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是形成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今天的中医学术现代化等方面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
中医气的意思和概念,在英文里还没有对应的词,所以你要是以英文翻译中医的气,只能以拼音qi或KI来翻译。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中医之气的神奇和神秘。
那么中医里的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气的最原始涵义
从古代哲学和古代医学的“气”概念具有普遍的抽象的意义。从气这个字的特殊的具体的原始意义中升华而来。
你要是考证一下,殷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都可以见到“气”这个字,但不是名词意义。在甲骨文里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解释为“气”,有三个意思:一是乞求;二是迄至;三是讫终。但目前被学界公认的是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的解释。因为这个解释对以后春秋时期的金文可以印证。
后来的齐候壶铭文的气字和甲骨文的气字相同,都是以“乞”作为构成要素文字的意义上使用的,训为“气求”。
气求之气在战国清朝时才省去了中间的一画,变成了“乞”。
说到这里,在甲骨文,金文中,气是作为假借字来使用的,通气、迄、讫。但是在《尚书》、《诗经》里找不到作为名词的气,让我们理解原始意义的气的涵义有一定困难。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气”的原始意义应该是“云气”,这个解释最开始见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气,云气也;...云,山川气也。”
这应该是殷代已经进入农耕时期,年成的丰收与否和雨水关系极大,根据基本常识,他们应该知道雨生于云,云生于山川之气,所以在殷商时期,人们对云的膜拜应该是很自然的。
所以云其及其扩展而充之的自然界之空气、气体乃气之本始意义一点也不足以为奇。
还可以进一步延展理解,除了云气,与原始人关系密切的最直观的莫过于烟气和蒸气,这里是不是和火在人类中的使用有关。
气在米上为氣,以及古话说的气在火上,和今天我们常说的气在火头上,可以看做过去人们对气的理解。可以理解为气为蒸米饭煮米饭冒出的气,以及生火时产生的烟气。
藤堂明保编撰的《汉字语源辞典》中认为气之原意是蒸米之时,锅中装不住,不断冒出的人气。
另外马王堆出图的《老子》都把气写作氣。
还有1975年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血痔,以弱(溺)孰(熟)煮一牡鼠,以气熨。...取秋竹煮之。而已气熏其痏,已。”这里的两个气,指的都是蒸气。
总之,气的概念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由云气扩充到风、云雾及寒暖气候等自然界的空气、气体;
2.火的使用产生的烟气、蒸气、火气等。
3.人体呼吸的气和热气等。
在这里,气只是一个普通字词,并无哲学和医学含义。
气的涵义哲学化
随着人们对气的存在和理解,逐渐认识到气的特性和运动变化规律并做理论概括和总结,这时候气就成了哲学概念,而不仅仅是名词了。
比如周幽王二年,太师伯阳父在解释当时的地震原因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将地震原因并未归结于天神震怒和惩罚,而是将其理解为物质世界自身的变化现象。二是将地震截石位阴阳二气交感互动,相互作用来论证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内在根据,这为中医阴阳理论和气论进行了第一次汇流。
进而,《国语》认为阴阳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包括人体并决定人的性情,开始关注作为哲学概念的运动变化规律,“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明,明以时动。..."到了这里,阴阳学说和气论合二为一并探求哲学气运动变化秩序。
如医和给晋平公看病,认为其病因“非鬼非食”,而是违背了“六气”的秩序,“不节不时”,气淫所致。他说“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总结:到了这里,气论思想主要以说明世界的秩序、联系和事物的变化,还没有脱离感性色彩,还没有设计宇宙万物构成元素或本原的思想,直到战国时期才明确使用了本原概念并将气作为化生万物的本原。
后来的老子哲学尽管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担忧强调道比气更为额根本。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气的思想,认为人及万物是有气化生而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
发展到这里,万物皆由气,哲学概念诞生了。
管子时期,认为道,就是精气。认为宇宙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源于精气组成。“一气能变曰精”。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至此,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初步确立。
哲学的气对中医的气论的影响
我们决不能否认中国古典哲学气论对中医气论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管子还是庄子等的哲学经典对气的论述以阐明人身之气,认为《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思想,运用当时进步的阴阳哲学论及,来总结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的思想继承和反战了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就连更强调中医之气有别于哲学之气的孙光仁先生也认为“气化理论不仅在哲学上影响很大,并且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作用也很大。”
气虽然很早就用来描述人体,但形成中医气理论受到当时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影响。
从气是宇宙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生理观——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中医认为,万物皆有气化所生。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行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也不例外,因气而生。人体气化也具有时间节律特点,一天之中,随天地变化存在着阴阳盛衰的变化。
病理观——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正邪二气关系疾病的发生,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导致邪气侵袭人体而发病。正气旺盛,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认为病因多样,病例复杂,但其关键都离不开“气化失和”这一根本。
医理观——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的认识基于天地人气化一体,对疾病定义为人体内部气化失和,所以治疗的思路就是通过调气化解病因,由邪气不服转为“邪气乃服”,以恢复身体内气化和谐,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治病必求于本”,将调节气化失常看做治疗的根本。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偏盛偏衰求其平,泰国不及求其均,阴阳相争求其和,清浊相干求其顺。
总之,气的最初含义到中医气的内涵,再到中医其理论,历经具体含义,抽象意义,再上升为宇宙本质,最后才成为中医核心范畴,一直发展到今天。
但愿上述回答对题主理解中医之气有帮助。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53年了,我当赤脚医生习针灸时:当银针刺在中风病人与健壮的社员身上的截然不同的感觉!前者无力!后者的气血″咕`咕、咕"从他身体的运行经络由针体传导至我持针的手上!十七岁的我因老师战场被炮弹震聋而无法交流……二年后改行,但那种人体的、撞击我心灵的″生命中的气"至今畄在我记忆中!(我之后听牙医讲:钻牙时老者一牙坚硬无比!小儿牙似石膏!不知现在再持针时手下什么感觉?母亲㇏祖母都走时无中风!今年97岁父亲也无中风!强刺激的针灸我极敏感、我有按摩证、不爱用针也改行后无临床条件、但我凭此"只可言传、无法意会″只能让气在我熟悉的自已经络中由意念周转、运行、来自我保健,小毛病不少但无五高72岁无颈动脉斑快!中国人平均77岁(男)我这年令只求"五福临门"第五福!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气指的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父母和上天给与的。后天之气,是人通过呼吸和饮食得到的。
人的一生就靠这先天和后天之气维持着,如果气没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谓气聚则生,气散而亡。古人说的,气数,气息都是这样的意思。比如说一个朝代结束了,会说他的气数已尽。一个人死了,会说是气数已到没了气息了。
先天之气人们不能选择,而后天之气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比如顺应自然,饮食有节,恬淡虚无,不妄作劳,这样就可以让后天之气厚实,得一个善终。反之后天之气就虚薄了,就不能度百岁而夭折。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中医在辩证时经常会提到心肺气虚、肝郁气滞等,那么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呢?
