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书法,不见得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

每个人参与到书法当中,其自身目的差异很大,以及对“什么样的才算好”认可的标准不一样,便导致“不一定需要和原贴一模一样”这样的状况了。

只是给自己找点消磨时间的事情之人。

这类人,大多数以退休后的老人为主。相当一部分衣食无忧且子女也成家立业之后,大量闲余的时间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找“有点意义”的事情去做,——总不能天天打麻将吧,对身体也不好,是见得最多的说法。

于是,练练书法或者绘画,便成为“劳逸结合”综合性理想的去处。

不求有所成就,但求自我开心。

此类书法者,写得好坏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正经对着帖子坚持下来了,但凡一张纸“善始善终”写完了,便是好!——至少,其老伴是百分百会这样评价的。哪怕该书法者胡乱对着帖子涂鸦,老伴估计也会赞一句“你这老头,到今天还有这想法”……

把书法当回事,一定要写出“高度”的人

这类人,那么无论是自己还是围观者,对临帖写成啥样要求肯定会高出很多。

但是不是需要写得和原贴一样,又要区分几个阶段了。

1)初学

正经的临帖,初期肯定是努力朝着“临得和字帖上的字越接近越好”,否则,这种书风你怎么能掌握呢。

现实实际中,我们肯定都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业余或者专业的书法人当中,稍加留心,就会看到不少“几可乱真”的临帖习作,便是证明。

2)具有扎实功底之后

我们都知道,凡书法者,都几乎是“将临帖进行一辈子”的做法,即便是成名的大家,也会闲暇之际再拿一些字帖临一临。

这个阶段临帖,便不需要与字帖“形似”了,只要写出来的风格“符合该书体特征”即可。这种程度不太容易达到,需要大量的临帖训练积累,即便达到了也不见得就能创出自己的风格,即便有了自己认为可接受的风格,“朋友圈内”也不见得接受。

因此,书法的高度很高。

不会写到写得像,是学的过程,从写得像到写得好,是一种升华

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书法人一生的成长便也是如此。

开始不会写的时候,肯定是以跟字帖上的字“写得像便为好”为标准的。

只有那些经历了很多临帖量的积累之后,才有可能成功实现突破,“书出自我的风格”。

书法爱好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临贴的路上走了一辈子,最终也没实现突破,能够写出个性风格的,历来都是少数人。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似与不似之间最好!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这可不一定,要看你在书法学习的哪个阶段。但书法的最终目标反而不是要和原帖一模一样,如果你写了一辈子书法,最后写得只能和原帖一样,那你是失败的。

学书法的初级阶段,尽量要写的跟字帖一样

学习书法临帖是必经之路,在初期的这个临帖过程,一定要尽量和原帖保持一致。

本人临摹的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最多也就六分像

初期临帖的目的是通过临摹字帖来学习古人的写字技巧,这其中包括了用笔和结字两个方面的知识。你用笔准确了才能写的和原帖点画一致,你点画的位置准确了才能把字的结构跟原帖一致。

如果你不能写的和原帖一致,那就失去了临摹的意义,那还学什么啊?这个阶段是入帖的阶段,在入帖的阶段就是要尽量写的一模一样。

学书法的中级阶段要出帖,取我所用

我们拿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学习书法临帖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初期学习的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唐代写经小楷,这在他早期的一些遗稿中能看到。后来启功先生学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用笔有点软弱,于是又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得其方峻。后来又学习柳公权的书法求其骨力和结体的遒媚。

启功先生临摹的《玄秘塔》

因此我们看到后来启功先生的临帖,特别是临摹的柳公权的《玄秘塔》,都是自己的风格,但是又有柳公权的味道,这个时候的临帖可能只有三分、四分像。因为,他只是取我所需。

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临帖,在临帖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就像是创作雕塑一样,不断地精心打磨,缺什么补什么。

