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我公婆就是一农民,没有打工,每年就靠卖粮食攒下了也有30多万块钱,打算在他们老家县城给我大外甥买房子呢。
我和老公是80后,我老公就特别喜欢存钱,感觉有了存款,心里非常有安全感。
其实我知道这是原生家庭影响的结果,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都会很节省地过日子。
我也一样,所以我们两个也算是“门当户对”的一类人。你看,年轻人都这么喜欢存钱,更别说老年人了。
可以说,你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你以后的生活习惯。
只是我家要比我老公父母要好太多了,不会节省得太过分。这也许就是地域的差别吧,我老公的老家经济发展落后,普遍比我们这里要穷,所以日子过得节拮是可以理解的。
我公公婆婆一辈子的农民,公公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兄弟三个妹妹。
我婆婆也是老大,下面有几个妹妹一个弟弟,年轻时为照顾弟弟妹妹,所以他作为张姐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
现在主要的职责就是一日三餐,有时候会喂上几只鸡和鸭。
听老公说,前年公公把门前头的一片桐树给砍掉卖了。那些树是种在他们的宅基地上的树,也不值钱,还占着地方,不如种点菜五谷杂粮之类的。
所以这两年婆婆也有个事儿干了,种点黄豆,种点大蒜,和一些家常菜。让这片宅基地还有点利用价值。
老家除了10亩地一年两季小麦和玉米的收入,再无其他收入。
公公现在手里也存了有好几十万,差不多也有30万,甚至更多,具体不清楚。
我想这些存款也是从我老公结婚之后,这10多年他们一点一滴慢慢积攒下来的。
我和老公结婚时需要买房,我们的房价下来总共需要17万,公婆前后一共出了有10万块钱。
我们的房子当时是建筑分期,分三拨儿才交完所有的费用。
认识我老公之前,我自己存的有2万块钱,买房的时候全部拿出来了。为此我爸妈还有意见,说我没有给自己结婚时留一点底钱。
买房的第一批费用就需要交10万块,公婆家出了有6万,我出了2万,又向我二姑家借了一万,我老公又向同事朋友借来一万。
第2次和最后一次交房时,公婆分别又拿出来2万,其余的就是我们两口子的工资,还有自己想办法。
公婆为我们买房子一共出了10万块钱,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向我老公的姨妈家借的。
我们两个人工资,除了上班租房住,还有吃饭,剩余的钱用于慢慢添置房子里面的东西。
我家里的沙发,餐桌,餐椅,电视柜窗帘儿,这些都是一点一点慢慢添置的。
在我们结婚的时候,家里连冰箱,电视,洗衣机这些都没有,因为没钱哪。
我们拍的结婚照还是我出的钱,结婚时也没有人家所说的三金,更没有彩礼。
房子装修是我爸爸负责的,装修的钱也是爸爸出的。因为公公家没有给彩礼,所以我们家也就不需要买什么家具家电。况且我自己攒的钱都用来买房子了。
等我们两个把借人家的钱都还完之后才敢要孩子,有了孩子之后是我一个人带的,公公婆婆也没有出一分钱。
可以说从我和老公结婚之后,我公公婆婆就没有什么压力了。他们以后每年种庄稼攒的钱就可以给自己养老了。
所以这么10多年下来,攒个几十万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从年轻时一直过着穷苦人的生活,又是一辈子的庄稼人,习惯了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
公公婆婆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只有靠种庄稼有点儿存款。而且他们年龄慢慢也越来越大了,也不适合出去打工。
多年前老公曾经为公公婆婆,在我们县城买一套房子,打算让他们在这里居住,但是他们不愿意。
就是因为他们过惯了穷苦人的日子,觉得在城市里生活各种开销都很大,水费电费燃气费,包括买个菜,老人都觉得比农村老家的物价要贵很多,他们不愿意在城市里生活。
公婆在老家,一年生活开销花不了几个钱。自己种的有菜有粮食,再去集市上稍微买点菜补充一下。一年当中衣服估计买得也很少。
一个月平均消费花500块钱都了不起了,一年下来才几千块钱。
两口子身体还可以,一年中也不怎么生病,偶尔可能会有一两次小感冒,病情轻了自己熬一熬,重一点,吃几顿药就过去了。
我小姑子家的大外甥,今年已经快15岁了,现在已经出去打工了半年了。
去年春节,公公还和我丈夫商量着打算出钱给大外甥在老家县城买房子。
他们老家县城房子房价多少,具体我不清楚。但最起码公公会给外甥付个几十万的首付是没问题的。
