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么大,船速度又慢,为什么会相撞?
我是一名远洋船员,我的船舶载货量是20万吨,船长400多米。基本上算是海上巨无霸了。2015年在广州虎门大桥附近,我们船突然失控,连续撞了两个航标,差点撞上虎门大桥,直到最后搁浅的航道之外的浅滩上。
我们都知道海轮是非常大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船舶船长400多米,比我们农村的一个胡同还要长,从船底到驾驶台的高度有42米,基本上有12层楼那么高了。这么大的船舶每天的耗油量能够达到30吨,多么惊人的数据。正是因为船舶太大,所以操控性是特别不好的,船舶和汽车不一样,有障碍物之后,紧急刹车立马就能停下来,船舶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毕竟它是一个漂浮的巨无霸。这也是为什么船舶会相撞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看过“坦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吧!其实它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现在我们航海里面的很多规定都是根据“泰坦尼克号事故”而指定的。它之所以最后会沉掉,主要是是因为当时天气严寒,船舶行驶在北极圈附近,会出现大量的冰山,再加上夜晚视线不太好,瞭望人员发现的不及时,等到发现的时候,再进行急转弯是避不过去的,眼看着船舶撞上冰山,船体被划破,最后进水导致船舶沉没。
其次我们知道船舶的航行速度有多快吗?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认为船舶速度应该会非常快,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其实最慢的运输工具就是船舶,船舶的航行速度一般以“节”为单位。我们形容船跑多快,一把都会说多少节。目前即便是军舰,它们的速度也仅仅只有30节左右,1节大概相当于1.8千米左右,30节每小时的速度差不多也就是6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类似于电动车的速度。更不要提商船了,目前商船的速度由于船舶类型的不同也是不一样的,集装箱的速度最快,每小时能够跑到25节左右,散伙船的速度最慢,每小时只能跑18节,这个速度相当于我们在陆地上骑自行车一样。所以船舶的速度是非常慢的。
茫茫的大海中,船舶的速度也不是太慢,为什么会有船舶相撞的情况发生呢?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海虽然很大,但并不是船舶随便跑的,它们都会有一定的航线。因为地球是一个圆的,我们要考虑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要考虑到船舶的油耗成本问题,所以通常设计的航线都是最省油的路线,并且大海底部会有暗礁,大海深处也可能会有小岛。所以二副在设计航线的时候,都会把那些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全球各个国家的二副都是这样想的,很容易会航线重叠,即使在茫茫大海,相遇的两条船距离也是非常近的,也是有可能发生碰撞事件的。
第二:船舶只要是开出港池后,一天24小时都处于航行之中。我们都知道船舶在大洋上航行的时候,是不用人工把控方向的。而是用自动舵。船舶根据提前输入的航线自己航行。驾驶台只需要留一个人值班就行了。但是到了下半夜,茫茫大海,看不到一点灯光,驾驶员的心态就会放松。因此也容易犯困,这种情况下,就特别危险了,一旦相遇船舶,很容易发生事故。但是近几年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船舶上都装有报警系统,五分钟响一次,如果驾驶员不在十秒钟消掉,船长房间就会警报,驾驶员就会受处分。也基本上没有驾驶员在值班的时候睡觉的情况了。
第三:其实船舶最容易发生碰撞事故的是在进出港的航道里面,比如我国的长江、珠江,台湾海峡等。因为在航道是非常狭窄的,有些船的速度快,有些船的速度满,稍有不慎,联系不及时,就可能出现追尾情况。再加上航道里面小船比较多,相关部门管理不过来,它们在航道里面左右乱穿,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船舶追尾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是重载,追尾之后很容易船体破裂,进而导致漏水,船舶沉掉。
我在广州虎门大桥那次,是因为船舶主机故障,突然失去动力,航向把控不住了。后面的船舶一直在催,因为本来距离比较近,我们船比较大,没有办法追越过去,我们长时间没有动力,后面会造成一连串的追尾。所以紧急情况下,我们选择开除航道,搁浅在浅滩上。幸亏我们是空载,要是满载的话,搁浅的危害是致命的,因为船舶被架空,船底吃力不均匀,船底钢板很容易断裂,进而整条船都沉掉。
所以大海很大,船速很慢,已经可能发生碰撞危险。你们觉得这个行业如何呢?欢迎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海那么大,船速度又慢,为什么会相撞?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三分之二,陆地才三分之一左右,平时乘坐邮轮时,远远望去,能看到几公里之外的船只,而且相距那么远,不象陆地上行驶的汽车,就那么几条车道,在宽阔的海洋上出现海上交通轮船相碰撞的事故,总是觉得难以理解。
事实上,海上出现过不少轮船相碰撞的事故,屡屡不绝。2018年1月,巴拿马籍油船 “桑奇”号 与装载约6.4万吨谷物的中国香港籍散货船 “长峰水晶”号 ,在上海辖区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 携带着100万桶凝析油的 “桑奇”号全船失火 ,这是一起重大海洋交通事故。更不用说历史上的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了。