学习书法的高级阶段,以我之笔写古人之意

到了学习书法的最后阶段,很多大书法家都还在临摹古人名家经典。这个时候的学习,是在用自己的书法风格来模拟古人的意境,把自己放在古人所处的环境,来感受古人在书法创作时的心境,但是书写的时候却是用自己的笔法。

八大山人的《兰亭序》

这个阶段的临摹其实已经属于创作性临摹了,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名家有很多这样的作品问世,最典型的就说八大山人临摹的《兰亭序》,如果不是看内容,估计你很难想象到这是《兰亭序》。

因此,学书法的初级阶段是要和字帖一模一样,而终极目标则是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能脱离古人的窠臼,那就只能被称作“书奴”了。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首先要弄清楚临帖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临帖达到一模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用10年的功夫专工一个帖子,如果能达到六七像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启功先生临了几十年字帖,也只能临到八分像。临帖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原帖的笔法和字法。

如果把字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只能是原帖再现,而实际上也不可能达到一横一样。临帖的目的是学法帖上的字的笔意,把笔意学好掌握住了,临帖任务就完了,接下来就是“领悟”了,领悟的目的就是为融入自己的个性做准备。比如,题主临的是汉《曹全碑》,如果把《曹全碑》临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在《曹全碑》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东西,但《曹全碑》的用笔和结字规律的纯度必须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样创作的书法作品,让方家看后,就认定你是取法《曹全碑》,而且在《曹全碑》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东西,业已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如果真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你成功啦!

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根本就不深入临帖,或者只临到两三分像时,就寻找创作的捷径,其结果是自己把自己欺骗了。有的人临帖,明明自己临的不像,却找出理由说自己是“意临”,这种学书态度就是自欺欺人!

临帖,就是要纠正自己的书写习惯,让自己书写习惯向法帖上靠拢,使自己写的字接近法帖上的字,为今后的书法创作打基础。写的和字帖上的字一模一样,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除非你是“神人”。而所谓的“神人”,自古以来是根本就没有的。

看了题主临的《曹全碑》习作,觉得与原帖相差甚远,用笔不到位,结字不到位,点画生硬缺灵活,且无神采,仍须继续深入临帖。在临帖的同时,还要多读帖,多领悟《曹全碑》的书法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进步的快。

上图为答主临摹的《曹全碑》选字。用的兼毫毛笔,四尺生宣纸。

以上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朋友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小编说话很直,得罪题主了!见谅啊。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学习书法,应分两阶段:一是进(入),二是出的阶段。

学书法,重在学法度学风格学技法。

第一阶段,就是进的阶段,一定首先进得去,也就是要学得象,学得不象,证明没掌握法度,没学到技巧,当然也学不成风格。

第二阶段,要求出得来。国画学习进入第二阶段后,也强调“谁象谁死”,中国讲究书画同源,当然也就书画同理了。第二价段,无论书画,都是在第一阶段学得象的基础上,运用从前人学到精华,去探索最符合自身特点特长的有特色的风格!

书法,一定要写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好吗?

你好!这个问题关心的人也多,我来回答,希望能得到你的满意。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与临摹有关;一是写自己的字。

一、临写的字和字帖一模一样才算是好看,好在逼真。临摹是学习的必然途径,这叫由形入神。“察之贵精,拟之贵似。”车辙相符,才能造车。形态完整,逼真,才能学到方法;形不完整,神不完备,也就学不到方法。先入为主,学来学去,写的都是“随便”,与所学原帖格格不入。也就是所谓的与字帖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学习书法,从临摹开始要先入帖,要在“入”字上下些功夫。

二、是写自己的字。临摹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方法和技巧、由专及博,提升境界、从流溯源,写出自我。

写字要有源有本,水有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木有本,生根发芽,根深叶茂。朱熹文章写的好,治学成就高,成一家之言,就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段功夫就叫做在厚积薄发中知“变”,变的过程也就是化为己有的过程。这个是要在“出”字上下足功夫。

一入一出,实际上是的两门功课。一是“书内功”,一是“书外功”。

写出自己的字,变通在我,自然而然,才是真正好的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