他们老家的事我从不过问,我知道的寥寥无几,也是偶尔老公和我公公打电话的时候,我听出来的只言碎语。
为什么他们会有几十万的存款?因为他们不舍得花钱呢,平日的生活都是省吃俭用。
家里面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还有床铺,公公婆婆就没有一张像样的床,床上铺的褥子还够不到床边儿。
你说他没钱买棉花做褥子吗?不是。就是习惯了凑合的生活。
你说让他们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添置一些好的家用生活用品,他们觉得没必要。不如把钱存起来,等到将来重大事情上再用(比如给外孙买房)
大女儿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我老公说家里啥也没有,我公公说家里啥也不缺。
我跟着老公回他们老家也有好多回了,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蒸大米饭。
大米多贵呀,大米最多抓上一把,熬稀米汤喝。
早晚都是馍菜汤,中午面条,面条还是汤面条,也从来没做过蒸卤面,也没有做过捞面条,要么是烩菜。
每天都是面食,家里粮食就小麦多,玉米脱籽之后直接就卖掉了。卖粮食的钱每年就去镇上银行里存起来。
公婆老家在集镇上住着,既是村儿也是镇。他们村上隔一天一集会,但也只是在上午12点之前,下午就没有了。
有集会的时候,婆婆喜欢去街上转转,发现什么便宜的菜一下子会买上一编织袋。
回老家的时候,我经常听小姑子抱怨说婆婆买菜,哪个菜便宜就一下子买一大堆,吃上10天半月都不换样的。
比如胡萝卜便宜了,就天天吃胡萝卜,让她吃得都想吐。
做饭大多时候还是烧锅做饭,他们烧的是玉米裤。也就是玉米丰收季节,撕下来的玉米裤会剁成很大的垛子。
下雨天的时候就用塑料布盖住,天冷了,冬天的时候都拿来烧火做饭。
厨房还有烧煤球的煤火,还有燃气灶,小姑子工作发的也有电饭锅,去年老公还给老家买的有高压锅。
听我老公说,高压锅他们从来都不用,怕我婆婆不会用,出现危险。
家里等于三种做饭的工具都有,时间充裕,就用烧玉米裤做饭。如果时间紧就改用煤球做饭。
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公婆来我家过年,那时候我在幼儿园工作,我给婆婆买的衣服,有棉衣裤子鞋子,没有一样是她相中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给她买过衣服。
我公公的衣服很多都是我老公给的,我老公以前的工作服短袖,很宽松,我公公还经常穿,他俩的身高差不多。
我婆婆在老家,衣服大多是我小姑子负责买的,有的是小姑子不穿的。老家集镇上的衣服随便挑选,价格也不贵。
有这么节省会过日子的父母,想当然我老公也是很节省的男人。我跟着他过日子,我也变成了一个穷女人。
带孩子这几年我都没买过衣服,穿的都是我妹妹不穿的,有的甚至是我妈妈不穿的。我现在混得还不如我妈妈[捂脸]
我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小姑子跟着公公婆婆一起来我家过春节。
我小姑子那一年穿的新买的黑色的羽绒服,是在她们老家花了800块钱买的,质量很好。
我这辈子都没买过这么贵的衣服,也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我老公才让我买了一件400多块的羽绒服,那也是我截止目前最贵的一件衣服。
不过早两年前已经又拿回他们老家了。我老公每次开车回老家,都会捎回去一大编织袋子淘汰的衣服。
那衣服都很新,干净又整洁,没有一点破损。有些是我堂妹给我女儿穿的,但是款式太过于成熟,不适合,我就先存放着。
也有一些是我妹妹给我的,或者给我大女儿穿的。但是我比妹妹偏胖一些,有的衣服穿不上我也觉得很可惜,我女儿穿着又太大,也不适合。扔了吧,又不舍得。
但我老公很稀罕,他总说先放着,等到他回老家的时候拿回去,看看家里面的亲戚,谁需要就送给谁穿。
穷人家的孩子,即使生活在城里,过的也是穷人的生活。
但是我们再穷,除了当时结婚买房时,借过亲戚家钱,两年后很快就还清了。
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借过别人家的钱,手里有存款,心里才会有安全感,日子才会踏实。
现在我们过得比较节约,是因为我们有三个孩子要养,况且孩子还小,以后教育支出花费还是很大的。
我老公已经全款买了两套房子,等于现在我们有三套房子,我们也没有贷款。
我们老家的安置房可能近两年就会分下来,到时候我和妹妹会各自有一套房子,在我们家里,房子不成问题。
我们现在努力赚钱存钱,首要考虑的就是养育三个孩子,上幼儿园,上中学大学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这是一大重头。
