机成熟,这种优势就可以被无限放大。

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消费者还能认可奇瑞品牌,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曾经坐过皇位的人,总觉得自己有一天还能重新登上皇位。作为自主品牌的领导者,奇瑞从未放弃过这个目标。

只有奇瑞的时间不多了。毕竟,竞争对手吉利、长安、长城、SAIC和广汽不会看着你发展。

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我是車无定论,欢迎加关注一起聊车!

目前自主汽车品牌来讲,龙头企业肯定是吉利,这个毫无疑问。苏日安从技术积累上来说,应该是奇瑞更胜一筹。但是龙头企业除了技术储备这一块,更大的因素还是体量、销量和营收。这几点吉利与奇瑞已经不再一个层面上!

就以2017年为例,吉利汽车一共销售了124.7万辆,总营收927.6亿。而2017年奇瑞品牌一共销售的43.6万辆,差不多只有吉利的三分之一,排名在自主品牌里只是第六位,比上汽乘用车和广汽乘用车都要低。

这个汽车产业的龙头就好比篮球比赛的MVP,一般都是给获胜方的某个表现突出的球员。所以奇瑞的销量与吉利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即便是奇瑞目前在技术储备上依旧有一点优势,但是说要当自主品牌的龙头,估计连奇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当然,奇瑞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毕竟奇瑞是目前自主品牌里平台化造车的先行者。只要奇瑞的营销和品牌力能够得到扭转,那么奇瑞新车型就会层出不穷的出来。这就是平台化造车的优势。一旦时机成熟,这个优势就能被无限放大。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消费者还能认可奇瑞这个品牌,不然一切都是白搭。

曾经坐过王位的人,总会觉得自己有一天还能再次重返王位。奇瑞作为曾经自主品牌的龙头,自然也从没有放弃过这个目标。只不过留给奇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竞争对手吉利、长安、长城,以及上汽、广汽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你发展。

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又是两家车企的对比,从整体上来说吉利和奇瑞已经不在同一高度,吉利汽车已经将奇瑞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可能这个差距还非常大。但从技术方面来说,吉利确实不如奇瑞但是从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两家企业走的路完全是不同的。

吉利汽车通过了弯道超车的方式实现了企业爆发式的增长,而奇瑞汽车始终在按照常理打牌虽然牌很好但打的很烂,所以从根本上两家企业的出发点和格局是不一样的。

有了如此的发展方向不一样吉利汽车有望挤进世界名车的行列,而奇瑞汽车最终的结果将会成为某家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虽然这种论断在现在看来就是天方夜谭,但时间会证明事实其实就是这样,一家不注重营销的企业一定是走不长的,而营销加产品品质等于成功,小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吉利汽车现阶段的产品整体质量提升非常大,所以国产车的龙头如果不是吉利的话肯定也轮不到奇瑞。

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国产汽车·龙头企业」可分为两大阵营与多个类别-吉利可上榜

名词解释:龙头!

  • 龙头多指每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或企业(品牌),在各大领域均可找出龙头企业,但是在汽车却很难。

因为销量高的品牌不见得技术优秀,知名度高的品牌不见得销量高,销量与品牌形象都比较一般的品牌却不见得没有技术;能做到综合评价基于高分的企业必然要面对普遍的否定,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任何权威机构给出的答案都不会得到认可,那么这里也就只能基于不同的评分项目,找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了。

营销研发-吉利汽车

「营销」&「研发」指两个领域,并不单纯指精于营销,但也不能否认吉利汽车O2O都有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在网络推广方面并不令人厌恶,因为保持了底线——不以贬低其他国产汽车为抬高自己定位的筹码,这是很难得的结果了。

吉利汽车是目前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冠军,不仅在热门车型SUV领域有优秀的表现,同时在国产汽车弱项轿车方面的表现也很强力。所以在技术研发方面虽然略微逊色一些,但是整体评价可以给出高分。

合资竞品可以参考丰田本田日产大众PSA等等,这些品牌哪个不是主要“研究人”呢?主力车辆的品质与指导价可以说没有一台是理想匹配的,也就是有非常高的品牌溢价,但是只要抓住了用户追崇外国汽车品牌的心理,那么销量同样可以很高。

然而吉利汽车的主力车辆水平总要高于上述竞品车企,那么吉利通过营销而热销也就是无可厚非了;重点是国产汽车的市占率越高,中系车的整体影响力就会越大,所以吉利的热销对于推动民族汽车工业发展是绝对有利的,或者任何自主品牌的热销都有这种价值。

