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占到人群比例多少?

现在在一线城市的排名中,天津暂时已经被挪出去了,作为中国最早的直辖市,天津经济在这30年的进步不如其他城市快。那么自然收入平均水平方面也不如一线4个大城市,北上广深,甚至可能还不如杭州。那么整体的富裕程度,如果不高的话,自然钱的含金量就更高了。

1,000万资产在天津能过上中上人的水平,如果放在北上广深那仅仅是一个普通市民的水平,或者说普通小康家庭的水平。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其实还是在房子。只要我们在城市中生活,我们自然就需要一套房子了。房子现在变成中国家庭最重要的家庭资产,房子的总资产决定了这个家庭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水平。

那么在天津其实就像我们区域中心城市的感觉差不多,有个600万可以买一套不错的房子,没有房贷全款,剩下手里还有个400万,那么好好做做理财,每年能还有个20万左右的理财收入。如果再在一份工作,那么妥妥的是一个小康家庭。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天津市平均工资为81324元,月平均工资为6777元。其实我们看一看,对比全国的城市收入水平确实比一线城市要差一大截。在9月份,天津房产中心统计的数据是商品住宅备案均价稳定在17385元/㎡,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平均价,在市中心的和平区,房价已经高达5万元,但是在塘沽新区房价也就不到2万。那么对比一线城市动辄10万元以上的房价,他肯定还远远不如。

其实生活在天津,远远要比生活在其他城市压力小,但是享受到了生活资源多。天津是个直辖市,他享受到了生活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的扶助,要比很多省会城市和区域地级中心城市多得多。别的都不说,仅仅从教育资源方面,天津拥有着国内众多的大学,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是天津户籍的学子,其实考大学方面难度是不大的。

同样在天津的生活成本也不是很高,各方面物价也不是很高,但是还有地处海边,生活物资资源丰富。目前在天津落户相对要求比较低,天津近些年要寻求发展,对于落户条件大幅放松,如果大家有愿意,其实选择去天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高的未来生活质量的追求,但是又想享受到大城市的资源和便利,那么选择在天津还是不错的,假如拥有1,000万,天津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我够格了,但是不敢出去吃饭,不敢随意买衣服,精打细算钱不够用。源于我早年认识的一个人,90年代吧,万元户很少的时候,他下海做生意赚了十几万给我们说这辈子钱都花不完。没五六年的工夫,一个政策破产了,未来怎样不好说,即使不做生意,安安静静当老百姓也躲不开政策风险,躲不开通货膨胀,躲不开滞胀,资产只能衡量眼下,护不了明天。

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1000万资产,在天津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

根据胡润2020财富报告的数据,2020年全国拥有1000万资产的家庭大概有202万户,大概占到全国4.92亿户家庭的0.41%,如果从比例上来看,拥有千万资产在全国来说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

根据胡润财富报告的统计,天津是大概有2.64万户家庭拥有千万以上的财产。而天津市总人口大概是1386万户,其中大概有486.71万户家庭,这样来算,在天津拥有千万资产的家庭大概占到天津家庭总户数的0.54%,这样从比例上来看,拥有千万资产在天津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

一般来说,在天津拥有千万资产,大概房产会占到70%左右的样子,也就是房产大概在七百万左右,而存款可能大概在三百万左右。

这样算下来,每年除去工资以外,300万存款如果存银行大额存单,每年大概可以获得4%利息,这样每年利息收入大概可以达到12万左右,这样的生活会比普通家庭好一些,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一些。

但是拥有千万资产,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跟普通家庭比,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想跟更富裕的家庭比,也根本就比不了。比如你即使有千万资产,但是如果想买豪车可能还是很难,如果你想买一些比较好的品牌衣服包包,可能也会感觉不容易的,这样来说,资产千万,大概也就是生活方面稍微宽松一些了。

综上所述,在天津拥有千万资产,大概占到天津市家庭总数的0.54%,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但是这样的家庭生活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常生活上可能比普通家庭稍微宽松一些,但是如果想买豪车或者是一些比较好的品牌,可能也是比较难的事情了。

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最讨厌那些说一千万就是中上阶级的人,中上阶级只看钱吗?还要看你的文化教育学识和修养,拆迁户暴发户土财主这些可不能算中上阶级的人!

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一般中等水平吧!绝大多数有1000万资产的,其中800万来自房产价值,而这800万中又有600万来自房产的自然增值,并非劳动所得!天津是这样,其他地方大都如此!没什么好炫耀的!

一千万资产在天津是什么水平?

—千万在天津当然是上等水平了,天津大部分人收入—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