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刚才妹妹问我,讲了半天还是不懂,快崩溃了……

上中下:

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数学问题,有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在不同的年级段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可以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画脚法是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方法,只要学生会数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答,适合小学低段的孩子。

列表法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鸡和兔子的总和一定,分不同的情况去计算脚的数量,直到满足条件为止,适合小学中段的孩子。

假设法是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体现出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学解题思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解题过程。假设思维是小学高段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抬脚法是网络上一种比较有意思的方法,用一种轻松搞笑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也b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解题方法,基本上小学中段以上的学生都可以理解和掌握。

一元一次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学习了方程之后,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方程应用题目,已知两个量的和和另一组数量关系,求各个分量,设一种量,再表示出另一种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这类问题是初二学生在学习了方程组的应用之后的另一种解题方法,找出两组等量关系,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答即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用画脚法来讲,应该是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直观明了,简单,但也具有局限性,数量太多画起来就比较麻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笼子里有一些鸡和兔子,从上面数有15个头,从下面数有40只脚,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画脚法:

第一步:先画15个圆圈,表示有15个头,有一些是鸡的,有一些是兔子的,不用考虑。

第二步:给每个头画两只脚,则给15个头画完之后画了30只脚,脚还不够。

第三步:从第一个头开始继续补脚,依次给每个头补画2只脚,边补边数,画够40个脚为止。

画完之后发现,有4只脚的有5个,则兔子有5只,有2只脚的有10个,则鸡有10只。

你学会了吗?可以尝试下,只要孩子会数数,都能用这种方法来解答比较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

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我非常怀疑给二年级的小盆友讲鸡兔同笼是不是合适…

坦率说,这个问题如果不讲方程组,就白讲了,浪费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然而小孩子成长有个过程,每个人不同,特别是对抽象性的理解,有的会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7,8岁就能真正理解代数里的方程思维的,恐怕是极少数。

以自身经历来说,小学前几年就是混日子的。一年级的时候做算术,童鞋们都做了100多题,我才30道,还错误百出(准确一点,是错误十出,因为还没做几道呢)。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把1001读成“一千零零一”,被老师罚站。考试各种混,反正是老师最不待见的学生之一。

转折点是五年级,市里第一次搞数学竞赛(那年代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奥数),各个学校推荐学生参赛。自然啦,这是好学生们的权利,本来是没我啥事儿的,但组办方扩大规模,家里折腾了一下,也进去了。

结果区里预赛我拿了第一,记得好像是85还是86分,同学里那些三好学生们,每次考试双百的老师宠儿们,基本都是三四十分。后来全市的决赛我又拿了满分(惭愧的是,平时数学考试就没印象考过满分的)。

这是一个转折点,赛后老爷子说:看来你还有点天赋,我辅导你吧。那时老爷子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我后来才知道老爷子早年间(文革前)曾是某直辖市的数学竞赛第一名。后来高三在全国联赛里拿到省第一的时候,当地报纸还说我们家是“父子两状元”,算是个噱头。

鸡兔同笼就是老爷子辅导我后讲的,我印象非常清楚,即使我当时已经五年级,在理解“为什么方程组的解就是答案”这个点上依然感到很困难。用小学生的“应用题思维”去解鸡兔同笼不难,列出多元一次方程组去消元求解也不难。但为啥两者结果一样?当时我是不太理解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我当时的心智,对抽象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没到,还不能充分理解“数学即代数,代数即方程”这种一般初中生都能理解的抽象度。

鸡兔同笼是个好问题,可以从应用题思维讲到方程思维,而且进一步,可以从方程组求解讲到矩阵求逆和行列式,再进一步,可以讲到把矩阵理解为“数”,这就到了大学抽象代数的范畴。一个好问题,但死记硬背结论没有意义。小孩子到了年龄,才能理解相应的抽象度,要有耐心。

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说:有若干只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道题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可以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解决,但不适合用方程方法解决。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其两种简单解法:

解法一:首先,我们可以让所有的鸡和兔都举起两只脚,这样35只鸡兔就举起了35×2=70只脚,还有94-70=24只脚没有举起来。然后,我们来看,由于每只兔子已经举起了2只脚,还有2只没有举起来,因此,兔子就有24÷2=12只。鸡就有35-12=23只。解法二:首先,将脚的总数除以2,即94÷2=47。其含义是让每只鸡和兔的脚数都变成原来的一半, 这样,每只鸡就1只脚,每只兔就2只脚,一共有47只脚。然后,用这个数字减去头数35,即47-35=12就是兔子的头数。其意思是说:让每只鸡和兔的脚再减少1只。这样,鸡就没有脚了,兔子减少1只脚就还剩1只脚站在那里了。所以,这12只脚就是兔子的,代表了12只兔子。一共有35只动物,所以鸡就是23只了。

鸡兔同笼作为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有好处,教师或家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我看了大伙的见解,大伙中可以当一个十分优秀的好老师的人真多!我觉得要让二年级的孩子懂,老师就必须用二年级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來讲。首先老师要把鸡免同笼的问题看透,要把你的看透点首先教给孩孑明白,剩下的就是小菜了。我认为此题的核孑点是数脚多少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教孩子数脚。开讲, 同学们,老师家的宠里装了几只小鸡和几只小兔子,老师告诉你们,牠们一共有10个脚,当我用白菜喂小免时后,小免子全站了起來,再数下地上的脚少了两个,想一下,有几个小免子站起來了?我想孩子一定会回答是一个免孑。然用两只再三只再四只的绘孩子重复,這样,孩子就可能真会鸡兔同笼题目了。

怎么给二年级小学生讲鸡兔同笼问题?

二年级解法画图法

如果是二年级的孩子,我们需要把题目设计的再简单一点,把数量减少一点

如题:现有一笼子,里面有鸡和兔子若干只,数一数,共有头14个,腿38条,球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图可以让数学变得形象化,而且经常画图还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假设14只全部是鸡,先把鸡给画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