尽管海洋面积那么大,轮船在海上航行是有固定航线的,基本上是靠近岸边行驶,因为岸边有港口,需要装卸货物,还有给养补充,所以沿岸行驶的船只特别多,而海洋中心地带船只非常少,那么碰撞事件也就难以发生,比如太平洋,航线很少横穿太平洋,只是沿着岸边设计,我们看一下世界航线图大家就明白了几分。
上图是10万吨以上散装货物航线图,从中看出货轮就固定在一些线路上,有一些关键性节点如转运港口新加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都是必经之路,特别是我国与澳大利亚的航线,每年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超过几亿吨,运输线路更为繁忙(图中出现红色)。还有波斯湾地区至东亚等国的石油运输航线,都是世界上海上运输繁忙的线路,这些线路上特别拥挤,就容易出现两轮船相撞的事故。
我们知道,我们遭遇堵车时就容易出现剐蹭,交通事故就多了起来,收费站、隧道口、线路转弯时也容易出现交通事故,那么对于海上航行也是如此,在一些海峡出入口,进出港口,都是容易出现海上交通事故的地方。
上图是天津港口外停泊的船只,港口泊位有限,需要排队进出港口装卸货物,这么多船只等候不可避免会有剐蹭事故的发生。
海水的摩擦力比陆地要小,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容易产生漂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离航线,当然我们利用导航可以进行修正,但这个漂移是永远存在的,要比地面的漂移严重得多,这要求两船相距要远,但有时进出港时船只密度较大,这样的小事故还是不可避免的。
轮船在港口外停泊,得要抛锚(上图),在深海漂泊时,大洋深度在5000多米时,就不能抛锚了,但停泊的船只都会发生漂移,也会造成船与船之间的剐蹭碰撞。
大型货物运输的船只吨位很高,一般都达20万吨,还有更高的达到40万吨,这个庞然大物一但启动,它的惯性巨大,想要“踩刹车”停下来非常不容易,有时候当前方海上发现船只时,想改变它的行进方向,得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这都是不同于我们在陆地上驾驶的汽车能快速地把车停下来,并很快改变方向,而轮船就比较难了。
泰坦尼克号还只是一艘大型邮轮,排水量远远不能与几十万吨重的货轮相比,当遭遇冰山时,还是没有躲过,当然你可能躲过了前一个,没有躲过侧面一个,但要在冰山里穿梭就不容易了。因为船只改向本来就比地面上要难一些,更何况体积那么大,吨位那么高呢。
气象条件,陆地上有龙卷风,沙尘暴,大雾等气象灾害,海洋上比陆地上气象灾害深重,海洋面上台风对轮船伤害更重,台风的移动路径看似我们人类可以预测,但突然改向时,往往是我们难以把握的,轮船在海上遭遇台风时,往往难以抵抗,会改变行进方向,很有可能与其它船相碰撞。
类似地还有大雾,能见度较差,再叠加导航设备出现故障,碰撞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还有海面上大风也会让船舶漂移,也有不安全因素。
种种不稳定因素,海洋面上看似海阔天空,烟波浩渺,航线上的运输船只存在着许多不安全条件,碰撞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上图,近年来,人们把计算机通讯技术应用到海上交通运输,一些通讯设备的不断研发投入使用,大大地降低了两船碰撞事故的发生。例如我们有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配合卫星导航(GPS)将船位、船速、改变航向率及航向等船舶动态,结合船名、呼号、吃水及危险货物等船舶静态资料向附近水域船舶及岸台广播,使邻近船舶及岸台能及时掌握附近海面所有船舶之动静态资讯,得以立刻互相通话协调,采取必要避让行动,对船舶安全有了很大帮助,两船相碰撞事件越来越少。
海那么大,船速度又慢,为什么会相撞?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跟车一样,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大海上船舶相撞首先排除恶劣天气,船舶故障。船舶在各大洋航行,并不是随便就跑,而是去某某地方都会有一个计划航线,这个航线基本上是距离近天气不会常年恶劣的那种。
打个比方来说,从北京到广州,走某条高速路,根据导航可知哪条线路最近。既然你是想选择近的,那别人也肯定会选择比较近的,因为耗时短,经济少嘛,对吧。
这张图就是推荐的各个航线
所以船舶也一样,肯定选择一个里程少的。船在航行时就会按照计划好的航线航行。那这也就可能会有会遇的船舶。如果两条船的驾驶员都觉得没船,上班在睡觉或者做其他的事情,那可能就会造成碰撞了。
所以人为因素比较多。人的麻痹大意才是事故的主导。
江河沿岸航行的碰撞像长江里的那种交通密度,碰撞常有发生,我一次在驾驶台值班,听到有船碰撞后在高频里求救,夜里两点多,一船直接沉没了。长江里船多,流大,所以驾驶员值班的时候真是得一万个当心。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避让不及造成碰撞。
说起沿岸航行碰撞,国内沿海的渔船真的是每年都有因为和货船碰撞出事的。国内沿海渔船密密麻麻的,非常的多。因为按照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货船基本上是属于让路船居多。
国内沿海的渔船觉得你货船需要让它,它就很任性,在你船头来回穿梭,有时候距离非常近,你说货船驾驶员愿意撞它吗,有时候被气的在高频里骂娘还是得避让。
既然碰撞了那肯定就是避让不及,判断失误,所以也是人为造成的。
所以,大海虽广,航速虽慢,不是你随便航行的,驾驶员认真瞭望,及早判断避让,才是王道。
海那么大,船速度又慢,为什么会相撞?
mn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