营销研发-奇瑞汽车

概念自然还是要分开的,但是奇瑞汽车的技术储备还真不如吉利;不论吉利通过自主研发打造的4T14还是4G18直喷机,其中1.4T选项至少获得过「十佳中国芯」的评价;同时依靠全资收购沃尔沃,获得了Drive-E系列2.0T发动机的技术,打造的汽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即可。

而奇瑞汽车至今也没有拿得出手的2.0T直喷机,1.6T发动机在上市初期水平不错,但在2020年已经被多台1.5T国产优秀发动机超越;变速箱只有定位低端的无级变速器和4AT,基础的双离合变速箱还要依靠格特拉克这种品牌,但是不能否认这些技术打造入门级车还是可以胜任的。

重点:奇瑞汽车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似乎也很大,但是与吉利汽车相比显得非常没有风度;说白了就是奇瑞打造的低端总成也要包装成高端,同时还要标榜超越某某些品牌,其中大部分是自主品牌。

2020年的行业格局已经是国产汽车抱团“反击”,合资车企的退败是必然结果,此时中国车企是应该联盟携手发力的;很多车企也都在这么做,但是奇瑞在营销方面却有些“内斗”的味道;不论善于刷评的是所谓的“自来水”还是第三方公司,这么做都只会让奇瑞显得很低级,所以在营销方面应当改变思路,小农格局成不了大气候。

剩余品牌·特点概述

1:长城汽车属于「营销·技术」两开花的企业。作为SUV单一车型销冠,缺少了强大的营销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仅依靠营销也不能维持数年的销冠,参考昙花一现的宝骏510也就了然了。

长城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确实很大也很见成果,直喷技术的4B15&4C20B发动机均为同排量优秀机型,4D20M柴油发动机一度为最强2.0T;DCT450型七档湿式双离合挺不错,同时还有7DCT、纵置9AT以及3.0T-L6(直列六缸)等机型,这些储备足以支撑产品线覆盖入门级到高端,一旦皮卡在2021年解禁地级和以下区域,长城汽车可能会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增长。

2:比亚迪汽车属于「技术研发顶级·营销极其失败」的企业。全球范围内再没有第二家可以完全自主研发并生产三电系统,而且具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研发,以及具备≤28纳米的CPU研发的企业。

而且比亚迪的事业群不仅涵盖乘用车,重心在于商用车、轨道交通、内燃机变速箱研发、三电系统研发、IT研发与代工、材料以及军工领域。可以说这是家非同一般的“车企”,然而也正因为重心并不在乘用车领域,所以先进的DM3.0混动平台与E平台,最终最大的可能性是作为其他整车厂的供应商。

剩余的长安汽车特点类似于吉利,广汽传祺类似于长安但技术略有领先,上汽荣威大通MG类似于大众汽车;最终民营车企还是要看长城吉利比亚迪,国营车企应当为一汽领头并成立乘用车型联盟性质的企业,当然在商用车型领域国营车企还是很强的,比如一汽、重汽、陕汽、北汽福田和江淮汽车等等。

不过不论未来具体会是哪些品牌作为龙头领军,主导车市的必然会是国产汽车,这是没有争议的结论。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作为奇瑞瑞虎七的车主,我说一下感受,2017年元旦和一个哥们同时提的瑞虎七,他的是台白色的2.0无级变速,我的1.5手动,目前那台无级变速已经行驶了37000公里,我的行驶26262公里,2017年又出了双离合版本,又一个哥们也提了一台双离合,现在里程18000公里,目前三台车没出问题,从没有给我扔在路上,除了内饰不好看,外形和同级别显小以为真没有其他缺点,可以看看我的油耗,我在县城上下班,来回四公里,全程空调,上下班高峰期,车比较堵,偶尔跑一跑高速,油耗真的很满意

现在国产车的龙头是吉利还是奇瑞?

只要是写吉利和奇瑞在一起,都说奇瑞好,一旦到了真买车阶段,都买吉利!

只有吉利遇到比亚迪,都说比亚迪好,一旦到了买车阶段,都买吉利!

吉利奇瑞比亚迪在一起,比亚迪天下无敌,到了买车阶段,10个人对比后,7个人选择吉利,2个选择奇瑞,1个选择比亚迪。

奇瑞天天说自己研发,结果一个想要的技术都没有,最厉害的永远在实验室!

比亚迪天天都说自己天下无敌,结果全品牌销量不如人家一款车销量。

只有吉利,对标的已经是合资品牌了,最新的平台(底盘)技术媲美世界最先进车企、从1.0到3.5全系列发动机年年升级、新科技的运用日新月异、正常开发流程成熟完备、消费者越来越认可。

难道,真的是上网的不买车,买车的不上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