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央行公布社会融资总额达到了250万亿,也就是说通过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财政,向社会一共借出去了250万亿。如果摊到14亿人口上面,平均每人17万元。听起来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先讲一个故事。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村子,央行是村里的会计。村民很少去外面,主要在村子里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生活,村委会负责绝大多是大事情处理,例如村子的流通货币的管理以及借钱还钱。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就会向村子多借钱,去搞生产搞种植,未来可以多赚钱。但是如果对未来充满悲观,那么就会赶快去还钱,或者将钱留在家里,以备未来使用需要。
这就是社会融资,也就是借钱的最通俗含义。在这个意义下,我们接着讲故事。
如果村委会想给外村给点钱给点东西,或者又想不知不觉中多盖点房子给自己用,又或者想给某些关系好的组织多谋点福利。那怎么办呢?那有可能物价会提升一点,急用时候再多投放点流通货币,或者将过去免费的事情收点费,或者改造荒地卖出去。有可能村民买东西就越来越贵了,有时候还必须得找会计多借点钱。村民的债务总额越来越多,而村子可以使用的资源也是越来越多,可以做的事也越来越多。
这就是加入M2两百万亿的情况下,居民的负债总额就会持续提升。这种债务提升同对未来经济预期好坏,关联就不大了。其实是社会资源再分配后的负债来源。
如果故事再往下讲,同村长关系比较好的一些组织,他们也借钱。但是他们有时候还钱,有时候还不了钱。为了维护村里的和谐局面,会计和村长又弄了一些钱,将这些组织的债务填平了,村民一般也感觉不出来。
其实故事往下讲,每加入一个假设条件,就会对社会负债总额和社会总额的分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其中就能看到数字之后的变化。
此次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社会经济稳定,影响非常大。渡过难关维持经济平稳运行首要的任务,所以我们看到1月份融资增量为5.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亿元,这说明市场还是需要资金的。但资金的使用和效率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总体而言。社会融资总额也就是借钱总额同国家的经济增速是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的,同时同货币总供应量m2也是呈现一定相关性的。结合在一起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投资过热、债务压力过大!
前两天人行发文称目前我国M2已经达203万亿!是我国去年GDP99万亿的2倍多,是10年前2010年M2 72.5万亿的近三倍。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56.36万亿,相较10年前2010年65万亿,扩大近4倍。
直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当下资金正在以非常迅速的方式发生流通。且投资过热现象明显。
都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但是资金多数都在房市、股市内流通,并没有积极的进入工业生产领域,这种情况不但推高了房市市值,扩大了泡沫,反而造成财富不平衡转移,富者越富穷者更穷。
且社会债务也逐渐扩大,居民普遍债务压力较大,且压力向年轻人传导,比如这两年常见的各种社会贷、套路贷、校园贷等。
有钱,谁还会去贷款呢?
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后期还是需要宽松货币来提振经济,赶鸭子上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这并非是一条通畅大道,希望国库智囊们能够积极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寻找新出路。
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对大家有帮助,我按数据给你回答,这是我早晨写的,
刚看信息中国M 2已经突破200万亿了,
我特意查了一下中国2019年GDP 接近100万亿,是2倍了,去年中旬才1.5倍,这样增长明年可能M2可能300万亿了。 美国M2是15万亿美元,他们GDP 22万亿(统计不一样。有可能不算基建)这家伙公开统计数字可能有猫腻,坏的很!
这么多M2咱们简单分析一下,2000年M2是13.5万亿,20年后现在是200万,也就是说2000年,你有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通账一直在路上以后不会低于8-10%,这20年如果你买房跑赢通货膨胀很容易,现在你在试试,政策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楼市这个大的资金储水池只会慢慢涨,目前的国之命脉绝不会娄底!
弄这么多M2按理说会通货膨胀,咱们是有制度的国家可以调控,你见过老百姓的东西涨过没,在民生里只见过教育和医疗拍拍的涨,涨的让人跟不上!国家一直在弄M 2只有一种情况国家要启动另一个比房地产还要大的资金储水池A股,政策大家也看了,一年的LPR降息10基点,5年的降5个基点,很明显就是要给房贷做参考,要房价稳中上升。企业不断并购,重组,举牌,科创更不要说了,都会调整为优质企业,让A股进去一个长期上升的趋势,利于企业容易,大家有钱了也利于拉动消费,200万万亿流动站性充足,加上国家加大对外资政策,启动股市是不二的选择!纯属个人观点,认同的2年到10年后见证观点!不认同就当我刺毛!哈哈
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不要买房!!