另外是我们两口子的养老统筹,医疗保险。虽然我的养老统筹已经交满了15年,但这部分是每年要坚持交下来,一直到退休年龄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平时的日常开销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用刻意的去节省。
只要不浪费,不奢侈,不过度消费,就是会过日子,也是在变相地为自己存钱。
最后:不管是我公婆,还是我们年轻夫妻,都有存钱的习惯。
会存钱是个好习惯,值得提倡。生活就要会合理规划,会未雨绸缪。
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可能的。
年轻时么多存钱就是为了年老的时候,有充足的经济基础,不需要再向儿女伸手要钱,可以自给自足。
老年人自己有存钱习惯,总比要靠依赖儿女生活要强吧。老人手里有存款,活得才更有底气。
老人心里明白,养老靠儿女是晚年无路可走时的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难为情地向儿女伸手要钱养老。
因为儿女也有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许有给钱的心,但没有给钱的能力。
所以,老年人只有自己给自己攒钱养老才是最靠谱的。
亲情虽然比钱更重要,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钱比亲情更可靠。
老年人养老的上上策,还是要自己攒够充足的钱,手里有钱,生活有底气,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选择权。
老年人有多余的存款,晚年生活才能安享无忧,同时也给孩子减轻了养老的压力。儿女们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小家。
但是不提倡老年人为了存钱而过度的节约,以至于影响身体的健康那是不可取的。
老年人要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很舒适,再适度地节约存下养老钱,才是正确的做法。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的习惯?谢邀。
我是50后,看到这个话题,也想起了自己和身边的老人们,因为都是过来人,真知没钱的无助和痛苦,明知道存钱自己也花不多少,就是改变不了自己,时常也再想多少也要存点,好年防荒年,好天防坏天,就怕到时侯急需用钱时,指谁也帮不上忙的时侯,也十分清楚,爹有妈有不如自己有的唯一正确道理。
每每去领退休金时,有多少老年人舍不得吃穿,都是要想方设法存点,我还真强些,我和老伴每月能领几千,70岁的老伴还在继续上着班,一年也能挣上几万,说实话,老年人现在吃也真的吃不动什么,身体没什么毛病还强些,假如有三高和低血糖者,这也不能吃,哪也要记口,想吃也捞不着吃呀,再者,老年人穿的衣服,再怎么讲究也花不多少钱,剩下的不存还能干吗去
其实奉劝老年朋友们,也别太会过,想吃什么可千万别亏待自己,想吃尽情的买,想穿也别太吝啬,说真的该享受尽情的享受,等到挪不动,爬不动穿么也不好看,待到牙囗不行时吃么也不觉得香,感恩我们走上新时代,老年朋友们开心快乐,过好晚年生活,夕阳路上慢点老些,为幸福生活添光贺彩。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老年人肯定改变不了存钱习惯,因为年龄大了,身体可能会越来越差,存钱是为了在需要用钱的时候,不求人或者少求人,自己有钱自己做主,不要看人脸色。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存钱存高远的心,存钱都是为了平时不用急时用,存钱都是为了急情急事,存钱都是为了急需用钱的时间时度,存钱都是为了急性急诊治疗的费用,存钱都是为了急性急救的时间时候,存钱都是为了急用钱的时候,所以老人改不了存钱的习惯性。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老年人节约,每月退休金用不完不存放哪里?不存钱生病买药钱谁给?
为什么现在老年人还是改变不了存钱习惯?
现在的老年人是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深深知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所以不论钱多钱少都会存一点,以备应急之需啊。谁知道余生会花多少钱呢?我觉得这是好习惯呀,为什么要改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