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这种人就属于极端的理财保守型风格,如果做投资风险测试,那么他们就属于极端厌恶风险型(风险回避型)的人。我们不能评价他们理财方法是对是错,只能说他们厌恶一切不确定的未来,希望现在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理财结果。
单独说下,近年来投资损失的很多老人不是厌恶风险,而且对于回报不满足,所以才参与了各类投资骗局。他们可不是风险厌恶型群体哦。
其实此类人我们可以做一个理财画像的。他们就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那种工作和生活非常有规律的一类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循规蹈矩,思想也非常保守和正统,也长期不会去更换公司和工作岗位,岁数已经到中年,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和孩子也有着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亲友关系。他们基本上就是我们社会中的稳定的大多数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么一群此类的人。
虽然德先生一直讲,不论是高息的定期存款还是普通的定期存款,有可能最终都是跑不过物价上涨指数,都会在长期是隐性的贬值,也就是说本金会一点点的被侵蚀掉。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固有的理财思路,去打破人的一个原有思想,就相当于拉他做一个离经叛道的事情,是非常之难的。只能让他慢慢的学习理财知识,慢慢的自我修正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改变他的理财思路和方法。
在近几年,定期存款市场发生了极大改变,这对于极其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件幸事。大额存单,智能存款以及结构性存款,三类创新的定期存款产品大放异彩,极大的提升了定期存款的利率。同时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大崩盘,导致很多激进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这也反向证明了稳健理财的可靠性。所以所以保守型投资者在这两年其实是毫发未损,反而取得了一定的正收益。
这三类创新型的定期存款产品,保守型投资者可以积极参与,针对安全性不要有太多的疑虑,他们都是在国家50万的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之内受到庇护的。而且过去购买定期存款必须都要到银行的网点或者是其网上银行或者手机银行中购买,那就需要再单开一张银行卡或者储蓄卡。其实银行卡太多了也是一种负担,除了日常要记账,而且转来转去还要发生转账费用。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现在这三类创新型的定期存款产品,可以在大的日常使用的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轻松购买,且不需要再开具新的银行卡(硬卡一类户),只需要生成一张二类银行卡(电子二类户)。从而就可以自由绑定自己原有的银行卡,进行灵活的转入、转出、购买、到期提取了。以前只有京东,百度,携程,陆金所等大的平台有。现在微信和支付宝也参加进来了,微信上面卖的是工商银行的新存款,支付宝上卖的是多家民营银行的新存款。
这三类创新型的定期存款,期限从两个月到5年不等,设置的存款条件和取款条件也是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存款人所有的现金流管理需求。当然利率也会变化比较大。从年化5.3%,到年化2%以上都有。现在定期存款,这个红利尾巴还在,大家赶快积极参与吧。
最近支付宝在积极拓展这方面的市场,我看到不少好产品,大家其实可以去积极参与。就在支付宝中的理财页面。
但是如果从长期想跑赢物价上涨,仅仅做定期存款投资是不够的。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将一部分资产放入证券市场,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形成一个投资组合,这样有可能大大提升收益率。给自己一个未来的希望,说不定就买到了下一个腾讯,下一个万科,但也有可能买到下一个乐视网哦。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存定期利息高,安全。
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为何有人非常喜欢存定期,但是就是不去买保险或者是银行理财呢?
这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原因。
第1点,为什么喜欢存定期?
像大概是50~60岁的那一代人,他们很喜欢把存款去存定期,而且存的定期至少是三年,或者是一年,一般不会存5年。
他们没有理财观念的。但是他们不去存高息的,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其实更倾向于理财的方式,就是银行里保险,如果放到家里的话,有可能被老鼠啃掉,或者是烂掉或者是放到其他地方有可能被人偷掉,银行里他就比较保险,他们仅仅把银行当做是保险柜,并不存在是理财这种行为。
第2点,为什么不去买保险?
说实话,保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骗子。因为保险在大部分的农村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骗钱的行为,很多人买了保险,但是到时候出了事之后,结果保险公司不赔,他们并不知道保险公司为什么不赔,但是他们得到的消息就是只要出的是保险公司,就再三的推脱不去理赔。
他们认为保险就是骗子,所以不会去买保险!