恒大的套路,负债接近2万亿,近3个月的短期高息债近3000亿,房产打折也都是涨价后套路,基本没变化,甚至会略有涨价,恒大的骗局逻辑是通过几个月的无理由退房退款,免息融资来偿短期债务,根据公布数据可以算一比账:
恒大公布1000万客户假设按20%付定金(注意定金可以一套多个定金,会有各种合法合理操作方式),150万人付定金:
那么定金总额=2000000*5000=100亿
分期总额:假设200万定金的人中有20%再付分期10% 20%不等(因为可以在未来半年无条件无理由退款退费),按恒大的主要是大中型城市平均一套房 160万计算(比较低的),平均15%房款:
分期房款总额= 400000*1600000*0.15=960亿
那么恒大可以获得的预付定金总计为:960亿+100亿=1060亿;
恒大相当于完全占有主动权,在3个月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无息使用1000多亿的资金。即便退款也已经无息使用,不退款房子可以原价销售。请大家务必不要上套!
更多客观财经政策分析请关注
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根据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56万亿,也就是题目中说的,整个社会“借钱”总规模超过了250万亿。
乍一听这个数字非常吓人,我国有14亿人口,250万亿的债务,平均每人17万元,那么我们不都是在赚钱还债吗?这样的经济发展起来还有后劲吗?
这个问题要想严谨的回答清楚是比较麻烦的,我就来通俗的说一下怎么回事。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所有的借款合起来,就相当于社会融资规模,但是这些借款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比如房贷可能是20年,信用卡只有一个月。
对家庭来说,这些钱有轻重缓急,也有大小多少的问题,对国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没有了解这250万亿的融资构成,就很难评判他的科学性。
如果这250万亿全部是短期融资,那么对市场来说绝对是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你在近期就要还款,我国一年的GDP还不到100万亿,怎么能还250万亿的融资呢?
如果这250万亿全部是长期融资,假如我们按10年算,10年之内我国的GDP总量估计会超过1500万亿,和250万亿的融资比,这些融资额就太少了,甚至还要再加大,否则经济发展动力就不足。
由此可见,社会融资规模250万亿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数字,关键是这些融资的构成,如果长期融资占比较高,这个数额并不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这还要再提高。
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看,1月份融资增量为5.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亿元,这说明市场仍然是需要资金的,也是在向前发展的。
目前我国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要想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就必须给他们提供长期的融资服务。
如果银行就给他们提供一两个月的借款,那和不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如不借,只有给他们提供中长期借款,比如5年以上,企业度过难关就很容易,我估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小。
央行最新数据!社会“借钱”规模已超250万亿,这对市场意味什么?
意味着:投资力度增加,社会负债过高
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M2已超过200万亿元,是2019年GDP的两倍,与以往1.5倍相比,增长趋势明显。那么既然社会上的流动资金增加了,这样的变化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1、M2增速这么快意味着人民币在国内购买力的下降。举例说明,在2000年的时候时候,我国M2仅为13.5万亿元,现在较当年增长了14.8倍,也就是说那时候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14.8万元的购买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赚的钱比20年前多了,却感受不到购买力在增长的原因。
2、M2数字这么高,钱到底在哪里呢?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20年里,最大的两个蓄水池就是楼市和股市,钱基本在这里面转。再看去年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为260万亿元,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才14.27万亿元,现在是当年的18倍。这充分说明由于投资过热,极速的拉高了社会负债,且以非常迅速的方式在流通。
3、M2体量这么大,国家却宏观控楼市,但又在2月将LPR下调了10和5个基点。我认为楼市在今年会稳中有进,但要跑赢通货膨胀估计困难。反倒是大量资金很可能会进去股市,帮助其迎来长期较稳定的股票牛市。毕竟只有股市好了,老百姓才会有钱,消费力才能上升,这对扩大内需,提振实体经济,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M2也是我们生活的圈的一个缩写。面对疫情,全民负债的我们,稍微拉长复工时间,就已经捉襟见肘。按揭、信用卡、网络贷等等,我们已经透支太多。这就意味着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会是近些年的主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