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说实话,仅从“规则”的角度出发,中行在原油宝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确实是没有责任的(至于其他定责的角度,那不是我等能够决定和分析判断的)。

撇开“开办此业务是否有违规”这点,仅从现有“按章办事”的角度,原油宝确实是“遵守了自己制定的规则”。

这次参与了原油宝业务又没有自行提前换月的那些户头,吃亏就亏在,

原油宝规则自身不完善。

我们来看中行网站的公告中,有2个关键之处:

1、20:00关闭内盘交易功能。

2、以次日02:28~02:30分之间的价格作为换月价。

问题就出在这6个半小时的“真空时间”中。

原油宝2018年便开始运行,至今也进行过无数次的换月,都没有出现如此大的风波,偏偏这次原油价格异常的“妖异”,在4月20日20:00~21日2:30这6个小时中,原油的价格出现从11美元到-40美元如此大的波动,并首次创造了世界期货史上的“负价格”先例!

因此,客观地看,原油宝的推出,是建立在以美原油期货为价格参照的模型之上,中行在制定“内盘规则”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个日子的“价格真空”。

这种真空在过去的3年多时间内,因为从没有出现过价差如此之大的波动,而原油历史上仅出现的这一次,又恰恰遇到了“必须换月”的强制性门槛,于是,便引发后面一系列的大风波了!

客户也有自身的风险预估不足之责任

回头再本着客观的观点看客户端。

站在客户的角度,理论上也应该在“猛抢20美元以下低价原油的时候,更多保留大量的风险意识”。

而且,原油宝运行3年多以来,前文提及的“6个半小时价格真空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没有以问题爆发出来而已。

也就是说,客户在“默认已知悉原油宝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应该对这种风险“推断知晓”,3年多没有爆发不代表就不存在,如果“40年没有过的负油价说来就来”一样,客户方的“没想到”也不能将自身的干系推脱干净。

每一项业务都是在摔打中“华丽变身”的,不管原油宝事件中客户的损失后续如何解决,我想,通过此事之后,中国的“交易金融风险意识”肯定会更深更广向民间扩散了。

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原油宝客户抄底失败倒欠银行钱的事,这几天在网上炸了锅。银行是否应该负责,这个问题得根据具体的合约来决定,目前看,银行和客户双方都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4月20日,美国原油5月份合约出现了历史上最低清算价,并且是负值结算。致使部分原油宝投资者,不仅本金亏完,还面临倒欠银行数倍本金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当保证金跌破本金的20%时,中行原油宝为何没有强平?在面临跌破本金的时候,中行是否已告知客户风险?

玺锐注意到,24日晚,中国银行官网再次就原油宝产品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发布的说明中,中国银行就原油宝事件正在与相关的市场机构进行沟通,就4月20日市场的异常表现进行交涉。并表示,“正在倾听大家的呼声,将全面审视该产品的设计、风险管控环节和流程,在法律的框架下承担应有的责任”。由此看来,中国银行在此次原油宝事件中,态度还是很积极的,会充分考虑客户的损失情况。相信会在法律的框架下,公开,坦诚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这场争论。

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必须要负责而且还要补偿经济损失,这才得民心。

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前段时间国际排名的前五大投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设立控股公司,当时我不理解,认为中国投资环境在全球并不靠前,而且跨境资本又不能自由流动,这些金融大锷怎么就笃定在中国就能挣钱?通过原油宝事件我恍然大悟,中国金融企业输的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信用,一但失去了信用,中国的金融客户会纷纷跑到外资金融企业,最后开放以后的金融市场都被控制了,它们还有什么风险,还不能凭借自己的金融技术创新割你中国金融机构的韭菜?

这次原油宝风波,中国银行认为交易严格按照产品合同执行,因此客户不但要对亏光的本金负责,而且要偿还倒欠银行的巨额保证金。同时,中国银行对客户进行了风险提示,根据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个人账户商品业务交易协议》,中国银行有权对客户造成的亏损进行追偿。尽管这样不是说银行就没有责任,原油宝这种使用衍生品追踪油价的产品所面临的风险十分复杂,银行也很难向客户解释清楚如此复杂的金融产品,银行在宣传时往往都对产品设计原理一带而过,投资者根本没有理解其所购买的金融产品中蕴含的风险。在银行理财业务管理中,买者自负的基础是卖者有责,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26条规定,无论中行销售原油保时是否存在误导,从结果来看,投资者确实购买了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财产品,银行既无法做到卖者有责,又怎能理直气壮要求买者自负。

现在,投资者进行维权,质疑中国银行的合约设计不合理且风险控制形同虚设,双方各执一词。个人觉得,中国银行出于本身信用考虑,没必要与客户纠缠,而是与其它国家的受害者一道,积极向芝商所索赔,归根结底是芝商所修改交易规则引起的。如果继续与客户纠缠不清,导致客户大量流失,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将业务推到服务优良,风险控制技术高超,信用良好的国际投行怀中,到时候真不知道国内银行拿什么与国外银行竞争。

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情况不明,暂时不好回答

你认为原油宝爆仓事件,中国银行该不该负责?

原油宝事件影响:有几十万存款存在 中国银行 里,现在还安全吗?应该这样说,这个问题对于中行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是非常关心的,而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其他客户,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之所以提出“有几十万积蓄存在中行里安不安全”这个疑问,是因为在20日原油宝穿仓后,有投资者反映,因为原油宝账户保证金不足,自己的储蓄账户存款被银行强行扣收。银行这波操作是否合规合理,是否属实,以及是不是所有类似情况的客户都被扣收?等等问题都有待考证,因为银行并未正面回应。据说,这个消息来源于原油宝客户的微信群,一句未经证实的消息,却引起了不小震动,有的客户匆忙将储蓄账户的资金转移到其他银行。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强扣,及时止损,暂时转出是必要的。

当然,大客户和资金的流失也引起了中行得相当警觉,面临声誉风险有继续发酵的趋势,开始着急了,于是以前强硬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弯。24日晚上,中行再次发布“原油宝”产品情况说明,其中与客户有关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中行正在与相关机构沟通,将尽可能保护投资者相关利益不受损害;二是中行对投资者在“原油宝”上的损失身感不安,我们一直在聆听大家的心声和市场关切,在法律框架下承担应有责任,与客户同舟共济。这与以前将责任全部甩锅投资者,并声称将强硬扣收保证金以及纳入个人征信的强硬态度截然不同,态度开始缓和,并“低调”承认了自己的部分过失。也许,强扣保证金和纳入个人征信将因此而按下暂停键。因此,以上的担心和疑虑对于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来说,完全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客户来说,要将存款转移到其他银行,纯粹多此一举,想多了。

首先,中行是我国6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总资产规模达到22.77万亿,位列世界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列。年度营收5491亿,净利润2018亿,不良贷款率只有1.37%,综合抗风险能力是其他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它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大而不倒”。原油宝整个损失也就300多亿,仅占利润14.8%,即使在法律框架下承担责任,银行也完全有能力及时化解风险,保持持续稳定的经营。其次,作为储蓄存款,还有存款保险条例提供的法律保障。最高偿付限额50万,保障了绝大多数储户利益。第三,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息按照支取日挂牌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相当不划算。所以,没有投资原油宝的储户,仍然可以安心存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