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临床上有哪些功效?

附子的功效,评价地位最高的当属清朝医学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的一句话——“回阳救逆第一品”。

但是,在《神农本草经》里又把附子列为下品,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这个问答就回复这个问题。

《神农本草经》:附子,散寒气,助阳气

在《神农本草经》中对附子原文是这样说的:“附子,一名茛,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癓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附子有这么多中药功效,还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主要理由应该是附子:有大毒“。但是《黄帝内经》里还有一个主导思想”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所以《黄帝内经》在对有大毒之类的附子药物的使用时,有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样是现在中医对这类药的“中病即止“的原则。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不能过度”祛病“——因为下品之药,在配伍中应为”佐使“,并”主治病,以应地,多度,不可久服“之说,这样就把父子的应用范围公布给大众了。

从附子的性味归经,看附子功效

附子的性味,《神农本草经》认为附子“味辛,温“。

味辛,这是公认的,只要尝过附子,大都能感到其辛辣之味道。

而附子的味甘,大部分初尝附子的人不会有这个感觉,但服用附子时间长了,可能会有附子的“味甘“的感觉。

《黄帝内经》认为“辛入肺,甘入脾“,”辛甘发散为阳“,所以可以认为附子为性阳的中药。

而附子还具有“苦味“,而且《黄帝内经》认为”酸苦涌泄为阴“,所以可以认为附子还有性阴的一面。

这就是后来中医认为附子属于“阳中之阴“的药物——附子味辛兼甘,苦味再次,就形成了附子”辛甘发散“为主,苦泄为此的阴阳药性。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服用了附子后,大多数人出现大肠排泄物多,这是因为附子味辛走肺,肺和大肠相表里;同时附子的苦泄之性,也有促进泄浊的功能。

清代医家陈修园,总结附子的药性最到位:散寒气,助阳气

对于负的功效研究最为透彻的要数清代医学家陈修园了,他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认为:“《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癓坚积聚血瘕,是寒凝结,血滞于中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意思是上述寒邪痹阻在上中下焦筋骨营卫的诸症,没有一个不可用附子调理的。

最后,还概括了附子的功效——祛除三焦和血肉筋骨营卫中的寒气——散人体之寒邪,也可以理解为:散寒气,助阳气——附子,辛热助阳,为百病之长,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沉,无所不至,其性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脉。

附子的通行十二经脉,是目前所有中药中所没有的,附子的独特的功效,与附子的辛热大毒走而不守密切关联。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附子在临床上有哪些功效?

附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温里药,在中药中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出全株,去掉须根,即是泥附子,进行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附子中的乌头碱毒性极强,如果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对于血压有升压或降压的作用。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治疗阴盛格阳,大汉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泻冷利,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阳痿宫冷等症。

附子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恶蜈蚣,黑豆,甘草,英芪,人参,乌韭相克。

附子在临床上有哪些功效?

附子属温里类著名中药。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上旁生的块状子根。主产四川、湖北、湖南等地。以干燥旁生块状子根入药。内服炮制品称附片。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阳温中,蠲痹止痛。附子主要有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补命门之火,益五脏之阳,为温补命门之主帅,回阳救逆之要药。其性善走,无处不到,为温通十二经脉之要药。中医临床常用于以下疾病:1、亡阳脱阳。2、命门火衰。3、胸腹寒痛。4、风寒湿痹证。5、阳痿滑精。6、水肿。7、慢性腹泻(慢性肠炎、五更泻、休息痢)。8、寒结便秘。9、脾寒便血。10、阳虚感寒。11、胸痹(冠心病)等病证。

常用量3一9克,久煎。大剂量可用至30克。回阳救逆可重用,温补阳气当炮用。注意!①、凡阳证、火证、热证、阴虚内热、血虚、孕妇均当禁用。②、附子有毒,生用尤烈,内服不能用生品,必须用炮制附子。久煎可降低毒性而不影响疗效。一般宜先煎二小时以上。

附子特点:一、该药大辛大热,气味俱厚,回阳退阴,彻内彻外,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上益心脾阳气,下补命门真火,既能追复故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有卓绝的回阳救逆,扶危救脱之功。

二、该药辛甘大热,其性善走,补命门益先天真火以暖脾土,壮元阳助五脏阳气以散寒凝,故能化气行水、通阳散结、祛寒止痛、扶阳摄血、温中止泻、助阳发表。

三、该药气雄性悍,走而不守,温经通络,无处不到,能温经脉,散凝寒,除湿邪,止疼痛。

四、附子反半夏、栝楼、白蔹、白及、贝母。畏犀角。不能配伍使用。如炮制不当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可用生姜、甘草或绿豆、甘草煎汤急服可解其毒性。

《本草衍义》评价:“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

附子主含乌头碱、乌头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附子磷脂酸钙、β一谷甾醇等。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点赞。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