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从你贴出来的图看字,感觉你这不是练毛笔字啊,似乎是在凭着感觉,将钢笔字的功力用毛笔写出来。
练字是可以继续的,但是换一种方法吧!
1、选一种字体,搞一本字帖,从笔画开始电子版的也行啊,看着平板或者手机,从最基本的开始,笔画和单字反复的重复临习,达到熟练的程度,看着跟字帖上差不多了的时候,再换一批字。
2、坚持每天练习,量的积累是绕不过的坎。在书法的道路上,20多天是个微乎其微的时间长度,长期大量的临帖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基本任务的态度上,万万不可有丝毫的急躁心态——写了没几天就到处“求评价”、“问是否有进步”,这个路数不太妥。
3、理想的是找一位现实中可以面对面指导的老师这点对加快速度作用巨大。因为书法老师可以在看着你写字的时候,随时纠正你的不良动作。
如果独自临习书法,很讨厌的一种情况就是:不良恶习时间长了变成习惯,那个时候就难改了。
总而言之,全民书法的年代,练练毛笔字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赞赏的。静下心来,努力以正确的姿势进入,这样以后能成就的高度会很有机会比其他人超出一大截哦,泡个妞啊、勾引个帅哥啊、变个钱啥的,用处可大了。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练书法本来就是一项枯燥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我也断断续续练了很多年了,也走了很多弯路。现在专心临赵孟頫的帖。
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我自学八个月了
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我也是一个初级的书法爱好者,人老了才开始练。
我练书法,主要是自娱自乐,写得好不好不重要,有一个好心情才是我追求的,开心愉悦有益健康。
看了你写的字,才几个月,比我强多了。我开始写了一年多时间,根本不敢示人,因为字写得太差了,自己都看不下去。
现在我练了三年多了,虽然仍然写不好,比当初总有进步。
朋友,希望伱练下去,坚持才有收获。
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练了二十多天毛笔字,写成那样就很不错了,建议你继续练下去,加油!
毛笔书法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要有持之一恒的决心!要想练好毛笔字,起码要对毛笔书法有一个皮毛的认知,间单的掌握一些书法要领,才能更快更好的练好毛笔书法。书法大致
分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种,要想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需先从毛笔书法练起,因有一些笔画繁杂的字,毛笔书写不好,硬笔书写相比就容易多了。
毛笔书法是一门艺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毛笔书法一般分为五种字体: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字体。我的观点是,初学者最好先从楷书练起。
要想练好毛笔字书法,需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在写毛笔字时,首先要坐正,手要握住毛笔杆下端三分之一的地方。书写时用宣纸,毛边纸,废报纸练毛笔书法,在写字时把写字用的纸,大小折叠成统一暗格,这样有规有矩可以更好的练字,没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写字要先从大写的,一、二、三……一直练到十。一笔一划严格认真,切忌浮躁求快。其二,临摹。如,颜体的《多宝塔》,柳体的《玄塔碑》等等。把间单的笔划练好后,再去练字帖上的那些比较复杂一点的字体。临摹时,不妨建议先临摹柳体的《玄塔碑》比较好。柳体字取匀衡瘦硬,有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当然,这仅是个人一空之见。其三,手握毛笔时,要紧紧的。这也是写好毛笔书法最重要的环节;毛笔书法讲究的是凝神静气,手腕用力,一气哈成。
另外,练习毛笔书法时,墨汁盛在小蝶子里,毛笔易于蘸墨。墨汁不易太浓,要兑少量清水,这样容易运笔。忌兑茶水,那样写出的字体成色不好,影响观感。
鉴于此,毛笔书法还有助健身,起到疏通脉络,活动筋骨之功效。毛笔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屏吸静气,全身精力凝聚于手腕,揮毫泼墨,一气哈成!当然,那是大家风彩,此不赘述。
以上仅仅个人粗谈,望对你有用,祝你坚持不辍 ,短时间里练出好成绩!
(图1后3图皆本人昔日墨迹,见笑!)
练了二十多天了,毛笔字写成这样,还要不要再写下去?感觉没啥进步?
写书法是一件很享受的一件事,它可以让你把心静下来,去除内心的浮躁,即修心又养性。但是书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是单纯的拿个毛笔蘸点墨汁写出来字,那就是书法,那也太小瞧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它的博大精深,是需要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学习的。
看了你写的字,还没有学会基本的控笔,就急于写字,这是其一,而且随心所欲的写,没有临古贴这是其二,别说是写了二十几天,就是写多久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所以还是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书法知识,从画线条开始,练习基本的控笔能力,等到把笔用到想写粗就能粗,想写细就能细,那个时候在去写字,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贴认真的去临帖,(建议从篆书开始)这样练下去才会是半功倍。
下图是我用隶书《曹全碑》笔法写的一幅作品,欢迎书友们指教[祈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