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一般认为,气的含义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细微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如脾气、肺气)。
在人体各部都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聚在上焦的叫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元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卫气,在血脉中运行的叫营气。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是人身生化的原动力,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营气、卫气都是后天之精所化,宗气能助肺司呼吸,还能把水谷之精的剽悍部分宣发于脉外,精华部分贯注于脉中以营养全身。营气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运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在内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功能(脏气)的总和叫做“正气”,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气的病理,一般为气虚、气滞和气逆。气虚主要是指五脏之气不足,表现为语音低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体胖淡、脉象虚弱。气虚以肺、脾两脏之气不足为多见。气滞是脏腑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发生故障,主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部位胀满疼痛。气滞以肝气郁滞为多见。气逆是脏腑气机失调,向上冲逆,表现为咳喘、呃逆、嗳气、呕吐。肺主肃降,胃主降浊,气逆以肺、胃两个脏器较为常见。肝主疏泄,所以肝气也有上逆之候,可引起头痛眩晕等病证。
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在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也可伤气,气滞则血瘀,血虚则气少。气血以循环运行不息为正常。
一般认为,气虚属虚证,气滞属实证。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中医指的“气”,就是道家所通常修炼的气,因为中医原本就是出于道教。道教修炼的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修炼得到的气,先天存在人体内的叫“先天之气、也叫混元之气”,道教通过一些修炼法门,使这个先天之气或混元之气增加,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中医所指的气,就是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一个人的混元之气是有一定存量的,随着混元之气的得到与丢失,就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得到的人就会红光满面、延年益寿、无病无灾,失去的人就会加速衰老而多病多灾。
一个人的年龄变化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其实真正变化的还是体内的混元之气,随着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逐渐减少,也就更突出了年龄数字这个概念,所以,通过运动是可以保持身体内混元之气丢失和损耗的程度,这也是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基础。
古代和今天不少的武术家和修炼之人,所修炼的气,现代人称之为“内功“,就是无限接近的混元之气,也就是行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中医看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主要还在与“望气”,一旦中医说:“没气了”,那这个人也就完球了。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一、中医气的涵义、来源、分布
中医的气有两个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等,所以《景岳全书》里有〞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一说;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气的涵义有物质和功能两种。
气的来源与生成:气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黄帝内经》里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的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高度概括。
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悸、气短等;脾气不足则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可见各脏腑之气是维持其生理功能的动力。
以上各气,虽然名称不同,分布各异,但其功能可归结为三点:1、气能生化万物,滋养人体的一切脏器组织。2、由于气的动力作用,能使一切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3、有保护人体,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环境统一的作用。
二、中医气的现代解读、评价与反思古代从哲学家到医学家,对真实的物质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而且常常是错误的。中医关于气的认知,从定义到内涵,从来源到分布,也是如此。中医试图用气的理论来解释疾病成因。其构想和体系在当时来说,是伟大的;但从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来看,很显然其漏洞百出,缺乏逻辑,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
(一)定义本身既不准确,也互相矛盾:气既然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就不能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水谷是水谷,腑脏是腑脏,水谷之气是什么气?脏腑之气是什么气?二者合为真气,还是没有解决气是什么的问题。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汽车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凡是符合“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条件的,都叫汽车。汽车运动的动力是燃油。把燃油也定义为汽车肯定是不对的。汽车具有拖拉运拽等功能,这种功能肯定也不叫汽车。
水谷是水谷,腑脏是腑脏。二者都是气?显然既不准确,又矛盾重重,看似给出了气的定义,实际上什么也没说,实际上什么都包括了。
(二)来源与生成漏洞百出:先天之气,秉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先天精华是什么?也没解释清楚。这是用一个新概念来解释一个旧概念,新旧概念仍旧无解。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肺吸入的清气好理解一些,那么,水谷精微之气又是什么?又是一本糊涂账。
(三)分布及其功用:宗、营、卫、脏腑之气的解释无不牵强附会。
从各个角度看,中医关于气的定义始终没有明晰。一句话能够很好说明中医气的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处不在,什么都是气,什么都不是气。
在最需要严格严谨,不需要半分差池的医学领域,这种含糊理论怎么可能有任何发展和创新呢。说句不好听的话,这种糊涂理论不害死人,就是病人天大的福气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