至于为什么不去买银行理财,大部分的原因其实在于银行,他们把银行主要当做是一种存款方式,而不是为了让钱去生钱。
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最近,有网友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买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对此,专家们解释称,喜欢存定期的人主要是中老年人群体,他们觉得买保险、房子、理财产品等是具有一定投资风险的。而把钱存入银行,只要不在一家银行里面存款超过50万元,起码本金和利息还是安全的。也有一部分人存钱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所以利率高低无所谓,只求资金的安全即可。
而我们认为,专家们仅是站在储户对定期存款的看法来分析,但如果我们站在其他投资产品的角度上分析,恐怕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第一,为什么有再多的钱不愿意买保险?因为,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你买保险之前是承诺满满,一旦你买了保险,出了事情,就对你爱理不理的了。我有一个姓周的同事,之前买了份健康分红险,后来他开刀动手术,保险公司以种种理由不承担医药费用,这让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只知道收钱,事后给不了客户真正的保障。
第二,买房子,现在房价越来越贵,在大城市就算买房付首付也要一百多万,还要还几十年的房贷,所以存定期存款的人,要么已经有房住了,要么连首付也凑不足。而且,国内房地产前景扑朔迷离,政策一会儿调控,一会儿放松,现在房价又涨得这么高,很多人怕一不小心买房做了接盘侠。
第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现在看来风险并不算大,但是去年8月监管部门就发布到2020年就要打破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的承诺,未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和保息,而且还要看每天公布的净值来投资者的收益率。而现在银行也推出了大额存单,三年期的年收益率也在4%以上,又是保本保息的,所以,那些厌恶投资风险的理性投资者,都把资金投向了银行大额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保本产品了。
第四,目前国内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实体经济生意难做,各类投资品种的风险正在逐步上升。在国外,一般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投资股市、房地产、债券市场等,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则更偏向于固定收益产品,这样既能保本,又能稳定收益。如果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再采取激进的投资策略,很可能会落得血本无归。
现在很多人喜欢存定期存款,再多的其他投资方式都不愿意去尝试,这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在上升,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又使一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回到银行存款上来。更关键的是,现在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并不比理财产品差很多。所以,在确保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大家都选择把钱存入银行,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收益的稳定。
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保险不都是骗人的,银行理财产品不都是保本的,房子也不是能一直涨价还有傻子接盘的。显然,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只是不愿意承受未知风险,属于非常保守的理财选择。
即便是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保,也有着费用逐年上涨,医疗成本逐年上涨,但是多数人报销比例普遍偏低的情况。商业保险先要让保险公司扒一层皮,然后再给业务人员大比例提成,最后需要的时候赔不赔还是两说。
保险的意义在于风险防范,而不是用于理财。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拿出一笔资金供养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务员不受影响,但是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每年一笔数千上万元的保费就会成为压垮家庭财政的秤砣。
中低收入人群应首先选择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险,其次可以加入支付宝相互宝,每年分摊不过三五十元,却有不低于10万元的保障。
房子曾经是能够跑赢通货膨胀的资产,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受到了资金的热捧,于是一骑绝尘,扶摇直上三万里。到了2016年之后,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是风险已经越来越高,流动性越来越差。当存款不够多,收入不够高时,买了房子就要面对沉重的房贷压力,一旦还不上就会被银行收走房子拍卖,征信也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沦为老赖。
存款不多,买房很吃力,收入不高,还贷还不起,有房子住,自然也没必要背负压力再去投资房产,这是多数家庭面临的现实。
保险宣传的花团锦簇,但是太多的负面案例,太多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号称20年后收益多少,到期后只有少的可怜的利息,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保险。再去看看民间借贷和P2P理财血本无归的场景,不由得让人又增加三分警惕。
钱存在银行,跑不赢通胀,但是不会损失本金,利息也能小幅减少通胀带来的损失。当没有太多好的理财选择时,存成银行定期存款不是为最朴素理性的理财选择。
为何有些人只喜欢存定期,再多的钱也不愿意买保险、房子、也不去银行理财呢?
以我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现在有钱就存定期,不要买房子和保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